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课本上读不到的地理故事
19802600000007

第7章 超爱发脾气的地球——魔法般的气象

六月飞雪窦娥冤

关汉卿所写的《窦娥冤》是中国著名的悲剧,故事中的窦娥被小人诬陷为杀人凶手,含冤而死,临死前悲愤地说:“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被斩后,六月的天果然飘起了鹅毛大雪。

虽然这只是作家的虚构,但炎热的夏天真的会下雪,你相信吗?1987年农历闰6月24日,上海市区飘起了小雪花;同年6月5日,河北张家口地区降了一场大雪,气温降到了-7℃。这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幕,真实地在上面两个地方发生了。

从降水形态上分,大自然的降水有液态降水和固态降水两种形式。像雪、冰雹等固态降水主要集中在天气寒冷的冬天,液态降水则可以出现在一年四季中。冰雹有时也在夏季出现,但是,夏季下雪,民间称为六月雪,确实是罕见的天气现象。

六月天为什么会下雪呢?是气候异常吗?专家认为,产生六月雪的直接原因大半是夏季高空有较强的冷平流。例如,1980年莫斯科下了一场六月雪,就是由于斯堪的纳维亚北部寒流的入侵,才造成了六月雪现象的。 有些专家认为六月雪的产生,与太阳活动、洋流变化、火山爆发等因素有关,因为这些因素是导致气候异常的高手。但是,由于技术与观测手段的落后,目前人们还没有得到这方面足够的例子,来证明这一点是正确的。

与六月雪相映成趣的是下雪天打雷。1970年3月12晚上,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狂风怒吼,下着少见的春季大雪,突然天空中电光闪闪,雷声隆隆,雷声、雪花交织成一幅奇怪的气象图。人们只知道夏天打雷是很自然的现象,为什么下雪天也打雷呢?专家们分析了当时的气象后,才为人们解开这道谜底。

原来,当时该地近地面层的冷空气,是从华北经黄海北部一带流到长江下游来的,温度很低。到了晚上,冷空气使这里的气温很快降到0℃左右,具备了降雪的条件。而这时候,在这股冷空气的上面,从南方海洋上吹来的强暖湿空气,在长江中下游正好同冷空气相遇,并沿着低层冷空气猛烈爬升,于是,在将要下雪的云层中发生了强烈的对流现象,形成了积雨云。这样,就产生了一面下雪,一面打雷的奇观。

*我猜你不知道*

世界下雪最多的地方

世界上一年中下雪最多的地方是美国首都华盛顿,年降雪量达1870厘米。为什么华盛顿能下这么多的雪呢?下雪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温度要下降到摄氏零度以下,二是要有充足的水汽。华盛顿离大西洋、五大湖都不远,水汽来源十分充沛;同时,来自格兰岛的冷空气常常经过这里,因而使它成了世界上年降雪量最多的地方。

既大方又小气的雨

雨是怎么形成的?

地球表面的水经过太阳的照射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很轻,它们在上升过程中遇到冷空气后会变成小水滴。无数的小水滴凝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云。小水滴们在云里互相碰撞,结合成大水滴,直到空气托不住时,它们就会从云中落下来,成为我们平时见到的雨。

世界上的降雨是一个很奇妙的过程,有的地区连年降雨,雨水过多,会造成洪涝灾害;而有些地区成年干旱,常年不下一滴雨,雨水过少,就会造成干旱。即便是降雨,有的地方是和风细雨,悠闲自得;有的地方却是雷雨大作,状如倾盆。

世界上的雨极与旱极分别在哪里呢?

1975年8月7日,我国河南省郭林24小时降雨1054.7毫米,酿成大洪灾。但比起印度洋西部的留尼汪岛,却是小巫见大巫了。1952年3月16日,留尼汪岛创下了24小时下雨1870毫米的世界纪录,这里成了世界上暴雨最大的地方。 留尼汪岛位居南纬21°,四周环海,面积仅有2510平方千米,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岛上有一座海拔3 069米高的高山。这里因为气温终年炎热,海水大量蒸发,大气中的水汽供应充足,水汽到达高空,迅速冷凝成水滴,变成雨。由于这里海面与空中的温度相差悬殊,所以上下热力对流极其强烈,对流越强,凝结的雨滴就越多。 尽管留尼汪岛创下了最大暴雨的纪录,但一年内的雨量最多的地方却不是这里,而是印度洋北边的乞拉朋齐。这个地方年平均下雨量为12665毫米。1860年8月1日到1861年7月31日降雨量为26491毫米,这一年降雨量纪录是地球上最大的,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地区能打破这项纪录。 而地球上的“雨极”与“旱极”都集中在智利国,这缘于智利是一个地形奇特的国家。智利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从南到北一字儿摆在东边的安第斯山与西边的太平洋之间一条极其狭窄的条带内。向智利吹来的猛烈西风以及南半球海洋中规模最大的西风漂流都可堪称地球之最。

如此强劲的西风和洋流,日日夜夜带着海洋的水汽来到智利南部。这些水汽一到这里立即受到安第斯山的阻挡而被迫顺着山坡上升,并迅速凝成雨滴落到地面。因此智利南部的巴伊亚菲利克斯这个地方,一年竟有330天在下雨,即使没有雨的那几天,也是乌云密布,难得见上太阳一面,真可谓是地球的“雨极”。而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与“雨极”相反,常年在稳定的东南信风控制下,而从东边大西洋来的水汽又被高山挡住,因此一年中雨量不到1毫米,从1845年到1936年的91年中竟未下一滴雨,堪称世界的“旱极”。

*我猜你不知道*

中国的“雨极”和“旱极”

台湾省的山脉,南北绵延,位于基隆南面、基隆河发源地的迎风高地上的火烧寮,是我国降雨最多的地方,平均年降水量是6500毫米,1912年曾出现过8408毫米的纪录,被称为中国的“雨极”。位于新疆吐鲁番盆地的西部边缘,是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年平均降水量为5.9毫米,1968年仅降水0.5毫米,降水日数甚少,年均为8.3天,连续无降水日数最长达350天(1979年9月28日至1980年9月11日),为我国的“旱极”。

神通广大的风

什么是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五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是唐人描写风的一首谜语诗。

看上去,风好像是一个神通广大的家伙,它高兴时让树林唱歌,让柳枝跳舞;它生气时能将大树连根拔起,让狂沙漫天飞舞、遮天蔽日。

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风是一种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是因空气流动而产生的。在海洋上,风向和风速的变化是规则的、慢慢变化的;可是,在陆地上,起伏的地形与山脉,把风场全搞乱了。地形影响风场主要有两大招数:机械影响和热力影响。世界上有许多因风而闻名的地方,大多是靠这两招闯下的“江山”!

我国新疆的吐鲁番是中国最大的“风库”。在兰新铁路沿线一带,就有著名的百里风区。在这里,风的破坏力极大,威震八方。每当起风暴时,人们纷纷躲避,不然就会被风刮起的利石打得鼻青脸肿。在火车通过的短短的时间内,车厢外油漆会被风沙打掉,火车像被脱掉 了一层皮,露出雪亮的金属本色。甚至有时火车被大风所阻,寸步难行。至于汽车,就更惨了!一不小心,就会被大风吹翻,特别危险。可所谓是“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乱石走”。据资料统计,这里平均每年8级以上的大风天数多达72天以上,那只在海洋才有而陆地罕见的12级飓风,也曾在这里发生过。这里居住的人们还有出门带“三宝”的说法,即水壶、风镜和大棉袄。 这地方的风为何如此厉害呢?通常情况是由于空气流体通过隘口地形,产生所谓的“狭管效应”所致。吐鲁番是我国的“热极”,盆地内部太阳辐射很强,干旱少雨的土地上多沙石,这些沙石被太阳一晒,温度上升得非常快,由此形成一个强低压区,而在它的附近却是一个冷高压中心,气压差异大,空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加上博格达山与喀拉乌成山相接处的白杨河河谷,是一个长达100多千米的大风口,于是就形成了一股迅速向盆地奔袭而来的强速气流,这就是强烈的西北风暴,最大风速曾超过40米/秒。类似这种在高山顶部,呈隘口地形的地方产生的大风,叫隘口(峡谷)大风。这种大风在新疆也是常见的,如新疆的阿拉山口,两侧分别是几千米高的大山互相对峙着,狂风像一把锋利无比的刻刀,把这里的山岩雕刻得有棱有角;隘口附近正是艾比湖,因而也被誉为“风湖”。这里平均每年8级以上的大风天气多达166天,最大风速达70米/秒,创下了惊人的世界纪录。

*我猜你不知道*

风的等级划分

我们在看天气预报时,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今天风力2到3级。”那么风的等级是怎样划分的呢?

我们可以把风力等级编成歌谣来记忆:零级无风炊烟上;一级软风烟稍斜;二级轻风树叶响;三级微风树枝晃;四级和风灰尘起;五级清风水起波;六级强风大树摇;七级疾风步难行;八级大风树枝折;九级烈风烟囱毁;十级狂风树根拔;十一级暴风陆罕见;十二级飓风浪滔天。

为什么风调才能雨顺

明代于谦在《喜雨行》中说道:“但愿风调雨顺民安业,我亦走马看花归帝京。”这首诗阐述了风调才可以雨顺,雨顺才可以民安业的简单道理。但是,在近代的气象科学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明代,于谦本人也不知道风调就会雨顺的科学道理。

为什么风调才能雨顺呢?

我国是著名的季风气候国家之一,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春秋季则分别属于从冬季风至夏季风与从夏季风至冬季风的过渡季节。通常的年景,5月,夏季风前哨到达南岭山脉,6月中旬至7月中旬迂回长江中下游的地区,7月底窜至华北、东北平原。假如夏季风根据这种正常的活动规律,一步步地向前推进,它在一个地区逗留的时间不长也不短,不徘徊,也不跳跃,这也就是所谓的“风调”了。雨带的活动与季风前哨是息息相关的。季风前哨从南向北循序地移动,季风雨带随之由南向北循序地移动。也就是说,夏季风前哨到哪里,哪里的雨季便开始了。在农业上,这时的华南、长江中下游、华北、东北等地区大田里的作物正是大量需要雨水的时候,雨水就源源而来,滋润了作物的生长,对农业生产自然也有许多的好处;且作物不太需要雨水的时候,季风的活动就已过去了,雨水减少了,阳光增加了,这就是“雨顺”。 假如季风的活动不正常,在一个地区停留过久,或者一跃而过,那就是风不调、雨不顺了。例如,1954年6、7两月,夏季风前哨在长江中下游停了下来,和它相关联的雨带,来来往往,徘徊在长江流域长达2个月之久,因而引起了一场大涝灾,促使长江沿岸4755万亩农田被淹,1 800万人受灾,13万人死亡。 在1978年,夏季风前哨一跃而过长江中下游地区,因而出现了“空黄梅”,使“梅子熟时日日雨”变成了“梅子熟时日日晴”。那一年是历史上最严重的干旱年份,尤其是安徽省出现了从未遇过的大旱,全省有18个县受旱灾的影响,大型的水库也没有水可以放,皖南山区的毛竹也干得点火即燃,有一些县连野兔与乌龟也干死在路旁,于是造成了风不调——雨不顺——农业歉收——民不安业的景象。

*我猜你不知道*

“梅雨”,“霉雨”

每年6月中旬,东亚季风推进到江淮流域。此时,在湖北宜昌以东28°~34°N之间出现连阴雨天气,雨量很大。由于这一时期江南的梅子熟了,人们称之为“梅雨”。此时空气湿度较大,东西极易发霉,也有人称之为“霉雨”。梅雨期间,在江淮流域通常维持一个准静止的锋面, 称为梅雨锋,梅雨锋的东段可伸展到日本。国际上一般把中国整个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称为梅雨。

多姿多彩的云

天空中的云总是多姿多彩、千变万化,有的像羽毛,有的像水面的鳞波,还有的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云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它神奇演变的奥秘是什么呢?

海洋、湖泊、河流、植物表面以及土壤里的水分蒸发到空气里,就会形成水汽。在水汽进入底层大气以后,就会变成湿热的空气,这些湿热的空气在上升的过程中温度会逐渐降低。等上升到一定高度时,空气中的水汽就会达到饱和,如果这时空气继续被抬升,就会形成多余的水汽。若此时环境温度高于0°C,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成小水滴;若温度低于0°C,那么多余的水汽就会凝化为小冰晶。当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逐渐增多到肉眼能辨认的程度时,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云了。

根据云所在高度的不同,气象学家把云分为高云、中云和低云。其中,高云包括卷云、卷积云和卷层云;中云包括高积云和高层云;低云族则包括层积云、层云、雨层云、积云和积雨云。

云不仅变化多端,而且非常奇妙,我们可以看云识天气。不同的云状常伴随着不同的天气,因而可以用云来作为未来天气变化的指示。例如在夏天,如果早晨见到浓积云,那么很可能在正午或午后会有降雨;如果在傍晚出现层积云,那么就说明很可能会连续出现晴天。一般来说,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而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则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我猜你不知道*

根据云的光彩识天气

除了按照云的形态种类预测天气之外,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来预测天气情况。

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自古就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

另外,有一种彩色光环,它没有晕那么大,颜色排列刚好和晕相反,是里紫外红,这种光环叫做“华”。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此外,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天气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雷电的奥秘

雷电是夏季最常见的一种天气现象,那你知道雷电是怎样形成的吗?

在人类还没有揭开雷电的奥秘之前,我国古代民间就流传着“雷公”和“电母”的神话,认为雷电是雷公和电母制造出来的。西方人则相信雷电是上帝发怒的结果,上帝用雷电来惩罚做坏事的人。第一个真正揭开雷电奥秘的人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他通过风筝实验证明了雷电是大自然的放电现象。

后来,人们经过多次实验,进一步揭示了雷电产生的原因。当天空中有积雨云时,常伴有雷电现象。积雨云,俗称雷雨云,其内部有着翻腾不息的气流,在气流作用下,云内大量的冰晶、水汽发生激烈碰撞或摩擦,从而产生正负电荷。当聚集的电量足够大时,电荷中心就会发生击穿放电而产生火花的放电现象,并发出巨大的响声,这就是雷电。雷电在短时间内可以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它能击毁房屋、劈倒树木、毁坏供电设施和各种家用电器,引起火灾,甚至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我猜你不知道*

室外防雷的办法

夏季在室外我们难免会遇到雷电天气,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安全防雷呢?

当雷电天气发生时,我们应迅速躲入有防雷装置保护的建筑物内,例如汽车里。要特别注意远离树木、电线杆、烟囱等尖耸、孤立的物体,更不能进入孤立的棚屋、岗亭等低矮建筑物里。此外,还应远离输配电线、架空电话线缆等,尽量避开那些特别容易受到雷击的小块区域,比如岩石断层处、较大的岩体裂缝、埋藏的管道的地面出口处,等等。

遇到头顶电闪雷鸣(俗称“炸雷”)时,如果找不到合适的避雷场所,则应找一块地势低的地方,尽量降低重心和减少人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可蹲下,双脚并拢,手放膝上,身体向前屈,千万不要躺在地上。在蹲下避雷时,最好是将身上金属物摘下,放在几米距离之外,尤其要将戴的金属框眼镜拿下来。如能披上雨衣,防雷效果更好。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多人集中在一起,或者牵着手靠在一起。

一场海战的教训

17世纪以前,人们通过“看云识天气”的常识来观测天气;后来,随着温度计和气压计等气象观测仪器的问世,人们逐渐建立了地面气象站,这时主要根据气压、气温、风、云等要素的变化来预报天气。如今,我们习惯通过听天气预报来提前了解未来一两天的天气情况,那你知道天气预报是如何做出来的吗?它最初又是怎么来的呢?

天气预报最早来源于19世纪的一场海战。1854年11月14日,英国和法国正在与沙皇俄国作战。当英法联军的舰队在黑海上向俄军发起进攻时,突然出现了暴风雨,进攻计划被狂风恶浪摧毁,英法联军因此损失惨重。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命令巴黎天文台调查这场暴风雨的起因。天文学家勒威耶搜集了有关的气象资料,发现罪魁祸首是一个低气压,这个低气压最早在欧洲西部的大洋中活动,随后转移到东南方向,行至黑海时酿成这次灾难。后来,勒威耶提议建一个气象观测网,将可能发生的天气情况通知前线,起到预报天气的作用,这便是最早的天气预报。

要进行天气预报,首先要搜集各种气象资料。每一天,各地气象站都会进行常规观测,记录下各种气象信息,高空探测网会将对流层与平流层的变化信息传递回来,气象卫星则会给地球拍摄一张卫星云图,再加上天气雷达收集到的资料,这些就是气象中心制作天气预报的原材料。

有了原材料后,气象中心就会据此制作天气图。天气图上有各式各样的天气符号,每一种符号都代表一种天气,所有符号都按统一规定的格式填写在各自的地理位置上。有了这些天气图,预报人员就可以进一步分析和整理,从而准确地做出天气预报。

*我猜你不知道*

气压

气压就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气压的空间分布及时间上的变化,是与气流流场情况及天气变化紧密联系的,所以它是天气分析的主要依据之一。

奇妙的闪电摄影

下课后,班上的两个地理谜小欣和小敏,又开始大谈特谈他们的地理见闻了,小欣故作神秘地对大家说:“你们知道吗?除了照相机外,天空中的闪电也会摄影。有时人在闪电过后身体的某个部位被印上某种图像。在身体上印上图像的人有的已被雷劈死,有的却没被劈到而活着。”

“竟有这样的事,真是太神奇了!是真的吗?”围观的同学们都大吃一惊并且又感到怀疑。

“哈哈,这可是真的,要不你们看。”沾沾自喜的小欣,马上拿出一张打印的纸拿给大家看。“这是我上周末在网上看到的,怕你们不相信,我还打印出来了,上面还标有具体的网站呢!”

听他这么一说,同学们都争着看那纸上的内容。只见纸上写着:“1892年7月19日那天,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两位黑人在海伦公园树下避雨时被突如其来的雷击毙。当人们从这两位死者的身上脱下衣服时,却出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现象:死者前胸留下了闪电发生地点一个角落的自然景色,上边还有一片发干的略带棕色的橡树叶以及藏在青草中的羊齿草,其清晰程度是当时的照相机所不及的。”

“1896年6月17日那天,法国南部有两名工人在避雨时被雷击毙。第二天,这次闪电使其中一男子的皮鞋‘开裂’,还撕破了其裤子。更奇怪的是,闪电好像是一位高明的摄影师,它在死者手臂上逼真地印出了一幅松树、杨树及此人表带的‘照片’。”

“哇!是真的呀,真是太神奇了!”同学们都大呼起来。

这时,小敏似乎感觉有些不太服气了,他马上大声说道:“这个我也知道,并且我还知道,在奥地利,有一位医生下班回家后,发现钱包被人偷了。他的钱包是用玳瑁制成的,上面用不锈钢镶着名字的缩写,两个互相叉着的‘D’字。就在那天晚上,这位医生被人请去抢救一个被雷电击中的外国人,那人躺在树下,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在抢救那人时发现那人的大腿上清晰地印有同他钱包上一模一样的两个‘D’字。就在那时,他从这个外国人的衣服口袋里找到了自己丢失的钱包,原来这个人就是偷他钱包的小偷。”

“真是太有趣了,小敏,你也很厉害,我们都服了你们俩了。以后多给我们讲讲这些趣事哟!但是,你们知道这闪电摄影形成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它又是怎样摄影的呢?”一个同学问道。

“嗯,关于这个问题嘛,我也查过资料,资料上说,有关这方面的问题还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有人从地球是一个大磁场这一事实出发来探索闪电摄影的形成原因,推测在磁场强度较大的环境里,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大自然能够以某种未知的机理,储存人物和动物的形象,在同样的条件下,像录像机一样重新放出来。大部分科学认为,它的形成肯定与雷电时的高压放电、大气等离子的形成及湿度和温度等因素有关。但这中间是否还有磁场参与作用、存贮介质等都有待科学家们进一步探讨与证实。”

“原来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啊!哈哈,也许我们的小欣和小敏这两个地理学家不久就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了!”听大家这么一说,小欣和小敏俩人心里都乐滋滋的。

*我猜你不知道*

闪电和雷是同事发生的吗

回想一下,每次电闪雷鸣的时候,你是先看到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呢?

闪电和打雷是同时发生的,不过光在空气里差不多每秒要走30万千米,而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仅能走0.34千米。光从闪电发生地传到地面的时间一般不过几十万分之一秒,而声音跑同样的距离则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因此,当雷雨天气出现时,我们一般是看到闪电,后听见打雷的声音。

五彩雪花趣事

美美是一个爱雪的女孩子,只要一下雪她就会在雪地上玩得不亦乐乎。哪怕是自己一个人,她也能在雪地上自娱自乐。这不,天又下雪了,她又像以前那样,蹦蹦跳跳地来到屋外。

屋外简直是热闹极了,很多小朋友都在堆雪人。美美走到他们那儿,只见他们正用红墨水在点雪人的鼻子。于是美美想:“要是雪有五颜六色的那该有多好啊!那我们可以堆出一个个颜色不同的雪人了。”

回到家后,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爸爸。爸爸笑了一笑说:“你完全有机会堆出这样的雪人。你知道吗?世界上除了白色的雪外,还有别的不同颜色的雪。不信你来看看。”

紧接着,爸爸就打开一本书给美美看。看后,美美不禁感叹道:“哇!真是太有趣了!”因为书上这样写着:1969年12月24日,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瓦腾湖附近下起了雪。到了傍晚,雪越下越稠,颜色也不像白的了。因为是晚上,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可是当地居民们早上起床后向外一望,不由得吃惊地吐出舌头,他们看到的竟是一片黑雪,非常油腻,就像糖炒栗子锅里炒黑了的沙子似的,粘在衣服上,把衣服都染脏了。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生态中心的科学家们闻讯后赶到现场调查,发现雪里包含有许多工业污染物质,其中有大量杀虫剂。

除黑色的雪外,天空还下过其他颜色的雪。

100多年前,北冰洋上的斯匹次卑尔根岛上曾下过绿雪。两位科学家看到该岛像披上了绿装,远远望去,就像一块绿地毯盖在了上面,浓绿欲滴,美丽异常。据科学家分析,这是海水里的绿色藻类被风吹到天空后与雪片混合在一起降到地面而形成的。

1980年5月2日晚,蒙古肯特巴省境内降了一场红色的雪。经化验表明:每立升红雪雪水中含有矿物质148种,其中有未被溶解的锰、钛、锌、铬和银等化学元素。原来这是由于红色的矿物质微粒被狂风卷到高空,成了雪花的凝结核所引起的。

在欧洲阿尔卑斯山,不但下过红雪、绿雪,还下过罕见的紫色雪。当时紫色霞光映照蓝天,美丽的山峰更增添了迷人的魅力。据说那是生长在池塘、水沼的死水中的一种紫色细菌被龙卷风连水一起卷入空中,黏附在雪片上然后降落下来所致。

我国天山东段和阿尔泰山上,有时飘落下来的雪花是带着黄颜色的。雪花之所以变成黄色,是因为它们身上夹杂着从沙漠里卷扬起来的黄色沙尘的缘故。欧洲阿尔卑斯山上,也下过黄雪。撒哈拉大沙漠的黄尘,从空中越过地中海,把那里的雪花染黄了。

*我猜你不知道*

雪花的形状

雪花大都是六角形的,这是因为雪花属于六方晶系。云中雪花“胚胎”的小冰晶,主要有两种形状:一种呈六棱体状,长而细,叫柱晶,但有时它的两端是尖的,样子像一根针,叫针晶。另一种则呈六角形的薄片状,就像从六棱铅笔上切下来的薄片那样,叫片晶。

神秘的球形闪电

球状闪电俗称滚地雷,就是一个呈圆球形的闪电球,就像科幻小说或动画片中的能量炮一样威力无穷。球状闪电通常都在雷暴之下发生,它十分光亮,略呈圆球形,直径大约是20~50cm。通常它只会维持数秒,但也有维持了1~2分钟的纪录。更神奇的是它可以在空气中独立而缓慢地移动。有少数目击者说它会随着金属物品走,例如电话线,但多数人都说它的路径不定。绝大部分目击者都说它是横向移动的。在它短短几秒的生命中,它的光度、形状和大小都保持不变。

这种闪电出现的十分少,很多人只能通过目击者的纪录来了解这种闪电现象。

19世纪法国著名的学者弗拉马里翁纪录了他看到球状闪电的情景:有一次,他见到一个球状闪电闯进了他家一个房间的壁炉里,随后又滚到地板上,它好像一只蜷伏成团的闪光“小猫”滚到屋主人的脚边,似乎要和他玩耍一般。惊慌失措的他,害怕得往后退缩,火球却如玩魔术般地跟着他走,并升到他脸部附近的空间。他竭尽可能地把头侧向一旁,火球便发出噼啪声飞上了天花板,进而转向房屋的烟筒口飞去。这洞当时是用纸糊着的,火球从容地穿过了纸层,钻进了烟囱。突然,响起了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之后便消失了,烟囱也随即倒塌,屋子里到处都是散落的烟囱的碎片。

1956年夏的一个正午,在前苏联的某农庄,有两个孩子在牛棚的屋檐下避雨。这时雷鸣电闪,忽然天空中飘下了一个橘红色的火球,首先在一棵大树顶上跳来跳去,最后落到地面,滚向牛棚。火球好像烧红了的钢水似的,不断冒着火星。两个小孩吓得一动也不敢动。当火球滚到他们脚前时,年纪较小的一个,还很不懂事,他忍不住用力猛踢了火球一脚,轰隆一声,奇怪的火球爆炸了,两个小孩当即被震倒在地,但两人都没有受伤,可牛棚里的12条牛却只有1条幸存,且并未受伤。

1981年的一天,一架“伊尔-18”客机从黑海之滨的索契市出发。当时天气很好,雷雨云远离飞行线40公里。当飞机升到1200米高空时,一个直径约为10厘米的大火球——球形闪电,突然闯入飞机驾驶舱,在发生了震耳欲聋的爆炸后随即消失。可是几秒钟后,闪电却令人难以置信地通过密封金属舱壁,在乘客座舱内重新出现。它从乱作一团的乘客头上缓慢地飘过,到达后舱时,又猛地裂成两个光亮的半月形,随后又合并在一起,发出不大的声响后离开了飞机。

驾驶员立即让飞机着陆作安全检查,结果发现在球形闪电进入和离开的地方——飞机头外壳板和尾部各有一个大窟窿,但飞机内壁没有任何损伤,乘客也没有受到任何伤害。

到底什么是不可思议的球状闪电?多少年来,科学界都认为球状闪电是子虚乌有的现象,直到最近几十年才承认它的真实性。但对球状闪电,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才能揭开它的真实面目。

*我猜你不知道*

树形闪电

自然界中还存在着比球形闪电更奇特的树形闪电。1989年8月27日凌晨四点,四川南川县金佛山水电厂的总指挥胡德厚发现,离他不远的一个山坳异常明亮,光亮呈扇形,顶部仿佛一瓣一瓣的,特别像莲花,估计高约四五丈;颜色白中略带红色,下部明亮,顶部较淡;光亮度比汽车前灯还要强得多,但光亮朝天空散射,照射不开,四周依然黑暗。随着一声巨大的雷响,闪电中,只见光亮中间好似一株伞形的树,青枝绿叶,奇美异常。

天降“动物雨”

一个星期天的饭后,玲玲正准备出门和爸爸到图书城买书,可不巧的是,天突然下起了大雨。这令玲玲十分不高兴,她对爸爸说:“我讨厌死雨了!”听她这么一说,爸爸就知道她肯定心情很不好了。于是他对玲玲说:“玲玲,你知道吗?天上还会下动物雨呢!你有没有兴趣了解一下呢?”

“怎么可能呢?可我怎么没见到过呢?”玲玲对爸爸的话感到十分的怀疑。

“不相信,我们一起来上网看看!”

说完,爸爸就和玲玲走进书房打开电脑上网一查。果然,在网页上玲玲看到了这样的内容:

1687年,在巴尔蒂克海东岸的麦默尔城下起了一场奇怪的雨,大片大片的黑色的纤维状物质落在刚落满白雪的地上。它们的气味像潮湿腐烂的海藻,撕起来就像纸一样,待它们干透以后,就没有气味儿了。一部分絮片被保留了150年,后来,经过化验发现其中含有部分蔬菜一样的物质,主要是绿色丝状海藻,还含有29种纤毛虫。

1794年,法国的一个小村庄突然下起一场大暴雨,令人吃惊的是,接着开始有大量的蟾蜍从天而降,它们的个头儿很小,只有榛子那么大,蹦得满地都是。人们都不相信这无数的蟾蜍是随着雨水降下来的。他们展开手帕,撑起举过头顶,果然接到了许多小蟾蜍,许多还带着小尾巴,像蝌蚪一样。在半小时的暴雨当中,人们明显感觉到一股由蟾蜍带来的风吹向他们的帽子和衣服。

在我国也发生过类似的现象。1988年5月1日下午,河南省桐柏县彭庄村忽然刮起7级大风,半小时后,发现在一个小山坳里随雨落下许多黑褐色的小蟾蜍。最稠密的地方每平方米有90只至110只,雨后这些小动物纷纷向附近池塘蹦去。

除了这令人吃惊的蟾蜍雨外,天空还下过青蛙雨。1814年8月的一个星期天,在经过长时间的干旱和炎热之后,离阿门斯1.6千米远的弗雷蒙村于下午3点30分下起了暴雨。暴雨过后刮起的大风使附近的教堂都摇晃了,吓坏了教堂里的信徒。在横穿教堂与神父宅邸间的广场时,信徒们浑身上下都被雨打湿了,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的身上、衣服上到处都爬满了小青蛙,地面上也有许多的小青蛙到处乱跳。

除此之外,天空也还下过鱼雨。如1859年2月9日11时,英国格拉摩根郡下了一阵大雨,雨中夹杂着许多小鱼。1861年2月16日,新加坡岛发生了一场地震,地震过后连续下了3天暴雨。过了3天,地面上的雨水都干了,却发现在干裂的水洼中有大量的死鱼。生物学家将这些小动物拿来检验,辨别出是鲇鱼。这种鱼生活在新加坡岛淡水湖泊、河流中,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等地也会见到。1949年10月20日早晨,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马克斯维也下过一次鱼雨,生物学家巴伊科夫还亲自收集了一大瓶标本。

“啊!真是不可思议呀!”看完后,玲玲深深感叹道。

*我猜你不知道*

稀奇古怪的雨

自然界中除下动物雨外,也还会下许多稀奇古怪的雨,如 “钱币雨”、“苹果雨”等等,其发生原因一般是狂风把别处的钱币或者苹果等物品一起卷入天空,然后飘到其他地区上空降落下来。

海市蜃楼的玩笑

在一个平常的日子里,德国北海库克斯港平静无风,在街上玩耍的一个男童,奔回家里激动地对母亲大声说:“妈,天上掉下一个岛来!”妈妈听了不禁哑然失笑,等她向窗外一看,脸上的笑容顿然消失,因为就在她的眼前,近岸的海姑兰岛倒挂空中。沿岛的红岩悬崖绝不会错认,岸上的沙丘和每个细节全都清晰可见。那个岛就像天上有双巨手把它倒悬在半空中,似乎随时都可能坠毁。

海姑兰岛当然没有坠下,那是海市蜃楼。傍晚时分,空中的幻象消失不见,孩子的恐惧也消除了。

海姑兰岛的幻象,偶尔也在库克斯港上空出现,那只是使人惊异的大气现象之一。北极区也有这幻象,曾愚弄人类前后将近一百年。1818年,苏格兰探险家约翰·罗斯爵士从英国出发到北极去找那条不明确的“西北航道”,据说是一条沿北美北岸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的水道。罗斯进了加拿大巴芬岛以北的陌生水域。一天早晨,他在甲板上看见前面有大山挡住去路,以为是驶进了死巷,于是掉转船头回航,并报道说根本就没有西北航道。

大约一百年后,美国北极探险家皮里也说北极有一条未画入地图的大山脉。他说:“我们看到了那些大山,称之为克拉寇兰山。”

北极这条神秘的大山脉,引起了当时世人的兴趣。许多冒险家和探险家纷纷前往北极,可是谁也找不到大山。最后,纽约市美国博物院捐出三十万美元,派了一个科学考察团进入该区。考察团团长麦米伦成了当时全世界报纸上的风头人物。

不过,在皮里看到大山的地方,麦米伦看到的只是—片冰天雪地。后来克拉寇兰山真的出现了,不过很奇怪,这些大山坐落的地点,在皮里所说的地方以西约二百英里。

麦米伦在浮冰之间航行,到实在不能再前进时才停船抛锚,带着一队仔细挑选的队员在冰上徒步前进。可是,他们向山行进时,山却向后退,他们止步,山跟着停止后退。他们再向前走,山又后退,那些冰峰雪地在北极的阳光中,好像在向他们招手,阴暗的山谷里看来很可能有丰富的矿藏。

他们继续前进,最后进入了一个三面环山的低谷,成功已在眼前。可是等太阳落到地平线下,周围的高山和丘陵像变戏法似的,都消失了踪影。他们吓得目瞪口呆,只能静悄悄地看着现实的环境。他们身在一片广阔无际的冰原上,四面全是冰,极目所及都是冰。眼前没有小山,更无大山。麦米伦一行人站在北极地区黄昏时分淡绿色的微光里,大自然让他们上了一次大当。

*我猜你不知道*

海市蜃楼是什么?

自古以来,蜃景就为世人所关注。在西方神话中,蜃景被描绘成魔鬼的化身,是死亡和不幸的凶兆。我国古代则把蜃景看成是仙境,秦始皇、汉武帝曾率人前往蓬莱寻访仙境,还屡次派人去蓬莱寻求灵丹妙药。现代科学已经对大多数蜃景作出了正确解释,认为蜃景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所谓蜃景就是光学幻景。海市蜃楼不一定都是物体的真实形状。可能是放大的像,可能是缩小的像,也可能是变形的像,就如在哈哈镜前看到的歪曲形状,变形的程度随光线折射的空气层之位置和成分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