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五辑)
1942100000016

第16章 苏轼与饮食制作和饮食文化 (1)

苏轼与饮食制作和饮食文化

刘文刚

内容提要:苏轼是中国文化名人,在饮食文化方面也留下了宝贵财富。他有很好的饮食制作基础,独特的饮食文化理念。他注重饮食的营养与美味的结合,讲究"色香味皆奇绝",具有广博的饮食知识。喜欢研究烹饪和酿酒,留下了多种饮食制作的方法和美酒酿造的技艺。饮食文化丰富了他的文学创作,他的独特的个性在饮食文化中也有充分展现。

关键词:苏轼;饮食制作;饮食文化

苏轼是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人,宋代的大文豪、大书法家和画家,官至兵部尚书兼侍读和礼部尚书,经历丰富而曲折,热爱饮食制作,留下了宝贵的饮食文化。他的饮食制作和饮食文化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珍视与利用,发扬光大。

一、饮食制作基础与理念

要制作好的饮食,必须具备高超的饮食制作基础与理念。苏轼喜欢制作饮食,而他特殊的经历使得他吃过很多的佳肴名菜,也吃过很多民间的特色土菜土食,有着丰富的感性知识。他又是一个极聪明博学的人,有着极高的饮食和饮食制作理念,喜欢别出心裁,大胆创新,因而他创造出很多饮食制作方法,制作出很多饮食精品。

理念指导行动,苏轼的饮食制作和制作理念主要有以下特点:

首先,苏轼对饮食材料的细微差异有很深的了解,这对于饮食原料的选取非常有好处,可以帮助选取最好的适合制作需要的饮食原料。比如水,苏轼就认为长江边的水和江心的水有区别,各地的泉水水性不同,烹出的茶味道不一样。苏轼还认为,水有止水和活水的区别,鱼又有生于止水和生于活水的区别。他说:"孙思邈《千金方·人参汤》言:须用流水,用止水即不验。人多疑流水、止水无别。予尝见丞相荆公喜放生。每日就市买活鱼,纵之江中,莫不浮。然唯入江中辄死。乃知但可居止水,则流水与止水果不同,不可不信。又鲫鱼生流水中,则背鳞白,生于止水中,则背鳞黑而味恶,此亦一验也。

"苏轼还认为不同地域的同一种作物品质不同,做出的饮食质量也不同。比如用北方的麦子作曲子和南方的米酿酒,质量往往超过用南方的麦子作曲子和北方的米酿的酒。他说:"晋醉客云:'麦熟头昂,黍熟头低。黍麦皆熟,是以低昂。'此虽戏语,然古人造酒,理盖如此。黍麦之出穗也必直而仰,其熟也必曲而俯。麦则反是。此阴阳之物也。北方之稻不足于阴,南方之麦不足于阳。故南方无嘉酒者,以曲麦杂阴气也。又况如南海无麦而用米作曲耶?吾尝在京师,载麦百斛至钱塘以踏曲,是岁官酒比京酝。而北方造酒皆用南米,故当有善酒。吾昔在高密,用土米作酒,皆无味。今在海南,取舶上面作曲,则酒亦佳绝,以此知其验也。"(《黍麦说》)足见苏轼为了制作精美的食品,非常重视选取最佳的原材料。

其次,根据材料本身的特质进行相应的精细制作,突出其特质。食品制作有一定的规律,但又没有定法。如果不管什么材料,制作方法千篇一律,即使是制作高手,也不能做出美味的食品。苏轼制作食品,就在于根据不同的材料,使用不同的制作方法,创造出有特色的精美的食品。

第三,注重饮食的美味与营养结合。饮食第一位的目的是为了维持生命和健康。因此,凡是营养好的食物原料,苏轼都尽量加以利用,把它们制作好,使人们在饱口福的同时,有益于身体健康。所以苏轼努力寻求一些一般人不大吃的长寿食物,如石芝、肉芝等。但更多的是他努力做好一些常见的有营养的食物,如猪肉、蔬菜。

第四,所制作的食物注重色、香、味的结合。苏轼讲究饮食文化,所制作的食品要求色香味俱美。他在赞美儿子苏过用山芋做的玉糁羹就是"色香味皆奇绝"。当然,在现代,食物讲究色香味形,已成基本常识。然而,在近千年前就坚持用这样的标准品食品,对我们现代品食物讲究色香味理念的形成,有良好的影响。

第五,对饮食有广博的知识,对当时很多食品的制作都非常熟悉。苏轼在做地方官和贬谪期间,更对民间的食品制作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在吃到美味的食品时,更不耻下问,了解其制作方法。《竹坡诗话》载:"东坡在黄州时,尝赴何秀才会,食油果甚酥。因问主人,此名为何。主人对以无名。东坡又问为甚酥,坐客皆曰:'是可以为名矣。'又,潘长官以东坡不能饮,每为设醴,坡笑曰:'此必错著水也。'他日忽思油果,作小诗求之。"油果是宋代流行的食品,何秀才家做的油果比一般的酥,苏轼也要研究,探求原因。这样广泛搜集民间食品制作的经验与方法,丰富了自己的制作方法。同时,对于开阔自己的制作思路,非常有好处。

第六,不墨守成规,大胆创新。饮食制作要有创新精神,要与时俱进。苏轼是一个创造天才,写文章有创造,制作食品也有创造。他的煮鱼,煮菜羹,都非常有创造。他儿子制作山芋羹有创新,他也非常称赞。做食品既要继承传统,挖掘传统食品,加以发扬光大,又要在时代流行食品的基础上,大胆改进,推出新品种。这样才能使饮食和饮食文化日新月异,充满生命力。

第七,讲究五味调和。苏轼制作食品,讲究复合味。苏轼认为五味调和,方为至味。五味调和,是中国传统的饮食完美情趣与追求。苏轼正是继承了这一传统的审美思想。多味调和,食品的味既不单调,而又突出主味,不至失去特色,造成所有的食品一个味。

第八,把天然美妙作为饮食的最高境界。苏轼历来把自然美妙作为审美的最高标准,当然饮食制作和食品也追求这样的境界。所谓天然美妙,就是在食品制作中,突出食品原料本身特有的特色,使食物的色香味形俱美。而不是让制作破坏原材料的美,让制作掩盖或改变原材料的美。

总之,苏轼的饮食制作与理念博大精深,集中体现了宋人的饮食趣味与饮食工艺和饮食文化,具有很高的境界。

二、饮食的制作

苏轼一生对饮食的制作有浓厚的兴趣,他自己亲自制作饮食,也记录了大量亲友和同时代人的饮食制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宋代饮食制作资料。现选取其中有特色的部分,供大家研究。

(一)肉食类

1.烧猪肉。苏轼烧猪肉最具特色。(现代菜中还保留的"[烧制]东坡肘子"就是烧猪肘。)其制作要领是水不要太多,火不要太猛,火候要足。宋代贵人不大喜欢吃猪肉,而苏轼却把这一百姓常吃之肉制作成美味,自己非常喜欢吃。他说:"净洗锅,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等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猪肉颂》)

2.煮鱼。将鲜鲫鱼或鲤鱼切好,下锅煮,加盐,后加菘菜心、葱白、生姜、萝卜汁,加酒。快熟的时候,加入线条状桔皮。苏轼《煮鱼法》说:"子瞻在黄州,好自煮鱼。其法以鲜鲫鱼或鲤治斫冷水下盐如常法,以菘菜心芼之,仍入葱白数茎,不得搅。半熟,入生姜萝卜汁及酒各少许,三物相等,调匀乃下。临熟,入桔皮线,乃食之。其珍食者自知,不尽谈也。"苏轼认为这样煮的鱼味道极为鲜美。

3.煮蝤蛑。蝤蛑是海中的一种蟹。溪边亦有石蝤蛑,较海中蝤蛑小,肉硬。用水煮熟即可掰食。《吴越风物志》载:蝤蛑,并十足。生海边泥穴中。潮退采取之,四时常有。雌者大而肥,重者逾数斤。浑煮熟,分擘荐酒,切为羹。其小而黄者,谓之石蝤蛑,肉硬。苏轼《丁公默送蝤蛑》写道:"溪边石蟹小于钱,喜见轮囷赤玉盘。半壳含黄宜点酒,两螯斫雪劝加餐。蛮珍海错闻名久,怪雨腥风入坐寒。堪笑吴兴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苏轼视蝤蛑为"蛮珍海错"。

4.糟鳆鱼、鳆鱼羹。鳆鱼是种海鱼,味美。鳆鱼状如蛤,生海中石崖上。海人泅水,乘其不意,即易得之。否则,紧粘难取。鳆鱼甲是中药材,功效为明目去障。常吃鳆鱼也益于视力。从古至宋都非常珍视鳆鱼。苏轼就说"(王)莽、(曹)操皆嗜鳆鱼",其价非常高昂,"一枚何啻千金直"。鳆鱼海外有产,中国海也产。宋代贵人特喜欢吃鳆鱼,其珍贵胜过灵芝。常吃糟鳆鱼(亦称糟决明)。其原因有二:一是糟鳆鱼味美,二是从海至首都和内地,便于保存。鳆鱼亦可作羹。苏轼《鳆鱼行》写道:"东随海舶号倭螺(鳆鱼。《草木子》:"石决明,海中大螺也。")异方珍宝来更多。磨沙沦沉成大载,剖蚱作脯分余波。君不闻蓬莱阁下驼棋岛,八月边风备胡獠。舶船跋浪鼋鼍震,长镵铲处崖谷倒。膳夫善治荐华堂,坐令雕俎生辉光。肉芝石耳不足数,醋芼鱼皮真倚墙。中都贵人珍此味,糟浥油藏能远致。割肥方厌万钱厨,决眦可醒千日醉。三韩使者金鼎来,方奁馈送烦舆台。辽东太守远自献,临淄掾吏谁为材。吾生东归收一斛,苞苴未肯钻华屋。分送羹材作眼明,却取细字放老读。"

5.煮蚕蛹。将蚕茧放在锅中煮,加盐。煮到一定火候,待茧缫丝后,蛹就可吃。煮蚕茧的汤还可煮菜。苏轼《五君子说》云:"齐、鲁、赵、魏桑者,衣被天下。蚕既登簇,缫者如救火避寇。日不暇给,而蛹已眉羽矣。故必以盐杀之。蛹死而丝亦韧。丝既毕绪,蛹亦煮熟,如啖蚳蝝。瓮中之液,味兼盐蛹。投以刺瓜、芦菔,以为荠腊,久而助醢,醢亦几半天下。吾久居南荒,每念此味。今日复见一洺州人,与论蒸饼之美,浆水粟米饭之快,若复加以关中不拓,则此五君子者,真可与相处至老死也。元符三年四月十五日。"蚕蛹至今仍为一些蚕桑产区人所爱食。其作法,一如苏轼所言,加盐煮熟。一为加少量油煎熟,香酥,风味独特。

(二)蔬菜类

1.菘(如蔓青、芦菔、荠)羹。菘羹是苏轼在四川眉山未出仕时就常吃的羹,后加改进,称东坡羹。其方法是,用生油涂锅和一瓷碗,将水煮开,下菜沸汤中,加少量生姜。将瓷碗放入菜锅中,以免菜上沸过猛。不能搅,否则有生油气。锅上用甑蒸饭。饭可用熟赤豆和粳米。如无菜叶,可用瓜、茄等,将其切破煮。苏轼认为这样煮的菜味道极为本色,非常美。苏轼说:"东坡羹,东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芦菔,若荠,揉洗数过,去辛苦汁。先以生油少许涂釜,缘及一瓷碗,下菜沸汤中。入生米为糁。及少生姜,以油覆之,不得触,触则生油气至熟不除。其上置甑,炊饭如常法。既不可遽覆,须生菜气出尽乃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