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泻”多发于中老年人,主要是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能温煦脾土,即不能帮助脾胃消化吸收,运化失常就会出现泄泻。五更时分正当阴气最盛、阳气未复之际,在这种特定环境下,虚者愈虚,因而形成了“五更泻”。若夜晚盖不好肚腹,使之受寒凉所袭,更易发生。
要预防“五更泻”的发生,平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保暖。由于老年人自身调节功能下降,在季节变换时要当心着凉,注意腹部及下肢的保暖。
2。饮食要规律。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少油腻为原则,避免因无规律饮食而致肠道功能紊乱。
3。讲究饮食卫生。不吃生冷不洁食物,避免诱发或加重腹泻。
4。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心胸宽广,情绪乐观,性格开朗,遇事豁达。平常要注意加强锻炼,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
秋夜凉,别让身体也着凉
在夏天的时候,因为天气炎热,所以许多人都喜欢开着窗户、光着膀子、露着肚子睡觉。到了初秋的时候,虽然气温开始下降,但是下降的幅度不是很大,而且当微风吹进室内时,能带给人一种清新凉爽的感觉,因此有些人仍然延续着夏天的习惯,睡觉时露着肚子,什么也不盖。
人的肚脐部位没有脂肪组织,表皮角质层比较薄嫩,所以肚脐的屏障功能很差,是腹壁薄弱处之一。而初秋时节正是寒暖交替、冷热交锋的时候,前半夜暑去爽来,让人感到非常凉爽,后半夜寒邪下注,室内暑湿上蒸,二者相交在一起,如果这时露着肚子睡觉,寒邪就很容易从肚脐进入到人体内,导致人体经脉阻滞、气血不通,出现腹部疼痛、呕吐、不思饮食、腹泻等症状。
另外,在我们的鼻腔、口腔黏膜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细菌,它们之所以不能危害我们的身体,是因为身体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而当我们受凉的时候,就会导致身体的抵抗力下降,这时,这些病菌就会长驱直入,危害身体,引发感冒、发烧甚至更严重的疾病。
所以,在秋天的时候,我们在睡觉时一定要盖上被单之类的保暖用品,只有这样,当入夜或清晨秋凉袭来时,我们才不至于因为身体受凉而染上疾病。
第十五节 冬天养生注意养“藏”
冬季要和太阳一起起床
《黄帝内经》中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说,从自然界万物生长规律来看,冬季是一年中的闭藏的季节,人体新陈代谢相对缓慢,阴精阳气均处于藏伏之中,机体表现为“内动外静”的状态,此时应注意保存阳气,养精蓄锐。尤其是老年人一般气血虚衰,冬季的起居更应早睡迟起,避寒就暖,绝不提倡“闻鸡起舞”,而是应该和太阳一起起床。
在冬季,老年人可根据自己的体质、爱好,安排一些安静闲逸的活动,如养鸟、养鱼、养花,或练习书法、绘画、棋艺等。如果进行室外锻炼,运动量应由小到大,逐渐增加,以感到身体热量外泄微汗为宜。恰当的运动会让人感到全身轻松舒畅,精力旺盛,体力和脑力功能增强,食欲、睡眠良好。
冬季喝御寒粥可预防疾病(详见剪贴稿)
冬季进补也应讲原则
俗话说“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春打虎”,这是在强调冬季进补对健康的益处,而传统中医也认为冬季进补助于体内阳气的发生,能为下一年开春直至全年的身体健康打下基础,但是冬季进补也是要讲原则的,如果胡乱进补,不但不能强身健体,还会损害健康。
1.不要随意服用,无虚滥补。一个人如果身体很好,对寒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在冬季就不要刻意进补,过多进补不但对健康无益,反而会产生一系列副作用。如服用过多的人参,会出现烦躁、激动、失眠等“人参滥用综合征”。
2.平素胃肠虚弱的人,在进补时应特别注意。药物入胃全靠胃肠的消化吸收,只有胃肠功能正常,才能发挥补药的应有效应。对于这类病人,可先服用些党参、白术、茯苓、陈皮之类调理胃肠的药物,使胃肠功能正常,再由少至多地进服补药,这样机体才能较好地消化吸收。
3.在感冒或其患有其他急性病期间,应停服补品。尤其是有些体质虚弱的人,应该等急性病治愈后再继续进补,否则会使病症迁延难愈。
4.在滋补的同时,应坚持参加适当的体育运动,这样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加快全身血液循环,增强胃肠道对滋补品的消化吸收,使补药中的有效成分能够被机体很好地利用。
在“睡不醒”的冬三月保持神采飞扬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有些人一到冬天就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这主要是因为冬天天气寒冷,自然界阳气不足,而人与自然界之间相对有一个平衡,人体内随之也会出现阳气不足。阳气不足人就会感到没有精神,另外,冬季养生主张早睡晚期,最好等太阳出来以后再起床,并且冬天寒冷,最好在家里呆着,尽量少出门。
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这些对于现代人来讲都不现实,那么,如何在冬三月里保持精力充沛呢?下面的办法值得一试。
1多参加体育锻炼,比如跑步、游泳等运动量较大的锻炼,可以让人运动过后感到神清气爽,精力充沛。但运动后大量出汗要注意保暖,以免感冒;晨练时间不宜过早,最好是阳光充足,天气晴好。
2适当食补。牛羊肉、参等都可以增加人体内的阳气,但要注意不要补得过大上火。
3保证足够睡眠。成人每天不应少于8小时,青少年不少于10小时。不要熬夜,同样是睡8小时,但晚上11前点入睡和夜里3点睡效果肯定不同,后者易感到疲劳。
4注意保暖,特别是脚和腿,不要为了贪恋苗条身材而“耍单儿”
冬季抵御严寒,首先需要养肾
在冬季里,大多数人都要在寒冷中度过,而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易伤阳气,由于人体内的阳气来源于肾脏,所以寒邪最易中伤肾阳。所以在寒冷的冬季要想抵御严寒,就必须先要养肾。
肾脏的经脉起始于足部,足心的涌泉穴为其主穴,所以冬夜睡前最好用热水泡脚,并按揉脚心,这样有助于肾中阳气升发。肾与膀胱,一脏一腑,互为表里,膀胱经脉行于背部,寒邪入侵时首当其冲地受到伤害,所以冬天应注意背部保暖,以保肾阳。另外,在冬季用舌头抵住上腭,等唾液满口后再慢慢咽下,能够滋养肾精。
古人认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所以在冬天切忌房事过度,工作、运动不可过多出汗,以防止肾之阴精亏损、阳气耗散。
对于养肾防寒来说,饮食调养也非常重要。冬天宜食温肾壮阳、产热量高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等,还可食用一些具有补肾益肾功能的食物,如核桃、板栗、桂圆等。冬令饮食不可过咸,因咸味入肾,会导致肾水更寒,有扰心阳。另外要忌食寒凉事物,以免“雪上加霜”,折伤元阳。
冬季洗澡从脚开始有益健康
在夏天时,许多朋友洗澡都是把水龙头打开,从头往下淋,但是在天寒地冻的冬天,如果依然这么做的话,那就对健康不利了。
冬季的低温使人体皮肤的血管处于收缩状态,而冬季洗澡水的温度又相对较高,温热的水突然从头而至,会让人体调节系统“措手不及”,引起头部及全身皮肤血管骤然扩张,大量血液集中到皮肤表面,导致心、脑等重要脏器急剧缺血,头晕、胸闷等种种不适也会随之找上门来。对素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朋友来说更是要防止意外发生。
冬天洗澡的正确做法是,洗澡前先用热水冲冲脚,待脚部温暖后再慢慢往身体上淋水,让身体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除了洗澡的“顺序”外,水温也不能太高,以37℃—40℃为宜;时间上,冬季淋浴最好不超过10分钟,盆浴不超过15分钟;洗澡前先喝一杯温开水。
另外,酒后千万不要立即洗澡。因为洗澡时,人体内储备的葡萄糖会因体力活动和血液循环加快而被大量消耗掉,而酒精会抑制肝脏的正常生理功能,使其不能将储存的肝糖元转化为葡萄糖,并及时补充到血液中去,从而造成血糖含量大幅度下降,严重者甚至引起休克。因此,洗澡时间最好选择在酒后2小时左右。
冬季早晚千万别洗头
在生活中,因为工作的繁忙,许多人都喜欢在早上或者晚上洗头,这对健康是十分不利的。
经过一天的工作后,人们通常会感到很疲劳,人的免疫力也会大大降低,晚上洗头又不把头充分擦干,就会使湿气滞留在头皮,长期如此,就会导致气滞血淤,经络阻闭。,尤其是在冬季,寒湿交加,更是身体的一大隐患。那些经常在晚上湿着头发入睡的人,过不了多久就会觉得头皮局部有麻木感,并伴有隐约的头痛;有的人洗头后第二天清晨会觉得头痛发麻。
另外,早晨出门前洗头也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因为头发没有擦干,头部的毛孔开放着,很容易遭受风寒,容易患上感冒头痛。如果经常这样,还可能导致大小关节的疼痛,甚至肌肉的麻痹。
冬季里手脚冰凉,先从肾上找原因
一到冬天,许多人白天手脚冰凉,穿得再厚身上都暖和不起来;晚上睡觉,被子盖得比别人多,被窝却通宵冷冰冰的。这种怕冷的感觉让人一整个冬天都显得缩手缩脚,感冒不断,老病也易复发和加重。这是肾虚的症状。
人体肾阴、肾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到了冬天过度怕冷说明身体当中阳气不足,也就是我们说的肾阳不足。造成肾阳不足的原因首先是脾虚,脾气虚弱之后,消化食物的功能必定降低,我们体内没有足够的食物运化之血来滋养五脏六腑,致使肢体末端血流不畅、血运不足、失其温运,导致手脚冰冷。
要改善脾、胃功能,首先要补足肾阳。肾阳不足,人体就像没有汽油的汽车一样,无论外观怎样,也不能发挥功能作用。肾的阴阳是会变化的,病人不能根据一种症状断言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所以在治疗和调节中很容易出现把肾阳虚当肾阴虚来治疗,或是把肾阴虚当成肾阳虚治疗,结果越治症状越严重。
俗话说“寒从脚起”,脚离心脏最远,足部脂肪薄,保温能力差,而脚掌与上呼吸道黏膜有密切关系,肾虚者一旦脚着凉,容易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内毛细血管收缩,导致感冒、腰腿疼等临床症状。晚上睡觉前用热水(不低于45度,最好是60~70度)烫烫脚,既能御寒,又能有效地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解除全身疲劳。
冬季不注意,寒气会“攻心”
在冬季,因为天气忽冷忽热,变化无常,所以心脏病突发事件要比气候温和的季节高出几倍,所以,有心脏疾病的人在冬季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以免寒气“攻心”。
1出门时要注意四肢的保暖,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心脏病的突发,还可预防感冒和呼吸道感染,而呼吸道感染也是导致心脏病情加重和诱发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原因。
2避免从暖和房间里突然走到户外,尤其是刮风下雨、阴冷天气时,因为温差太大易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塞,所以心脏病患者在外出时一定要先适应一下再出门。
3 饱餐后不要外出。因为饱餐后较多血液涌向胃肠道,使心脏本身供血相对减少,加上胃肠道大量吸收营养物质,如脂肪、胆固醇等,可增加血液粘稠度,影响血液流动,易引起血栓形成而诱发冠心病急性事件,如果再加上寒冷,无疑是雪上加霜。
冬季寒冷,老年人应防关节炎
关节炎一般多发生在50-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其特征为关节软骨变性和唇样骨质增生,常发病于某一关节,尤其是负重大、易于劳损的大关节。
老年性关节炎发病缓慢,虽多发病于某一关节,但也有膝、腰、髋关节同时患病的可能。症状为关节酸痛和关节动作僵硬感,尤其休息后开始活动时最为明显,而适当活动后僵硬感便可减轻或消失,但天气变冷或着凉、受潮湿、持物过多劳累时均可使关节酸痛症状加重。加重时关节活动时常可听到摩擦音,关节局部有轻度压痛,但常无肿胀。
患有骨关节炎的老年人,应特别注意天气变化,因冬季气候寒冷可使关节疼痛症状加重,使您活动困难。此时应避免关节的过分活动或持重物以免造成关节劳累再损伤。急性发作期剧烈疼痛时应限制活动,适量运动或卧床休息,局部热敷、按摩、理疗均可减轻症状,再加上通络片、活络片(丸)等药物治疗,一定会取得较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