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细说北京街巷地名
19762700000011

第11章 古迹名胜与北京街巷地名(3)

扁鹊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秦姓,名越人,渤海郡鄚(今河北任丘)人。学医于长桑君,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反对巫术治疗。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妇科、五官科、小儿科等各科,无所不能。后因诊治秦武王病,被秦太医妒忌杀害。

淳于意汉初医学家,曾任太仓令,故被人们尊称为“仓公”。他在医学上的贡献,主要是辨证审脉,治病多验。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记载,仓公从公孙光学医,并从公乘阳庆学黄帝、扁鹊脉书。不仅如此,《史记》里还记载了他的25例医案,称为“诊籍”。这些医案一般均涉及病人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籍贯、病状、病名、诊断、病因、治疗、疗效、预后等内容,如实地记录了他诊治疾病的成败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史记录。

张仲景 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名机,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市)人,学医于同郡张伯祖。为治疗伤寒病,他钻研了《素问》、《难经》、《胎胪药录》等古代著名的医书,并广泛收集有效方剂。著作为《伤寒杂病论》。他的这部医学著作后来辗转流散,经晋朝名医王叔和等多次收集整理,逐渐形成我国中医学史上著名的两本书,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内容主要分论外感热病与内科杂病,对我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张仲景也被后人赞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

华佗东汉末年医学家,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医术甚精,尤其是擅长外科。他施针用药,简而有效,在医术上很有独创,最突出的是酒服“麻沸散”和“五禽戏”的发明,这在我国医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王叔和魏晋间医学家,名熙,高平人,曾任太医令。在医学上精益求精,而且格外重视诊脉,收辑前代诊脉文献,经过努力学习钻研,密切结合自己行医实践中的体会,编著成一部医书《脉经》十卷,成为我国医学上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不仅如此,王叔和还做了不少医学加工整理的工作,如他辑集散佚的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进行加工整理,使这一宝贵的医学文献得以保存下来。

灶君庙

“灶”,以前被称作爨(音:窜),将“爨”称之为灶,始于春秋时代,到战国七雄时,就已将灶尊称为“灶君”了。例如《战国策·赵策三》中载:“缓涂稹谓已君曰:昔日……臣梦见灶君。”

远古先民“茹草饮水,采树之实,食赢(蚊)蟒之肉,多疾病伤之害。”(《白虎通·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将火渐渐使用于生产和生活中。生产上,出现了刀耕火种;生活上产生了熟食。这样,不仅使生产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而且因熟食使人们减少疾病毒伤,对人们寿命的延长,显然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祀灶君活动渐渐被列为“五祀”之一了。

北京的灶君庙位于崇文门外花市大街,据《北京名胜古迹辞典》里记载,该庙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重建,原每年八月初一至初三有庙市。现在庙内的建筑经改建,成为东花市小学的校舍,仅存原庙外的一对铁狮子。这对铁狮子一雄一雌,均高约0.9米,长1.06米,原先分列庙门两侧,雄狮居左,雌狮居右,呈半蹲踞状,雄狮右爪下踩一绣球,雌狮左前爪踏一小狮,二狮相向对顾,风姿雄健。

北京的灶君庙与全国各地灶君庙一样,尽管没有像太庙、孔庙、关帝庙、药王庙那样发展兴盛起来,但就祭祀灶君神的活动来看,内容亦是丰富有趣的。如,清代顾铁卿《清嘉录》云:“(八)月初三日,为灶君生日,家户具香蜡素羞,以祀天王堂及福济观之灶君殿。进香者络绎终日。有集男、妇嗜斋为会者,谓之灶君素。”

以庙命名的北京街巷地名例举

白庙路(朝阳区):东起白庙村,西至昌平路。门牌1楼至13楼,平房东(顺)1号至19号。

红庙街(崇文区):东起精忠街,西至草市街。门牌1号至61号,2号至78号。

小红庙(宣武区):东起广安门车站西街,西至莲花河沿,北接红居南街,南到铁路线。门牌(顺)6号至40号。

三庙街(宣武区):东起小北栅栏胡同,西至建平巷。门牌1号至13号,2号至12号。

三庙前街(宣武区):北起三庙街,西至长椿街。门牌3号至31号。

三庙大院(宣武区):北起长椿街东里,南至三庙街。

先农与北京街巷地名

何谓“先农”?概括说,是指古代传说中的最先教民耕种之人,并被人们逐渐祀以为神,或曰“神农氏”,或谓指“后稷”。传说神农用木制作耒、耜,教民农业生产。不仅如此,而且还传说他是医药的发明者。

而后稷,据传说,他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在尧舜时代做农官,教民耕种,并相传为古代周族的始祖。所以,后来周族人就认为他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并被后人尊誉为“后稷”,并亦祀以为神。

总之,不论名为先农,或曰神农氏,或曰后稷,其共同的特征,都是与农业密切相关。所以,这里就来说一些与先农有关的趣事。

古时候,在农村老百姓的生活中,有一套讲究的“祭鱼”、“祭兽”、“祭鸟”、祭祀“天神”的生活风俗,即每年一到雨水节气,人们讲究捉拿“贼鱼”(水獭)来祭祀天神,以祈求天神保佑春季风调雨顺,秋季五谷丰登,使天下人能安居乐业地生活;而每年一到秋季,为了庆祝丰收,至霜降节气,人们讲究猎取“豺兽”来祭祀天神。而每年一到处暑节气,人们要捕杀鹰来祭祀“神农”。并且祭祀神农的鹰,还要特别强调“不击有胎禽,故谓之义。”(《月令气候图说》)

在我国农村,这种祭天的生活风俗形成得比较早。宋元时期的学者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就已经有相关的记载:“獭一名水狗也,贼鱼者也。祭鱼,取鱼以祭天;所谓豺獭之报本,岁始而鱼上游,则獭初取以祭。”

先农坛

至明永乐年间,封建朝廷大规模修建北京城时,将百姓精神生活中祭祀天神和先农神的生活风俗,与帝王生活上的需要密切相配合,所以,在京城的南面永定门内大街东西两侧,各修筑一座天坛和先农坛。

先农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诸神及举行藉田典礼的场所。明清两朝的皇帝于每年春日率百官来此,亲自手持耒耜在著名的“一亩三分地”藉田,并祭祀先农,同时发布“藉田诏”,以告示天下,劝农耕作。

先农坛内现存的主要古建筑有先农神坛、太岁殿、神厨、神版库、神仓、具服殿、观耕台、庆成宫等,是北京皇家祭祀建筑体系巾保留较为完整的一处,这里的建筑造型各异,有庄严的殿堂、精巧的仓廪、华丽的台座等,被誉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难得的实物标本”,也是华夏民族重农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

以先农或以农命名的北京街巷地名例举

先农里(宣武区):东起福长街,南至福长街头条。门牌1号至17号,2号至12号。

先农坛街(宣武区):北起南纬路,南至永定门西街。门牌1号至17号,2号至40号。

先农坛前街(宣武区):东起永定门内大街,西至先农坛街。

先农坛东街(宣武区):东起永定门内大街,西至先农坛街,南至先农坛前街。门牌3号至45号,2号至46号。

先农坛北里(宣武区):北起东经路,南不通行。门牌楼1号至16号。

农丰里(朝阳区):东起南三里屯路,西至东大桥斜街,北接朝阳医院,南到关东店北街。门牌(顺)1号至58号,楼房(顺)1号至6号。

农光路(朝阳区):东起东南郊灌渠,西至东三环南路。

楼阁与北京街巷地名

楼与阁,皆属于我国古代的一种高层建筑。因为楼、阁这两种建筑形式非常接近,不易辨认,所以,人们时常将楼和阁联系在一起,称之为“楼阁”。

楼,是两重以上的屋,故有“重层日楼”之说。楼的位置在明代大多位于厅堂之后,在园林中一般用作卧室、书房或用来观赏风景。由于楼高,也常常成为园中的一景,尤其在临水背山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阁,与楼近似,但较小巧。平面为方形或多边形,多为两层的建筑,四面开窗。一般用来藏书、观景,也用来供奉巨型佛像。

楼的妙用

楼,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高层建筑,它的形式有城楼、箭楼、角楼、钟楼、鼓楼等,其用途也是多方面的:

城防系统的一部分

我国古代的城池,大多有一套完整的防御系统。就是说,除了用砖包砌城墙、城门而外,还修建有千斤闸、护城河、吊桥、敌楼等,城门上有城楼,大的城门前有瓮城(亦称月城),有的还有箭楼。比较大的城,四隅还有角楼。如老北京外城和内城共有16个门,不仅城门上有城楼,而且在大城门外,还有一道用来保护城门的半圆形的城圜,即瓮城。

总之,城门上的城楼的应用,主要是为了防御外敌。有的城楼前面,还有一座箭楼。如保存下来的,天安门广场南面的正阳门箭楼和老北京内城北面的德胜门箭楼,以及东便门的东南角楼,均为京城守军抵御外敌的战斗堡垒。

统一报时之所

在古代,我国各地比较大的城市中均有钟楼和鼓楼。如北京地安门大街,至今仍耸立着两座楼,均为明清两代向北京全城百姓击鼓撞钟统一报时的地方,其特征是:每天正午时鸣钟,夜间则报更五次。清乾隆之后,则逐渐将击鼓撞钟报时的规定,改变成为只在夜间报两次更。第一次时间,在晚上人渐安定的亥时,所以将这次击鼓撞钟报时,称做“定更”;第二次时间,则是在每天天亮的寅时之前,所以将这次击鼓撞钟报时,称之为“亮更”。

登高赏景之佳处

楼还可供人们登高赏景、赋诗作画,在我国较有代表性的是湖北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这三处楼阁并称为“江南三楼阁”。如今重修的黄鹤楼耸立在长江大桥的武昌桥头,60个翘角层层凌空,尤其是楼的各层排檐起翘,势如黄鹤,展翅欲飞。

阁的妙用

阁与楼一样,亦属于古代高层建筑,由于这两种建筑形式非常接近,不易辨认,所以,人们时常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名曰“楼阁”。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就有“楼阁玲珑五云起”的诗句。

阁与楼,若与庄严肃穆、气魄宏伟的大宫殿相比较,虽然都显得玲珑多姿、精丽美观,但二者的用途,却很不相同,相对于楼而言,阁别有一番妙用。

为佛家用

佛教自东汉传人中国后,为了适应善男信女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佛殿造像艺术大师们,将有的佛像越造越大,往往超出真人若干倍。为了适应这种造像艺术的变化,高层、玲珑多姿、精丽美观的阁,逐渐被佛家所妙用。比较典型的例子,有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普宁寺中的“大乘阁”与河北正定县隆兴寺内的“大悲阁”以及北京雍和宫里的“万福阁”等。在这三座阁内配置的佛像,分别为全国最大的木制佛像、铜制佛像及最大的檀香木制的佛像。

为收藏处

阁这种精美的古代建筑,不仅被佛家所妙用,而且随着社会文化和人们精神生活不断向前发展,阁亦逐渐成为收藏珍贵书画、经书及功臣画像的地方。例如,珍藏《四库全书》的北京故宫的文渊阁、东北沈阳故宫的文溯阁,以及浙江范钦所修建的“天一阁”等,都是属于我国现存比较著名的藏书阁。

为赏景处

阁也是点缀园林或登高赏景的好地方。如山东登州的“蓬莱阁”,就是一座别具风格的古代滨海建筑,它构筑在海岸的悬崖绝壁上,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如苏东坡、董其昌、翁方纲等著名人物,都曾经登临过蓬莱阁,赏景赋诗,刻石纪游。苏东坡在《海市诗》中云:“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官。”在阁的东边的苏公祠内,苏东坡的“海市蜃楼皆幻影,忠臣孝子即神仙”石刻楹联,至今犹存。

敌楼·箭楼·角楼

敌楼

全国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山海关的敌楼。因为山海关,自古为军事要地。因此山海关的防御系统,与一般的城墙相比较,是相当严密的。

山海关,东、西、南、北四面的四座城门,除了皆有城楼和瓮城之外,在重城(指东罗城和西罗城),尤其是东罗城,为了加强防御,还修建有角楼,敌楼(现早已被拆除)等建筑,敌楼主要用来存放武器、粮草和供守卒居住,战时可用作掩体。

箭楼

为了加强防御,有的城楼前面,还有一座箭楼,北京现在保存下来的,有北京天安门广场南面的正阳门箭楼和德胜门箭楼。

角楼

古时,比较大的城门处,除城楼和瓮城之外,重城还修建有角楼。北京古城的各个城门上,都营建有城楼,而“城四隅立角楼”(《天府广记》)。保存至今的东便门角楼,就是北京古城角楼中的一座。它同天安门广场南面的正阳门箭楼一样,是明清时北京守军抵御外敌来犯时向外射箭的战斗堡垒。现在,北京东便门外的角楼经过整修后,面貌焕然一新。来自全国各地的列车进入北京站前,旅客都可以透过车窗望见它高耸壮观的雄姿。

在北京城,更为引人入胜的角楼,则是北京紫禁城四角上的角楼,造型古朴典雅,精巧秀丽,可为小型角楼建筑的精华。角楼建在紫禁城的护城河以内,为立体三层,檐角起翘,参差错落,层层叠立,高低起伏,与金黄色的瓦顶,朱红色的柱子、门窗,蓝绿的彩画,交织一起,蔚为壮观,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