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社区资源利用对保护区影响评估研究
19761200000024

第24章 主要参考文献(2)

[93]欧阳志云.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国生态环境与保护,2002(5).

[94]彭建,吴健生,蒋依依等.生态足迹分析应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评估的缺陷[J].生态学报,2006,26(8).

[95]秦大河.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新华出版社,2002.

[96]秦静,丁文广.自然保护区林缘社区森林依赖度分析与研究——以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林业资源管理,2007(4): 43-48.

[97]丘云兴.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J].林业资源管理,2001(1).

[98]任继文.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及特征[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1): 22-24.

[99]沈发云.林缘社区森林依赖度评估[D].兰州大学,2006.

[100]沈月琴,刘德弟,徐秀英等.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政策支持体系[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51-75.

[101]石德金.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J].林业经济,2001(3).

[102]宋斌,张吉军.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利用中的市场与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06(8):52-54.

[103]苏斌惺.白龙江白水江沿岸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N].农业科技与信息,2004(1):10.

[104]孙飞云,杨成永,杨亚静.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生态影响分析[J].人民长江,2005,36(10):61-63.

[105]孙玉凤.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研究[D].兰州大学,2008.

[106]唐云梯.环境管理概论[M].中国环境出版社,1992.

[107]陶思明.市场经济与自然保护[J].中国环境科学,1995(1).

[108]滕有正.机制与政策[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

[109]田金方,苏咪咪.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评估方法[J].统计与决策(理论版),2007(4).

[110]田瑾,项静恬等.经济、环境等非线性系统的预测和调控[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54-67.

[111]万志芳.自然保护区生态益经济计量的方法和研究[M].林业经济,2001(11).

[112]王恒生.关于提高青海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的思考[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1):120-124.

[113]王建宏,黄华梨.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植物研究进展[J].甘肃林业科技, 2008(4):47-52.

[114]王淑荣,任志勇.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等植物多样性测定及保护研究[J].甘肃林业科技,2008,33(3):25-29.

[115]王索,张可荣.基于生态足迹的白水江保护区生态安全分析[J].人民长江,2008,39(11):49-52.

[116]王涛,王宗起,闫臻等.西秦岭南缘白水江群晚古生代微体化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7,29(2):120-125.

[117]王涛,王宗起,闫臻等.西秦岭南缘康县——留坝一带白水江群碎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J].地质通报,2006,25(6):730-736.

[118]王文灿,张志辉.森林资源的经济学属性与管理[J].林业经济问题研究,2005,25(2):82-86.

[119]王湘源.甘德县气候变化对草原生态的影响[J].青海气象,2006(3):44-46.

[120]王晓贤,张学培.晋西黄土高原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规律及生态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09,16(2):200-204.

[121]王学萌,张继忠,王荣.灰色系统分析及实用计算程序[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122]王亚静.中国契约农业交易行为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

[123]王翊,黄金玲.东西部地区之间公益林生态补偿负担与分摊[J].生态经济,2007,(03).

[123]王志西.谈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J].林业勘查设计,2001(1).

[124]王祖良,沈月琴,丁丽霞等.自然保护区资源的分类管理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7,24(6): 736-740.

[125]威廉姆森.治理机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26]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M].段毅才,王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27]韦惠兰,陈俊荣,李微.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经济学研究[J].软科学,2008,22(5):61-64.

[128]韦惠兰,段小霞,黄华梨.自然保护模式转型的经济学分析[J].生态经济,2005(2):94-97.

[129]韦惠兰,冯茹,范文安.生态补偿与林缘社区的可持续生计——以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农村经济,2008(04):62-65.

[130]韦惠兰,葛磊.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问题研究[J], 环境保护,2008:43-45.

[131]韦惠兰,何娉,陶红.森林资源社区共管的经济学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 24(1):212-215.

[132]韦惠兰,何娉.森林资源社区共管问题初探——以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2008,28(2):113-116.

[133]韦惠兰,沈发云,傅小莉.集水技术与中国半干旱区农村社会结构变迁——以甘肃中部四个农村社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4):86-91.

[134]韦惠兰,吴服胜.森林资源社区参与式管理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以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李子坝村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2009,29(5):377-386.

[135]韦惠兰,吴香炼.内生制度与草地可持续管理——以甘南玛曲为例[J].生态经济,2009(12):28-30.

[136]韦惠兰,吴香炼.农民的强互惠行为与森林资源管理.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9,18(3):17-20.

[137]韦惠兰,夏锋,袁志伟等.自然保护区生态效益计量及评估——以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为例[J].专家论坛,2007:30-31

[138]韦惠兰,张可荣.自然保护区综合效益评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39]韦惠兰,周平,张晶.区域循环经济的灰色聚类评估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8(4):57-58.

[140]韦惠兰,朱婷,白建明等.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人类活动影响指数建模与计算——以甘肃省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5):611-614.

[141]韦惠兰等.中国半干旱地区集水农业研究综合调查[R].1990,1996,2000.

[142]韦惠兰等.中国半干旱地区农民的饮食结构与生态环境[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