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社区资源利用对保护区影响评估研究
19761200000023

第23章 主要参考文献(1)

[1]A.迈里克·弗里曼.环境与资源价值评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Boger, Silke.Quality and contractual choice: a transaction costapproach to the polish hogmarket [J].EuropeanReview of AgriculturalEconomics, 2001, 28(3): 241-261.

[3]DROEGE S A,LARIVEE J.Checklists:an under-tool for the inventory and monitoring of plant and animals[J].Conservaion Biology,1998(12):162-174.

[4]G.鲁宾逊·格雷戈里著.森林资源经济学[M].许伍权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2-15.

[5]Jo Treweek 著,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译.生态影响评价[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6]John A.Dixon.保护区经济学效益与成本新探[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7]Kirsten E A著.集体森林管理体制的弊端[J].马焕成译.Ambio,1995,24(6):349-353.

[8]M.P.托达罗.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9]R.M.梅著,孙儒泳译.理论生态学[M].科学出版社,1980.

[10]Tom Tietenberg.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M].清华出版社,2005.

[11]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2]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2:54-61.

[13]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M].余逊达,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2000.

[14]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N].中国生物圈保护区保,1997(3):44-45.

[15]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项目组.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R],2000-07-25.

[16]白卫国,张玲,翟明普.论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培育与发展[J].林业资源管理,2007(2):7-10.

[17]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宏观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56-62.

[18]曹爱军.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参与式社区共管调查研究[J].前沿.2008(9):147-151.

[19]曹芳.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分析[M].北京: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4):86-94.

[20]曹晔晖,张大红.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我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发展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4):742-745.

[21]常军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户生计影响的研究——以贵州省黔西县为例[D].兰州大学,2008.

[22]车克钧.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与持续发展[J].甘肃林业科技,2000(3).

[23]陈鲲,马建章.中国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措施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08,(04):11—15.

[24]陈学林,田方,戚鹏程.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属的整体分析西[J].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2):64-71.

[25]陈屹松,陈百明,张红旗等.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模式的发展演化规律初探[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27(3):65-68.

[26]陈玉琪,栾文举,张三亮等.甘肃省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理论与实践[J].甘肃林业科技,2002,27(1):26-28.

[27]谌利民,何万红,张敏等.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周边工农村自然资源利用冲突与管理对策研究[N].四川林勘设计,2006(4):5-9.

[28]迟维韵.生态经济理论与方法[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

[29]戴芳,王爱民.我国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森林资源利用的变化特征[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6):678-682.

[30]邓燔,陈秋波,章芸.森林生态补偿体系的现状和局限[J].现代农业科技, 2007,10:47-49.

[31]都阳,蔡防等.中国农村贫困性质的变化与扶贫战略调整[J].中国农村观察,2005(5):101-105.

[32]房涛,王恒斌,邬惠娟.高速公路建设对山区景观生态影响分析[J].交通建设与管理,2008(8):68-71.

[33]傅晓莉.西部自然保护区社区贫困及原因探讨[J].林业经济,2006(8):72-78.

[34]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M],2004:3-18.

[35]甘肃年鉴编委会.甘肃年鉴[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36]甘肃省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甘肃省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7]高建中,唐根侠.论森林生态产品的外部性[ J].生态经济,2007(2):109-112.

[38]高强.农户分化背景下农村社会结构改革[J].农业经济问题,1998(08).

[39]郭红东.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契约安排及履约机制研究:基于企业与农户行为的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8.

[40]郭来喜,姜德华等.中国贫困地区环境类型研究[J].地理研究,1995,14(2):25-29.

[41]郭书田.劳动力的分化及社会结构变化[J].科技导报,1999(01).

[42]郭熙保,罗知.论贫困概念的演进[J].江西社会科学,2005,(11):38-43.

[43]郭熙保.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4-42.

[44]国家环境保护局自然保护司.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论文集[C].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45]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怒江水电开发生态影响及建设模式[J].西部论丛,2004(3):35-36.

[46]国务院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EB/OL].(2008-03-18)[2009-04-27].www.agri.gov.cn/zcfg/bmgz/P020080319326137230386.pdf

[47]韩国营,于宁宁,邵娜.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药用苔藓资源初报[R].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8,27(3):28-30.

[48]郝占庆,于德永,熊在平.长白山典型林区森林资源利用适宜性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10):1755-1759.

[49]何继新,程宝栋.公共管理的分析框架:森林资源管理协调中的困境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8,28(1):38-42.

[50]洪大用.社会变迁与环境问题[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1]洪阳,叶文虎.可持续环境承载力的度量及其应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8(3).54-58.

[52]胡加林.国有森林资源管理创新研究[J].林业经济,2003(9):44-46.

[53]胡小飞,代力民,陈伏生等.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延边林区可持续发展评价[J].生态学杂志,2006,25(2):129-134.

[54]胡永宏,贺思辉.综合评价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22-146.

[55]黄华梨.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竹类及生态分布特征[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5,10(4):42-46.

[56]黄华梨.甘肃白水江大熊猫[M].甘肃: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162-165.

[57]黄华梨.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种[J].甘肃林业科技,1999,24(4):16-21.

[58]黄家飞.森林资源社区共管制度研究[D].兰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

[59]贾亚娟,沈发云,李阳.自然保护区林缘社区能源需求分析与研究——以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2):123-128.

[60]杰拉尔德·迈耶,约瑟夫·斯蒂格列茨等.发展经济学前沿:未来展望[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104-107.

[61]金鉴明,王礼嫱,薛达元.自然保护概论[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

[62]靳京,吴绍洪,戴尔阜等.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方法及其比较[J].资源科学,2005,27(1):22-25.

[63]科斯,哈特·斯蒂格利茨.契约经济学[M].李风圣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37-38.

[64]孔繁文等.森林环境资源的核算与政策[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65]李东义.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J].河北林果研究,1996(11).

[66]李锋瑞.干旱农业生态系统研究[M].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67]李明华.山区社会学引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68]李沛良.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19-136.

[69]李天社.白马江上白马人[N].西部旅游.2008:117-119.

[70]李文华,赵献英.中国的自然保护区[M ].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7.

[71]李文霞等.甘家户荒漠梭梭林自然保护区管理问题初探[J].干旱环境监测,2000(4).

[72]李小云,左停.共管:从冲突走向合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24.

[73]李晓鸿.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及群落划分[J].甘肃科学学报,2008,20(3):50-54.

[74]李晓鸿.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尾两栖动物食性研究[J].甘肃林业科技,2008,33(2):18-21.

[75]李阳,黄家飞.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脆弱性分析——以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10): 102-105.

[76]李永杰.周边社区扶持项目与自然区多种经营结合模式探讨[J].林业调查规划,2002.

[77]李媛媛,杨文忠,杨斌等.怒江流域森林资源利用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09(2):25-27.

[78]李云.我国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考核评估制度及其运作的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07,(05): 09—13.

[79]厉以宁,章铮.环境经济学[M].中国计划出版社,l995.

[80]林毅夫.我说可持续发展[J].读书,2000(7):11-15.

[81]刘德荣,石德金.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探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3,23(1):53-55.

[82]刘双进.世界自然保护[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83]刘思峰,郭天榜,党耀国.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84]刘燕鹏等.中国双向式自然资源发展战略研究[J].生态环境与保护,2001(4).

[85]楼涛,韦新良,林相剑等.山区乡村森林资源利用方式创新效应及机理分析[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2,19(1):63-67.

[86]卢现祥,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93-196.

[87]栾文举,王志泰,周晓雷等.甘肃省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杜仲林生长现状及生态因子影响分析[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2,37(1):44-49.

[88]栾文举,张三亮.甘肃省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次生灌木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3,38(2):133-139.

[89]满秀玲,张庆伟.黑龙江森林资源利用特点与结构调整[J].森林工程,2004,20(4):1-5.

[90]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郭宇峰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2-3.

[91]孟浪等.环境保护事典[M].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92]尼古拉·阿克塞拉.经济政策原理:价值与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