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养生一点通
19775900000015

第15章 四季有更替,养生有时令(7)

4.橘红茶

橘红3~6克、绿茶5克。用开水冲泡再放锅内隔水蒸20分钟后服用。每日1剂随时饮用。有润肺消痰,理气止咳之功,适用于秋令咳嗽痰多、黏而咳痰不爽之症。

100秋季进补有讲究,盲目进补会伤身

秋季是人胃口大开的季节,此时通过食补可使人保持健康的体魄、旺盛的精力,从而达到减少疾病和推迟衰老的目的。但是秋季进补也要讲究方法合理,如果盲目进补则会得不偿失。

不要大量进补,否则会加重脾胃负担。在漫长的酷热夏季里,人们由于喝冷饮,常食冻品,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这时候如果突然大量进补,会骤然加重脾胃及肝脏的负担,使长期处于疲弱的消化器官难以承受,导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乱,出现胸闷、腹胀、厌食、消化不良、腹泻等症。

进补要分清虚实,对症下药。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

无病不要进补,都则会“补”出病。无病进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进补并非多多益善。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说法是不科学的。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量服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

101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

秋季是从夏季向冬季的过渡季节,气温凉热交替,气温逐渐下降,不要经常赤膊露身,以防凉气侵入体内。“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这是一条很好的养身之道。要随着天气转凉逐渐增添衣服,但添衣不能太多太快。

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有利于提高皮肤和鼻黏膜的耐寒力,对安度冬季有益。秋天的早晚凉意甚浓,要多穿些衣服。秋季是腹泻多发季节,应特别注意腹部保暖。

秋季神经兴奋,食欲骤增,要防止过食,要少吃辣味和生冷食物,多吃酸性和热软食物,以利于消化。不吃霉变和不洁食物,避免感染肠道传染病。中秋之后天气干燥,易出现口渴、咽干、唇燥、皮肤干涩等“秋燥病”,应多吃水果,常喝开水、绿豆汤、豆浆、牛奶等,以满足肌体的需要,提高抗燥病能力。

深秋体内精气开始封藏,年老体弱之人可对症选择补品。

在秋季宜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注意劳逸结合,防止房劳伤肾。初秋白天气温高,电扇不宜久吹;深秋寒气袭人,既要防止受寒感冒,又要经常打开门窗,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居室及其周围可种植一些绿叶花卉,让环境充满生机,又可净化空气,促进身体健康。

秋天虽没有春天那样春光明媚、生机勃勃,但是秋高气爽、遍地金黄,另有一番动人景象。到公园、湖滨、郊野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增强体质。秋游也是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既可调节精神,又可强身健体。

102为什么“饥餐渴饮”不适合秋季养生

渴了饮水,饿了吃饭,似乎天经地义。但是不能用它来指导秋季养生,这是因为秋燥,即使不渴也要喝水。因为秋季的主气为燥,它又可分为温燥和凉燥。深秋季节凉燥尤重,此时天气已转凉,近于冬寒之凉气。燥的结果是耗伤阴津,导致皮肤干燥和体液丢失。

正常人体除三餐外,每天需要另外补充1500毫升的水。天热出汗多时,饮水还要增加。“不渴也喝水”对中老年人来说尤为重要。如果中老年人能坚持每天主动喝进适量的水,对改善血液循环、防治心血管疾病都有利。

秋凉不能不吃早餐。有些人贪图清晨的凉爽,早上起床晚,又要赶着上班,早餐不是不吃就是吃不好。长时间不吃早餐,除了会引起胃肠不适外,还会导致肥胖、胆石症、甲状腺机能障碍,甚至还会影响到一天的心绪。

养生要防“伤春悲秋”。深秋天气渐凉,人们的胃口普遍变好,但也会有一部分人由于季节性情感障碍的缘故,变得“悲秋”,而后者又与饮食互为因果,即营养不良或饮食不当可以诱发季节性情感障碍。季节性情感障碍又会影响到人的脾胃功能,产生厌食或食欲亢进。从养生的角度上讲,入秋后应当抓住秋凉的好时机,科学地摄食,不能由着自己的胃口,饥一餐饱一顿。三餐更要定时、定量,营养搭配得当。

总之,秋季养生要有积极的心态,科学地调配自己的饮食,这样才能增强体质,预防各种疾病。

103秋天,别让“五更泻”缠上你

进入秋天,天气逐渐转凉,因季节转换和昼夜温差带来的疾病逐渐增多。此时一定要注意防范“五更泻”的发生。

“五更泻”,顾名思义就是指发生在黎明时分的腹泻。其主要症状是黎明的时候,肚脐周围发生疼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中医认为这种慢性腹泻多是肾阳虚的一种表现,所以有“肾泻”之称。

“五更泻”多发于中老年人,主要是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能温煦脾土,即不能帮助脾胃消化吸收,运化失常就会出现泄泻。五更时分正当阴气最盛、阳气未复之际,在这种特定环境下,虚者愈虚,因而形成了“五更泻”。若夜晚盖不好肚腹,使之受寒凉所袭,更易发生。

要预防“五更泻”的发生,平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保暖。由于老年人自身调节功能下降,在季节变换时要当心着凉,注意腹部及下肢的保暖。

2饮食要规律。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少油腻为原则,避免因无规律饮食而致肠道功能紊乱。

3讲究饮食卫生。不吃生冷不洁食物,避免诱发或加重腹泻。

4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心胸宽广,情绪乐观,性格开朗,遇事豁达。平常要注意加强锻炼,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

104男人秋季多养性,可减少“男人病”的发生

秋高气爽,气候宜人,却有不少男人在这个时候遭遇难言之隐。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1.注意卫生防前列腺疾病

据了解,前列腺发病的原因主要是患者不注意个人卫生,不良生活方式引起尿路的逆行感染。而由于围绕在前列腺腺体外的纤维脂质包膜非常坚韧,使得药物很难穿透前列腺屏障,而导致前列腺炎的难以治愈。

此外,秋天气候比较干燥,导致人体排尿减少,尿道得不到正常的冲洗而导致发病率的增高,所以市民在秋季应注意多饮水,多排尿。如果有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畅等症状应尽快就医,以免使炎症转为慢性。

2.秋季房事应适度

入秋天气变冷,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气潜藏体内的时候,所以秋季养生离不开“养收”二字。而具体到房事,就是“休心养性”。

在北方,由于秋天万物萧条影响到人的情绪,所以一般提倡节欲。但是在南方,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不是很明显,夫妻房事只要有“度”就可以了。

房事的频率要因人而异,只要房事后的第二天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工作,就是不过量。

3.宜多吃高蛋白食品

男人可以多吃海鲜等高蛋白和乌龟、海参等滋阴补肾的食物;其次就是要注意个人卫生,特别是外来工夫妇,平时住在集体宿舍,性生活不规律,都会导致生殖系统的感染。此外,定期热水坐浴、补充维生素、加强体育锻炼,也可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但是不要使用高于40℃的热水坐浴消炎,否则易导致精子损伤。

105初秋时节应怎样防中风

初秋是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大幅上升的时节,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初秋一定要当心脑中风。专家认为,在日常生活中采取下列措施,可有效预防或减少脑中风的发生。

1.早晚喝杯救命水

脑中风的发生与老年人血液黏稠度增高有关。人们经过一夜睡眠、出汗和排尿后,人体水分减少,血液黏稠度会升高。所以夜晚入睡前及早晨起床后,应喝下约200毫升白开水,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起到预防中风的作用。

2.每天吃2根香蕉

研究发现,每天吃1~2根香蕉,可使中风发病率减少40%。香蕉中含有丰富的钾盐,钾对于增强心脏的正常舒缩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还可抗动脉硬化,保护心血管。此外,香蕉中还含有降血压、润肠通便的物质。

3.保持大便畅通

老年性便秘不仅会延长排便时间,还会因排便用力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和血压升高,甚至诱发脑中风。为保持大便通畅,应常吃红薯、菠菜、竹笋、芹菜、大白菜等富含粗纤维的食物,促进肠道蠕动,同时应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必要时可服用一些如润肠丸、果导片等药物。

4. 早晚散步

散步是老年人最安全的有氧代谢运动,长期坚持可使血压下降、血糖降低,起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夏天锻炼时间最好选在清晨和黄昏,宜在平坦的地面行走。每次30~40分钟,距离为15公里。可以进行做操、打太极拳等运动量不大的体育锻炼。但不宜进行剧烈活动。

另外,在初秋季节,要注意随时增减衣服,夜间防止受凉。阴天下雨少外出,并应勤观测血压。

106秋夜凉,不要光着胳膊进梦乡

进入秋季,昼夜温差大,夜里气温低,让人感觉十分凉快,于是不少人晚上睡觉光着膀子、露着肚子。殊不知,这种打赤膊睡觉的习惯对于健康十分不利。

初秋时节正是寒暖交替、冷热交锋之际,冷空气开始活动。前半夜暑去爽来,很是宜人;后半夜寒邪下注,室内暑湿上蒸,二者相交在一起,这时,如果光着肚子,就极易使寒邪从肚脐进入人体。由于脐部无脂肪组织,皮肤、筋膜与腹膜直接相连,且表皮角质层比较薄嫩,因此脐的屏障功能差,为腹壁薄弱处之一。

中医认为,当寒邪入侵腹部时,就易引起人体经脉阻滞、气血不通,从而表现出腹部疼痛、呕吐呃逆、不思饮食、肠鸣腹冷、大便泄泻或秘结不通等不适。所以,秋夜入睡时,最好穿上一件贴身背心,以防止寒湿之邪入侵。

107常习“六字经”,预防感冒身体好

洗:早起,冷水洗脸;晚上睡觉前,用热水洗脚,每天各一次。

漱:每天早晚各用淡盐水漱口一次,以杀死口腔里的病菌。

跑:每天早晨慢跑10分钟,以刚刚见汗为好。

搓:两手置于胸前,对掌相搓20~30次,直到掌心发热。

拍:两手臂伸展,两掌交替轮流拍胸各20次。

饮:晚睡前,用红糖(或白糖)30克,鲜姜末3克,开水冲泡代茶饮。

108秋季洗手不宜过勤,水温不宜过热

生活中,手部不仅要从事繁杂的工作,还经常曝露在日光下,每天频繁清洗,或是经常使用含消毒杀菌成分的香皂,都会对我们的手部造成损伤。如果洗手不当,最容易造成损害的是手掌心,这个部位角质层厚,皮脂腺稀少,稍不注意就会粗糙、干裂,甚至脱皮;手背皮肤柔软、细嫩,比脸颊的皮肤还薄,也极易老化、松弛。

因此,在秋季,我们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第一,避免频繁洗手,在清洗衣物时,不要让双手长时间浸泡在水中。第二,洗手时水温不应过热,否则会破坏手部表面的皮脂膜,促使角质层更加干燥甚至皲裂,最佳水温应该在20℃~25℃之间。第三,洗手时应选用无刺激性的中性洗手液,最好含有维生素B5、维生素E或羊毛脂、芦荟等滋润型护肤成分,尽量不使用肥皂等碱性较强的清洁用品。最后,手洗干净后,不能任其自然风干,因为在干燥的空气中,手部皮肤内的水分,会伴随未擦干的水分一起蒸发掉。

正确方法是洗手完毕,用干净、柔软的毛巾擦手,在皮肤未干时,涂抹具有保湿功能的护手霜,以及时锁住皮肤内的水分。

109上一堂秋天护足的必修课

受秋季气候的影响,足部很容易干燥、裂口、长茧,如何保护好足部,让自己举步生春呢?

足部的干裂、长茧,其原因是秋季汗腺分泌减少,皮肤干燥,同时由于角质层增厚,失去弹性,再加上外力牵扯、挤压所以形成裂缝。因此双足护理重在预防,在日常洗足时,特别在天气寒冷的季节,不要用太多的碱性强的肥皂和药皂。可常用热水泡足,较简易的保健泡脚法是用花椒煎汤泡洗,它不仅祛除里寒,而且扶助阳气。在杀菌、消毒、止痛、止痒、消肿方面效果理想。

还可用消毒好的刀片削去容易发生裂隙部位的粗糙皮肤,再涂上凡士林、植物油或润肤霜等。也可口服维生素A、E以及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

在鞋、袜的选择上,鞋不易太紧太窄,否则影响足部血液循环,并注意脚部按摩,适当揉搓双足,保持脚部正常状态。坚持每日洗脚换袜,鞋、袜一天一换。

秋季护足可分六步走:

第一步,检查脚趾关节是否长硬茧,趾甲周围有无起皮或倒刺。

第二步,双足在倒入足浴露的温热水中浸泡10分钟,擦干后按摩脚趾。

第三步,充分按摩脚面,脚两侧,并用大拇指按压足底。

第四步,易干裂的脚后跟是应重点护理的部位,反复按摩,使血液更流畅。

第五步,选择保湿效果好的滋润护脚霜,均匀涂于脚部,不要遗忘细小的地方。

第六步,在脚后跟多涂抹些保湿类的护足霜,这里应给予特别的滋润。

第四节 冬天,养精蓄锐待春发

110冬季保暖重点部位——头部、背部、脚部

冬季气候寒冷,机体新陈代谢相对缓慢,体温调节能力与耐寒能力下降,人体易受寒发病,尤其是老年人与体质虚弱者。因此,要想平安地度过寒冬,必须重视保暖,而头部、背部、足部则是保暖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