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欲望,都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更多。但是,如果把这种欲望变成不正当的欲求,变成无止境的贪婪,无形中就成了欲望的奴隶。匆匆忙忙往前赶路的时候,别忘了适时停下来,为利欲膨胀的心“减减肥”。
别让自己成为欲望的奴隶
据说上帝在创造蜈蚣时,并没有为它造脚,但是它仍可以爬得像蛇一样快。有一天,它看到羚羊、梅花鹿和其他有脚的动物都跑得比自己快,心里很不高兴,便嫉妒地说:“哼!脚多,当然跑得快。”于是它向上帝祷告说:“上帝啊,我希望拥有比其他动物更多的脚。”上帝答应了蜈蚣的请求,他把好多好多的脚放在蜈蚣面前,任凭它自由取用。蜈蚣迫不及待地拿起这些脚,一只一只地往身体上粘,从头一直粘到尾,直到再也没有地方可粘了,才依依不舍地停止。
它心满意足地看着满是脚的躯体,心中暗暗窃喜:“现在我可以像箭一样飞出去了!”但是等它开始跑时,才发觉自己完全无法控制这些脚。这些脚各走各的,它得全神贯注,才能使一大堆脚顺利地往前走。这样一来反而比以前走得慢了。
欲望的支配下,我们会为了权力、地位、金钱而削尖了脑袋向上钻。这样的生活,能不累吗?被欲望沉沉地压着,能不精疲力竭吗?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要那么多到底有什么用?适当地修剪一下自己的欲望枯枝吧,别让那些不必要的贪念支配你的生活,不经意地错过了人生更多的机遇。
阜康钱庄的于老板刚开始想收胡雪岩的时候,曾经仔细向蒋老板打听了胡雪岩的人品,因为钱庄的学徒,除了能干之外,还要不能有贪心才行。
蒋老板跟于老板讲了关于胡雪岩拾金不昧的故事:那是在胡雪岩十三岁的那年秋天,胡雪岩在家乡一面放着牛,一面感受着凉风迎面吹来的惬意。路过一个没有人的亭子时,他想靠在那里歇息一下,可是就在他要坐下来的时候,发现对面的柱子旁有一个包袱。他眼睛转了转,四下里都不见一个人影。“奇怪!是谁把包袱放在这里的呢?”胡雪岩想着,上前打开了包袱,想看看里面装的是什么。
这么一看,胡雪岩顿时震惊了,里面装的都是金银财宝。这些财宝,足够他花一辈子了。“如果是我的,我再也不用放牛了,也能成为一个小富翁。”尽管有这样的想法浮上心头,可是胡雪岩没有忘记母亲的教诲: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于是,他马上打消了占有这个包袱的念头,坐在那里等着主人回来寻。
从上午到中午,从中午又等到了夕阳西下,他的肚子已经在咕噜叫了,可还是没有人过来寻物。“也许主人并不知道自己把东西丢了,大概不会来了吧。”这样想着,他牵着牛就往家走,希望回去跟母亲商量一下怎么才能找到失主。这时,一个客商模样的人急急朝这边奔来,仔仔细细地看了亭子内外。胡雪岩料定他就是那位失主,就上前问道:“你是不是在找东西?”
那客商焦急地说:“是啊,我的包袱不见了,那可是我的全部家当啊。”
胡雪岩说:“我捡到了一个包袱,在这里等候失主一天了,你看是不是你的?”
那客商见了,果然是自己丢的,就拿回了包袱,并从中取出一颗珍珠给胡雪岩作为谢礼。胡雪岩说什么也不肯要,他说:“如果我贪图你的钱,就不会在这里等着把包袱还给你了。这些东西本来就是你的,我不过是物归原主而已,你不用谢我。”这位客商不是别人,就是后来将胡雪岩带出家乡到外面发展的张老板。他被胡雪岩不贪财的品质所感动,希望能够将胡雪岩带在身边。
由胡雪岩后来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不是他当初的拾金不昧,就不可能走出自己的家乡,到外面的世界发展,也就不可能闯出一番事业,成为名震一时的“红顶商人”。
生活中,一批又一批人前赴后继地把自己绑在欲望的战车上,纵然气喘吁吁也不停歇。不断膨胀的物欲、工作、责任、人际、金钱几乎占据了现代人全部的空间和时间,许多人每天忙着应付这些事情,几乎连吃饭、喝水、睡觉的时间都没有。
其实,很多人都无法静下心来检查自己“已有的”或“曾经拥有的”,却总是“看到”或“想到”自己“失去的”或“没有的”。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清点一下自己已经获得的,为自己日益膨胀的欲望“减减肥”,我们就不会活得那么累了。
放弃生活中的“第四个面包”
非洲草原上的狮子吃饱以后,即使羚羊从身边经过,也懒得抬一下眼皮。瑞士奶牛也是一样,只要解决了吃饭问题,它就会闲卧在阿尔卑斯山的斜坡上,一边享受温暖的阳光,一边慢条斯理地反刍。
有一位作家非常赞赏瑞士奶牛和非洲狮子的生存哲学,他说,假如你的饭量是三个面包,那么你为第四个面包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愚蠢的。
年轻时候的艾莎比较贪心,什么都追求最好的,拼了命想抓住每一个机会。有一段时间,她手上同时拥有13个广播节目,每天忙得昏天暗地,她形容自己:“简直累得跟狗一样!”
事情都是双方面的,所谓有一利必有一弊,事业愈做愈大,压力也愈来愈大。到了后来,艾莎发觉拥有更多、更大不是乐趣,反而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她的内心始终有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笼罩着。
“灾难”真的发生了,她独资经营的传播公司被恶性倒账四五千万美元,交往了七年的男友和她分手……一连串的打击直奔她而来,就在极度沮丧的时候,她甚至考虑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面临崩溃之际,她向一位朋友求助:“如果我把公司关掉,我不知道我还能做什么?”朋友沉吟片刻后回答:“你什么都能做,别忘了,当初我们都是从‘零’开始的!”
这句话让她恍然大悟,也让她勇气再生:“是啊!我们本来就是一无所有,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好怕的呢?”就这样念头一转,她不再沮丧。没想到,在短短半个月之内,她连续接到两笔很大的业务,濒临倒闭的公司起死回生。
历经这些挫折后,艾莎体悟到了人生“无常”的一面:费尽了力气去强求,虽然勉强得到,最后留也留不住;而一旦放空了,随之而来的可能是更大的能量。
她学会了“舍”。为了简化生活,她谢绝应酬,搬离了150平方米的房子,索性以公司为家,挤在一个10平方米不到的空间里,淘汰不必要的家当,只留下一张床、一张小茶几,还有两只做伴的狗儿。
正如例子里的艾莎所领悟到的,原来一个人需要的其实那么少,许多附加的东西只是徒增的无谓的负担而已。成功只是幸福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幸福的全部。人们对“成功”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没完没了地追求来自外部世界的诱惑——大房子、新汽车、昂贵服饰等,尽管可以在某些方面得到快乐和满足,但是这些东西最终带给我们的是患得患失的压力和令人疲惫不堪的混乱。
许多年前,苏格拉底曾站在熙熙攘攘的雅典集市上叹道:这儿有多少东西是我不需要的!
同样,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看起来很重要的东西,其实,它们与我们的幸福并没有太大关系。我们对物质不能一味地排斥,毕竟精神生活是建立在物质生活之上的,但也不能被物质约束。面对这个已经严重超载的世界,面对已被太多的欲求和不满压得喘不过气的生活,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应当学会用好生活的减法,把生活中不必要的繁杂去除,让自己过一种自由快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