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作文素材:创新素材搜集与应用(心灵鸡汤读写应用版)
19812100000007

第7章 格言新说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梁明书

东汉时期的陈蕃和薛勤,曾为今人留有这样一则典故——一天,薛勤到陈蕃家拜访。见陈蕃的小院龌龊不堪,薛勤便说:“你为什么不将屋院打扫得干干净净,进而礼貌地迎接来宾和招待客人呢?”陈蕃回答说:“大丈夫立身处世,当以扫天下为志,怎么能够安于打扫一屋一院呢?”薛勤反驳说:“一屋一院都不肯扫,又凭什么去扫天下呢?”陈蕃闻言,无言以对。

读完这则典故,笔者禁不住要问:一屋不扫,就真的不能扫天下吗?

兼顾“一屋”和“天下”,那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但是,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志在做大事者也就只能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弃一屋”而“扫天下”了。

华为总裁任正非曾在一次会议上这样问属下:“毛泽东会打枪吗?谁见过毛泽东打枪?他要打枪恐怕要打到自己的脚趾头上。但是毛泽东会运动群众,会使用干部。”既然不会打枪,毛泽东当然也就没有“扫一隅”或“扫一屋”——亲自用枪将敌人逐个或逐班地消灭。但是,他却通过“运动群众”和“使用干部”,最终使天下“玉宇澄清”。

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副所长胡晓东在谈到陈景润时说:“陈景润是不注意‘扫一屋’,也不擅长‘扫一屋’的,在他住的那间不足六平方米的锅炉房内,经常是草稿满地;被单竟脏到了当有人去看他时不得不另换新的程度……”但是,不会“扫一屋”的陈景润,最终却证明了“1+2”,摘取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一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解决了难倒“天下”人的难题。

当初被薛勤诘问得“无言以对”的陈蕃也是这样走向成功的。不肯“扫一屋”的陈蕃,后来不但做了官,而且官至太傅。他心地纯洁,不争权势,为官清明,不畏权贵,对汉末士大夫崇尚气节影响极大,最终成了当时的天下名士——“三君”之一。

反之,一些人由于安于“扫一隅”或“扫一屋”,最终也就无法“扫天下”了——或者说,也就只能“扫一隅”或“扫一屋”了。20世纪90年代末,湖北洪湖青年农民张少云和另一名刚刚自高中毕业的吴姓女老乡一同到北京求学,两人分别进了新东方和另一所英语培训学校。毕业后,张少云和吴某分别留校担任了所在学校的教室管理员。见待遇不薄,而每天所做的只不过是些扫地、擦灰、倒垃圾、查听课证之类的轻松体力活,吴某感到非常满足。但志在“以自己之所学,助他人之成才”的张少云,却身在此位而心在彼岗——确立了跳过教室管理员岗位、走上新东方讲台目标的他,暗中操练起了执掌英语教鞭的活儿。后来通过努力,张少云不仅走上了新东方的讲台,将“张氏英语”播向了“天下”,而且还被俞敏洪及广大学员誉为“新东方讲台上的‘男精灵’”。而当初满足于教室管理员工作的吴某,后来因不思进取丢掉了教室管理员的工作,在长久找不到新工作的情况下,心不甘情不愿地嫁给了一个丧偶的京郊中年男人,专职地做起了“扫一屋”的工作。

以上数例说明,在社会分工已越来越趋向精细的情况下,志在做大事者只能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否则只能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得不偿失。

总之,一屋不扫,可以扫天下!

读写应用 由于社会分工已越来越精细化,加之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也就只能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这的确需要做出取舍。志在做大事者“弃一屋”而“扫天下”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话题拓展 选择、有所为与有所不为、学会取舍

成大事者必拘小节

●李愚

想成大事,而不想拘小节,那是懒人的借口和托词,是失败者不愿启齿的根本原因。拘小节者不一定能成大事,但成大事者必拘小节。小事都做不了,还能做什么大事?大事都是由小事组成的。

东汉时有一少年名叫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一天,他父亲的老朋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的屋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以对。遂改之,后有所成。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凡事无大小,如果小事做不好,很有可能耽误了大事。一些根本就不起眼的小节,很有可能就是你成就大事的绊脚石。一心渴望伟大、追求伟大,伟大却了无踪影;甘于平淡,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个小节,伟大却不期而至。这就是小节的魅力。

韩非子说:“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千里长的大堤,由于有一个小小的蚂蚁洞而崩溃。可见小节如果把握不好就会身受其害,很多悲剧通常都发生在小节上。君不见,一个滑落在飞机跑道上的小铁片引发了空难,一个小小的零件不合格造成宇航飞机爆炸,一份电文翻译错误导致一场战役的失败……容易被忽视的小节往往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细节决定成败,只有拘小节者才能成大事。海尔公司总裁张瑞敏有一句名言:“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他就是凭着这种做好每一件小事的执著,从细化管理入手,把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大企业。我们都知道瑞士手表靠精工细作而享誉天下,德国人严谨细致的作风更是广为流传。德国企业正是凭着审慎严谨、一丝不苟的做事风格,成就了戴姆勒、西门子、大众等世界级企业巨头,同时也打造了“德国制造”这个几乎成为产品品质保证代名词的品牌。

小节并非小事儿,“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万分之一真的不算大,但如果忽略了它,带来的可能是上万甚至上亿的损失。没有人拒绝完美,当你完成一件事情的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时候,为什么不去锦上添花完成那最后的万分之一呢?

读写应用 我们不仅仅要有“扫天下”的远大志向,更要注意从大量的小事小节上锻炼自己。拘小节乃为大事之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细节决定成败,只有拘小节者才能成大事。

话题拓展 小节的魅力、从小事小处做起、成大事者必拘小节

换个地方爬起来

●盛国英

遇到许久未见的一个朋友,闲聊之后才知道,他现在已是一个大棚种植地的承包人,终日和瓜果蔬菜打着交道。可我记得原先他一直是想当摄影师的,工作几年后,还自己创办了一家小型的摄影机构。为了这个梦想,他一次次在风浪中摸爬滚打,付出了许多。待我好奇地问起这个,他突然就笑了,并向我讲了个故事。

那时,他的摄影机构因为经营不善,已经经历了两次即将倒闭的风险,可是他不想放弃,从父母与亲朋好友那里借了一大笔钱在维持着。

那个夏天的傍晚,他陪着一岁的儿子在席子上玩耍。孩子尝试着想要站起来,可因为穿着小丝袜,而席子又比较滑,孩子试了好几次最终都是一屁股摔了下来。他给儿子打气,让他加油,不要放弃。正说着,他发现儿子不试了,转而爬向了席子外面。然后,他看到了让他骄傲的一幕。孩子爬到了有摩擦力的水泥地上,然后靠着自己的努力终于站了起来,并得意地朝他笑了又笑。

看到这里,朋友突然想到了自己。他想在哪跌倒了在哪爬起来固然是好,可为什么非要执著在这里呢?换个地方爬起来不也是一种解决的办法。

他的父亲承包了几个大棚种植蔬菜,可因为知识缺乏,常出现问题。而他求助专家,上网查找类似的病例,并自己翻阅农科书籍,曾好多次让父亲的大棚安然渡过难关。他也因此在这方面累积了许多的经验。想到这儿,他毅然决定关掉已经让他身心疲惫的摄影机构,帮父亲经营大棚,换个地方让自己爬起来。

果然,没两年,他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棚种植能手,并一下子承包了一百亩,事业越做越大。

听完他的故事,我不禁想,何止是一个人的事业,在感情、生活等方方面面,其实也应该这样,在哪儿跌倒了,如果觉得那个地方不是太适合自己,那干脆挪一挪,换个地方爬起来,条条大路通罗马啊。

读写应用 人们常说:哪个地方跌倒了,就在哪儿爬起来。而本文则强调“换个地方爬起来”,这是为什么呢?在哪跌倒了在哪爬起来固然是好,可有时一味地执著不起任何作用,而“换个地方爬起来”则是一种积极解决问题的办法,说不定很容易寻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话题拓展 不在同一地方跌倒、不犯同样的错误、换个地方爬起来

竹篮打水未必空

●曾雁

一位老师带学生到河边春游,将学生分成4组,比赛“竹篮打水”。要求每组同学采取接力的方法,用竹篮打河里的水,倒进岸边10米外的桶里。

许多同学认为“竹篮打水一场空”,觉得此举是徒劳,不知老师用意何在。但哨声响起时,大家还是忙碌起来。

10分钟后,比赛结束,老师作出了结论:

第一组同学舀水很用力,所以篮子洗得格外干净——获净化奖。正如看书,尽管初时有许多不解之处,看似白看,但看得多了,心灵就会被净化。

第二组的同学跑得特别快,并且每次都很细心地把篮子上滴落下的水尽量地抖入桶中,谁想竟然积了3厘米高——获勤奋奖。正如奋斗,尽管有时看似无望,但只要努力了,总会有收获。

第三组的同学,用竹篮打水时捞上了一个饮料瓶和一些漂浮的垃圾——获环保奖。正如风险,尽管自己一无所获,但对别人也许是莫大的帮助。

第四组的同学居然捞到了小鱼小虾——获意外奖。正如人生,尽管难免失败,但只要坚持不懈,也许会有意料之外的收获。

原来胜负没有定式,从不同角度看就有不同的收益。竹篮打水未必一场空!

读写应用 别太看重红色的花和金色的果,胜负本无定式,从不同角度看就有不同的收益。所以说竹篮打水未必一场空。

话题拓展 收获、评判标准、付出与收获

酒香也怕巷子深

●邹倩

一位卖马者在市场呆了几天,自己的马无人问津,于是请伯乐来“审视了一圈”,很快便以十倍的价钱卖出了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酒香也怕巷子深,我们必须学会推荐。

事物的价值需要有人认可,而要得到别人的认可首先得让人了解,而让人了解的方法就是推荐。且不说卖马的马是不是千里马,但毕竟伯乐的看顾让它卖了好价钱。倘若它的主人只是每天牵着它在集市上死等,也许等个十天半月也卖不掉,更不用说它还可能是一匹一般的马。可是有了伯乐的“看顾”,就如同做了个广告,伯乐都看重的马,想不卖都难了。其实金子不一定总是闪闪发亮,有了美酒不一定宾客满座,有了名厨不一定生意兴隆,关键还得看我们怎样向别人推荐。也许声势浩大的宣传不一定有好效果,但有好多结果却一定要宣传,又有谁会觉得名气大的不好呢?

个人的成功也需要勇于和善于自荐。满腹才华若没有识才之人,也可能白白埋没,所以我们必须自荐创造条件,勇于和善于推荐自己。试想,如果卖马者的马是匹良马,一般人又看不出,不请来伯乐,说不定就真被埋没了。自荐是一种勇气和自信。毛遂自荐挽救了赵国,班超向朝廷自荐投笔从戎保卫了国家。在这个人才济济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自荐。陶渊明或谢灵运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需要的不是隐士,而是有才能而善于自荐的人。

一个国家也需要自荐。不是常常听说“让世界了解中国”吗?因为只有走向世界,我们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世界怎么了解中国?这就靠我们宣传。汶川地震发生,允许外国记者采访,就是让外国了解中国人民在重大灾害中表现出的凝聚力。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证明我们民族正在崛起。说到底,这也是一种自荐,即通过奥运会让世界了解中国,加入WTO,也是一种自荐,让世界了解中国处理政治、经济的能力。

综上所述,是真金,也要擦掉表面的泥土,才能让它发亮;是人才就要勇于自荐,才不至于埋没了自己,千万别忘了:酒香也怕巷子深。

读写应用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本文作者却别出心裁地提出“酒香也怕巷子深”,虽是一字之改,却让人有眼睛一亮的感觉。开头以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用三段文字论述学会推荐的意义,这三段文字又不是并列的,而是逐层推进的,事物、个人、国家,由小到大,意在说明学会推荐的重要性,结尾一段运用类比,既照应了标题,又强化了中心。

话题拓展 宣传的力量、学会推荐自己、成功与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