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火
心火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莲子30g(不去莲心),栀子15g(用纱布包扎),加冰糖实量,水煎,吃莲子喝汤。
2、肝火
肝火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眼干、口苦口臭、两肋胀痛。川贝母10g捣碎成末,梨2只,削皮切块,加冰糖适量,清水适量炖服。
3、肺火
肺火通常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失眠、舌红。猪肝一副,菊花30g(用纱布包好)。共煮至肝熟,吃肝喝汤。
4、胃火
胃火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饮食量少、便秘、腹胀、舌红、少苔;实火表现为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硬。石膏粉30g,粳米、绿豆各适量,先用水煎煮石膏,然后过虑去渣,取其清液,再加入粳米、绿豆煮粥食之。
5、肾火
肾火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脊酸软、潮湿盗汗、五心烦躁。猪腰子2只,枸杞子、山萸肉各15g,共放入砂锅内煮至猪腰子熟,吃猪腰子喝汤。
天热服药要注意哪些问题
天气炎热,我们在服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1、不宜过度滋补。
滋补药不易吸收,只有消化功能完善的人才能使用,否则会出现腹胀、不思饮食等现象。而人在夏季,胃肠功能低,故不宜使用,更忌过度滋补。
2、不宜过度温热。
温热药用来治疗寒症,夏季大量使用常会出现发热、出血、疮疡等病变。即使必须使用,也只能减少剂量,缩短疗程。
3、不宜过度发汗。
夏季人体易出汗,此时再服大量发汗药,势必大汗淋漓,导致体内水分失衡,甚至出现休克等危重症候。
第十四节 秋风萧瑟,身体做好“收”的工作
秋季养生应做到三坚持
秋季到来的时候,天气逐渐转凉,秋风瑟瑟,树叶纷纷落下,这个时候人们就应该顺应时令,注重秋季养生,做到三个坚持。
1 坚持秋养。秋养是指在秋天要进行饮食上的调养和适当的休息。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这个时候五谷杂粮、蔬菜水果都成熟并陆续上市。而中医认为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气味合而已之,以补益精气。”所以在气候干燥的秋季,人们应适当多饮些开水、淡茶、豆浆以及牛奶等饮料,还应多吃些番薯、玉米、芝麻、青菜、柿子红枣等柔润食物。
2坚持秋练。秋练是指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3坚持秋防。秋防是指预防秋季易于感染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如感冒、胃炎、关节炎等,有支气管炎、胃炎等疾病的人,在秋季应该注意适当保暖,不受冻,以防止旧病复发。
秋天,进补季节多喝粥(详见剪贴稿)
“秋冻”要适当,否则就会冻坏身体
老百姓常说 “春捂秋冻”,意思是说春天棉衣要晚脱一段时间,以免受凉生病;秋天则相反,厚衣服要晚些穿,多经受寒冷的刺激,从而增强机体抵抗力。不过,不同的人群、人体的不同部位,都应区别对待,一味地冻就会把身体冻坏。
首先要因人而异:年轻人血气方刚,对外界寒冷的适应及抵御能力都比较强,可以冻一冻;而老年人大多肾阳衰微,禁不起太冷的刺激;还有一部分慢性病患者,如心血管和哮喘病人,他们对寒凉的刺激更加敏感,稍不注意就会引起疾病发作。因此,这些人不仅不能“秋冻”,还应采取一些保暖措施。
其次,对身体的不同部位要区别对待:有4个部位一定要注意保暖。第一个是腹部,上腹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特别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加以注意;下腹受凉对女性伤害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经期妇女尤其要加以重视。有些女孩爱穿露肚皮的时装,我们建议秋冬季节最好不穿。第二个是脚部,脚是人体各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而脚部又汇集了全身的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全身若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第三个是脖子,这个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第四个是双肩,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容易受伤。
最后,要领悟“秋冻”内涵。对于“秋冻”的理解,不应只局限于未寒不忙添衣,还应从广义上去理解,诸如运动锻炼,也要讲求耐寒锻炼,增强机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无论何种活动,都应注意一个冻字,切勿搞得大汗淋漓,当周身微热,尚未出汗,即可停止,以保证阴精的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秋日乱进补,小心伤脾胃
经过炎热的夏天,机体的耗损非常大,所以当凉爽的秋天来临的时候,人们都会利用各种方法来调补身体,但是我们在进补时一定要讲究科学,以免适得其反。
有的人认为,补就是吃补药、补品,所以这类人不管自己的身体是什么情况,就把许多补药补品,如人参、鹿茸等集中起来突击食用,称之为“大补”;有的人则认为,夏天天气热,人们不思饮食,所以现在应该好好地吃几顿,把夏天的损失补回来,称之为“贴秋膘”。其实,这些补法都是不科学的,不但费财力物力,还对健康无益,甚至可能有损身体。
因为夏天气温高,所以人们胃肠功普遍不好,多不思饮食,因此,日常中吃的大多是瓜果、粥类、汤类等清淡和易消化食品,脾胃活动功能亦减弱,秋凉后如果马上吃进大量猪、牛、羊、鸡等炖品,或其他一些难以消化的补品,就会加重脾胃的负担,甚至损害其正常消化功能。这就好像跑步一样,我们必须要先经过慢跑后才能逐渐加快,如果一下吃进大量难以消化的补品,胃肠势必马上加紧工作,才能赶上这突然的需要,势必会造成胃肠功能紊乱,无法消化,营养物质不但不能被人体所吸收利用,甚至还会引起疾病。
天干物燥,秋季补水不能少
在秋天,人们经常出现皮肤干涩、鼻燥、唇干、头痛、咽干、大便干结等秋燥症状。中医认为,在夏季出汗过多,体液损耗较大,身体各组织都会感觉水分不足,从而导致“秋燥”。预防秋燥,补水当然不可少!
少言补气:中医认为“形寒饮冷则伤肺”,所以要忌寒凉之饮。“少言”是为了保护肺气,当人每天不停地说话时会伤气,其中最易伤害肺气和心气。补气的方法:西洋参10克、麦冬10克,泡水,代茶饮,每天一次。
注意皮肤保湿:秋天对应人体的肺脏,而肺脏的功能是主管人体皮肤,所以皮肤的好坏与人体肺脏相关。食物以多吃百合为最佳,这是因为百合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补中益气的功能。秋天多风少雨,气候干燥,皮肤更需要保养,多食百合有滋补养颜护肤的作用。但百合因其甘寒质润,凡风寒咳嗽、大便溏泄、脾胃虚弱者忌用。
多吃梨和香蕉:梨肉香甜可口,肥嫩多汁,有清热解毒,润肺生津、止咳化痰等功效,生食、榨汁、炖煮或熬膏,对肺热咳嗽、麻疹及老年咳嗽、支气管炎等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若与荸荠、蜂蜜、甘蔗等榨汁同服,效果更佳。但梨是寒性水果,对于寒性体质,脾胃虚弱的人应少吃。香蕉:香蕉有润肠通便、润肺止咳、清热解毒、助消化和健脑的作用。但胃酸过多者不宜吃香蕉,胃痛、消化不良、腹泻者也应少吃。
秋季应减少洗澡的次数
先天天气炎热,出汗多,所以大多数人都坚持每天洗澡,有的人甚至一天要洗两次。到了秋季以后,天气逐渐变凉,出汗量也开始减少,但一些人仍然延续着夏天那种天天洗澡的习惯,这就对健康造成了影响。
中医认为,在秋天来临的时候,如果每天都洗澡,就会使皮肤的保护层受到破坏,导致皮肤更容易感染细菌。因此,在秋季时,不要过度清洁皮肤,两、三天洗一次澡就可以了,而且秋季多风,皮肤干燥的人要选择油性护肤品。.另外,不能用过热的水洗澡,如果我们洗澡时用较热的水,就会让肌肤变得更干燥,出现发红、甚至脱皮的现象,这样不利于人体适应气候的变化。
“多事之秋”应多喝蜂蜜少吃姜,
入秋以后,以干燥气候为主,空气中缺少水分,人体也缺少水分。为了适应秋天这种干燥的特点,我们就必须经常给自己的身体“补液”,以缓解干燥气候对于我们人体的伤害。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秋天进行补水是必不可少的。但对付秋燥不能只喝白开水,最佳饮食良方是:“朝朝盐水,晚晚蜜汤。”换言之,喝白开水,水易流失,若在白开水中加入少许食盐,就能有效减少水分流失。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真是一举三得。
蜂蜜所含的营养成分特别丰富,主要成份是葡萄糖和果糖,两者的含量达70%,此外,还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A、C、D等。蜂蜜具有强健体魄、提高智力、增加血红蛋白、改善心肌等作用,久服可延年益寿。蜂蜜对神经衰弱、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肺病等,均有疗效。在秋天经常服用蜂蜜,不仅有利于这些疾病的康复,而且还可以防止秋燥对于人体的伤害,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从而使人健康长寿。
秋燥时节,还要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之类的食品,这些食品包括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特别是生姜。这些食品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加重秋燥对我们人体的危害。当然,将少量的葱、姜、辣椒作为调味品,问题并不大,但不要常吃、多吃。比如生姜,它含挥发油,可加速血液循环;同时含有姜辣素,具有刺激胃液分泌、兴奋肠道、促使消化的功能;生姜还含有姜酚,可减少胆结石的发生。所以它既有利亦有弊,不可多吃。尤其是在秋天最好少吃,因为秋天气候干燥、燥气伤肺,加上再吃辛辣的生姜,更容易伤害肺部,加剧人体失水、干燥。古代医书有记载:“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
当秋天来临之际,我们最好“晨饮淡盐水、晚喝蜂蜜水,拒食生姜”,如此便可安然度过“多事之秋”。
秋季按摩巧养生,养出舒畅好心情
进入秋季以后,天气逐渐凉爽干燥,这样的气候虽然会使人有秋高气爽的舒适感觉,但干燥也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危害。在家进行简单的自我按摩,能有效防止“秋燥”对人的侵害。
1、压揉承浆:承浆穴在下唇凹陷处,以食指用力压揉,口腔内会涌出津液。糖尿病患者用力压揉此处10余次,口渴感即可消失,在不缺水的情况下,可不必反复饮水。这种津液不仅可以预防秋燥,而且含有延缓衰老的腮腺素,可使老人面色红润。
2、按摩鼻部,以开肺窍:中医认为,肺开窍于鼻。不少人鼻黏膜对冷空气异常敏感,秋天冷风一吹,就会伤风感冒,经久难愈。所以在初秋的时,我们就应坚持用冷水洗脸,并按摩鼻部,这有助于养肺。方法为:①摩鼻:将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有热感后,用手指在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50次,可增强鼻的抗寒力,亦可治伤风,鼻塞等。②浴鼻:每日早、晚将鼻浸于冷水中,闭气不息,换气后再浸入:也可以用毛巾浸冷水后敷于鼻上,坚持至寒冬。
3、揉腹排便:秋季气候干燥,大便也会干结难排,有许多人甚至数日一解或用药物来维持大便通畅,结果造成习惯性便秘。按摩是一种简单易行的通便方法,这种方法可在晚上睡觉前或清展起床前进行。具体操作方法是:身体仰卧,先将两手掌心摩擦至热,然后两手叠放在右下腹部,按顺时针方向按摩,共按摩30圈。
4、咀嚼鼓漱:晨起和睡前,做上下腭运动。然后闭嘴,舌抵上腭,鼓漱100次,使津液满口,徐徐咽下。咀嚼时,胃肠血流量增加,可抵御秋季凉气对胃肠的损伤。
秋天应防“五更泻”
进入秋天,天气逐渐转凉,因季节转换和昼夜温差带来的疾病逐渐增多,在这个时节尤其要预防“五更泻”的发生。
“五更泻”是指发生在黎明时分的腹泻。其主要症状是黎明的时候,肚脐周围发生疼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中医认为这种慢性腹泻多是肾阳虚的一种表现,所以有“肾泻”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