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星云大师开释人生
19776100000011

第11章 修心禅(8)

听完圣旨,王黼神色哀痛,但他沉吟了一会儿,对宣旨的人说:“王黼一生确实做了无数坏事,万死也难以谢罪。但是,王黼有一个请求,烦请大人回京之后帮我转告圣上。”

廷尉犹豫了一会,问道:“什么事?”

“我死之后,请赐我一具有窗户的棺材,这样入殓时请将我的双手放到棺外,并把五指摊开,不要屈拳。”

“为什么要这么做?”廷尉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么奇怪的请求,疑惑地问。

王黼长叹了一口气:“这样好让世人知道,我王黼一生搜刮的那些财产,一点也未能带到阴间去。”

对王黼这种一生为金钱、权力而活的人,星云大师深感遗憾。他曾在讲演中引用这个事例,就是为了告诫人们:那些身外财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更非万能之物。

佛法中认为钱财为五家共有:官污吏可以假借权势,敲你竹杠;水火无情,可使你的财富毁于一旦;土匪盗贼,可强迫你献其所有;战争年头,刀兵烽烟,使你反为财累;财产再多,不肖的子孙,吃喝嫖赌,可以倾家荡产。所以,星云大师认为真正觉悟的人定能明白这个道理:“财富、宝藏不一定属于自己,享受不一定属于自己,把财富施诸悲敬,用于应用之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

“有钱能使鬼推磨”的观点曾广为流传,但现在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今生积累的钱财不仅不能带到来世,就连在今生也不是万能的。这一点仅通过现实生活中简单现象就可以证明:活得开心的穷人很多,过得不快乐的富人也很多。

假期里,一位富翁父亲带着儿子去农村体验生活,他想让从小锦衣玉食的儿子知道什么是穷人的生活。

他们在一家最穷的人家里待了两天。

回来后,父亲问儿子:“旅行怎么样?”

“好极了!”

“这回你知道穷人是怎么过日子的了?”

“是的!”

“有何感想?”

儿子兴致勃勃地说:“真是棒极了,他们一家人真富有啊!咱家只有一只猫,我发现他们家里有三只猫;咱家仅有一个小游泳池,可他们竟有一个大水库;我们的花园里只有几盏灯,可他们却有满天的星星;还有,我们的院子只有前院那么一点草地,可他们的院子周围全是大片大片的草地,还有好多好多的牛羊鸡鸭、瓜果蔬菜!”

儿子说完,父亲哑口无言。

接着儿子又说道:“感谢父亲让我明白了我们有多么贫穷!”

孩子眼中总有大人看不到的世界,当这位富翁父亲陶醉于自己经营而来的富裕生活时,他可能从来没有想到过在儿子的眼里,自己是多么的贫穷!在星云大师眼里,真正的富人并不一定是个有钱人,有钱人钱财很多,房屋田产很多,但是如果只注重物质上的享受,忽视了心灵世界的丰富,也算不上真正富有的人。

一个有钱人可以用金钱买到胭脂、花粉,可是买不到气质;可以用金钱买到山珍海味,可是买不到食欲;可以用金钱买到华美服饰,可是买不到美丽;可以用钱买到舒适床铺,可是买不到睡眠;可以用钱买到书本,可是买不到智慧;可以用钱买到酒肉朋友,可是买不到患难之交;可以用钱买到别墅豪宅,但是买不到幸福家庭。所以,钱财委实不是万能钥匙,金钱与幸福也并不永恒成正比。

星云法语

在贫困中,要有忠心志气;在危难中,要有信心勇气;在富贵中,要有善心义气;在修持中,要有正心道气。

若要身体好,饮食要吃少;若要人缘好,诚恳莫骄傲;若要家庭好,关怀最重要;若要事业好,勤劳来创造。

治学不厌是智者,教育不倦是仁者,做事不苦是勤者,受苦不诉是能者。

安排自己能获得快乐,充实自己能获得知识,掌握自己能获得平安,创造自己能获得成功。

世间的一切都离不开因果法则,善恶好坏、吉凶祸福都是其来有自,如能明白因果,知道人生的究竟、本末,便能不怨天尤人,自在生活。反之,不能认清世间实相,不能明白因果道理,不能圆融人我关系,不能了知众生同体,这也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聪明的人,凡事都往好处想,以欢喜的心想欢喜的事,自然成就欢喜的人生;愚痴的人,凡事都朝坏处想,愈想愈苦,终成烦恼的人生。世间事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间。我们的想法可以想出天堂,也可以想出地狱。

“幸福配方”——每天说一些欢喜的话,激励自己不要悲伤。每天做一些利人的事,激励自己融入群众。每天谈一些益智的事,激励自己增长智慧。每天审视圣者的慈像,激励自己增加内心的善美。

一个人该住什么样的地方,事实不在于地方的大小如何,主要在于个人胸襟的宽阔如何。一个胸襟宽阔如当沙弥的朱元璋,虽然席地而卧,却有法界在我一心的感觉;如果一个心量狭小,不满现实的人,即使住在摩天大楼里,也会感到事事不能称意。

一个人心胸开阔,事事如意,不论到那里都觉得这个世间很美好。

有人以为学佛一定要吃苦,要放弃吃好的,穿好的,故意吃坏东西穿破烂衣才叫学佛、修行;其实学佛是教我们如何克服苦难烦恼,而不是一味叫我们找苦吃。

就贫富而论,有钱的人,虽然衣食无缺,华盖重裘,但有时候为了人事的困扰,同样日夜不得安宁;没有钱的人,尽管每日难过,依然每日过,无钱一样可以挺起胸膛,安心自在,此即所谓的“人穷志不穷”。

洞察善恶,在黑暗中点亮心灯

俗语常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一个人不要把感情用在少数人的身上,不要局限于自己所认为的“有缘”,应该扩大心胸,视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姊妹,学习观世音菩萨的“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什么人有困难,即施恩惠给谁,这就是菩萨的精神。

——星云大师

慈悲是生命的最高道德

《维摩经》里说:“佛道到那里去求?佛道在众生中求!”凡是具有圣贤气质的人,都是把大众的存在建立在自己之上,凡是自私的俗人,才忽视大众,注重自己。

——星云大师

世间最美的植物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每个人心中自有一个答案。有人说是玫瑰,它可以传达浪漫的爱意;有人说是梅花,它“凌寒独自开”,不畏风雪;有人说是野草,遍布荒野、点缀自然。

星云大师的答案是竹子。

几场春雨过后,春笋会从湿润的泥土中探出头来,鲜嫩的绿色瞬间充溢了人们的视野;初夏时节,竹林绿荫成片,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浓浓的绿荫;秋风拂过,竹林一片金黄,竹叶在微风的轻抚下翩翩起舞;隆冬来临,积雪覆盖之下,有无数生命正等待春暖花开,蓄势待发。

星云大师说,竹子是世间最美好的植物,它以根、枝、叶、茎丰富人之所需,无私奉献,得到世人的普遍喜爱。夏竹迎风摇曳,有招风驱暑之妙;竹声有如天籁,竹笛奏出美妙的乐音,给人间平添悠扬旋律。竹子的自在,竹子的柔美,竹子的宁静,竹子的节操,所谓“青青翠竹无非般若”,正是修身养性之妙用。

竹子的品质,不仅体现在高洁傲岸的情操中,还因其默默奉献的精神。“出世予人惠,捐躯亦自豪”,短暂的一生里,从根到梢,从竿到叶,它全部默默地奉献出来,无怪乎星云大师对其毫不吝啬的赞美。

有信徒问赵州禅师:“大师,像您这样有德行、修为高的高僧,将来是去天堂还是地狱呢?”

赵州禅师说:“当然是去地狱。”

信徒苦恼地问:“像师父这样的大菩萨怎么会下地狱呢?”

“如果我不下地狱,那谁来拯救地狱中的众生呢?”赵州禅师说。

“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赵州禅师这种不计一己幸福的慈悲与竹子的奉献精神是相通的,这种慈悲是菩萨的慈悲,佛的慈悲。

佛陀降生于古印度,成道后,四处游化,阐释着人生的真理,广说佛法之要,教化了无数的弟子。他就像是慈父,也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

这一天,佛陀亲自巡视弟子的房间,看见一位比丘躺在床上,于是问道:“你的身体是否安好,心中是否有烦恼?”这位比丘很想向佛陀恭敬地礼拜,于是努力地想撑起身子,但是因为疲惫不堪,所以根本无法起身。

佛陀见状,慈悯地来到比丘身旁慰问:“你怎么病得这么重,却无人照顾呢?”比丘说:“出家至今,我生性懒散,看见病人也不曾细心照料、关怀他人,所以自己生病了,也就没有人愿意前来关心,我真是感到惭愧啊!”

佛陀听完后,便亲自清理比丘的排泄秽物,把比丘的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

这时帝释天看到佛陀的慈心,也前来用水洗浴比丘的身体,而佛陀也以手轻轻地抚摸比丘。顿时,比丘身心安稳、全身舒畅,一切苦痛顿时化为清凉。佛陀这时对比丘说:“你出家至今甚为放逸,不知勤求出离生死、解脱烦恼,所以才会身染疾苦,希望你从今天起,要精进用功。”比丘听后,便至诚地向佛陀顶礼忏悔:“佛啊!承蒙您的探望与庇佑,如果不是佛光普耀、慈悲摄受,恐怕弟子早已身亡,轮回六道了。弟子从今日起,一定会发大心,上求佛道、普度群迷。”比丘真心忏悔并且精勤办道,后来即得证阿罗汉果。

佛陀不畏劳苦、不避污秽的行为感化了比丘,使他从内心深处产生了向佛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敦促他修成正果。

佛法大乘菩萨道的精神,就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有所作为,处处牺牲自我,成就他人,应如是布施,应万缘放下,利益他人的身心。这才是生命的最高道德,也是宗教最闪耀的情怀,是世间最美丽的心灵。

播下慈悲的种子,世人都可享用丰硕的果实;留下几句仁爱的语言,世间都将充满温暖的和风。种子探头笑,和风拂柳枝,此中风情,此间美丽,都令人心中漾满欢喜。

片语金箔,皆可布施

每一个人面上常常微笑便是供养,口中说几句好话便出妙香,多做一些事情,多走几步路,多给人点几个头,多把自己的所有奉献给人,如果社会上大家都能这样,那就等于是佛国净土了!

——星云大师

做一个慈悲人,布施很重要。

布施不一定要施钱,有时候为人说一句好话,能为他人带来不可思议的因缘;有时候只是几口饭的布施,却给他人带来生命的重生与希望;有时候一个不经意的微笑,也能给人带来温暖的感受,所以布施的功德是无量的。

若按照星云大师的指点布施,功德就如播种,将一粒种子播于泥土中,经过灌溉施肥,就能结出累累的果实,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有一个乞丐到寺院里找到荣西禅师,向他哭诉说家中妻儿已经多日不曾进食,眼看就要饿死了,不得已来请求禅师救助。

荣西禅师听到这些慈悲之心顿生,非常同情他的遭遇,但是自己身边既无金钱,也没有多余的食物,他左右为难地环顾四周,突然看到了准备用来装饰佛像的金箔,于是他对乞丐说:“把这些金箔拿去换些钱,再给你的妻子孩子买些食物吧!”

乞丐离开之后,一直站在旁边的弟子终于忍不住怨气,对荣西禅师说:“师父,您怎么可以对佛祖不敬呢?”

荣西禅师心平气和地对弟子说:“我之所以这么做,正是出于对佛祖的一片敬重之心啊!”

弟子愤愤地说:“这些金箔本来是用来装饰佛像的,可您就这样送给了乞丐,我们要用什么来装饰佛像呢?难道这就是你对佛祖的敬重之心吗?”

荣西禅师正色说:“平日里你们诵读的经文,修习的佛法都到哪里去了?难道没有真正理解吗?佛祖慈悲,割肉喂鹰、以身饲虎都在所不惜,我们怎么能为了装饰佛身而置人性命于不顾呢?”

真正的信仰,不是仅仅挂在嘴边的,更不是顶礼膜拜。它应该存在于具体的事情之中,甚至存在于一件极普通、极平常的小事之中。真正慈善的人,不会拘泥于礼节和形式,他们会将自己的善念化为一汪清泉,让其流进所有干渴的心灵。荣西禅师布施的不仅是金箔,更是一颗慈悲心。这种发自内心的善意的关怀,定能带给他人更多的温暖。

其实,能够布施的何止是金箔呢?一种思想,一种智慧,一种信念,一束光,一杯水,乃至一句话,都可以与人分享。

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曾经在《最后一片叶子》里讲述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同样也是一种仁慈的布施。

一位穷学生琼西身患肺炎,她看到窗外对面墙上的常青藤叶子不断地被风吹落,心中充满了忧伤。她说,当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自己的生命也将和它一起陨落。

住在隔壁的画家贝尔曼听琼西的同学谈起此事之后,在最后一片叶子落下之前的深夜,冒着暴雨,用自己心灵的画笔在墙上画出了一片“永远不会凋落”的常青藤叶。

后来,琼西的病痊愈了,而那位伟大的画家却因为在暴雨的晚上感染了肺炎,不久之后便永远地合上了双眼。

善良的贝尔曼为琼西编造了一个善良而真实的谎言,用一片精心勾画的绿叶装饰了那干枯的生命之树,维持了即将熄灭的生命之光。

在星云大师眼中,一颗仁慈的布施之心有如日月,像冬天的太阳,像十五的明月,不但能为大地带来光明,还能温暖万物,若能与这样的仁慈之人交往,就如同寒冬里受到太阳的照耀,如同黑夜里有了明月的朗照。

自由的心不拘泥于形式

我们如果能从心里制造光明的见解、芬芳的思想、洁净的观念,并产生阳光、花朵、净水般的语言与他人分享,必能拥有一个丰美的人生。

——星云大师

“藕生在淤泥里,洗净后却洁白如玉;而田螺看起来光光亮亮,可是只要人们用水盆养着它们,在水中滴上几点油,它们就会吐出肮脏的内心。”这是戒嗔和尚写在他的白粥馆博客里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