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星云大师开释人生
19776100000012

第12章 修心禅(9)

藕生在泥土里,却有一颗纯洁的心;田螺把自己打扮得光滑圆润,内心却是泥土。世事大抵如此,表象与本质之间总是存在或大或小的沟壑。

斑斓的蘑菇,看上去很美,但却是有毒的,只能远观而不可品尝;绚烂的花朵,令人欣羡,却可能是捕食其他生命的陷阱。世间的美并非都与善相关,而所有的善行,即使没有光鲜的外表,却都是美丽的。

所以,有些看似严厉的行为却是大慈大悲。星云大师认为,慈悲很重要,但重要之处并不在于形式,而是发自内心的善,就如戒律之严在于心,而不全在参禅打坐之间。

有兄弟三人,虽然没有出家,但是喜好打坐参禅,时日一久,为了求更高的悟境,一起相约出外行脚云游。

有一天,在日落时他们借宿于一个村庄,恰巧这户人家的妇人刚死去丈夫,带了七个子女生活,第二天三兄弟正要上路的时候,最小的弟弟就对两位哥哥道:“你们两位前往参学吧!我决定留在这里不走了。”两位哥哥对于弟弟的变节非常不满,认为他太没有志气,出外参学见到一个寡妇就动心想留下来,于是他们气愤地拂袖而去。

寡妇看到弟弟一表人才,就自愿以身相许。弟弟说:“你丈夫刚死不久,我们马上就结婚实在不好,你应该为丈夫守孝三年,再谈婚事。”三年以后,女方提出结婚的要求,弟弟再次拒绝道:“如果我和你结婚实在对不起你的丈夫,让我也为他守孝三年吧!”三年后,女方又提出结婚要求,弟弟再度婉拒道:“为了彼此将来的幸福美满,无愧于心,我们共同为你的丈夫守孝三年再结婚吧!”三年、三年、再三年,经过九年,这一户人家的小儿小女都长大了,弟弟看到他助人的心意已完成,就和妇人道别,独自走上求道的路,最终他修成了正果。

一个妇道人家要独自抚育七个年幼的孩子实在不容易,幸好有人愿意帮助她。弟弟虽然不入山打坐,但甘心帮助一家孤儿寡母,不为世间的五尘六欲所转,反而将秽土转变为净域,可以说这位弟弟才是真正懂得佛的慈悲的人。而当初误以为他贪恋女色的两位兄长又怎么懂得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呢?

慈悲的方式多种多样,只要出于慈悲、守住心戒,即使违背了修行中某些形式上的戒律,却依然能修成正果。星云大师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印度波斯匿王的王后末利夫人,平时穿着极为朴素,从来不装扮自己,而且多年以来她恪守戒律,不食荤腥也不沾酒水。有一天她却穿着华美的服饰来到国王面前,恳请国王准备一桌酒席以享欢乐。波斯匿王虽然心中欢喜却也困惑,不知道王后为何如此反常,于是忍不住问王后今日为何想要饮酒。

王后回答说:“最后一顿如此丰盛的美味,当然要和国王同享了。”

“为什么是最后一顿?”

“听说这位很会做菜的厨师,明天就要被砍头了。不过既然他触犯了您,也是死有余辜。”王后故作漫不经心地回答。

国王这才想起昨天打猎归来后,因为这位御厨怠慢了自己,便下令要杀他。经王后这一提醒,国王便赶紧下令饶恕了他,同时国王也明白了王后的一番良苦用心。

末利夫人以她的慈悲心挽救了御厨的生命,虽然饮酒是一种破戒的行为,但是这种不顾个人,只为他人着想的胸怀,不正是慈悲的菩萨的行为吗?

慈悲心,就像是苦海的舟航、黑夜的明灯,更是救世的良方。慈悲布施并不一定非要遵循某种固定的形式,只要守住心戒,形式不必拘泥。

以力折服,也是慈悲

春天的和风,夏天的雨水,固然能使万物生长;秋天的严霜,冬天的寒雪,也能使万物成熟。

——星云大师

星云大师说:“只要我们有一念之慈,万物皆善;只要我们有一心之慈,万物皆庆。一念慈悲,不会伤害万物,万物当然欢喜;一心来实践慈悲,万物受到爱护,当然就会庆幸。”由此可见慈悲的重要性,但是慈悲也必须以智能为前导,否则便会弄巧成拙。

只有慈悲,没有智能,好比飞鸟片翼、车舆单轮,无法飞翔行走,圆满成功。没有智慧引导的慈悲,便很可能会泛滥,所以在星云大师眼中,真正的慈悲,不仅是微笑、赞美而已,有时严厉的折服也是慈悲。

一般来说,常常到寺院中拜佛的人会发现这样的细节:一进山门,首先便会看到一尊弥勒佛,他笑容满面,在山口欢天喜地地迎接所有信徒;但进入山门之后,便会看到威严的韦陀护法天将,他手拿金刚杵,身穿盔甲,面色严肃令人不由得心生畏惧。

星云大师说:“有的人在爱的慈悲鼓励中可以进步,有的人在严厉的折服里有所警惕。”所以,严厉有时候也是一种慈悲。为了开释众生,星云大师曾经在《十大弟子传》中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

罗侯罗是佛教的第一个沙弥,他出家的时候只有十五、六岁。他年纪虽小,却很聪明,悟性极高,颇得其他弟子的喜爱。然而,他却有一个缺点,就是喜欢乱打妄语戏弄他人。

有一次佛陀外出,国王派了一位信者前来拜访,信者见到在佛陀门外坐禅的罗侯罗,便恭敬地向他询问佛陀在哪里。罗侯罗随手一指后院,便说佛陀正在那里参禅。访客信以为真地离去,罗侯罗忍不住哈哈大笑。

后来,这件事被佛陀知道了,他便将罗侯罗叫到身边,吩咐他为自己端一盆洗脚水。

罗侯罗本来很紧张,为自己的错误惴惴不安,而且佛陀的表情极为严肃,与平时慈祥温和的他判若两人。罗侯罗一句话也不敢说,默默地端了一盆水过来,垂手站在佛陀身侧。

佛陀洗过脚之后,指着盆里的水问:“罗侯罗,这个盆子里的水可以喝吗?”

罗侯罗惊讶地睁大了双眼,回答说:“当然不能。”

“为什么不能喝呢?”

“这盆子里的水已经洗过脚了,很脏,怎么能喝呢!”

佛陀依旧很严厉,正色道:“难道你不觉得自己很像这盆水吗?你天资聪颖、悟性极高,放弃了尘世的富贵生活皈依佛门,就像是原本清净澄明的水一样。而你却不珍惜自己的天分,反而用妄语痴念扰乱自己的身心,出家人不打诳语,你却以此为乐,就好比水中被沉入了污垢一样。”

听到佛陀如此严厉的训斥,罗侯罗连头也不敢抬。他默默地把水端到门外洒了,一进门佛陀又问:“你会拿这个盆来盛饭吃吗?”

“不会。这盆洗过手足,沾有污秽,不能装吃的东西。”罗侯罗小心翼翼地回答。

“既然如此,你为何不修戒定慧,净身口意呢?既然你已经是佛门的弟子,便该谨遵佛门的教诲,否则,大道之粮怎么能装入你的心中呢?”佛陀说完,抬脚将盆轻轻地一踢,盆就在地上滚了起来。

罗侯罗从来没有见过佛陀如此生气,惶恐不安。

佛陀问:“是怕盆子被踢坏吗?”

“不是。盆子是很粗的器物,坏了也不要紧。”

“佛门中人,万事万物都当珍惜,你如果不珍惜这个盆子,将来也没有人会爱护你。你出家做沙门,不重威仪,戏弄妄言,这个行为导致的后果,将是谁也不爱护你,不珍惜你。即使你天资再高,也难以修成正果。”

在众生心目中,佛陀一直是温和的,然而在这个故事里,他却以极为严厉的态度对待罗侯罗,看似苛刻,实际上却是另一种慈悲,正如我们平常所说的“爱之深,责之切”。

其实,四季轮回中也有同样的道理。星云大师说:“春天的和风,夏天的雨水,固然能使万物生长;秋天的严霜,冬天的寒雪,也能使万物成熟。”所以,真正的慈悲,既可以以爱的温暖去感化,也可以用力的方式来折服。

引用:

星云大师向左,圣严法师向右

救人急难等于救己

待人应似春风,处世须像夏莲,律己宜带秋气,利他犹如冬阳。

——星云大师

“救人急难等于救己”,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星云大师曾在自己的著作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军人经过一家食品店时,看到一个人正在路旁哭泣。于是军人便走过去询问原因。

那个人说:“我家里穷得只剩下了这一枚铜钱,我想用它给孩子们买些食物,但是他们却告诉我这枚铜钱是假的。”说着说着,那人又哭了起来。

军人想了想,从自己的衣服口袋里摸出一枚铜钱递给穷人,然后拿过他手里的假钱放回衣袋。穷人连声道谢,买了食物回家去了。军人回到营地不久,就随部队一起上了战场。

战斗中,一颗子弹射向军人的胸膛,他身子一震,绝望地想:“今天恐怕要丧命了!”但是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好像并没有流血,往胸前一摸顿时便愣住了,原来竟然是那枚铜钱为他挡了子弹!

军人不过给了穷人一枚铜钱,但得到的回报竟是一条性命。星云大师认为,像这种利人又利己的事,真应当多做一些。

人活于世,不可能不有求于人,也不可能没有助人之时。我们帮助别人,其实也是在帮助自己。当他人落入危难和困窘时,也正是心灵最脆弱的时候,所以人们常说“雪中送炭好过锦上添花”,若此时能够急人所急,给人所需,对方一定能够铭记这份恩情。虽然我们帮助别人的本意不一定是寻求报答,但将来若有机会,滴水恩情定会得涌泉相报。

曾经有一个贫穷的小男孩,他为了攒够学费便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一次,他劳累了一整天后又饿又渴,但摸遍全身,却一分钱也没有。

最后他他决定向下一户人家讨口饭吃。但当一位美丽的小姑娘打开房门时,他有点不知所措了,他没有张口讨饭,只是向对方要一口水喝。

小姑娘打量了他一会,就回屋拿了一大杯牛奶出来给他。男孩慢慢地喝完牛奶,惴惴不安地问道:“我应该付给你多少钱呢?”

小姑娘回答:“一分钱也不用付。妈妈跟我说,施以爱心,不图回报。”

男孩说:“那么,就请接受我由衷的感谢吧!”说完男孩鞠了一躬就离开了。

多年以后,那个小姑娘已经长成了一位漂亮的女子,但她不幸地得了一种十分少见的怪病,当地的医生束手无策。最后,她被转到一个大城市去就医,接受专家的治疗。

著名的霍华德·凯利医生参与了医治方案的制订。当他看到病人的资料时,一个奇怪的念头霎时间闪过他的脑海,他马上起身直奔病房。他在病房外面看了一会,又和病人交谈了一番,就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他的表情又忧虑又激动。

从那天开始,霍华德医生特别地关照这位病人。经过长时间的诊治,手术终于成功了。霍华德医生要求把医药费通知单送到他那里,并签了字。

当这张医药费通知单送到这位特殊的病人手上时,她几乎不敢看,因为她确信治病的费用将会花去她的全部储蓄。当她终于翻开医药费通知单时,旁边的一行小字引起了她的注意,她禁不住轻声读了出来:

“医药费——一满杯牛奶。霍华德·凯利医生”

小姑娘的举手之劳令曾经贫穷无助的霍华德医生感激了一生,她大概想象不到一杯牛奶会换来如此昂贵的报答。

我们平常所说的“好人有好报”便是这个道理。我们给予别人的或许只是一点小小的帮助,但在他人眼里,却无异于天降甘露,甜美万分。他们会将这份恩惠牢牢铭记于心,在我们需要时,以数倍甚至数百倍的回报回馈给我们。

佛教中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本是佛塔,在佛教中七层的佛塔是最高等级的,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非常大的功德才可能得此供养,而救他人的性命所建立的功德却比建宝塔礼佛还要伟大。其实,何止救人性命能造功德,我们给予别人的每一分帮助都是功德,更何况,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预知自己付出的一份关心对他人来说有多么大的意义,也许你一句体贴的问话就能让一个准备自杀的人放弃轻生的念头,那不也是在救命吗?

为他人点亮一盏心灯

慈悲可以扭转命运。

——星云大师

作家爱默生曾提醒我们:“要做一个为后来者开门的人,不要试图使世界成为死巷。此生最美妙的报偿就是,凡真心帮助他人的人,没有人不帮助自己的。”

佛教高僧们修佛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自身的超脱,而是为了去普度众生,去担负一切众生的罪恶,愿意去代替他们受苦。弘一法师就是其中一位,他临终前留下了“悲欣交集”四个字,他的人生已经是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欣是自然,悲又何来?悲的不过是众生之苦难普度,他一人的力量又哪里承担得起众生的苦难呢?心有余而力不足,是以悲也!众生之苦何以解脱?众生若真心帮助他人,苦难自然也消除了。

有一个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路太黑,僧人被行人撞了好几下。他继续向前走,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过来,这时候旁边有人说:“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

僧人被那个人的话吸引了,等那个打灯笼的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那个人说:“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到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

僧人迷惑了,问道:“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是为了迷惑别人,不让别人说你是盲人吗?”

盲人说:“不是的,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了和我一样的盲人,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晚上打着灯笼出来。”

僧人感叹道:“你的心地多好呀!原来你是为了别人啊!”

盲人回答说:“不尽然,我为的也是自己。”

僧人更迷惑了,问道:“为什么呢?”

盲人答道:“你刚才过来有没有被人碰撞啊?”

僧人说:“有呀,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不小心撞到了。”

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有被人碰撞到。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撞到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