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老夫子诠解三国演义
19930800000155

第155章 曹操如何利用关羽的头颅妙施反间计?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北征襄樊,势如破竹,后来却败走麦城,失守荆州,以捷报始,以噩耗终,成为骄纵大意的负面教材。而相对于孙权、吕蒙、陆逊擒服关羽的风风光光,曹操在整个过程中似乎显得很蹩脚,大将庞德被斩,于禁投降,樊城被围,关羽又一路挺进,吓得曹操一度打算迁都,避开关羽的锋芒。然而,细看曹操的行为,却展现出一流的智谋,只占便宜,不吃暗亏,和孙权既联合又斗争,和与战的分寸掌握得恰如其分。

《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记载,孙权擒杀关羽之后,正志得意满,其主要谋士张昭求见。孙权问他有何事,张昭严肃道:“咱们的大祸不远了!”“你这是什么意思?”孙权不解其意。张昭道:“您杀了关公父子,关公是刘备结义的兄弟,曾誓同生死。现在,刘备已拥有两川之兵,更加上诸葛亮的谋略,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将领的英勇,一旦刘备知道关羽父子遇害,能善罢休么?一定会起倾国之兵,奋力报仇。我恐怕东吴难于抵御了!”孙权恍然大悟,非常后悔,不知该怎么办?张昭建议,先派人把关羽的头给曹操,以显示擒杀关羽是受曹操的指使。这样,刘备必恨死曹操,西蜀之兵也就不会攻我们,转而攻曹操。孙权同意张昭的计策,马上派使者把关羽之头盛入木匣中,送到曹操那里。

曹操因为不久前关羽水淹七军,又大挫曹仁,正坐不安席,看到关羽头颅送到眼前,顿觉解除了心中大患,十分高兴。司马懿却指出,这是孙权的移祸之计,破解之策是“将关公首级,刻一香木之躯以配之,葬以大臣之礼”。如此一来,刘备必定南征孙权,曹操只须以逸待劳,落井下石,攻打落败的一方,再徐图发展,摆平幸存的另一方。曹操立刻召见东吴使臣,收下木匣,又命工匠迅速刻一香木躯体,与关羽头颅配在一起。一切俱备后,曹操率领文武百官,以王侯之礼隆重为关羽送葬。曹操还亲自在灵前拜祭,并追赠关羽为荆王,派专门官员长期守护关羽之墓。这种葬礼在魏国可以说绝无仅有,以曹操的身份和地位,对关羽如此尊崇礼敬,也可以说无以复加了。

本来关羽的头颅像烫手山芋,谁接到谁倒霉。曹操厚葬关羽,把嫁祸的受害者丢还给孙权,乃有之后刘备大军伐吴之事。将计就计的关键在于能否看透第一个“计”,如果看透了,想出一个方法来对付它;如果看不透,那就无法“就计”,只能“中计”了。将计就计如果能够圆满完成,不仅能让自己摆脱困境,而且能让对手的计划落空,甚至让对手反过头来落入自己的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