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愿时光清浅,许你安然:李清照的词与情
19800400000025

第25章 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挼残蕊,更捻馀香,更地些时。

易安极爱梅花,这一刻却做了怨梅之语:“酒醒熏破春睡。”梅香太浓,竟把酒后沉睡的人都给熏醒了!对于爱花人来说,花香四溢是乐事一桩,但易安不喜反恼,是因为她的美梦被惊扰到了。什么样的梦让她如此沉迷,甚至迁怒于顺自然时节而绽放的梅花?

“梦远不成归”,那阔别已久的故土,就连在梦中也回不去了。

因美梦被扰而迁怒其他的女子,在易安之前也有一位。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位少妇是唐朝诗人金昌绪《春怨》中的主人公。印象中,唐朝的少妇多是雍容的、典雅的,然诗里这位大早上起来就向着枝头啼叫的黄莺投石轻嗔,未免太煞风景。诗人一句一意,逻辑清晰地把人代入了他要讲的故事:“打莺”是为了让它莫啼,不让莺啼是因它惊了“妾梦”,什么梦这么重要,让人这般不舍?

“不得到辽西。”原来这少妇是盼着梦到辽西,见一见出征在外的丈夫。或许前一刻她已经见到了猎猎的旗帜、铮铮的金戈,丈夫模糊的身影就在不远处,她又悲又喜,正欲呼唤对方却被莺啼惊醒,梦里的边塞瞬间烟消云散,难怪她会恼怒不已。

她和易安的情状有八分相似,剩下两分差异源自梦境的归处不同。她为的是情,所以钗横鬓乱、眼角生嗔也别有韵味,更富风情;易安为的是家国,于是醉意微醺、梅妆不整便显得人也憔悴,魂也潦倒。和儿女私情相比,家国之痛毕竟还是庞大的、庄严的、沉重的。

这次午夜梦回,易安到了汴京。那里有喧闹的都市,还有逼仄的弄堂,茶楼、酒肆、戏馆、当铺、驿馆、庙宇,屋宇鳞次栉比,街道上有男女老少穿梭其中,有叫卖的小贩、算命的相士,有骑马的官吏、观景的士绅,窈窕的少妇挽着丫鬟走进了绸缎庄、胭脂铺,摇扇的书生在文玩字画店前流连不去,三两成群的幼童扮着鬼脸、奔跑嬉闹……那些情、景、人,竟然全都历历在目!忍不住伸手触摸却被花香扰醒,这才知道,美梦不能成真,真是世上最恶毒的诅咒。

屏居青州时,她很少想到汴京。那时候,汴京于她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政治符号,无论是用来掩饰末世悲哀的歌舞升平,还是其乐融融背后的权力倾轧,都是她所不屑且憎恶的。但不管自己有多少牢骚多少不满,都绝对不能容忍外族的侮辱和侵略,自己的恨是为了改变,外族的入侵则是为了毁灭,所谓“爱国”本来就是偏执的、自私的。某天一个转身,昔日厌恶的国土已经被践踏于他人脚下,易安陡然觉得心都被掏空了。原来,那座没有温度的城市,竟和自己的血肉连在一起,失去它,就好像失去了生命中珍贵的部分。

所以,来到江宁之后,李清照最怀念的不是让她感到温暖、得到休憩的青州,而是昔日她一度想要避开的汴京——那座城市虽然冷漠,却唯有它才能代表故土故国。

这样的念想,被她表白地清浅,就像为消遣时光揉搓残梅一样毫无刻意为之的痕迹;这样的念想,实则沉重,看那些国破家亡后怒发冲冠的将士,就知无家可归是怎样的残忍。

这份沉重,压在男子的肩头尚且会让人脚步踉跄,但有些女儿却能在如此重负下努力站得挺拔,想起她们,直让人不由得也想挺直腰杆。是以,乱世出英雄勇士,也有红颜飘零,这其中,有一种是英雄式的红颜。

明末清初,有女柳如是,幼时沦落风尘,后从良嫁给江左文坛盟主、朝廷重臣钱谦益。

弘光二年(公元1645年)五月,清军打到南京城外。弘光帝狼狈逃命,几十万守军闻风丧胆。柳如是梳罢发髻理好裙裳,对钱谦益说:“是宜取义全大节,以副盛名!莫若投湖,你殉国,我殉夫。”

两人来到湖边,恰好皓月当空,照得湖水碧绿莹澈。钱谦益探手试了试水温:“水太冷,不宜投湖。”

于是,柳如是自己跳了下去。

背负下等身份,却有上等人格,她被人所救,殉国未遂。但只决绝的一瞬,已足够让道貌岸然的君子、满口复国宣言的壮士汗颜。

数百年后,有国学大师陈寅恪穷数十载心血,为柳如是——这个封建社会的青楼女子,著书立传唯颂红妆。料想若人泉下有知,她当会粲然一笑。可是,后人对柳如是有再多溢美,恐怕也难消解她投湖时的失望和尴尬,就像赵明诚缒城宵遁的羞耻,始终令李清照如鲠在喉,难以释怀。

御营统制官王亦,将京军驻江宁,谋为变,以夜纵火为信,江东转运副使、直徽猷阁李谟觇知之,驰告,守臣秘阁修撰赵明诚,已被命移湖州,弗听。谟饬兵将,率所部团民兵伏涂巷中,栅其隘。夜半,天庆观火,诸军噪而出,亦至,不得入,遂斧南门而去。迟明,访明诚,则与通判毋丘绛、观察推官汤允恭缒城宵遁矣。

当时,御营统制官王亦谋划兵变,意取江宁,被江东转运副使李谟得知。李谟把这件事报给江宁知府赵明诚。恰巧,赵明诚收到了赴任湖州的调令。在身份上他已不是江宁知府,于是他以此为借口对王亦谋反之事置之不理。当江宁官卒积极布防,将乱兵阻于城外时,赵明诚却趁着夜色,从城墙缒绳而下,逃命去了。

王亦闹出的一场虚惊,让赵明诚临阵脱逃的丑态昭著天下。他被罢官免职,这件事也被记入《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续资治通鉴》等史籍,蒙羞千古。

李清照对这件事未做出明确的表态,与其说是对至亲之人的无原则包容,不如说是心灰意冷的悲伤。建炎三年,她和丢了官职的丈夫一起离开金陵,船行至乌江,对着浩浩江水,易安写下了千古名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江水呜咽,楚歌又起,她要说的话,大概都在这首诗里了。

参考:

http://zhangfh8858.blog.163.com/blog/static/11603382011221111617758/

http://bbs.rednet.cn/thread-25038919-1-1.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3a36c40100lode.html

http://shiyanzhi.5d6d.com/thread-2281-1-1.html

http://asd158312.blog.163.com/blog/static/94993279200991411482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