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老夫子诠解三国演义
19930800000156

第156章 刘备托孤是权谋还是真心?

夷陵之战惨败后,刘备回到永安(今四川奉节),由于疲惫、惭愧各种情绪的侵袭,身患重病,没有再回成都,遂把丞相诸葛亮从成都召来,嘱托后事。据《三国演义》记载,刘备为夺回荆州及报关羽被杀之仇,发动了对东吴的战争。最终在夷陵被东吴军打得大败,全军覆没,损失惨重。刘备退到永安驻扎下来。不久,刘备就病倒了,蜀汉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刘备病危,他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对他说:“你的才能胜过曹丕十倍,必能安邦定国,完成大业。我的儿子刘禅,才能平庸,如果他可以辅佐就辅佐他,如果他实在无才,你可自取之!”诸葛亮流着泪说:“陛下这样信任我,我怎敢不竭尽全力辅佐幼主,我愿以死效忠贞之节。”刘备又遗命刘禅:“你要像侍奉父亲那样与丞相相处。”刘备死后,诸葛亮便肩负起管治国家和复兴汉室的重担。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嘱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先主传》裴注引《诸葛亮集》:先主临终时,呼鲁王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后世的史学家们在提及此事时,多称赞刘备与诸葛亮君臣相知之深,但也有少许学者认为这是刘备对诸葛亮的“猜疑之语”、“试探之语”、“警告之语”。其实,刘备对诸葛亮的寥寥数语,便表达了他对孔明的倚重和信任。一个饱经世事的人,面对着自己智谋不足的嗣子,并不是教给他各种权术,保住皇位,而只嘱咐他像儿子对父亲那样听从老丞相的指引,以免不辨忠奸,危及大业。假若儿子不能继承事业,与其把国事荒废、社稷败坏,还不如把皇位让给“功德盖世”的老丞相!这应是出自刘备内心深处的感受,不仅表达了刘备的意向和情义,而且也是维持蜀汉基业的最好办法。而诸葛亮在答话中所表现的忠贞无二、以死相报的口吻,同他以后不畏艰险、鞠躬尽瘁的伐魏事迹,前后辉映,令人感觉到他们君臣真是如同乳水交融、珠联璧合。非此君不能得此臣,非此臣不能答此君。无怪乎陈寿说这是“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资治通鉴》的注者胡三省也认为:“自古托孤之主,无如昭烈(刘备)之明白洞达者。”赵翼亦盛赞刘备托孤之语云:“千载之下,犹见其肝膈本怀,岂非真性情之流露。”

刘备在历代帝王中,具有显著的特色。他之所以为后人熟知并广有佳话,并非由于偶然因素。他的军事才略虽不突出,但用人待士技压群芳,在历代帝王中是罕见的。刘备同其部属的关系,比曹操、孙权更加诚恳和互谅。赵翼言:“亮第一流人,二国俱不能得,备独能得之,亦可见以诚待人之效矣。”在赤壁之战前,曹操已据有中夏,孙权亦有江东,而刘备则“众寡无立锥之地”。假若不是刘备在用人与作风方面有较好的表现,恐怕是不能成就蜀汉基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