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指的是人们在日常交往应酬之中,彼此之间所采用的称谓和呼语。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和对对方尊敬的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和社会风尚。领导者在与各类交往对象交往时,可能一张嘴就要面对如何称呼对方的问题。作为领导者,不可不懂下述称呼礼仪。
一、称呼的类型
1职务性称呼
以交往对象的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加,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称呼。可以直接称职务,如“局长”、“经理”等;或在职务前加上姓氏,如“刘部长”、“王主任”等;在极其正式的场合,也可以在职务前加上姓名,如“张××书记”、“赵××董事长”等。
2职称性称呼
对于具有职称者,尤其是具有高级、中级职称者,在工作中常直接以其职称相称。可以直接称职称,如“教授”、“工程师”等;或在职称前加上姓氏,如“孙编审”、“刘研究员”等;在极其正式的场合,也可以在职称前加上姓名,如“马××主任医师”、“徐××副教授”等。
3学衔性称呼
在工作中,为了增加被称呼者的权威性,常常称呼其学衔。可以直接称学衔,如“博士”;可以在学衔前加上姓氏或姓名,如“许博士”、“许××博士”等;还可以将学衔具体化,说明其所属专业学科,这时一般是先称学衔后加姓名,如“文学博士张××”、“工学硕士李××”等。
4行业性称呼
在工作中,有时可以直接称呼对方的职业,像教师、警察、医生等职业可分别称呼“老师”、“警官”、“医生”或“大夫”等,一般情况下,在这类称呼前均可以加上姓氏,如“张老师”、“赵医生”、“孙警官”等。而对于商界和服务业如公司、宾馆、酒吧等的从业人员,一般约定俗成地按性别分别称呼为“小姐”、“女士”或“先生”,在这类称呼前也可加上姓氏或姓名。
小贴士
“小姐”与“女士”二者的区别是:未婚女性或不明确其婚否的女性称“小姐”,已婚女性则称“女士”。
5姓名性称呼
在工作岗位上称呼姓名,一般限于同事、熟人之间。可以直接称呼姓名,也可以只称呼其姓,但在姓前加上“老”、“大”、“小”等前缀,如“老张”、“大李”、“小刘”等,还可以只称呼其名。
小贴士
只称呼其名的情况,通常限于同性之间,尤其是上司称呼下级、长辈称呼晚辈的时候。亲友、同学、邻里之间也可以使用这种称呼。
6国际性称呼
各国各民族由于语言的不同、风俗习惯的不同、社会制度的差异,在称呼上差别很大。国际通用的称呼有:
【1】一般对男子可以统称为“先生”,对已婚女子可以统称为“夫人”或“女士”,对已婚年纪大的可以统称为“太太”,对未婚女子可以统称为“小姐”,对不了解其婚姻状况的女子可以泛称“小姐”或“女士”。这些称呼前均可以冠以姓名、职称、头衔等。
【2】在公务交往中,对地位较高的官方人士,一般可以称“阁下”,或职衔加先生,如“部长阁下”、“总理先生阁下”等;对有高级官衔的妇女也可以称之为“阁下”。但美国、墨西哥、德国等国则没有称“阁下”的习惯。
【3】对来自君主制国家的王室成员,习惯上称国王、王后为“陛下”,称公主、王子为“殿下”。对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人既可以称其爵位,也可以称“阁下”,一般也称“先生”。
【4】对医生、律师、法官、教授、博士等,均可以单独称其职务或学位,也可以加上姓氏和“先生”,如“教授”、“约翰教授”、“法官先生”、“罗伯特博士先生”等。
【5】对军界人士,一般称其军衔或军衔加“先生”,知其姓氏的也可以加上姓氏,如“上校”、“上校先生”、“卡特上校先生”等。有些国家对将军、元帅等高级将领也称“阁下”。
【6】对教会中的神职人员,一般可以称其神职,或姓名加神职,或神职加“先生”,如“大主教”、“亚当神父”、“牧师先生”等。对主教以上的神职人员,有时可称为“阁下”。
领导者礼仪成功案例分享
叶永烈是如何称呼陈伯达的
著名传记作家叶永烈在着手撰写陈伯达传记时,必须采访陈伯达,采访时究竟怎样称呼陈伯达,叶永烈颇费了一番心思。采访的前一天晚上,叶永烈辗转反侧:明天见到了陈伯达到底该叫他什么呢?叫“伯达同志”,当然不合适,因为陈伯达是在监狱服刑的犯人;叫他“陈伯达”、“老陈”,也不行,因为陈伯达已经是84岁的老人了,而自己才48岁;叫他“陈先生”、“陈老师”,也很不恰当。究竟应当怎样称呼他呢?考虑再三,叶永烈觉得还是称呼“陈老”最为妥帖,一则他确实“老”,二则这是中国人对年长者的习惯称呼,亲切之中包含着尊敬之意。果然,第二天采访时,叶永烈一声“陈老”亲切得体的称呼,令陈伯达听了感动万分,眼里充满了泪花。
前车之鉴
克林顿的称呼笑话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出访韩国时,按妇女出嫁后从夫姓的美国习惯,称呼韩国总统金泳三的夫人为“金夫人”,成了国际笑料。因为在韩国,女性婚后是保留本姓的。
二、称呼的禁忌
1称呼错误
常见的称呼错误,一是误读,即念错被称呼者的姓名,如“查”、“仇”、“盖”等姓氏的读音,“茜”、“朝”等名字用字的读音,还有一些人姓名中可能出现的生僻字,对此要事先做好准备,或虚心请教;二是误会,即对被称呼者的年纪、辈分、婚否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如将未婚妇女称为“夫人”。
2称呼不当
常见的称呼不当,一是不恰当地使用某些专称,将“专称”变“泛称”,如“师傅”和“老师”都有自己特定的含义及合适的称呼对象。如果不分情况地称“师傅”、“老师”,就会让人感到别扭,严重的还可能造成双方情感上的交流障碍。如可以对工人称“师傅”,但不能对学者称“师傅”。二是不恰当地使用具有一定地域性的称呼,如山东人喜欢称人为“伙计”,但在南方人听来“伙计”就是“打工仔”。再如中国人经常称呼的“爱人”,在外国人听来就被理解为“第三者”。三是有意或无意地使用“贬称”,导致感情色彩错位。因为对人的称呼有多种,有的带有尊敬对方的感情色彩,有的则带有蔑视对方的感情色彩。如称老年女性,就有“老人家”、“老婆婆”、“老奶奶”、“老同志”、“老太婆”、“老婆子”等词语,前四个词是褒称,后两个词则属贬称,这是要特别加以区分的。
小贴士
要避免使用“‘的’字结构”,因为从交际功能看,“‘的’字结构”的称谓含有轻视、不尊重的贬义色彩。如“卖票的”和“售票员小姐”两种称谓,显然后一种礼貌多了。
前车之鉴
“爱人”的尴尬
一次,我国某省代表团出国访问,拜访了旅居该国的某华裔科学家。其间,某成员随口问老科学家,“您爱人身体还好吧?”老科学家一听,脸色大变,怒形于色。原来,中国人习惯用“爱人【lover】”代称配偶,而在国外常用“lover【爱人】”一词表示“情夫”或“情妇”的概念。经过好一番解释,老科学家才知道是一场误会。但是,尴尬是可想而知的。
3称呼庸俗
有些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的称呼,如果放在正式场合使用,尽管听起来可能亲切,但会因为使用场合不当而显得档次不高,甚至庸俗低级,如“兄弟”、“哥们儿”、“铁哥们儿”等一类称呼。另外,不能用道听途说来的外号称呼对方,也不能随便拿别人的姓名乱开玩笑。
三、特别提醒
使用称呼时要注意先后顺序。如果对多人称呼,要注意主从关系,应当以先上后下、先长后幼、先疏后亲、先女后男的顺序为宜。如在宴请宾客时,一般以先董事长及夫人、后随员的顺序称呼。在一般接待中要按“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的顺序称呼。
使用称呼时还要考虑心理因素。如有些30多岁的人还没结婚,就称他“老张”、“老李”,会引起对方不快。对没有结婚的女士称“太太”、“夫人”,她一定很反感,但对已婚的年轻女性称“小姐”,她一定会很高兴。还有对某些情况比较特殊的人,如有生理缺陷的人,一定要避免使用带有刺激的或轻蔑的字眼。
领导者礼仪成功案例分享
“触犯了国家法律的年轻朋友们……”
被誉为“当代牧马人”的曲啸老师,一次到某市监狱为年轻犯人作报告,报告的题目是“认罪悔过,教育改造”。报告之前,曲啸了解到这些犯人大多数有一种抵制心理:认为无论是谁的报告,无非是“大道理+小道理+训斥”。为了消除这种心理,曲啸老师绞尽脑汁地进行准备。报告一开始,曲啸老师称呼大家的是:“触犯了国家法律的年轻朋友们……”这个称呼立即引起了全体听众的强烈共鸣,有的人当时就掉下了激动的眼泪。由于对这些年轻的犯人既不能称“同志”,又不便直接称“……罪犯”,所以曲啸老师妙用委婉称呼,既明确了对方的身份,又起到了缩短双方心理距离的作用。
领导者礼仪故事汇
称“同志”还是称“先生”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就与苏联共产党有着密切的联系,双方见面互称“同志”,毛泽东和斯大林的电文往来中也互称“同志”。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苏之间开始了某种程度的互相警惕。在中国发出的第一份国书中,抬头就称“史维尔尼克先生阁下”。1949年10月3日,苏联签发致毛泽东主席的国书中也称中国领导人为“先生”。1949年末,毛泽东访问苏联期间,毛泽东和斯大林在见面时互相称呼对方为“同志”,但是在苏联媒体的报道中却称毛泽东为“先生”。
此后,中苏关系进入蜜月期,双方一律互称“同志”。
1963年9月,中国国庆在即。以往苏联发出的国庆贺电,都是由国家领导人发给国家领导人,称呼“同志”。但是此时中苏关系濒临破裂,苏共领导人不想称呼中国领导人为“同志”,为此特意把贺电改由苏共和苏联对中共和中国祝贺,这样就免去了对领导人称呼的麻烦。周恩来看到来电后批示“复电照来电不署人名”。到了11月7日苏联十月革命节,中方给苏联的贺电中,沿用了过去的习惯,贺电由毛泽东发给赫鲁晓夫并称“同志”,这样就表示了中方的友好姿态。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中方在这年的十月革命节中发贺电给勃列日涅夫,称“同志”。但是1965年中国国庆,苏方依然以党和国家名义发贺电。此后中方也以党和国家名义发贺电了。
苏联解体后,中俄双方官员很自然地开始互称“先生”、“阁下”了。
工具箱
容易读错的姓氏
仇读“求”,不读“仇恨”的“仇”。
区读“欧”,不读“地区”的“区”。
召读“哨”,不读“号召”的“召”。
任读“人”,不读“任务”的“任”。
华读“化”,不读“中华”的“华”。
朴读“瓢”,不读“朴素”的“朴”。
折读“舌”,不读“折旧”的“折”。
单读“善”,不读“单据”的“单”。
黑读“贺”,不读“黑白”的“黑”。
解读“谢”,不读“解放”的“解”。
繁读“婆”,不读“繁荣”的“繁”。
纪读“己”,不读“纪念”的“纪”。
查读“扎”,不读“检查”的“查”。
教读“叫”,不读“教书”的“教”。
曾读“增”,不读“曾经”的“曾”。
缪读“妙”,不读“绸缪”的“缪”。
干读“甘”,不读“干部”的“干”。
行读“形”,不读“银行”的“行”。
应读“英”,不读“应酬”的“应”。
舍读“设”,不读“舍己”的“舍”。
么读“腰”,不读“什么”的“么”。
占读“沾”,不读“占领”的“占”。
过读“郭”,不读“过去”的“过”。
盖读“葛”,不读“盖住”的“盖”。
资料包
“先生”也可称呼女性
“先生”一词最常用的是作为男性的代名词,称成年男性为先生,称十八九岁的男孩为“小先生”,称上了年纪的老人为“老先生”。其实,“先生”二字还有更为广泛的含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论男女,凡是在教育、科学、文化等领域工作的资深人士,均可称为“先生”,如“冰心先生”、“杨绛先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