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本草纲目》中的祛病养生金药方
白芷,经期关怀,痛经不在
北宋初年,南方有一富商的女儿,每逢行经就腹痛剧烈,结果形体日益衰弱。遍访名医,都对她的痛经至正束手无策。后来,富商带她往京都求医,到汴梁时女儿经期到了,正在腹痛难忍间,遇到一采药老人,仔细询问病情后,老人从药篓中取出白芷一束相赠,嘱咐洗净水煎饮服。富商谢过,按法煎制,一剂服下之后疼痛就得到缓解,再服几剂,富商女儿来月行经时安然无恙了。从此民间广为煎服白芷治疗妇女痛经,
白芷,又名香白芷。味辛,性温,归肺、脾、胃、大肠经。功能祛风解表、散寒止痛、除湿通窍、消肿排脓。白芷研末调敷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牙痛时可取白芷100克,冰片2克,浸泡于75%的医用酒精中,加盖密封10天左右,用干棉球蘸药液置疼痛处,即可止痛。
《本草纲目》谓白芷“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是历代医家喜用的美容药。现代药理研究也证明,白芷除了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等作用,还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色素在组织中过度堆积,促进皮肤细胞新陈代谢,进而达到美容的作用。
地黄扶正气,强身健体效果好
地黄是中医常用之药,著名的“六味地黄丸”中就有这一成分。它又分为熟地黄、干地黄,功用各有不同:熟地黄善于补血,干地黄偏重滋阴。
熟地黄,又名熟地,为生地黄的炮制加工品。《本草纲目》记载,熟地黄味甘,性微温,入肝、肾二经。有滋阴补血、益精生髓之功效,为临床补血要药。李时珍说它能“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本草纲目》记载,生地黄味甘、苦,性寒,入心、肝、肾三经,具有清热、生津、滋阴、养血之功效。既可祛邪,又可扶正气。中医讲,“五脏气充实、邪气不内侵。”认为,只要五脏元真充实,营卫通畅指人的周身内外气血流畅,抗病力就强,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也得到保障,即“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因此,要强壮身体,地黄是个不错的选择,下面介绍两款药膳,以供选用:
1.地黄生姜粥
材料:生地黄汁15克,生姜汁20滴,粳米50克,红糖适量。
做法:煮米做粥,快要熟的时候即加入地黄汁、生姜汁、搅匀即可,食时加红糖少许。
生地黄能滋阴养心,配上能养血安神的枣仁,对失眠者很有效。不过大便溏软者不宜食。这个粥可作夜宵,可以促进睡眠。
2.地黄枣仁粥
材料:生地黄30克,酸枣仁30克,白米50克。
制法:先煮地黄、枣仁取汁,用汁煮米做粥。食用的时候可加糖少许。
需要注意的是,地黄性质黏腻,有碍消化,凡食少便溏、脘腹痞满及痰湿素盛者不宜选用。另外,使用地黄要“忌三白”,也就是服用地黄时不宜选用葱白、韭白、薤白及萝卜。
全方位增强人免疫力就找白茯苓
茯苓的功效十分多:健脾、安神、镇静、利尿,可以说是能全方位地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被誉为中药“四君八珍”之一。
茯苓生长在哪里呢?一般的大树枯死或被砍伐后,往往会从枯死的躯干或残留的根上生出新的小枝叶来,中医认为,这是大树未绝的精气要向外生发。如果大树枯死后,上面不长小的枝叶,就意味着附近的土壤下有茯苓,是茯苓吸取了大树的精气,使它没有能力再生发小的枝叶。
茯苓生长在土壤中,而且是在大树根部附近,它的生长位置告诉我们,它能收敛巽木之气,让其趋向收藏。
“人过四十,阴气减半”,如果人的肝木之气得不到足够的阴精制约,就会渐渐偏离常道在体内妄行,导致头晕、手足摇动等肝风太过的症状出现。而茯苓,色白,应坎水之精,恰好能够收敛巽木的外发之气,使它潜藏于坎水之中。所以,茯苓对于中老年人绝对是延年益寿的良药。
在古代,人们对茯苓推崇备至,因为他们认为那是大树之精化生的奇物,有十分好的养生功效。据说,慈禧太后常年内服的13个保健长寿药方中,约有一半的药方都含有茯苓。
白茯苓有多种食用方法,最简单的是把茯苓切成块之后煮着吃,另外,可以把茯苓打成粉,在粥快好的时候放进去,这样人体就更容易吸收了。
对于中老年人,茯苓具有补益的功效,但对于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儿童与青少年就不太适合了。因为孩子处在发育阶段,生机盎然,正好与肝木的生发之气相抗衡,所以人体能像树木那样长高长壮。
给未成年人吃茯苓,就等于在扼杀他们的生发之机,给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未成年人只有在生病等非常特殊的情况下,经过医生的准确辨证后才能服用茯苓。作为家长,千万不要在懵懵懂懂中自作主张煎煮茯苓给孩子吃。
肺病食茼蒿,润肺消痰避浊秽
湖北有一道“杜甫菜”,用茼蒿、菠菜、腊肉、糯米粉等制成。为什么要叫做杜甫菜呢?这其中还有这样一段传说。杜甫一生流离颠沛,疾病相袭,他在四川夔州时,肺病严重,生活无着。年迈的杜甫抱病离开夔州,到湖北公安,当地人做了一种菜给心力交瘁的杜甫食用,杜甫食后赞不绝口,肺病也减轻了很多。后人便称此菜为“杜甫菜”,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
“杜甫菜”能有这种食疗效果,是因为它其中含有“茼蒿”。中医上认为茼蒿性温,味甘涩;入肝、肾经。能够平补肝肾,宽中理气。主治痰多咳嗽、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心烦不安,腹泻,脘胀,夜尿频繁,腹痛寒疝等病症。
现代医学也证明茼蒿的各种医疗作用。
1.促进消化:茼蒿中含有特殊香味的挥发油,有助于宽中理气,消食开胃,增加食欲,并且其所含粗纤维有助肠道蠕动,促进排便,达到通腑利肠的目的。
2.润肺化痰:茼蒿内含丰富的维生素、胡萝卜素及多种氨基酸,性味甘平,可以养心安神,润肺补肝,稳定情绪,防止记忆力减退;气味芬芳,可以消痰开郁,避秽化浊。
3.降血压:茼蒿含有一种挥发性的精油,以及胆碱等物质,具有降血压、补脑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茼蒿辛香滑利,胃虚泄泻者不宜多食。
下面,再给大家推荐两款以茼蒿为主的贴心药膳:
1.茼蒿蛋白饮
材料:鲜茼蒿250克,鸡蛋3枚。
做法:将鲜茼蒿洗净备用,鸡蛋取蛋清备用;茼蒿加适量水煎煮,快熟时,加入鸡蛋清煮片刻,调入油、盐即可。
功效:对咳嗽咯痰、睡眠不安者,有辅助治疗作用。
2.茼蒿炒猪心
材料:茼蒿350克,猪心250克,葱花适量。
做法:将茼蒿去梗洗净切段,猪心洗净切片备用;然后将锅中放油烧热,放葱花煸香,投入心片煸炒至水干,加入精盐、料酒、白糖,煸炒至熟,加入茼蒿继续煸炒至心片熟,茼蒿入味,点入味精即可。
功效:开胃健脾,降压补脑,适用于心悸。烦躁不安,头昏失眠,神经衰弱等病症。
枇杷,生津润肺止咳的良药
枇杷,又称腊兄、金丸、卢橘等,因外形似琵琶而得名。枇杷清香鲜甜,略带酸味,产自我国淮河以南地区,以安徽“三潭”最为著名。在徽州民间有“天上王母蟠桃,地上三潭枇杷”之说,与樱桃、梅子并称为“三友”。
祖国医学认为,枇杷性甘、酸、凉,具有润肺、化痰、止咳等功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枇杷“止渴下气,利肺气,止吐逆,主上焦热,润五脏。”“枇杷叶,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气之功耳,气下则火降,而逆者不逆,呕者不呕,渴者不渴,咳者不咳矣。”中外畅销的“川贝枇杷露”具有镇咳祛痰的作用。江苏洞庭山的“枇杷膏”是用当地有名的白沙枇杷和中药沙参、贝母等制成,有生津润肺之功效。
此外,枇杷中所含的有机酸,能刺激消化腺分泌,对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吸收、止渴解暑有相当的作用;枇杷中含有苦杏仁甙,能够润肺止咳、祛痰,治疗各种咳嗽;枇杷果实及叶有抑制流感病毒作用,常吃可以预防四时感冒;枇杷叶可晾干制成茶叶,有泄热下气、和胃降逆之功效,为止呕之良品,可治疗各种呕吐呃逆。
需要注意的是:脾虚泄泻者忌食;而且枇杷含糖量高,因此糖尿病患者也要忌食。另外,枇杷仁有毒,不可食用。
下面,再为大家推荐两款以枇杷为主的贴心药膳:
1.枇杷冻
功效:可增进食欲,帮助消化,还能提高视力、保持皮肤健康、促进胎儿发育。
准备材料:枇杷500克,琼脂10克,白糖150克。
做法:(1)将琼脂用水泡软;枇杷洗净,去皮,一剖为二,去核。(2)锅架火上,放入适量清水、糖和琼脂,熬成汁;将枇杷放入碗中,倒入琼脂汁,晾凉放入冰箱内冷冻即成。
2.秋梨枇杷膏
功效:生津润肺、止咳化痰
准备材料:雪梨6个,枇杷叶5片,蜜糖5汤匙,南杏10粒,蜜枣2粒,砂纸1张
做法:(1)先将5个雪梨切去1/5做盖,再把梨肉和梨芯挖去。(2)把枇杷叶、南杏和蜜枣洗净,放进梨内。(3)余下的1个梨削皮、去心、切小块,将所有梨肉和蜜糖拌匀,分放入每个雪梨内,盖上雪梨盖,放在炖盅里,封上砂纸,以小火炖2小时,即成。
冰片,开窍醒神之要药
冰片又叫龙脑香,为无色透明或白色半透明的片状松脆结晶。其中,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树脂的加工品,称“龙脑冰片”,亦称“梅片”;由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纳香(大风艾)的叶提取的结晶,称“艾片”。现多用由樟脑、松节油等用化学方法合成的加工制成品,称“机制冰片”。龙脑香主产于东南亚地区,我国台湾有引种;艾纳香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冰片成品须贮于阴凉处,密闭,研粉用。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龙脑者因其状加贵重之称也,以白莹如冰,及作梅花片者为良,故俗称为冰片脑或云梅花脑。番中又为米脑、速脑、金脚脑、苍龙脑等称,皆因形色使命名,不及冰片梅花者也。”
中医认为,冰片味辛、苦,性微寒,入心、肺、脾经,有开窍醒神、清热消肿、止痛的功能。用于中风,痰热,神昏窍闭,多作辅药;善治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热毒疮疡及疮溃不敛,久不收口;用于神志昏迷、温热病高热神昏、中风痰厥、气厥、中恶、疮疡肿痛、口疮、咽喉肿痛、目赤肿痛、眼疾、牙龈肿痛等。中药三宝“安宫牛黄丸”、“至宝丹”中均含有冰片。现代用于冠心病、心绞痛。
另外,冰片外用,对于伤口复元很有帮助,方法为:取冰片50克,75%酒精100毫升,混匀备用,使用时用灭菌棉签或脱脂棉球蘸药液外擦于手术切口周围(可保留敷料),或烫伤、带状疱疹红晕及水泡周围、疼痛明显处,皮肤完好者可直接涂在患处,每30~60分钟涂擦一次,酒精蒸发后局部可留有一薄层白色冰片粉末,视疼痛程度,可反复多次涂擦,至疼痛明显减轻或完全消失为止。一般用药15分钟内疼痛可明显减轻或消失,维持30~60分钟。
菊花——平肝明目的良药
菊花,又名贡菊花、甘菊花、杭菊花、黄菊花、白菊花,为菊科植物菊的头状花序。菊花是我国的著名花卉,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人们对菊花如此喜爱,赏菊明志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千百年来菊花对人体健康的医药作用。《本草纲目》中这样记载:“菊苗可蔬,叶可啜,花可饵,根实可药。囊之可枕,酿之可饮,自本至末,罔不有功。宜乎前贤,比之君子。神农列为上品,隐士采入酒盅,骚人餐其落英。”
中医认为,菊花味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有散风清热、清肝明目和解毒消炎等作用。对口干、火旺、目涩,或由风、寒、湿引起的肢体疼痛、麻木的疾病均有一定的疗效。主治感冒风热,头痛病等,对眩晕、头痛、耳鸣有防治作用。
菊花有野菊和家菊之分,其中家菊清肝明目,野菊祛毒散火,甘苦微寒,清热解毒,对眼睛劳损、头痛、高血压等均有一定效用。《本草纲目》中对菊花茶的药效也有详细的记载:性甘、微寒,具有散风热、平肝明目之功效。《神农本草经》认为,白菊花茶能“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气,轻身耐劳延年。”
现代医学也研究证实,菊花具有降血压、消除癌细胞、扩张冠状动脉和抑菌的作用,长期饮用能增加人体钙质、调节心肌功能、降低胆固醇,适合中老年人和预防流行性结膜炎时饮用。对肝火旺、用眼过度导致的双眼干涩也有较好的疗效。同时,菊花茶香气浓郁,提神醒脑,也具有一定的松弛神经、舒缓头痛的功效。不过,菊花性凉,气虚胃寒、食少泄泻者慎服。
下面,再为大家推荐两款菊花养生方:
1.菊花粥
材料:干菊花20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菊花去蒂烘干或阴干,研粉备用;粳米淘洗干净,加水煮粥,待粥成时调人菊花粉末和白糖,再煮l~2分钟即可。
功效:清香可口,具有清肝健脾,降压养神的功效,适用于脾虚纳差,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病症。
2.菊花酒
原料:菊花1500克,白酒25O0毫升,白糖250克。
做法:将菊花洗净,晒干,浸人盛有白酒的坛内,加入白糖,密封15天左右即成。每次饮25~30毫升,每日1次。
功效:此酒具有活血通络,延年益寿的功效,适用于中老年人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