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说
陆机出生于东吴的名门望族,东吴有两个姓陆的名人,一个是陆逊,一个是陆抗,而陆逊是陆机的祖父,陆抗是陆机父亲,陆逊是东吴丞相,陆抗是东吴大司马。虽然陆机是名门之后,但是却又生不逢时,在他20岁的时候东吴就灭亡了,这样一来他过去生活的自然顺序就打断了,他不得不做出另外的选择,而这个选择就是"积有十年"的"退居旧里,闭门勤学"的闲居读书生活。史书说陆机"身长七尺,其声如钟,少有异才,文章冠世",是东吴的大才子,这样一个大才子在生活方面却甚有原则,并不佯狂放诞,而是"伏膺儒术,非礼不动",颇有名门之风,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儒家知识分子。
在旧居闭门读书十年,到他30岁的时候,陆机试图寻找机会以图发展,而西晋的文化与权力中心在洛阳,故而陆机、陆云兄弟二人双双入洛,被当时的文坛领袖级人物张华称为"伐吴之役,利获二俊"。陆机由南入北而入洛阳,就意味着远离自己的根据地,失去乡梓、名门的保护与庇护,只能投靠权门,故而一入洛就卷入到政治的漩涡之中,从此陆机也就在这个政治漩涡中不可自拔,史书上说陆机"好游权门",其实这不是好游不好游的问题,而是不得已,是西晋王室的权利之争使得这些文人身不由己,越陷越深。陆机到洛阳以后参加了一个文人的组织,叫"二十四友",其领袖是贾谧,而贾谧是当时皇后的外孙。二十四友除陆机外,还有潘岳、刘琨、左思、石崇、牵秀等人,这个文人集团当然不是一个纯粹的文人聚落,而是有着浓烈的政治背景,其声名在晋时就不好,以为"世俗浅薄,士无廉节,贾谧小儿,恃宠恣睢,而浅中弱植之徒,更相翕习,故世号为鲁公二十四友"。
权争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而且从来都是那么残酷。陆机到洛阳的时候,这种权争就已经很激烈了,贾谧的背后是贾皇后,而赵王司马伦又是贾皇后的政敌,权斗的结果是贾皇后失败,贾谧也被杀了,而在杀掉贾谧的这个过程中,陆机还起了作用,所以史书上记载陆机"豫诛贾谧功",并被"赐爵关中侯",续又升迁为中书郎。陆机自己是二十四友之一,但却帮助二十四友的领袖的敌人把二十四友的领袖给杀了,这样一来,形势就复杂了,陆机在关键时刻背叛旧主人而投靠了新的主人,也就是投靠赵王司马伦。紧接着赵王司马伦又倒霉了,赵王有篡位之心,不安于当一个辅政的权臣,想当皇帝,禅位的诏书以及九锡文都写出来了,而刚好陆机又参与了这件事情,而赵王司马伦的政治意图被齐王司马冏给浇灭了,赵王伦伏诛而陆机也因此被收监。收监按理要杀头,幸好成都王司马颖、吴王司马晏"并救理之",帮了陆机一把,陆机才得以"减死徙边",被发配到荒远之地,在途中又遇赦而止,这样,他才得以又回到洛阳。
经历了这些大难,同乡人顾荣、戴若思等"咸劝机还吴",不要待在是非之地,但是陆机不听。陆机在这样混乱的时代还依然"负其才望"而"志匡世难",这就决定了陆机继续在政治漩涡中打转的命运。为了感激司马颖救过他,也由于陆机在政治上的幼稚《晋书·陆机传》中说:"时成都王颖推功不居,劳谦下士。机既感全济之恩,又见朝廷屡有变难,谓颖必能康隆晋室,遂委身焉。"陆机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知政客之真心思,陆机投到了司马颖的门下。这一次投靠就是陆机的最后一次投靠了,没有逃脱被杀掉的命运。司马颖与其他王一样都想争夺皇位,"太安初,颖与河间王颙起兵讨长沙王乂",这又生出新的事变,而长沙王挟天子之命来讨伐二人,司马颖命陆机做后将军、河北大都督,领兵与长沙王周旋,陆机欲推让而不能。陆机的祖父、父亲都做过东吴的大将,陆机以为"三世为将,道家所忌",自感此次凶多吉少,而结局也果然如此。
他推辞大都督之职位不得,得罪了军中的若干人等,而陆机率部与长沙王的军队作战不利。在这个过程中,陆机手下有个小都督叫孟超,其兄为宦官,以此而在军中飞扬跋扈,未战即"纵兵大掠",陆机"录其主者"从而得罪孟超,孟超以此公然直接挑衅陆机,"将铁骑百余人,直入机麾下夺之",大骂"貉奴能作督不"!而陆机却隐忍不发,这使孟超更加嚣张,还在军中到处宣扬"陆机将反"。及战,孟超又不受陆机节度,轻兵独进而致全军覆没,这反过来使孟玖"疑机杀之",遂"谮机于颖,言其有异志",而将军王阐、郝昌、公师籓等皆为宦官孟玖所用,他们"与牵秀等共证之",使陆机陷入绝境。司马颖听信了这些话,大怒而"使秀密收机",命令二十四友中的牵秀处斩陆机。陆机见到故友神色自若,只是感叹"成都命吾以重任,辞不获已。今日受诛,岂非命也!"以命该如此来解释自己最后的结局,临终之前的"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之慨叹令后世之人唏嘘不已,43岁的陆机从此告别了人世。
陆机一生才高八斗,但命途多舛。在那样战乱的时代,陆机的命运可谓是乱世文人命运的典型,陆机躲过了很多次灾难但最后仍然没躲过杀头。陆机看到了他的朋友潘岳、石崇被赵王所杀,也看到了对他推崇备至的张华被杀,他甚至也参与到了杀人的阴谋中,但最后的结果是他也被杀,而且还是被他昔日的朋友亲自监斩。从陆机的命运可以想象出那个时代是多么的黑暗与痛苦,这样我们也才能真正理解阮籍为什么口不臧否人物,只是把自己灌醉而不说话。这种境遇下不敢谈时事,也是这个时代诗文写作甚少涉及时事的原因,这个时代的文人不得不活得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大家往往直接就进入对陆机诗文与文学思想的学习,这大约是倒学。之所以把陆机的命运史这样详细地介绍出来,就是要从陆机的命运史去看看这个时代的文人到底是不是"人在自觉",也让大家看看他们写文章到底是不是在"文学自觉"。
介绍完陆机的命运史后,我们还是得对陆机《文赋》简单介绍一下。陆机《文赋》可以说开创了以文学的形式写文学思想的先河。《文赋》本来就是赋,是文学作品,但是这个赋里又表达了明确的文学思想。这种先河后来成为了传统,后世继之者多矣,如南朝时的刘勰就是用骈文体来写《文心雕龙》;到了唐朝,更以诗论诗,比如杜甫的《论诗六绝句》,晚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再后来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等等亦是。刘勰《文心雕龙》中对陆机《文赋》有一个总评价,认为陆赋"巧而碎乱",这评价大体不差。
陆机作为一个作家来谈创作,比非作家谈创作要谈得好,也谈得更准确,以才子之心度才士之所作,也审己之所作,当然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其"为文之用心",这就是"巧"。但是有个问题是内容确实有点"碎乱",特别是《文赋》的中间部分,大家如果去背诵一下就会有直接感受,中间部分很难背诵。陆机《文赋》主要讲的是创作经验,下面我们就对他关于创作方面的思想做一个梳理与阐释。关于《文赋》,今人张少康先生作了一个《文赋集释》,把历代的注释与疏解集中在一起,是我们学习研究陆机《文赋》很好的资料。此下我讲解《文赋》相关思想时候所引用的注释基本上来源于张先生这本书中,并不一一去历代注家的原著中援引,这需要先交代一下。
二、创作过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