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作文素材:创新素材搜集与应用(心灵鸡汤读写应用版)
19812100000008

第8章 历史BLOG

格兰特的诚信

●王诵诗

1879年5月,美国卸任总统格兰特到天津会晤李鸿章时,携带一根名贵手杖,手柄处镶嵌一个拇指大的钻石,小钻石环绕四周,璀璨夺目,华美漂亮。李鸿章看到后非常喜欢,反复把玩,不忍释手。格兰特见此情景,知道李鸿章的心意,就通过翻译向李鸿章说:“中堂既然喜欢这根手杖,我本当奉赠。只是这根手杖是我卸任时,全国工商各界赠与留作纪念的,它代表国民的公意,不便私自送人。等我回国征得大家同意后,当奉寄致赠。”

1896年,李鸿章在纽约访问时,格兰特早已过世,李鸿章特地探望了格兰特的遗孀朱莉娅。朱莉娅设宴款待李鸿章,并邀请工商界名流百余人作陪。席间,朱莉娅把丈夫的手杖立于台上,向出席者讲述丈夫与李鸿章的交往和这根手杖的故事。她告诉李鸿章,格兰特回国后,一直记着手杖的事,因琐事繁杂,一直没有机会和各界商量,但生前特别嘱咐我帮助他实现当年的许诺和愿望。然后,朱莉娅向大家说:“今天适逢李先生来访,现特请问诸位,是否同意将大家赠与我丈夫的手杖转赠李先生?”满堂的出席者一致鼓掌赞同。于是,朱莉娅当众双手举杖,赠送给李鸿章。李鸿章深受感动,回国后视同至宝,带在身边,须臾不离。

巴尔扎克曾说,遵守诺言就像保卫你的荣誉一样。讲究诚信的格兰特,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读写应用 诚信是一个人的重要美德,讲究诚信有助于你在为人处事中赢得赞赏和获得成功。文中的格兰特,无疑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话题拓展 诚信、诚信是美德、诚信赢得赞赏

故意印错的杂志

●蒋光宇

有一天,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来到华盛顿的大街上,身后跟随着几个着便装的卫兵。当时还没有电视等媒体的传播,他只要稍加装扮就不会被人认出来,于是,他在街上很舒心地逛了好一阵子。忽然,他看到在一家名为《智慧》的杂志社门前围了一大群人,不知道在干什么。他耐不住好奇,马上凑了过去。结果发现,在华丽的墙壁上竟钻了一个小洞,洞旁写着几个醒目的大字:不许向里看!但好奇心还是驱使人们争先恐后地向里观望。林肯也顺着小洞向里看,原来里面是用五彩缤纷的霓虹灯组成的《智慧》杂志的广告。

林肯大笑起来。

他觉得这家杂志的广告很有创意,于是就吩咐秘书为自己订了一份。《智慧》杂志果然很独特,不论内容、版式、装帧、封面设计,还是印刷质量都称得上一流。于是,林肯便总是抽出时间来阅读。一天,林肯处理完当天的公务,又拿起一份新到的《智慧》杂志翻阅起来。翻着翻着,他突然发现,在这份杂志中间有几页没有被裁开。林肯顿时很扫兴,顺手就将杂志放到了一边。晚上,林肯躺在床上时,突然不经意地想起这本杂志的事情,这本杂志既然是一本风靡各地的杂志,在管理方面应该是十分严格的,怎么会出现这种连页现象呢?他由此联想到杂志社曾在墙壁上钻小洞做广告的事,难道这回又有什么新花样?

他翻身下床,找到这本杂志小心翼翼地用小刀裁开了书的连页。

裁开之后,发现连页中的一节内容被纸糊住了。林肯想,被糊住的地方大概是印错了。但印错的内容又是什么呢?好奇心驱使林肯又用小刀一点点地撬起了糊着的纸。

最后,他发现下面竟写着这样几行字:

恭喜您!您用您的好奇心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获得了本刊1万美元的奖金,请将杂志退还本刊,我们将负责调换并给您寄去奖金。

《智慧》编辑部

林肯对编辑部这种启发读者智慧和好奇心的做法极其欣赏,便提笔写了一封信,附上了自己的一些建议。不久,林肯便接到了新调换的杂志和编辑部的一封回信:总统先生,在我们这次故意印错的300本杂志中,只有八个人从中获得了奖金,绝大多数人则只是采取了将杂志寄回杂志社重新调换的做法。看来您的确是真正的智者。根据您来信的建议,我们决定将杂志改名。

这本改名后的杂志,就是至今风靡世界的《读者文摘》。

读写应用 面对故意印错的杂志,绝大多数人只是采取了将杂志寄回杂志社重新调换的常规简单做法,而总统林肯等八个人却发现了奥秘并从中获得了奖金,被杂志社称为“真正的智者”。林肯为什么如此幸运?原来是保持好奇心并留意关注细节帮了他的大忙。

读写应用 当然,要想成功,除了应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之外,还应善于思考,敢于探索。譬如林肯,当他发现杂志中间有几页没有被裁开后,通过一番思考,觉得这里面肯定有文章,于是他积极探索,很快便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本文取材新颖,读来趣味盎然。

话题拓展 创意、保持好奇心、留意细节

言行不一王安石

●肖明舒

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神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宰相)。公元1069年—1085年,为了扭转国家积贫积弱的局势,他在皇帝的支持下实施变法,这便是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富于开拓精神的改革家,却有着鲜为人知的一面,保准让你大跌眼镜。

简洁作诗,邋遢做人

流传下来的王安石诗文,给人简约清雅的美感。然而,在生活中他却是个不拘小节的人,甚至用极为邋遢来形容都不为过。

宋代文人朱弁写了一本书名叫《曲洧旧闻》,其中有这样的记载,说王安石生性节俭,平日的饮食相当差。一次,有个姓萧的亲戚拜访王安石,王安石约他吃饭,萧公子很高兴,寻思着贵为宰相的王安石不知会如何盛宴款待。然而入席时,桌上的饭菜令他大吃一惊——先上了两张饼,再加一盘切成小块的肉,旁边一锅菜汤,其他蔬果一概全无。肉和菜汤口味并不好,萧公子很失望,只是吃了一小块饼,就再也不愿动筷子了。王安石看到了,觉得浪费粮食怪可惜的,就当着萧公子的面把他剩下的饼拿过来一扫而光。萧公子见状既惊异又惭愧,灰溜溜地离开宰相府。

生活节俭是美德,但是王安石节俭得有些不顾“餐桌礼仪”,似乎不符合堂堂宰相尊贵的身份。非但如此,他甚至都舍不得用水洗衣服、洗澡。《宋史》记载,王安石从不修饰自己的外表,脏衣服照穿,甚至脸脏了也不洗。更过分的是,常年都不洗澡的他,身上生满了虱子,让旁人恶心不已。苏东坡的父亲苏洵曾这样描述王安石:穿着破衣烂衫,蓬头垢面,居然还在和众人评点历史。

不光是同事朋友嫌他脏,就连王安石的老婆都受不了他长期不讲卫生。一年夏天,他从别处借来了一张藤床,美观、凉爽,他和老婆都喜欢得不得了。王安石一时兴起,光着脚爬到藤床上,老婆看了带着一脚泥的他踩在床上,立即受不了了,命人将藤床物归原主。

最让人纳闷的是,在古代水资源都是随便用的,不用花钱,王安石居然节约用水到如此地步,真不知道他为谁省?

能写《伤仲永》,管不了儿子

除此以外,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王安石也是采取双重标准。很多人读过他写的名篇《伤仲永》,文章告诫人们:孩子成长,先天素质固然重要,但是否能够成才,关键还要靠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指导别人头头是道的王安石,轮到自己教子,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溺爱儿子的父亲。

王安石的儿子名叫王雱,《宋史》评价王雱为人骄横、狂妄,可王安石对此却从来不闻不问。一天,王安石正和同僚程颢等人商议变法受阻的事,这时候王雱散发赤脚,披着衣裳从屋子里走出,也不和各位叔叔打招呼,大大咧咧地一屁股坐到父亲和客人中间嚷道:“把反对变法的韩琦、富弼的头砍了,挂到闹市,新法就可以顺利施行!”当时韩、富二人都是当朝权贵,皇亲国戚都不敢得罪他们。程颢对王雱的无知妄言十分反感,而王安石只淡淡地说他一句:“儿子,你错了。”之后,继续和大家谈话。

平日里,王安石不但对骄纵成性的王雱不加管束,而且还为他的诗文大肆吹嘘,并指使亲信邓绾、曾布等到神宗面前保荐,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王雱迁龙图阁直学士,一下子成为侍从皇帝的官员的王雱,真可谓青云直上。

大谈任人唯贤,滥用小人成害

不光在日常生活中爱走极端,在工作上,王安石也是典型的“说一套做一套”。他早年有一篇《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其中对于如何提拔人才、选取人才阐发了颇有见地的看法。只可惜,他后来又犯了言行不一的老毛病,口头上讲用人要从长计议、任人唯贤,而实际上他任用的都是些什么人呢?

他的主要助手吕惠卿,被史书描绘为“奸邪不可用”,在变法遇到挫折时,就对王安石落井下石,甚至图谋取而代之;另有一位名叫曾布的,最擅长见风使舵,开始参与诸项新政制定,后听闻神宗皇帝怀疑新法,便立即迎合,是个不折不扣的“墙头草”。北宋末年的大奸臣蔡京这个名字恐怕最为今人熟悉,他居然也是王安石一手提拔的。

说到这里,您也许会问,王安石为什么会如此言行不一呢?这或许和他的性格有关,他是个极为偏执的人。这种人会在为人处事中行为偏激、我行我素,甚至爱走极端,说话做事也经常会出现180度大转弯的情况,极端的性格造就了他极端的行为方式。如此一来,他做出上面这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来,也就容易理解了。

读写应用 人的性格不同,其行为方式就不一样。王安石多重的复杂性格,使其有时的行为过于偏激,很是令人费解。加之不修边幅、言行不一的做法也有损于形象,这些方面人们都应当引以为戒。

话题拓展 言行一致、不拘小节、不溺爱孩子、任人唯贤、行为极端

果戈理焚稿

俄国作家果戈理在自己的作品发表之前,有先请别人提意见的习惯。有一次,他写好一个剧本,把当时有名的诗人茹科夫斯基请了来。一吃完午饭,他就开始朗读自己的新作。年迈的茹科夫斯基有睡午觉的习惯,听着听着,不觉打起盹来了。过一会,诗人睁开眼睛时,果戈理对他说:“您看,亲爱的朋友,我希望听到您的意见,而您的瞌睡就是最好的批评。”说着,就把手稿付之一炬。

读写应用 果戈理“焚稿”确实是一件感人至深的事,他毫不怜惜地将自己的心血结晶付之一炬,可见对自己要求之严格,他的“焚”是为了更好地“创”。难怪他一生在写作园地中收获丰盈。他这种严格要求自己、多从自己身上去找原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借鉴的。

话题拓展 严格要求自己、精益求精、对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