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课本上读不到的地理故事
19802600000011

第11章 我们要做海贼王——在海洋与岛屿间冒险

海洋是怎样形成的

还记得那部著名的动画片《海底总动员》吗?在幽蓝深邃的海洋中,小丑鱼爸爸玛林和儿子尼莫简单幸福的生活着,他们的家园非常美丽:橙红色的海葵色彩绚丽,它的触角非常柔软,犹如花瓣一样在海水中轻轻舞动。蓝色水底有很多美丽异常的海洋生物游来游去……这神奇的景象不仅带给我们梦幻般的体验,而且激发了我们探寻海洋世界的好奇心。

那么,海洋是怎样形成的?海水是从哪里来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要回到遥远的远古时代,从地球的起源讲起。

大约在50亿年前,太阳星云中一部分星云团块彼此之间发生了剧烈的碰撞,而后又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地球。最初的地球既无大气也无海洋,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世界。在地球形成后的最初几亿年里,由于地壳较薄,加上小天体不断撞击地球表面,地幔里的岩浆易于上涌喷出,因此,那时的地球到处是一片火海。

在岩浆喷出的同时,大量的水蒸气、二氧化碳也一同喷出。这些气体上升到空中,迅速将地球笼罩起来,水蒸气还形成云层产生了降雨。这些雨落到原始地壳低洼处形成积水,随着雨的不断降落,积水也越来越多,原始的海洋也就形成了。

原始的海洋中海水不多,约为今天海水量的1/10,而且,原始海洋的海水只是略带咸味,后来盐分才逐渐增多。随着水量和盐分的逐渐增加,以及地质历史的沧桑巨变,原始的海洋才逐渐形成如今的海洋。

*链接放大镜*

最深的海洋

位于太平洋的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是太平洋西部洋底一系列海沟的一部分。它位于亚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北起硫黄列岛、西南至雅浦岛附近。其北有阿留申、千岛、日本、小笠原等海沟,南有新不列颠和新赫布里底等海沟。全长2550千米,为弧形,平均宽70千米,大部分水深在8000米以上。最大水深在查林杰海渊,为11034米(各年测得深度不同),是地球的最深点。查林杰海渊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发现它的英国“查林杰8号”船而得名的。

四个大洋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海洋家族有四个成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他们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呢?

太平洋最初没有统一的称呼,我国古代把它笼统地称为“沧海”、“东海”等,在国外也曾有人将它命名为“南海”。现在使用的名称是葡萄牙著名航海家麦哲伦所起的。1519年,这位探险家带着由几只帆船组成的船队横渡大西洋,几个月后到达南美洲的巴西海岸。接着他们沿海岸继续向南航行抵达南美洲最南端,然后从东而西穿过一条曲曲折折、长达100多千米的海峡——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海域。麦哲伦发现这里波平如镜,与汹涌澎湃、波浪滔天的大西洋形成鲜明的对照,因此,他给这片大洋起名为“太平洋”。 大西洋在西方各种语言中称为“阿特兰他洋”,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英雄阿特拉斯的名字。在古代希腊神话故事中阿特拉斯是普罗米修斯的兄弟。普罗米修斯因盗取天火给予人类而触犯了天条,被万神之王宙斯判处死刑,绑在高加索山上,让雄鹰啄其心肝。阿特拉斯也因此受到株连,宙斯令他头顶肩扛巨大的地球,永远不准放下。传说这位顶天立地的大力神住在极远极远的西边,人们看到大西洋海域宽广,无边无际,以为它就是阿特拉斯的栖身之所,就把它称为阿特兰他(阿特兰他是阿特拉斯的形容词)。然而,我们现在使用的大西洋这个名字却与大力神阿特拉斯无关,而是根据明朝时欧洲传教士编绘的世界地图上拉丁文名称意译过来的。而且在古代,大西洋南北则被称为“西洋”或“北海”。直到17世纪中期,西方各国才把“阿特兰他洋”一名扩大到大西洋北部。

印度洋在我国古代被称为“西洋”。我们平常所说的明代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指的就是印度洋。从古希腊时期到古罗马时期,印度洋曾被人称为“红海”、“南海”、“东海”等。直到15世纪末,葡萄牙著名航海家达·伽马为了寻找通往印度的航线,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进入这个大洋后,才开始使用印度洋这个名称。这个名称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成为通用的名称。

北冰洋名称的由来,一则因为它处于以北极为中心的地区,二则因为这一地区气候严寒,洋面上常年覆有冰层。所以,人们称之为“北冰洋”。 *链接放大镜*

四大洋之间分界线在哪里

四大洋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有的只是人为规定的界限。一般认为,大陆和岛屿是大洋间的天然界限。在没有这种天然界限时,就以假定的标志为界限。

通常,太平洋和印度洋,以经过塔斯马尼亚岛的东经146°经线为分界;大西洋和印度洋,以通过南非厄加勒斯角的东经20°经线为界;北冰洋和太平洋,有白令海峡相通;北冰洋和大西洋,以一些海岭为界,有一些海峡相通。

爱隐身的沉浮岛

1831年7月10日,一艘意大利货船途经突尼斯海峡时,船员们突然看见前方海面上涌起一股巨大的水柱,这个水柱高约20米,柱体方圆近700米。随着水柱的喷射,海面发出隆隆的海涛声。不一会儿,水柱稍停,在该处升起一团烟雾弥漫的蒸气,直升到近600米的高空。

当时,船员们以为遇上了什么妖魔鬼怪,一个个吓得惊慌失措,马上驾着船逃离了这个海域。8天后,当返航的船员们心惊胆战地又经过这里时,却发现原先冒水柱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岛,并且还呼呼地冒着白烟。在小岛周围的海面上还漂浮着许多红褐色的浮石,并有大片大片的死鱼 。又过了10多天,小岛长大了,高度从4米长到60多米,周长扩展到4.8千米。

然而,令船员们惊奇的是:3个月后,这个刚长上来的岛又神秘地失踪了。

这个就是有名的沉浮岛,据有关资料记载,从该岛第一次被人们发现到1950年这120年间,它几度沉浮。

这种沉浮岛在地球上还有很多,它们都是由于火山活动的结果。如位于挪威以北的北冰洋中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就是一群沉浮岛,它们有时沉没于海洋中,一点踪影也不见,有时又浮现在海面上。科学家们在考察中发现了群岛上有几千年前海岸线的遗迹,这条古海岸线位于海拔100米的高处。同时他们也发现了群岛沉没的痕迹。波兰科学家经过研究认为,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垂直运动不是一直向下的,这有可能是在冰川期,沉重的冰帽将群岛“压”到海洋深处,而在冰融化之后,群岛便开始浮升到洋面上来了。

*眼界大开*

会旅行的海岛

有的海岛居然还会旅行。在加拿大东南的大西洋中,有个叫塞布尔的岛。这个岛十分古怪,没有海浪的冲击,它也会移动位置,而且移动得很快,仿佛有脚在走。每当洋面刮大风时,它就会像帆船一样被吹离原地,作一段海上“旅行”。该岛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1.6公里,面积约80平方公里,呈月牙形。由于海风日夜吹送,近200年来,小岛已经背大陆方向向东“旅行”了20公里,平均每年移动达100米。塞布尔岛还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沉船之岛”。从历史考据看,在这里沉没的海船,先后达500多艘,丧生的人计5000多名。因此,这里的海域,被人们称为“大西洋的墓地”、“毁船的屠刀”、“魔影的鬼岛”等。

海上骤现平坦大道

一次,小伟听地理老师说:“韩国有个珍岛,是韩国的第三大岛,面积446平方千米。每到春季,珍岛就会出现两次因潮汐涨落而形成的海水退位、道路出现的奇观。”听老师这么一说后,小伟对那儿真是神往不已。于是,他极力要求爸爸妈妈在春天带他去看看。爸爸妈妈答应了他的要求,他们一同去了那儿,并看到他神往已久的情景:那天,珍岛海水水面渐渐下降,直到第二天下午5时左右,夕阳灿烂,滔滔海水完全退尽,竟出现了一条宽约40米、长约3000米的平坦大道,这条大道把珍岛同邻近的莫杜岛连接了起来。见此情形,两个岛的居民纷纷沿着海底的平坦大道,来到对岸,互相问候。孩子们也奔跑嬉戏,在路上的小水洼中拾海鲜。

20分钟后,海水返回,波涛一浪高过一浪,海底大道越来越窄。最后海水从两侧完全合拢,海峡茫茫一片,一切如旧。

这片海水从退去到复原,全过程约持续31小时10分钟,当地居民因此而大亨其乐。

后来,小伟才知道,这种海上奇观的出现是由于独特的潮汐作用引起的。

1975年,法国驻韩国大使皮埃尔·兰德来岛上考察,刚好遇到“海路”出现,他目睹奇观,感叹说:“这真是韩国版的‘摩西奇迹’!”原来,在《圣经》中有这样一段关于摩西的记载:摩西遭遇了凶险,在前有红海阻挡、后有追兵逼近的生死关头,上帝吩咐摩西向大海挥动神杖,结果海水分开,摩西化险为夷。回国后,法国大使皮埃尔·兰德在报上发表了观感,于是,韩国版“摩西奇迹”的名声便远播世界,为珍岛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链接放大镜*

航海与潮汐的关系

与潮汐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航海了。在浅水海湾,稍大一些的船只要在涨潮时才能进进出出。顺着潮流航行时,船只在顺水中行走,变得快速轻捷,消耗的能量也极少。逆着潮流航行时,船的速度就要缓慢得多,能源也耗费得多。难怪在港口码头定期发运的船只开船的时间,不能像火车一样规定得死死板板的,而是每天要推迟一些时间,因为涨潮的时间每天在推迟。

塞特斯岛是怎样诞生的

明明一直都有这么一个困惑的问题:世界上的岛屿到底有没有年龄呢?有一天,他实在是按捺不住了,就跑去问地理老师。听到他的这个问题后,老师说:“世上有千千万万的岛屿,这些岛屿几乎在人类诞生之时,就早已存在,人类也无从判定它们的年龄。可有个名叫塞特斯的岛,人们却能准确地判定它的年龄,并且记住它的生日,它就诞生于1963年11月14日的早晨7时30分。”

“那么,老师,人们是怎么知道这个小岛的年龄的呢?”明明十分好奇地问。

“这可有个故事了。1963年11月14日早晨7时30分,一艘渔船正在冰岛附近的海面航行,突然,船长发现船在脚下晃动起来,随着有一股特别的气味扑鼻而来,一缕黑烟袅袅上升。前方一座火山开始喷发,大西洋灰茫茫的海面上裂开了一个大口子,灼热的熔岩、火光和烟尘从海底的岩石裂隙中喷射出来。海底火山在第二天就冒出海面10米,4天后,已高出海面60米了。烟尘和火光直冲云霄,灼热的岩浆飞上天空又坠入海里。海水在沸腾,天空异彩生辉。塞特斯岛就这样诞生,并开始慢慢长大了。”

“哦!原来是这样呀!谢谢老师了!”明明听后感觉很有趣,并且如释重负。

历史上塞特斯岛不断地在升高,直到1967年6月才平静下来。现在它高出海平面175米,岛长2000余米。各种生物也进驻到岛上,种子越过重洋到这里发芽,繁茂的植物生长起来,鸟类也飞来栖息。它就如同一个世外桃源,不断吸引着各方来客此游玩欣赏。

*链接放大镜*

火山灯塔

在中美洲的萨尔瓦多,有一座世界著名的活火山——依萨尔科火山,它高1885米。自200多年前开始喷发以来,每隔2-10分钟便喷发一次,从未间断过。火山喷发时,先产生一阵震动,然后火山口出现烟云,随之大量气体、熔岩和火山灰直冲蓝天,形成高达300米的圆柱形,其顶部在空气中逐渐模糊,形成巨大的蘑菇帽。这一自然奇观对于航行在中美洲海岸附近的船只来说,是一个独特的天然信号塔,船员们从很远的地方就能见到它,便将它称为“火山灯塔”。

催人长高的巨人岛

听说,从1948年起,10年左右的时间内,加勒比海上的马提尼克岛上出现了一种令人们疑惑不解的奇异现象:所有成年人的身材就像施过肥的麦苗一样呼呼地往上直窜,岛上的人一般都在一米八、一米九左右,还有很多人在两米以上,十几岁的少年都比岛外的一般成年人高“一头”。更为奇特的是,不光是本地土著居民会长高,即使是从外地来的成年人,只要在岛上居住一段时间后,也会长高几厘米。

于是,一位记者来到了这里,他想实现自己长高的梦想。刚一踏上这个小岛,他浏览了一下该岛,感觉来到这里,好像进入了童话中的巨人世界,岛上的居民当中,男人们2米多,十几岁的男孩都比岛外的普通成年人高,他在居民们的眼里,好像是从小人国来的,人们都围着他用惊奇的目光向下看,好像他是立在地上的一个玩物。

后来,为了对“巨人岛”进行科学考察,64岁的法国科学家格莱华博士和57岁的理连博士,开始在岛上居住下来。他们在岛上生活了两年后,发现他们的身高分别增长了2寸半和2寸。

此后,年近花甲的英国旅行家帕克夫人也来到这,她在该岛旅居一个月后,也意外地发现自己的身高增长了3厘米。

不仅如此,更让科学家感兴趣的是,在这个马提尼岛上,不仅人会长高,岛上的动物、植物和昆虫的增长也比较迅速。从1948年起,大约10年的时间里,这个岛上的苍蝇、蚂蚁、甲虫、蜥蜴和蛇等都比通常增长了约8倍。特别是岛上的老鼠,竟然长得像猫一样大。

为了揭开此“巨人岛”的谜,许多科学家千里跋涉,来到该岛长期进行探测和考察,提出了多种假说和猜测。有些人认为,在1948年,可能有一只飞碟或是其他天外来物坠落在该岛的比利山区,使该岛生物迅速增长的一种性质不明的辐射光,就来自一个埋藏在该岛比利山区地下的飞碟或其他天外来物的残骸。但一些科学家对上述说法持怀疑和否定态度,因为世界上究竟有没有飞碟或其他天外来物,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一个难以解答的大谜。一些科学家认为,该岛蕴藏着某种放射性矿藏——正是这种放射性物质使生物机能发生特异变化,因而“催高”了身体。

不过,这种放射性物质究竟是什么,科学家们至今都没弄明白。

近几年,一些科学家又发表了新的观点。他们认为,这里地心力小是催人长高的原因。因为,俄罗斯两名宇航员在“礼炮击号”联盟号轨道复合体居留半年之后,每人身高都增加了3厘米,就是失重和引力减少的结果。

遗憾的是,上面的几种说法都缺乏一定的依据,不足以使人信服。

*眼界大开*

平均身高最高的国家

目前,荷兰是世界上平均身高最高的国家。荷兰男性平均身高184厘米,而女性的平均身高也达到了170厘米。专家说,荷兰人还会继续长高。荷兰人不断长高得益于他们平时食用高蛋白类食品以及普及全国的公共健康服务。

世上的海底村庄

1912年,西欧一些国家的科学家试图通过试验证明,人类完全可以像鱼类一样长期在海底下生活,提议建立海底村庄。于是,那年的6月20日,一位名叫科斯塔的苏丹人自告奋勇参加实验。他带领了一群爱冒险的同伴,志愿“乔迁”至海底生活,并出任该村村长。由于海底的海水压力非常大,他们就将这些海底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得相当独特。他们让屋顶都呈圆锥状,以便分散水的压力,所有横梁和支柱全是特种钢管。房间的布局均呈放射状,厅居中,卧室围绕着四周,空气、淡水等均通过特种钢管从海面送来。而且,室内设备越来越现代化,不仅有电灯、电话,还有闭路电视和空调。现在这个罕见的海底村庄已拥有20多户人家,50多名居民。

除了故事中的人工化的现代海底村庄外,在我国还有一座古代的自然海底村庄。这个海底村庄位于琼山市东寨港至文昌市铺前镇一带的海湾海底,是明万历年间(1605年)一次大地震造成的陆陷成海的灾难所致。当时约100多平方公里陆地,共72个村庄缓慢下沉,垂直下降入海约3~4米,为世所罕见。每年5、6月,海水退潮时,乘船游览,依稀可见海中村庄废墟。

其中一座雕工精细、四柱三孔的“贞节牌坊”巍然屹立于水中,还有一座水底中的古戏台让人触目,可真是沧海桑田,古貌犹存,让你领略到大自然神秘的变迁。

*眼界大开*

海底生存

2007年4月5日至18日,一名叫劳埃德的年轻人在位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和新南威尔士两州交界处的一个湖底生活了两周。劳埃德所用的潜水屋是一个小型货柜大小的密封舱。在潜水屋里面,劳埃德将尿液回收,灌溉藻类,利用人工照明来促进藻类的光合作用,然后利用气体交换的生物环,将藻类呼吸产生的氧气用于呼吸。劳埃德所用的电力来自于再生资源,以及自己在舱内骑脚踏车产生的电力。这些电力用于照明、并为笔记本电脑充电。

绿色的大陆

格陵兰岛地属丹麦,是世界上最大的岛,位于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间,有约4/5的地区都在北极圈以内。由于格陵兰岛在地理纬度上属于高纬度,所以气候终年严寒,冰雪茫茫,全年的气温都在0℃以下,有的地方最冷可达到零下70℃。

格陵兰的字面意思为“绿色的土地”(Greenland)。这块千里冰冻、银装素裹的陆地为何享有这般春意盎然的芳名呢?

相传在公元982年,有一个挪威海盗划着小船从冰岛出发,打算远渡重洋。他来到格陵兰岛南部时,发现了一块不到一公里的水草地,绿油油的,十分惹人喜爱。回到家乡以后,他骄傲地对朋友们说:“我不但平安地回来了,还发现了一块绿色的大陆!”于是“格陵兰”(英语“绿色的大陆”的音译)就成为它永久的称呼。

格陵兰岛上有高耸的山脉、庞大的蓝绿色冰山、壮丽的峡湾和贫瘠裸露的岩石。全岛85%的地面覆盖着冰川与冰山,千姿百态的冰山与冰川成为格陵兰岛上的奇景。在格陵兰岛上,还盛产一种“万年冰”,即含有大量气泡的冰块,这种冰既洁净,纯度又高,是一种非常好的冷饮剂。如果将这种冰块放进水里,就会发出持续的爆裂声。在严热的夏日喝上一口“万年冰”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格陵兰岛有着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仅其东北部就蕴藏着310亿桶的石油储备。格陵兰岛的铅、锌和冰晶石等矿藏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此外还勘探到了相当多的铜矿、金矿等,但是气候和生态方面的条件严重限制了岛上矿产资源的开采。

格陵兰岛属于高纬度地区,会出现极地特有的极昼和极夜现象。每到冬季,这里便会出现持续数个月的极夜,空中偶尔会出现色彩绚丽的北极光;而到了夏季,这里则是24小时的白昼,因而格陵兰岛也被称为“日不落岛”。

*链接放大镜*

格陵兰岛上的动物

格陵兰岛大部分位于北极圈以北,因此在漫长的冬季里看不见太阳。但是到了夏季,格陵兰岛就会迎来大量来此繁殖的鸟类,充分利用24小时的日照。虽然许多鸟类来格陵兰岛只是为了繁殖,到冬季来临后又飞向南方,但也有些鸟全年都驻足于此,其中包括雷鸟和小雪巫鸟。

格陵兰岛也是世界最大的食肉动物——北极熊的家园,此外还有狼、北极狐、北极兔、驯鹿和旅鼠等动物。格陵兰岛北部有大批麝牛,其极厚的外皮保护它们免受冰冷的北极风冻害。在沿岸水域常见鲸和海豹,河流中则有鲑和鳟。

洋流助航的故事

一天,班上的“小捣蛋鬼”小翔向班上的地理课代表提出了一个难题:“哥伦布曾两次到达过美洲,但所选择的航线都有很大的不同。第二次他还绕了一大圈居然还少用了17天,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课代表还着实被小翔这一问题难住了。于是他马上查找资料,他找到了有关哥伦布两次到达美洲的资料,资料是这么介绍的:

1492年8月3日,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后伊莎贝拉的支持下,率领由3只船组成的船队,从巴罗斯港出发,向西横渡茫茫的大西洋,寻找通往印度的航线以掠夺东方的财富。经过37天的漫长航行,他到达了今天的巴哈马群岛,发现了一块新大陆——美洲。

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但这次他却没有按原路向西航行。而是顺着西班牙和北非西海岸南下,接近赤道时才向西横渡大西洋。可意外的是这次他只花了20天时间就顺利到达了那里。虽然,比上次多绕了一个大圈,可时间却比第一次少用了17天,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地理课代表敲破了头都没想出来。但他又不能让小翔小看他。于是,他将这个问题带到家中,向爸爸请教,后来,他终于得到了答案。

原来,故事中的情况跟海洋表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洋流有着密切的关系。海洋表层海水常年受盛行风的影响,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形成洋流。洋流对航海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轮船顺着洋流航行,速度比逆着洋流航行要快得多。哥伦布第一次去美洲是逆着北大西洋暖流航行的,逆风逆流,一路艰辛,花的时间自然比较长。而第二次去美洲是顺着加那利寒流和北赤道暖流航行的,顺风顺流,一路轻松,因此,时间就会缩短很多。

在船只高度机械化的今天,若能熟悉和掌握洋流运动规律,仍有很大的好处,它既节约时间、节约燃料,又可减少事故。所以,现在很多国家的航运公司都认真研究洋流的运动规律,并尽可能利用洋流助航。如美国爱友松公司聘请海洋气象局通过人造卫星测得墨西哥湾暖流的路线、流速、主轴位置等。该公司的轮船根据所获资料,在墨西哥湾暖流最大的流速区顺流向北航行,返航时则避开主流区,尽量靠近海岸南下。结果,1975年该公司的六艘海轮全年节约燃料12500多桶,折合36万美元。之后,该公司一直利用这条航线航行,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链接放大镜*

郑和利用洋流助航

我国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早在哥伦布远洋航行半个多世纪以前,就开始利用洋流助航了。1405~1433年,郑和的七次下西洋,充分利用了北印度洋季风环流为其助航。他们在冬季出发向西航行,此时北印度洋上吹的是东北季风,在东北季风吹拂下,海水从东向西流,沿途顺风顺流,半年后进入夏季,北印度洋上改吹西南季风,在西南季风吹拂下,海水从西向东流,这时他们开始返回,一路还是顺风顺流。

巴拿马海峡是怎样建成的

“北美洲”和“南美洲”两姐妹手拉手共同构成了美洲,而那个拉手的地方就是中美洲。中美洲有一块狭窄而细长的小土地,那就是“巴拿马地峡”。

巴拿马地峡隔断了太平洋和大西洋。虽然从地图上看,太平洋和大西洋看上去“近在咫尺”,但对于两大洋上的船只来说,却是“远在天涯”,因为北美洲被冰雪覆盖,船只无法通行,只有绕过美洲的最南端,航行几千英里才能到达对方的大洋。交通如此不便,人们很希望能有一条捷径。于是人们想到在巴拿马地峡上开凿运河。

从地图上看巴拿马地峡很狭窄,似乎只要用剪刀剪一剪或用小刀刻一刻就行了。不过,在现实中,巴拿山地峡两端的距离却有30多英里,而且那里分布许多山脉,这给开凿运河带来很大的困难。有些人甚至想利用地震的自然力量将巴拿马地峡震开一条运河,但地震似乎很不配合,带来的也只有灾难。

最后人开凿的运河的工程被一家法国公司承包下来。可是没多长时间,法国的这家公司因为耗资太大、工程缓慢、人员的损伤等原因放弃了开凿运河。

这家法国公司的人员之所以有损伤,不仅是因为工程中的意外事故,更多的是因为那里的自然条件似乎只适合当地的印第安人和黑人居住。白人在那里则很容易生病发烧,最后死去。后来美国从小国巴拿马永久性租用了一块长达10英里的土地。这块地方刚好位于巴拿马地峡,于是人们索性叫它“运河区”。

在开凿运河之前,美国人说:“想要适合白人居住,一定要先改变当地的环境,否则派再多的人过去都会病死。”于是,美国派了一名医术高明的医生前往运河区调查白人得病的原因,并相应改善当地的环境。经过反复调查,医生发现罪魁祸首竟然只是小小的蚊子。

原来那里的蚊子分为两种,一种是城市蚊子,一种是乡村蚊子。乡村蚊子能传播疟疾等疾病,而城市蚊子能传播一种叫黄热病的疾病,得上这种病的病人会出现黄疸伴随发热。这也是为什么这种病会被称为“黄热病”。我们平时被蚊子咬了之后,只会起一个小包,发点痒了,但是被巴拿马城市蚊子咬过的人就会患上黄热病,而一旦得上这种病,几乎没有人能不活下来。

医生找到了人们得病的原因后,决心消灭蚊子。蚊子被消灭之后,人们还清理了湿地等蚊子大量繁殖的地方,改变了蚊子滋生的自然环境,从而彻底改变了运河区的生活环境。

环境得到改善后,美国人才开始动工开凿运河。运河顺利开凿后,巴拿马首任卫生官在写给一位医生的信中说:“是您的发现使巴拿马在海峡上建造起运河。”

*链接放大镜*

巴拿马运河

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洲的巴拿马,横穿巴拿马地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是仅次于中国京杭大运河的世界第二长运河,同时也是重要的航运要道,被誉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和“世界桥梁”。

巴拿马运河是世界上最具有战略意义的两条人工水道之一(另一条为苏伊士运河)。在它没有修建以前,行驶于美国东西海岸之间的船只只能绕道从南美洲的合恩角往来,而巴拿马运河通航以后,船只能够缩短约15000千米的航程,节约了不少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