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汀州府志
19389400000016

第16章 物产(4)

山胡大如鸠,苍色,两腮有圆点,黑白相映,翔跳不定。善鸣,调如莺。

画眉白眉褐质,善鸣好斗。

雷舞苍赤色,闻雷即舞。

蜡嘴喙黄色。

红裙身绿尾红,名红衣娘。

海鹘方言鱼鹰也,苍色似鸱,攫鱼而食。

雀一名嘉宾,言栖宿人家如宾客也。《禽经》曰:雀交不一,雉交不再。又曰:雀以猜瞿,今雀俛而啄,仰而四顾,所谓瞿也。有小而黄口者,为黄雀,老而斑者,为麻雀。

鹞大如鹰,苍黑色,尾稍短,善击凫雁。其种不一,俊而大者,俗谓之木鹞。最下者,羽毛粗重,鼻根黄如蜡色,俗谓之蜡鼻。

鸬鹚蜀名鸟鬼,人畜之以捕鱼。

杜鹃一名杜宇,一名子规,一名怨鸟,夜啼达旦,血渍草木。凡始鸣皆北向,啼苦则倒悬于树。《说文》所谓“蜀王望帝,化为子规”是也。至今寄巢生子,百鸟为哺其雏,尚如君臣云。《尔雅》曰:隽周,闽人呼为拨芋,又曰谢豹。

燕《礼》名乙鸟,《诗》名玄鸟,齐人呼为,庄子谓之鷾鸸。往来以社为节。陶隐居云:胸紫身小者,为越燕;胸斑黑而声大者,为胡燕。

布谷亦名戴胜。《诗》曰“鸣鸠”。集传云“秸鞠”也。常以布种之后鸣,俗呼为催耕。

啄木《尔雅》云:鴷,斫木。雌褐而雄斑,喙长数寸,啄木索蠧食之。其声如“剥啄”然。

白头公似雀而大,头有白点。

莺《诗》云“仓庚”,疏云“黄莺”,又名黄鹂、鹂鹒、黄公、黄粟留。其色黧黑而黄,方春后即鸣,音圆滑可听。

雉一名,一名翚,《书》曰:“华虫”。汉避吕后讳,改呼野鸡。性耿介善斗。雄者有冠,长尾,身有文彩,其羽为翟。

鹰一名鷞鸠,苍黑色,鸷鸟也。又曰题肩、曰征鸣。齐人谓之击征,嘴钩爪曲,能捕禽鸟、攫兔,七月则取禽以祭天。

鸿雁大曰鸿,小曰雁,性畏寒,秋南春北。一名阳鸟。

凫水鸟,似鸭而小,背有文,善飞。《埤雅》云:野鸭为凫,家鸭为鹥。

鸳鸯匹鸟有思者也。雄雌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必思而死。

鹡鸰一名雝渠,小鸟也。飞则鸣,行则摇。又名雪姑儿。长尾尖喙,毛羽黑白相间。

鹭一名属玉,又曰舂锄。色白翰长如丝,善捕鱼。《禽经》曰:鹭啄则丝偃,鹰捕则角弥,藏杀机也。

鹯似鹞,青黄色。燕颔勾啄,向风摇翅,乃因风飞急疾,击鸟雀食之。《诗》曰“晨风”即此。

鸱鸮恶鸟,攫鸟子而食之。声恶,肉美可作羹。昼伏夜见,欲取,举火烛之即坠。

鸥水鸟,生江湖,似鸽小而群飞。《南越志》云:随潮上下。杜诗曰:鸥波浩荡。

翡翠雄而赤曰翡,雌而青曰翠。《埤雅》曰:名前为翡,名后为翠,性善捕鱼。江东呼为水狗,又名鱼虎,亦名鱼师。小者名鹬,似燕,绀色。生郁林,羽可为仪。

伯劳也。五月鸣,应阴气,残贼之鸟也。其声,故名。《埤雅》曰:善制蛇,鸣则蛇结。服虔以为鶗是也。

郭公头尾黑而身赤。一名赤鸟。

鹈鹕一名洿泽,大如苍鹅,颔下有胡如囊,大可容数升。好群飞入水食鱼。俗呼淘河。

青似鹜而小,绿衣。《尔雅》曰:鸦,畜之压火灾。《博物志》云:青巢于高树,子生,衔其母翅飞上下。《埤雅》云:此鸟长目,其睛交,故有青之号。

鹳水鸟也。将阴雨则鸣。陶隐居云:似鹄而窠树者为白鹳,黑色曲颈者为乌鹳。或取其子则旱,以能飞薄云霄,激散云雨也。性好旋飞,故古有鹅鹳之阵。

竹鸡毛羽褐色,多斑赤文,俗呼泥滑滑,盖以其声似之也。相传白蚁闻其声,尽化为水。一名山菌子。蜀人呼鸡头鹘,亦名越鸟。

相思鸟细于瓦雀,雌雄不离,畜者羁其一,则虽纵其一而必还,鸟之情者也。

练雀似山雀而小,头披一带,雄者尾长。《禽经》谓之带鸟,俗云寿带鸟。张华云“练雀之类”,是也。

鳞之属

凡水族之无鳞者悉附。

鲤《埤雅》一名鳣鲤。其当胁一行自首至尾,无大小,皆三十六鳞,鳞各有黑点。陶隐居云:鱼王,至大者能神变。

金鱼初出黑色,久乃变金红或红、白、黑、斑,相间无常。尾三岐如虾。又名朱鱼,汀呼为盆鱼,以其可畜之盆也。

草鱼其种来自江西,畜于池而饲以草,即鲩鱼。

鳜鱼一名罽鱼,亦曰石柱鱼,又曰冰豚,巨口细鳞,背上有黑斑文。

鲪鱼似鰡而目大,似鲤而鳞粗,能以鬣刺水蛇食之。

鲢鳗似鳝而大,青色,白腹无鳞,俗呼为白鳝。其骨薰烟可辟蠧。有雄无雌,以影鳗鳢而生子。善穿深穴。

乌鰡形似草鱼而身通黑,食田螺小鱼。

鲢一名,口小鳞细,身扁色白,其种来自江西,上人畜于池塘。又一种色红,谓之红鲢。

鲫鱼一名鲋,色黑而体促,腹大而脊隆,池泽皆有之。庄子所谓“东海波臣”是也。旅行吹沫以相即,谓之鲫,相附谓之。无小大皆有子,间有赤色者。

鳢鱼一曰鲖,俗名鱼。鳞细有黑花文,胆甘可食。其首戴星,夜则北向,道家以为厌。

俗谓之鳝,似蛇而无鳞,黄质黑文。体有涎沫,生泥窟中。《汉书》:“三鳣集讲堂”。古字,借用鳣。陶隐居谓:荇苓根所化。《风土记》云:夏出冬蛰。

鳙鱼雌生卵,雄吞之,成鱼。青色无鳞,盖庸鱼也,故谓之鳙。

鲇鱼《本草》曰。注云:即鳀鱼也。大首方口,背青黑,无鳞而多涎。有五月鲇、黄花鲇。

弹瑟穴田堘间,无鳞,有刺弹人,又谓之田瑟。

虾其种不一,须长于身,出江河者多大,出池泽者多小。

鳡身厚而长,背青腹白,巨口食鱼。

鳅似鳝而短,无鳞,以涎自染,与鱼为牝牡,俗呼泥鳅。

鲂鱼缩顶、细鳞、阔腹,鱼之美者。

黄颡有黄、白二色,无鳞,背上并腰间有骨无刺。

种小如针刺,池畜满五六寸而止。

介之属

龟外角内肉,肠属于首,广肩,无雄,与蛇为匹。最寿考之物也。有生于陆者,有生于水者。

鳖一名神守,俗呼团鱼。《埤雅》云:鳖以眼听。段成式云:甲虫影伏,鳖伏于渊,而卵剖于陵,此思化也。世谓鳖之所在有浮沫,谓之鳖津。《淮南子》曰:青泥杀鳖,得苋复生。

蟹八跪而二螯。螯,其兵也,所以自卫。折其螯,随复更生。故曰:龙易骨,蛇易皮,鹿易角,蟹易螯。俗谓之螃蟹。生水田中而小者,曰田蟹。

蚌一作蜯,大曰蛤,小曰蚬,皆生水泽中。蚌、蛤无阴阳牝牡,须雀,蛤以化,久能生珠。

螺有螺蛳、田螺、江螺等名。坚而小者解热毒。

虫之属

蛇其种不一。《埤雅》曰:蛇盘向壬,壬北方也。惟蝮蛇胎产,裂母腹而生,最毒。

蜥蜴似蛇而四足,尾青碧,以五色备者为雄,不备者为雌。生草泽中,曰石龙子,一名蛇师。一种形小而黑,喜园篱间者,曰蝘蜓、曰守宫。

蛙其种不一。背赤绿色,谓之青蛙。大腹而脊青者,其鸣甚壮。孔稚珪云:春日鸣蛙,以当两部鼓吹。

蜂其种不一,有土蜂、蜜蜂。排衙应潮,其王所在,群聚旋绕以卫;无王则尽死。

蚕阳德,恶水,食而不饮。再蚕谓之原蚕,一名晚蚕。《淮南子》曰:原蚕再登,非不利也,王者之法禁焉,为其残桑而害马也。

蝴蝶《古今注》曰鈇蝶。一名野蛾,一名风蝶。埤雅曰:蜂、蝶以须嗅。

蝉一名蜩,一名螗。《诗》曰:如蜩如螗。夏鸣者曰蟪蛄,秋鸣者曰寒蝉。《淮南子》曰:蝉饮而不食,好鸣树间。

萤《尔雅》谓之即炤。万毕术曰:萤火却马。注云:取萤火裹以羊皮,置土中,马见之鸣,却不敢行。郭景纯《萤赞》曰:熠燿宵行,物之微么;自出腐草,烟若散漂;物之相煦,熟知其陶。

蝤虫状似龙虱,缘壁喜走,好藏厨箧中,吃物食之。

蚯蚓一名土龙,一名蜿蟺。《古今注》曰:长吟土中。江东谓之歌女。郭璞赞曰:蝗蚓土精,无心之虫;交不以分,淫于阜螽;触而感物,乃无常雄。

蟋蟀《尔雅》谓之蛬,似蝗而小,正黑,光泽如漆,有角翅,善跳,或谓之促织。古语:“促织鸣,懒妇惊”。《诗》:“蟋蟀在堂,岁聿其暮”。盖暑则在野,寒则依人也。

蚱蜢蝗属。青色、长股、叠翅,即螽斯也。一种黑身赤首,名莎鸡,能振羽作声。《诗》曰:“六月莎鸡振羽”。一物随时而异也。

蜻蜓饮露,六足四翼,其翅轻薄如蝉。

蜘蛛《论衡》曰:蜘蛛结丝,以网飞虫,扫其网置衣领中,令人智巧。《字说》曰:设一面之网,物触而后诛之,知诛义者也,故名。

蟏蛸今小蜘蛛长股者,亦布网。《诗》曰:“蟏蛸在户”。垂丝著人衣,当喜庆,俗又名蟢。

蝙蝠类鼠而有翼,昼伏夜飞。一名伏翼,一名夜燕,一名飞鼠。《变化论》曰:蝙蝠,夜值庚申乃伏。

蚊长嘴如鍼,能螫人,性恶烟,以艾熏之则溃。夏秋间最多。

蛾《埤雅》曰:茧生蛾,蛾生卵。一种善拂灯夜飞,谓之飞蛾。

蝇好交其前足,有绞绳之象,故字从绳。苍蝇声雄壮,青蝇声清聒,其声皆在翼间。值水溺死,以置灰中,须臾即活。

螳螂《尔雅》谓之莫貈。其臂如斧,奋之当辙不避。深秋有子,夏初乃生,一生百子,如螽斯。

蚁《礼》谓之玄驹。《尔雅》名蚍蜉。小者蚁,黄者义斗,白者能蠧木。蚁有君臣之义,大者不出穴,群蚁取食以饲之。将雨,则辇土为冢,以避湿。

蜈蚣多足能制蛇,俗谓之百足虫。旧说,蟾蜍食螂蛆,蜈蚣食蛇,蛇食蟾蜍,三物相值,莫敢先动。

蛴螬生木中,内外洁白,所谓石生金,木生蝎是也。《列子》谓,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蝴蝶。

螟蛉色青而细小。《尔雅》曰桑虫。郭注谓之桑蟃。亦曰戎女。

蝼蛄《尔雅》:“天蝼”,郭注曰:蝼蛄也。俗名土狗,孟春鸣,翅小而短,不能远飞,穴土而居,夜则求食。《古今注》谓之石鼠。

蜣螂《尔雅》:所谓蛣蜣。邢昺疏曰:黑甲,翅在甲下,啖粪土,取土作丸而转之,庄子:蛣蜣之智,在于转丸。《抱朴子》:玄蝉洁饥,不羡蛣蜣秽饱。

白鱼《尔雅》谓之蝉,郭注曰:衣书中虫。一名蛃鱼。《本草》谓之衣鱼。《穆天子传》:“蠧于羽陵”,即此也。韩昌黎:“岂殊蠧书虫,生死文字间”。

斑猫生豆叶上,乌腹尖喙,甲上有黄黑斑文。

果蠃《尔雅》名蒲芦,郭注名螉。似蜂而黑,小腰,取桑虫负之于木空中,祝曰:类我类我。七日而化为子。

蝇虎蛛属,藏壁间,回环周顾,能捕蝇。

虾蟆似蟾蜍,背有黑点,腹大无肠,皮上多痱磊。

蟾蜍《尔雅》谓之蟾蠩。郭璞注曰:似虾蟆,居陆地。其脂涂玉则软,刻削如蜡。《本草》所谓能合玉石者也。

黾一名田鸡,一名水鸡,大腹而脊青,其鸣甚壮。黑色者为蛤子。一种名石鳞鱼,生山涧间,亦名锦袄子,又名谷,俗呼石,其味尤珍。

蜋状如龙虱,缘壁善走。俗呼为黄虿。

蛜蝛《尔雅》谓之鼠负,一名鼠妇,下湿无人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