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上巳召亲族(永夜恹恹欢意少)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自宣和三年到达莱州之后,又到1125年易安随赵明诚到淄州上任,或许是赵明诚终于被她的深情感动,或许是共同整理金石古玩的默契唤回了旧日的情意,他们夫妻的关系从疏远复又渐渐恢复了从前的亲密。
清人缪荃孙所著的《云自在龛随笔》里记录了一则赵明诚书唐白居易书《楞严经》跋:
淄川邢氏之村,邱地平弥,水林晶淯,墙麓硗确布错,疑有隐君子居焉。问之,兹一村皆邢姓,而邢君有嘉,故潭长,好礼,遂造其庐,院中繁花正发。主人出接,不厌余为兹州守,而重余有素心之馨也。夏首后相经过,遂出乐天所书《楞严经》相示。因上马疾驱归,与细君共赏。时已二鼓下矣,酒渴甚,烹小龙团,相对展玩,狂喜不支。两见烛跋,犹不欲寐,便下笔为之记。
赵明诚于偶然机会得到白居易手书的《楞严经》,第一时间便策马疾驰归家,和李清照分享这份惊喜。他们夫妻二人一边展玩古卷一边饮酒品茶,直到二更天,蜡烛都燃尽了两支,依然毫无困意。易安心里是否会因旧日被疏留下伤痕,外人不得而知,但从这件事不难看出,此前的嫌隙正悄悄弥合,易安又得到了短暂的安稳生活。
可叹,这份安稳果然短暂。就在易安和德甫的缓慢修补家庭裂痕的同时,国家却陷入了分崩离析的颓败境地。
公元1125年,金人灭了辽国,北宋成了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挟灭辽之威,金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南下。城门失火尚且殃及池鱼,覆巢之下又安有完卵?国家被卷入战祸,个人的家庭又怎会不受影响。就在赵明诚夫妻为未来忧心忡忡时,屋漏又逢连阴雨,1127年三月,赵明诚的母亲在江宁病逝,遵照古制,他必须到江宁奔丧。
这是赵明诚与李清照的又一次分别,赵明诚赴江宁奔丧,李清照或回青州或留淄州整理所藏文物,以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赵明诚到江宁不久,金兵的铁骑就闯进了都城东京,北宋宣告灭亡,徽钦二帝被俘,是为“靖康之耻”,同年,康王赵构在南京登基,后迁都临安,恢复国号,史称“南宋”。这一切都令人猝不及防,都城被占、国君被俘、国家灭亡,每一件都是石破天惊的大事,暴风骤雨般席卷而来,反倒让人目瞪口呆来不及做出反应。
是年八月,由于朝廷在用人之际,赵明诚不必践“丁忧”之责,被任命为江宁知府。又过几月,李清照携历尽艰辛得以保存的部分文物赶来江宁,与赵明诚团聚。
青州的很多文物毁于兵变的战火,这是他们的遗憾,但能在战乱中侥幸相守,又不得不感激命运的垂怜。这次分别只有短短数月,对于他夫妻二人来说却有万千滋味,既有劫后重生的喜悦,还有为未来的巨大迷茫。
避难江宁后稍作喘息,赵府在上巳节设家宴招待了来江南避难的众多族人。面对旧友故人,想到故国故乡,李清照悲从中来,写下了这首《蝶恋花》,念国、怀乡、伤老之情尽在其中,字字带血啼泪。
初到江宁,易安还有过短暂的如释重负的快乐,然而,死里逃生的喜悦很快就被国破家亡的漂泊感取代。屡屡梦回故都,看到故国宫阙城池的旧时模样,醒来后徒留一枕湿凉。今年的春色还和往年一样,花光月影依旧美好,却无心欣赏。又逢上巳佳节,不能像往年一样曲水流觞、临水饮宴,只在家中随意设宴草草度过,酸梅酿酒,正趁了辛酸的怀抱。神伤饮酒容易喝醉,易安怕自己醉后会会有不妥言行,似解释又似自嘲地念叨着:“倘若我喝醉后误把花枝簪到头上,诸位请千万不要嘲笑我这年老的妇人。”
那年,李清照不过四十过半,虽不是青春红颜,也非白发老妪。无奈,随着国家倾塌扬起的遮天尘埃,她的心灵瞬间开始苍老。她在个人的爱情中成熟,又随时代的脉搏衰老。但她本人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却是在南渡之后迅速绽放。
南渡以前,李清照虽然偶尔也作述怀言志的词,但大多是以爱情为主题。她的自信和倔强,她的忠贞和坚定,在前期作品都有所体现。但如果单单只是沉溺于爱情的患得患失,她就不是惹人怜更让人敬的易安居士了。南渡之后,易安的词里仍有旖旎的男女情爱,待后来赵明诚去世之后,也屡见悲痛至极的悼亡词。但此时她的视野已经更为开阔,风格也更显沉郁沧桑,多多少少地都掺杂着对故土故国的怀念,对收复失地的渴望。
这些作品几乎没有正面描写过战乱给这个民族带来的灾难和创伤,除一首《乌江》外,也较少对英雄主义的直接呼唤,她把民族危亡、山河破碎带来的属于时代的大悲伤,和家散夫亡、流离失所的个人遭遇结合在一起,用婉转的方式表达出来,虽然没有直接的控诉,凛冽的呼喊,却把刻骨之伤抒得淋漓尽致。
爱国,是漱玉词里与爱情并重的主题,也是令她人生更显丰富、厚重的关键。惆怅于感情的迷惘,又不忘家国之思,世间有几个女子似李清照一样柔情似水,又有大义如山。
参考: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1088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