书城文学老夫子诠解三国演义
19930800000025

第25章 蜀汉后主刘禅是庸主吗?

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创建者刘备死后,他的儿子、十六岁的刘禅被扶上了皇位。这位蜀汉后主为人懦弱愚笨,不思治国理政,导致蜀国朝政腐败,江河日下,最终兵败国亡,自己也落得寄人篱下、苟且偷生的下场。由此,刘禅在人们的心目中便成了庸主的典型,“扶不起的阿斗”成了对庸人的戏称。

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这是受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历史上的刘禅并不平庸。

史载:刘备生前,诸葛亮曾感叹刘禅的聪明,超过人们的期望。刘备也谦虚地说:“审能如此,吾复何忧!”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晋书·李密传》载,李密认为刘禅作为国君,可与春秋首霸齐桓公相比,齐桓公得管仲而成霸业,刘禅得诸葛亮而与强魏抗衡。《魏略》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曹爽与司马懿争权被杀后,夏侯霸恐受株连而入蜀,后主刘禅亲自出迎。夏侯霸的父亲夏侯渊为老将黄忠所杀,刘禅向他解释道:“卿父自遇害于行间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并指着自己的儿子说:“此夏侯氏之甥也。”原来,刘禅之妻乃张飞女,而张飞之妻又为夏侯渊的从妹,故刘禅有此说。之后,刘禅对夏侯霸“厚加爵宠”。刘禅对夏侯霸这一套怀柔拉拢手段,即使其父刘备在世,大概也不过如此。

刘禅从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台,称帝在位共四十一年,是三国时期所有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在那种群雄割据、兵连祸结的动乱年头,能执政这么久,没有相当的才智是不可能的。有人把刘禅安稳地做皇帝归因于诸葛亮的辅佐。其实,排一排时间表,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他死后,刘禅还做了二十九年的皇帝,似难说成是全凭诸葛亮的辅佐之功的。诸葛亮在世五出祁山,他死之后姜维又屡伐中原,这样一次又一次劳师动众地伐魏,都是经过刘禅首肯的。这说明刘禅并不满足于偏安巴蜀,而有统一天下之志,并非希求苟安的庸懦之君。

对于刘禅不战而降,王隐在《蜀记》中讲:刘禅之所以宁背骂名而不作辩解,乃“全国为上之策”。刘禅降魏后,被迁往洛阳封为安乐公。一次司马昭与他一起宴饮,为他表演蜀地歌舞,随从们都触景生情,无限伤感,刘禅却依然喜笑自若。后来司马昭又问他:“颇思蜀否?”刘禅竟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也。”对此,绝大多数论者认为,刘禅只图吃喝玩乐,心甘情愿地当“亡国奴”,无耻和昏庸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现在有人提出了新的观点,刘禅的这段精彩表演,正说明他的智慧过人。司马氏之阴险毒辣是路人皆知的。刘禅降魏后,作为亡国之君,阶下之囚,身家性命都操纵在别人手中,欲想保全殊非易事。他之所以用“此间乐,不思蜀也”来回答司马昭的“颇思蜀否”的询问,与其说是出于糊涂与昏庸,不如说是故作痴呆的韬略之计,是一种计谋和策略,企图以此来故意麻痹司马氏,让他掉以轻心,从而保全自身,等待时机东山再起。如此看来,在表面庸懦、麻木的背后,刘禅是潜藏着狡智和机谋的。

综上所述,“扶不起的阿斗”作为民谚而成,无可厚非,但以之来评价刘禅这个历史人物似乎是欠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