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老夫子诠解三国演义
19930800000114

第114章 “温酒斩华雄”的是关羽吗?

温酒斩华雄,被说成是关羽出世以来第一件大放异彩之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回:曹操招兵买马,会合袁绍、公孙瓒、孙坚等十七路兵马,攻打董卓。刘备、关羽和张飞也追随公孙瓒一路前往。董卓大将华雄战败了十八路兵马的先锋孙坚,又在阵前杀了两员大将,非常得意。十八路诸侯都很惊慌。袁绍说:“可惜我的大将颜良、文丑不在,不然,就不怕华雄了。”话音未落,关羽高声叫道:“小将愿意去砍下华雄的脑袋!”袁绍看关羽不过是个马弓手,就生气地说:“我们十八路诸侯有几百员大将,现在却要派一个马弓手出战,会被华雄耻笑的。”关羽大声说:“我如果杀不了华雄,就请砍下我的脑袋。”曹操听了,十分欣赏,就倒了一杯热酒,递给关羽说:“将军喝了这杯酒,再去杀敌。”关羽接过酒杯,放在桌上说:“等我回来再喝吧!”说完,提着大刀上马去了。关羽武艺高强,转眼间,就砍下了华雄的脑袋。他回到军营,曹操忙拿起桌上的酒杯递给他,杯中的酒还是热的。

其实,这是个典型的“张冠李戴”的故事情节。历史上虽有斩华雄之事,但操刀者不是关羽,而是《三国演义》中那位华雄的手下败将孙坚。《三国志·吴书·孙破虏传》写得明明白白,孙坚确曾被董卓军击败,但“(孙)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董)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而且当时关羽不在雒阳前线,怎能斩华雄?据史书记载: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关东州郡起兵讨董卓,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当时公孙瓒尚在幽州,并未前来会合。刘备这时也没有依附公孙瓒,更不会随公孙瓒前来讨董。原来刘备鞭打督邮,弃官亡命之后,不久就赶上募兵,刘备一干人等参加了募兵,在下邳遇到黄巾军,力战有功,刘备被任命为下密丞,后来又做了高唐尉,又升任高唐县令。不久为黄巾军所破,便投靠了中郎将公孙瓒,被任命为别部司马。刘备任别部司马的时间,《三国志》没有记载,《资治通鉴》和元人郝经的《续后汉书》都编排在初平二年(191年)十月,是在关东州郡结盟将近两年以后。从当时的情势来看,这还是较为符合实际的。所以,在初平元年(190年)年初,在各州郡起兵讨董卓的时候,刘备大约还在下密为县丞,或在高唐为县尉、县令,并没有在洛阳外围的前线,关羽是不会在那里斩华雄的。

然而,自宋代以来,民间形成了“尊刘、贬曹、抑孙”的倾向,孙吴集团的人物在三国故事中往往充当陪衬,而且每每被贬低甚至丑化。在元代的《三国志平话》和元杂剧《虎牢关三战吕布》中,原本是“勇挚刚毅”,“有忠壮之烈”的孙坚被写成一个看不起身份低微的刘关张,自己却无多大本事的官僚。特别是在郑德辉所撰的元杂剧《三战吕布》中,孙坚的形象更是遭到严重丑化,被写成一个骄横倨傲、色厉内荏的草包,一个武艺平常、好吹牛皮的小丑。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吸取了《三国志·吴书·孙破虏传》的主要内容,描述了自告奋勇担任先锋、斩胡轸、拒绝董卓联姻之议等情节,表现了孙坚“勇挚刚毅”的一面。

为了突出关羽这一人物形象,罗贯中将这一史实进行了大量移植。这个情节移植后,不仅烘托出关羽的英雄气概,对曹操的知人及袁氏兄弟的愚顽也起了点染作用。同时,这段移植的故事用词相当准确、精练、言简意赅,难怪连鲁迅先生都认为“温酒斩华雄”一节,写得“真是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