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团团长陈宗尧号召王瑞兰等向陈敏看齐。要求他的妻子田英杰克服孩子哭闹的困难,不要娇惯孩子,一定纺完1斤纱……王瑞兰回忆说,南泥湾的妇女和战士们一样,天天过的是“征战”的生活。
1944年夏天,王瑞兰生下第一个孩子。平山团南下后,她和栗政民调回晋察冀军区,回平山老家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军区后勤部等部门工作。转业后到国家建委,后到国家环境保护部工作,1983年离休……
守在一旁的王瑞兰的儿子栗小五兴奋地告诉我,在“文革”期间,他们四处搞“串联”。听母亲说平山团现在新疆,于是组织了一帮同学,从北京一直寻找到新疆,最后竟然真找到了平山团的驻地!他们就住在左齐的家里,还见到了王恩茂。将军们对孩子们很亲,仔细打听孩子们父母的情况,安排孩子们吃住玩耍。住了一段时间后,怕北京父母们惦记,妥善地打发孩子回到北京。寻找“平山团”,原来在那个年代已经发生了一次。
我问起网上的一个反映平山团历程的纪录片,名字叫《战神718》,原来是栗再温的儿子栗振江发起拍摄的。栗家人和平山团的亲密早已代代相传,有着不可割舍的情感。
和朱总司令一起披荆斩棘
花篮的花儿香 听我来唱一唱 唱一呀唱
来到了南泥湾 南泥湾好地方 好地呀方
好地方来好风光 到处是庄稼 遍地是牛羊
往年的南泥湾 处处是荒山 没呀人烟
如今的南泥湾 与往年不一般 不一呀般……
再不是旧模样 是陕北的好江南
陕北的好江南 鲜花开满山 开呀满山
学习那南泥湾 处处是江南 是江呀南
又站岗来又生产 三五九旅是模范
咱们走向前呀 鲜花送模范
——歌曲《南泥湾》
从小就听郭兰英甜美透亮的歌声,后又听到崔健深沉雄浑的演唱,感到南泥湾神秘、遥远、美好。但并不知道南泥湾究竟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什么样的历史意义。连词曲作者是贺敬之、马可,也是刚刚弄清楚。寻访平山团,到达了南泥湾,恍然大悟,平山团竟然是“模范中的模范”!那歌声,首次唱进我们的子弟兵耳际;那鲜花,也曾“芬芳”了平山团战士憨厚的脸庞。
南泥湾,忽然变得如此亲切、亲密!我心里一遍遍复原当年景象,一点点开始寻觅……
1941年3月的一天,初春的微风,依然裹挟着陕北高原的寒意。一支战斗的部队开进了南泥湾,一匹大青马安然走在队伍里,马上是位慈祥的长者。一旁的战士们有些拘谨,有些兴奋,不停地把目光投向长者。这就是他们敬仰的朱总司令?如此的朴素亲切,八路军的最高指挥员,只带着一名警卫员,融进这个子弟兵的队里,若是牵马而行,人们一准儿把他当成老马夫。平山团的战士们打了几年仗,还没有如此近距离地和总司令接触,现在,总司令就要和他们一起开垦南泥湾了。
又是怎样的局势,要让八路军的总司令也拿起锄头呢?
原来,百团大战后,日伪军开始发动更为残酷的大规模“扫荡”,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面积迅速减少,加之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如何生存,成了当时最严峻最尖锐的问题。
当时,陕北边区只有一百多万人口,土瘠地贫,但要负担几万干部、战士和学生的吃穿,实在是一件难事,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的:“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毛泽东和大家反复讨论,决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以取得人民的拥护,支持长期战争。于是在边区掀起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
朱德总司令在这种情况下来到了南泥湾,在这里,战士们举起的不只是锄头,还是有力的武器!
南泥湾,离延安50余公里,三道河川两岸有肥沃的土地约计1.5万亩,全区可耕地面积共达10余万亩。一百多年前,因战乱这里变得荒无人烟。
早在1940年秋,在平山团开赴之前,朱德总司令就带领平山团政委左齐、懂得农业技术的干部实地勘察南泥湾。这次亲自考察,一铲子下去,看看那黑黝黝的沃土,发现了宝藏一般,兴奋地说:“南泥湾是个好地方!”后来,知道柳拐病是因为枯叶腐蚀后渗进水里导致的,只要重新打井,就可以避免的。又问清楚老乡们的种植情况,回来就作出了决定,给毛主席写了报告,建议由359旅开垦。
有趣的是,那次,他们转悠了一天,晚上找了个破窑洞,宿在南泥湾。警卫员让总司令睡在里面,结果大家后半夜都睡熟了,倒让年长的总司令给他们站了岗。总司令一夜没睡,整宿听野狼嚎叫。原来,他们“侵占”了狼窝,狼回不了家,委屈得不得了,对这不速之客很有意见呢。
朱德回到延安,找来王震,提出军垦屯田的想法。故意秘而不宣,笑眯眯看着王震。
王震很赞同垦荒,但抓抓头说:“只是,我这一万多人的部队到哪找开垦的土地呢?”
朱老总故意激将,说:“土地倒是有,而且是块大肥肉,看你王胡子敢不敢去啃?”
王震一听,把大腿一拍,说:“有什么不敢的?只要是你老总说的地方,再硬的骨头我也把他啃下来!”王胡子的保证是非常可信的,打日本的硬仗都不在话下,去种地更没问题了。总司令笑着告诉了南泥湾的情况。南泥湾是保卫延安的南大门,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在这里军垦,种地、练兵、保卫和巩固边区,均可兼顾。
王震欣然领令。
当时,718团恰好奉命从绥德调驻延安南区一带,作为机动部队,保卫党中央。于是,总司令连夜亲自召见了陈宗尧团长和副政委熊晃。总司令鼓励说,平山团是晋察冀铁的子弟兵队伍,战士绝大多数是劳苦农民出身,不少同志还是种田能手,只要信心足,劲头大,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完成生产任务。总司令最后笑着说,为了鼓励你们这个先头部队,总部给你们团4万元光华币作为生产资金,但这钱是借支,生产搞好以后得归还的啊!在开荒前,粮食由政府拨给,还会支援你们一部分镢头。
陈宗尧他们心里都热乎乎的,立即回团传达动员,整装待发。
动员教育后的第二天一大早,总司令骑着大青马来了,他亲自带领平山团开赴南泥湾。前两天,战士一听去种地,情绪低落,不带劲儿。这会儿没想到和总司令相伴而行,队伍里洋溢起垦荒的兴奋和热情。
到达后,总司令亲自带团长上山下沟,共同确定各个营、连生产区域的划分。八路军的总司令像是个生产大队长,晚上总司令依然住进“狼窝”。野狼看到平山团的大队人马,早躲进深山,不敢来骚扰了。总司令亲自部署,说:现在没有房子住,也不能先挖窑洞,因为下种的时间快到了,大家都知道不违农时,时节不饶人嘛……战士们迅速搭起草棚子,展开了生产。
回到驻地后,他又找一些干部、战士谈话,反复讲解屯田的重大意义。
栗政通和三营的白润雪、白大壮兄弟等都参加了总司令的谈话会。政通看起来文质彬彬的,总司令问他,当兵前种过地吗?政通回答说,从小种地,并且家乡的山地沟坡和这里差不多。总司令高兴地说,那好嘛,就把这里当成“家”来耕种吧!看到壮硕高大的白氏兄弟,总司令亲切地拍拍大壮的肩膀,夸赞他一定是种田的好手,又问他为什么当兵,憨憨的大壮实话实说:“听说当兵能吃馒头,就……”总司令笑说,当兵吃粮应该,但现在不能等粮食啊,要靠我们的锄头来要明年的丰收,到时候白馒头一定能让你吃饱啊!大壮又兴奋又羞涩,还直咽口水。总司令又给大家设想生产建设的前景,说明现在只能先搞农业,其他像手工业、交通运输业等,以后再搞,只要大家能勤俭持家,就能对边区建设做出贡献……
第二天,东方的启明星还在眨眼,总司令就扛起镢头,和平山团一起进入了“战斗阵地”,顿然见,燃烧着狼牙刺的烟火一团团腾空升起,披荆斩棘间,南泥湾掀起了大生产战斗的热潮……之后的几年中,朱德总司令多次来看望这支农垦的部队,在最困难时,他把大青马贡献给部队搞运输,还在南泥湾留下了美丽的诗篇。
在南泥湾,陈宗尧团长背着镢头,走到队伍的最前列,就像每次冲锋陷阵一样。山沟里,山顶上,霎时荡起一片欢腾的歌声:
一把镢头一支枪,
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
刚开始,因为镢头太少了,每个连队只有30来把。没有分到镢头的,就整理斧头、绳索,准备去砍伐修盖住所的木材。炊事员、勤务员,他们干完了自己的工作,也都悄悄地爬上了山梁,抢镢头替换挖地的同志,于是,歌声中又掺杂了阵阵欢笑和友谊的争吵。边唱边说,兴致勃勃,各人谈论着自己家乡的风俗和耕作方法,研究下一步的生产技术。
平山团独臂政委左齐,不能抡锄头。他亲自给战士们烧水做饭,照顾病号,想尽一切办法,保障开荒的后勤工作。他在回忆录中描述了南泥湾里的冲天干劲儿:
战士们干起活来,真像打冲锋一样,你追我赶,互不相让,山上山下,到处听见刀劈斧砍的响声,但见镢头挥舞,泥土纷飞,什么狼牙刺、老蒿子、蝎子草、羊胡子草……都在战士们面前纷纷倒下,一块一块新开的土地,在战士们脚下展现出来。有的被狼牙刺、梢子划破了脸,戳伤了手,他们包扎一下,又投入战斗。手磨破了不喊苦,腿痛腰酸也不停脚。炊事员送饭来了,生产小组长向前又指出一个目标:“同志们,再加一把油,挖到那儿再吃饭!”战士们一声呐喊,镢头像雨点一样,噼里啪啦涌向前去,一块新地片刻之间又开了出来。有些同志饭碗一放就跑去挖地了,领导同志劝也劝不住。到收工的时候,战士们总要再发起几个“冲锋”,非要开到一个山洼或一个山峁才肯停止。劳动竞赛的热潮,像春风野火一样,迅速遍及整个工地。班与班提出挑战,排与排、连与连展开竞赛。新的捷报不断传来:李位同志一天开荒三亩三,赵占奎同志开荒三亩二,五连平均每人开荒二亩五……
总司令看到战士们热情高涨,三天后欣慰地回延安了。夜晚,战士们住进新木棚,疲惫地望着清透蔚蓝的天空,开始适应这新的战斗生活……
平山团首垦后不久,王震旅长率领717、719团先后开进了南泥湾。沉睡了几十年的南泥湾即将华丽转身,展现她富饶的容颜。
采访手记:
在采访95岁高龄的平山团战士齐阙声时,他两次提到,团里选了一位平山“帅哥”给朱德当公务员,并跟随总司令工作多年。他到底是谁呢?是不是在南泥湾?还在不在世?
我遍查资料,没有记载。虽然在以后两三年的采访时特别留心,仍没有结果。看着这些九旬高龄,“弱不禁风”、记忆模糊的老人们,放弃了寻找的希望……
2014年6月,在细雨蒙蒙的四川成都,我见到了93岁的原成都军区副司令员郄晋武,他是平山县东水碾村人,参加的是和平山团同时期在洪子店出发的115师343旅,抗战时期主要转战山东。进军西藏时,率领“平山团”(主要干部都是平山人)先遣团第一个踏上雪域高原,后成为西藏军区司令员。郄晋武老人记忆力非常好,不但讲述了他自己的故事,一下子把在大西南的郄永吉、霍雪昌等平山老战士们的事迹也都回想起来。我兴奋地问他,有没有120师平山团的战士?他说有的,内江干休所的康励志就是!
我马上请老人联系采访,但是他说康早就耳聋,他也多年没有联系了。次日,我打算转内江采访。忽然晚间接到霍雪昌女儿电话,她告诉我康励志老人正在成都军区总医院住院,她也不知道详情。清晨,我直奔总医院。到达后,我看着偌大的医院,多栋住院大楼,发愁了。
分析一番,直奔老干部病房。但是,老干部又分部队的和地方的。最后,灵机一动,去那栋大楼的一楼大厅,在疑似结算管理中心的地方询问。一位女军人利索地回答我:“我不能帮你查,这些信息都是军事机密!”
抬眼望十几层大楼,穿梭的医护人员,兴奋的心情凉了半截。
找!只要让进病房,就一个接一个找。时间已接近中午,必须使用土办法了。一间一间,一层一层,在第六层中厅,遇到拿托盘要去换液的漂亮女护士,尾随其后,继续寻找。女护士停下,抬手推开门,我一看标牌:39号,康励志。哈,目标终于出现!
遗憾的是老人已经完全耳聋。等老人拔掉输液针,我迅速展开“笔聊”。老人一看我写下“平山老家来的作家,采访平山团”,顿然精神倍增,开口说话了。老人乡音犹在,因耳聋导致发音不清,但是我清晰地听到,“我是718团,平山,小觉镇”,我非常放心了,今天又找到一个“原装”老战士。我听不清他的村名,他艰难地写在纸上。一直等到回到石家庄,打开平山地图,我才依稀判断出“三亮沟村”。
饭菜端来,保姆照顾他吃饭。他挪下床,先把我按在窗前的小圆桌旁,让保姆找出另外的碗筷,“先吃饭!”那一刻,我稍微愣了一下,感觉倏然回到了平山乡村!我也没有任何客气,拿起碗筷吃饭,忘记身在何方。
饭后,我写下一堆名字,一堆问题。老人艰难地回答。或许他对我“考察”,得到了认可,他颤巍巍站起来,让保姆帮助打开橱子,摸索半天,找出一个黑皮包,十分珍视地打开,从里面拿出一份干净整洁的“文件”,字号很大。我一看题目,《回忆敬爱的朱德总司令》。哦,他就是朱德总司令身边的勤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