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紫禁城角楼的建筑艺术大师们,巧妙而又恰到好处地将九运用在建筑上了。如用九的3倍,将角楼的高度,修建成为27米;取九的1/3,将角楼建造成为屋顶三层出檐;用“二九”和“八九“,将角楼修建成为“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四座极为精美的角楼落成后,保留至今,看过的人无不称奇叫绝。
德和园大戏楼
从前,全国各地许多大城市,皆有各种各样的戏楼。然而在全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戏楼,则是北京颐和园内著名的德和园大戏楼。北京颐和园内的德和园,位于仁寿殿的正北,其原址为乾隆时的“怡春堂”,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毁于战火。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建,改名为德和园。它是由颐乐殿、大戏楼(亦称大戏台)和后照殿组成,其中大戏楼是德和园内的主体建筑,它是专门供慈禧太后看戏赏乐的场所。
大戏楼为翘角重檐3层,高21米,底层舞台宽17米,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戏楼,建筑十分独特。3层舞台之间均通连,可表现升仙、下凡、入地等情节。底层舞台底部有水井、水池,可设置水法布景。例如表演“孙悟空大闹天宫”、“水漫金山寺”等节目时,台上台下到必要时还会喷水冒烟,演员也可以借助于技术设备,一齐腾空上升,或同时潜入地下,使观众不易捉摸。著名的京剧演员谭鑫培、杨小楼等,都在这台上演过戏。
大戏楼上匾额与楹联也颇有特点也十分突出,它的建造者为了给慈禧太后歌功颂德,将楼上3层的匾额和楹联都一一精心作了巧妙安排。慈禧太后与其他封建统治者一样,希望长生不老,永享人间富贵,同时也十分愿意听到关于长寿的祝词,而唱戏祝寿正是慈禧太后最喜欢的一种方式。因此,满清朝廷在大戏楼的最高层的匾额和楹联的内容上,则偏重强调了祝寿之意,其匾额为“庆演昌辰”四个大字,意思是“良辰吉日祝寿演出”;其楹联的上联是“八方开域皆为寿”,下联是“兆姓登台总是春”。上下联的意思是“普天同庆共祝寿,万民歌舞一派春光”。大戏楼中层的匾额与楹联的内容,则侧重强调了对大清王朝的歌功颂德。因此,中层匾额的四个大字是“承平豫泰”,其意为“天下太平以音乐歌功颂德”。其楹联的上联是“七政衍玑衡珠联璧合”,下联为“四时调律吕玉节金和”。上下联之意是“如同用浑仪观测天象,日月星辰,群星荟萃,预示着天下人才济济,同时用律吕奏四时之音,各种乐器音调和谐”。大戏楼下层的匾额和楹联的内容,则偏重强调要为皇上献艺和宣扬所谓的“圣德”,所以将下层的匾额安排了这样四个大字:“欢楹荣曝”,其意思是要为皇上“欢乐地演出,荣誉地献艺,其楹联的上联为“山水协清音龙会八风风调大奏”;下联为“宫商谐法曲象德流韵燕乐养和”。上下联之意为“山水奏出清越之声,使蛟龙起舞,风韶九奏招来百鸟朝风,雅乐伴以古调,传布圣德之音,俗乐流风余韵,使人心旷神怡”。
钟楼·鼓楼
钟楼和鼓楼位于老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北端。因钟楼、鼓楼相距不远,老北京的人们渐渐地将钟楼和鼓楼,习惯合称为“钟鼓楼”。
从我国历史上来看,钟鼓,在相当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例如,《诗经·关雎》里,就有这样的诗句:“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随着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特别是佛教传入中国后,钟鼓便逐渐与佛家结下了不解之缘。如在明清寺院的建筑布局中,一般来说,其山门内的东西两侧,大多有钟鼓二楼——东侧是钟楼,西侧是鼓楼。
从前老北京城雍和宫的“晨钟暮鼓”很有名:每天天尚未亮,即在“寅时”前,钟声就会响彻于远近周围;每天戌时前,即在黄昏的时候,鼓声就会像来自远方的轻雷响起,雍和官的喇嘛们就会集合到殿上去诵经。
这样,老北京城住在雍和宫附近的居民们,基本上都以熟悉的钟鼓声来计时。
今日,人们仍然能够观赏到的北京地安门外大街的钟鼓二楼(均于明永乐十八年建成),它们是明代二十四衙门之一,统一掌管北京城内的报时任务。古时人们将一天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每一时辰合现在两小时。
清乾隆以前,北京的钟鼓楼是昼夜统一向全城报时的地方。每天日中正午时鸣钟,夜间则报时5次,一直到寅时天亮。清乾隆以后,逐渐将昼夜击鼓撞钟报时的规定改变成为只在夜间报两次更了。第一次在每天晚上人定亥时,故将这次击鼓撞钟报时称作“定更”;第二次在每天天亮寅时之前,因此将这次击鼓撞钟报时称为“亮更”。夜间这两次击鼓撞钟报时是很有趣的,即每次在击鼓撞钟之前,由两名更夫分别登上钟鼓楼,手提“孔明灯”,先遥遥互相间对照一下,以此为信号。老北京人将这种信号称之为“对灯儿”。更夫互相间对灯完毕,分别进入楼中击鼓撞钟。按规定的次序,是先击鼓,然后撞钟。击鼓时讲究有节奏,老北京流传有一句话:“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但是每次击鼓到最后一下,总要停歇一下,以此示意让钟楼的更夫做好准备,紧接着洪亮的钟声便由钟楼上向全城飞扬开去,撞钟的次数与击鼓相同,亦是“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前后鼓声和钟声两番合起来,总共为108下。
那么,话又说回来,今日北京现存的钟楼、鼓楼的基本情形,究竟怎样呢?
对此,((今日北京》一书里作了记载,这里将其转引出来,以供读者阅读和欣赏。
钟楼是明清北京城的报时台。位于北京城中轴线北端(今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以北),居鼓楼之北(相距约百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元钟楼旧址重建,后毁于火。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修,为砖石结构。通高47.9米,重檐歇山顶。基座四面各有一拱券门,内有石阶可达二楼。二楼亦每面各一拱券门,楼内正中有一八角形木框架,报时大钟即悬于该架,钟两边各悬1根两米长的撞钟木。明初楼内悬铁钟,铸于永乐十八年,高4.2米,径2.4米,壁厚0.17米,重约25吨。后为声音更洪亮的铜钟代替,被置于墙外,1983年移置大钟寺保存。今仍悬于楼上的大铜钟,永乐年间铸于北京,高5.4米,径3.4米,壁厚0.27米,重约42吨。其声音洪亮,鸣钟时,方圆十几里都可听到。明清时,大钟每日晨昏击响(敲108下),向全城人报告起床和入息的时间。
鼓楼与钟楼一起为明清京师报时台。位于京城中轴线北部,钟楼南约百米处(今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北端)。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元鼓楼旧址重建。清嘉庆五年(1800年)重修。通高45.7米,分3层,下层为4米高的城台,砖石结构,南北宽33米,东西长56米,南北各开3座券门,东西各为1座,城台内有石阶通2层。2层为木结构,上面方格门窗,周围有廊。楼内有36根大柱,上有斗拱,以支撑上层及屋顶重量。第3层为暗层。歇山顶,灰筒瓦,绿剪边。2层楼上置有报时更鼓,原为25面,1大(鼓面直径1.5米,用整块牛皮蒙盖)24小,代表1年和24节气,现仅存大鼓。明清时,每日于戌时(晚7时)开台击鼓报时,戌时为“定更”鼓(击两通,108下),然后每个更次击鼓108下,直至寅时(晨5时),击完最后的“亮更”鼓。1984年鼓楼有一次大规模的维修。
京城为什么修建钟鼓楼?始于何时?
北京城之所以要修建钟鼓楼,是受历史传统的影响。因为“我国古代每座城池,无论大小,都要建筑鼓楼和钟楼。”(《北京的商业街和老字号》)而北京的钟鼓楼,比全国其他地方的钟鼓楼更精美,更壮观,规格也更高。
北京城的钟鼓楼,始建于何时?
《日下旧闻考·京城总记》篇里,有这样的记载:
京城方六十里,里二百四十步,分十一门。城之正南日丽正,左日文明,右日顺承,正东日崇仁,东之南日齐化,东之北日光熙,正西日和义,西之南日平则,西之北日肃清,北之西日健德,北之东,日安贞。
九年二月,改号大都,迁居民以实之,建钟鼓楼于城中。
从上可知,北京城的钟鼓楼,始建于元朝至元九年(1272年)。
鼓楼落成后,为了表彰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历法方面取得的许许多多可喜的成果,就将鼓楼命名为“齐政楼”(“七政”的谐音)。而所谓“七政”,自古的说法不一,有以下几种涵义:(1)指北斗七星。见《史记·天官书》;(2)指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见《尚书大传·唐传·经典》;(3)指日、月、五星(水、火、木、金、土)。见《史记·五帝本纪》。但从实质上来说,都没有离开天文历法。
元都城的齐政楼,何时改名为“鼓楼”的呢?
王永斌先生认为:“(齐政楼)位于元大都城的中心,后失火被焚烧,元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又将在战火中被毁的齐政楼修起,以后更名为鼓楼。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清嘉庆五年(1800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先后对鼓楼重建或修缮。”
自楼和阁出现后,在全国各地,不论城市或农村,以“楼”和“阁”命名的地名相当多,而北京城亦不例外,有不少以“楼阁”命名的街巷地名,如以角楼、戏楼和玉阁、北极阁等命名的街巷地名。
以楼和阁命名的北京街巷地名例举
八宝楼胡同(东城区):北起麻线胡同,南至苏州胡同。门牌1号至17号,2号至10号。
前赵家楼胡同(东城区):东起北总布胡同,西至宝珠子胡同。门牌1号至5号,2号至16号。
后赵家楼胡同(东城区):东起总布胡同,西至宝珠子胡同。门牌1号至11号。
栖凤楼胡同(东城区):东起春雨胡同,西至东单北大街。现在中间已中断。门牌1号至73号,2号至68号。
西楼巷(西城区):东起地安门内大街,西至恭俭胡同。门牌1号至21号,2号至36号。
呼家楼新街(朝阳区):东起年织路西里,西至东三环中路,北接朝阳路,南到北京汽车制造厂。门牌(顺)1号至14号,楼房(顺)1号至10号。
(注:呼家楼分为南里、北里、西里;西里又分为南街、北街,以及西里一巷、二巷、三巷、四巷、五巷、六巷、七巷;门牌号与地处的位置,则不一一细叙了。)
骑河楼街(东城区):东起北河沿大街,西至北池子大街。门牌17号至33号,2号至44号。
骑河楼南巷(东城区):北起骑河楼街,南至北池子头条。门牌1号至17号,2号至8号。
骑河楼北巷(东城区):北起银闸胡同,南至骑河楼街。门牌1号至33号,2号至4号。
蔡家楼胡同(宣武区):东起南堂子胡同,南至红土店胡同。门牌1号至33号,2号至14号。
蔡家楼一巷(宣武区):东起堂子胡同,南至蔡家楼胡同。门牌1号至5号,2号至4号。
蔡家楼二巷(宣武区):北起南横东街,南至蔡家楼胡同。门牌1号至9号,2号至8号。
蔡家楼三巷(宣武区):南起蔡家楼胡同,北不通行。门牌1号、2号。
戏楼胡同(东城区):东起柏林胡同,西至雍和宫大街。门牌1号至9号,2号至18号。
戏楼一巷(东城区):北起戏楼二巷,南至戏楼胡同。门牌1号至39号,2号至44号。
戏楼二巷(东城区):西起戏楼一巷,南至戏楼胡同。门牌1号至31号,2号至8号。
戏楼村(海淀区):厂大街以南,红门村以西。门牌(混)1号至18号。
砖角楼南里(朝阳区):东起土城路,西至民旺北胡同,北接砖角楼北里,南到北护城河。门牌(顺)1号至11号。
砖角楼北里(朝阳区):东起土城路,西至北京电表厂,北接和平里北街,南到砖角楼南里。门牌1楼至4楼。
砖角楼一巷(朝阳区):北起砖角楼北里,南至民旺六巷。门牌(顺)1号至7号。
砖角楼二巷(朝阳区):北起砖角楼北里,南至民旺六巷。门牌(顺)1号至15号。
砖角楼三巷(朝阳区):北起砖角楼北里,南至民旺六巷,门牌(顺)1号至10号。
砖角楼四巷(朝阳区):北起砖角楼北里,南至民旺六巷,门牌(顺)1号至9号。
玉阁一巷(东城区):北起中绦胡同,南至玉阁胡同。门牌1号至13号,2号至8号。
玉阁二巷(东城区):北起中绦胡同,南至玉阁胡同。门牌1号至13号,2号至16号。
玉阁三巷(东城区):北起中绦胡同,南至玉阁胡同。门牌1号至25号,2号至16号。
玉阁四巷(东城区):北起中绦胡同,南至玉阁胡同。门牌1号至9号,2号至8号。
北极阁胡同(东城区):北起大雅宝胡同,南至东总布胡同。门牌1号至35号,2号至32号。
北极阁头条(东城区):北起北极阁二条,南至栖凤楼胡同。门牌1号至25号,2号至46号。
北极阁二条(东城区):东起春雨胡同,西至北极阁胡同。门牌3号至21号,2号至26号。
北极阁三条(东城区):北起北极阁四条,西至东单北大街。门牌1号至73号,2号至40号。
北极阁四条(东城区):东起春雨胡同,西至北极阁胡同。门牌1号至35号,2号至30号。
北线阁街(宣武区):北起核桃园东街,南至广安门内大街。门牌1号至21号,2号至28号。
钟楼湾胡同:北起豆腐池胡同,南至鼓楼东大街和鼓楼西大街。门牌I号至67号,2号至90号。
鼓楼东大街: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至地安门外大街。门牌1号至307号,2号至352号。
鼓楼西大街:东起鼓楼,西至德胜内大街。门牌1号至259号,10号至224号。
旧鼓楼大街:北起德胜门东大街,南至鼓楼西大街。门牌1号至183号,2号至2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