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健眼中的范仲淹(989—1052)
宋真宗率领百官到安徽亳州去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河南商丘,人们争先恐后地去看皇帝尊容,唯独一个学子闭门不出,埋头读书,要好的同窗特地跑来叫他:“快去看,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这个学子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继续读书去了。果然,第二年他就中了进士,比任何人都近距离地见到了皇帝。这位学子就是范仲淹。
从这少年范仲淹的事迹就可以看出他优秀的品质。方健在《范仲淹评传》中说他“行求无愧于圣贤,学术有济于天下”。他树立的先忧后乐的精神和风范,赢得了当时社会精英的一致钦佩和高度赞赏。他一生的事迹是最好的说明。
范仲淹考中进士做官后,尽管一直在低职位上徘徊,但他不在乎,他以拯济天下为己任,在朝则犯颜直谏,以仁为任,在地方则操劳为民,亲热敦厚混在民众之中,即使是乡野街巷的平民百姓,也能叫出姓名,试问古今几人能够如此?处江湖之远依然为国家忧愁,不出所料,朝廷的大忧愁就等着他去解决了。
其一是外患。在宋沉浸于国家的繁荣和表面的稳定时,与宋朝相临的西夏却迅速崛起,并对北宋发起了进攻。这引起了宋朝极大的惊慌,北宋长期抑制武将,重用文人的政策牺牲了国防。又加上30多年无战事,宋朝边防不修,带兵的将帅也多是皇帝的亲戚故旧,根本不懂军事。在这样严峻的局势面前,宋仁宗想到了多次就此事进谏的范仲淹,就让他出任陕西路永兴军的知军州事(今陕西西安一带),去解决这一大大的忧患。这时的范仲淹已经52岁了,仕途上的艰辛使他早已霜染鬓发,但是忠心报国的热忱却不减当年。范仲淹风尘仆仆来到处境最危险的延州时,虽然环境险恶,但范仲淹胸中自有数万兵甲,在他的苦心经营下,边境局势大为改观。这时,西夏国内出现了各种危机,宋夏两国的百姓,都希望尽快停止军事行动。庆历四年(1044年)双方正式达成和议。
其二是内忧。宋帝国的内部矛盾在外患来临之前已经尖锐,官僚队伍的臃肿庞大,宋军边防的开支又突然膨胀,不得不增加百姓负担,土地兼并严重,人民生活困苦。内外交困之下,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宋朝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开始了。范仲淹认真总结从政28年来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项改革主张。
于是,从来没有享受过的范仲淹就又开始操劳奔波了。他在地方实践形成的为国利民改革理论得以付诸实施。新政实施的短短几个月间,政治局面已焕然一新:官僚机构开始精简;以往凭家势做官的子弟,受到重重限制;昔日单凭资历晋升的官僚,增加了调查业绩、品德等手续,有特殊才干的人员,得到破格提拔;科举中,突出了实用议论文的考核;全国普遍办起了学校。这些措施如果全部实行起来将有重大的意义,不说别的,光说兴办学校这点,历史学者方健认为开创了州县普遍立学的新局面,是中国教育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创举。
新政的措施切中了宋朝的时弊,也体现着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思想,但宋仁宗改革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是要富国强兵,但是范仲淹的中心思想是为国家百年的整体规划,先裁汰不称职的官员,而当时北宋的官僚,已经是暮气横生的腐朽政治集团,真要贯彻上述种种措施,怕是90%以上都得丢官。人家可不都是忧国为民的,于是,改革在反对声中失败。改革者,贬。
范仲淹贬到邓州后,他还是很乐观的,他接到昔日好友藤宗谅从岳州(今湖南岳阳)的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缮的岳阳楼作一篇记。范仲淹不愿一般的触景抒情,而是想在勾勒洞庭秀色与前人情致之后,提出某些深邃的哲理见解,熔铸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借以激励自己和遭到贬黜的友人们,也启发和教育后代。于是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做官要为民解忧,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果有人要问:然则何时而乐哉?他的回答最响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足足响亮到现在,并且会一直响亮下去。
方健认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儒家倡导“修身、治国、平天下”。可以说这句话概括了一个人一辈子的作为。儒者范仲淹对于“治国、平天下”虽然没有给出确切答案,但他给出了一个思想境界:“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说范仲淹给儒家思想的“修身、治国、平天下”定义了一个新的境界,超越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穷困潦倒仍然以天下为己任。陶渊明或许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去享梦桃园,后人也佩服他的淡薄。但是范仲淹不行,因为他知道为五斗米折腰后可以去为天下百姓多出一份力量。李白也可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但是范仲淹也不行,因为他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或许范仲淹没有一些人洒脱,那是因为他始终给自己背着一个沉重的包袱,为朝堂、为黎民,这也注定了他的一生是忧患很多又令人敬佩。
【名家巡礼】
方健,1947年生于苏州,1968年大学毕业。目前供职于苏州市经济协作办公室,高级经济师。曾当选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等。撰有《中日茶文化交流史》、《范仲淹评传》,主编《中国茶事大典》,参加《全宋诗·朱熹诗》的辑佚整理,主译《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