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寻找平山团
19239100000052

第52章 南泥湾的故事(3)

原来,康励志和栗政通一样,参军时岁数小,在平山团当通信员。他在南泥湾垦荒时调到总司令身边工作,当时才17岁,一开始并不愿意离开平山老乡们去延安。到朱老总身边第二天,老总就让卫士长李树槐叫他来,询问他的情况。知道他不识字后,说,我这里有纸笔,你每天认一个字,一年就是三百多,你长大了还要干其他工作,没有文化会有很多困难。在朱老总亲自教授下,两年多后他就已经能够读书写字儿了。抗战胜利后,康励志去抗大读书,朱老总亲自送他纸笔,每次回来看老总,老总都要鼓励他好好学习。

康励志回忆在老总身边工作,经常犯“错误”。一次烧火炕,火大了,把褥子都烤煳了。事后老总只是轻言细语地说,以后少放点煤。康克清则把 烧煳了的窟窿补了又补,铺上继续用。还有一次,他们自己用桃子和沙果做了些果酱,开始吃没事,可是过了几天他用果酱烤馒头给老总吃,吃了以后上吐下泻,最后经中央医院化验知道是果酱中毒。康励志紧张得很,又内疚又害怕,想,这下肯定要挨批了!可是老总没有严厉地批评,康克清也没有发脾气,只是说以后给老总吃东西小心些,不要拿陈旧的食物给他吃。

朱老总常常参加中央的会,很晚才能回来。康励志总是等他回来把事情办完才休息。朱老总发现后对他说,小康你还年轻,长身体,以后把洗脸水准备好就睡吧,不要等我。

在延安时,朱老总自己垦荒种菜,是生产能手,更是节俭模范。他穿的棉衣胳膊肘和膝盖都烂了,但是洗洗补补依然穿。铅笔用到寸把长还在用。

在离别17年后,朱老总到成都开会,专列经过资阳。康励志当时在资阳人武部工作,他专门到车站看了老总,还一起合了影。那时是五月,天有点热,老总穿了一件中山服,后来把上衣脱了,露出里面穿的白衬衣,衬衣后背补了个大补丁。康励志发现这个细节后,心里很难受。

康克清生活上从来不搞特殊,吃穿都和同志们一样,她的衣服自己洗,从来不让勤务员插手。还亲自给康励志织毛袜子。困难时期她教康励志他们用草木灰兑水沉淀后,再用来洗衣服,节约肥皂……1974年,这是康励志最后一次到北京看望老总。那时候正是“文革”时期,很乱。警务人员不让他进去,他在外面嚷嚷一句,全部的警卫员都跑了出来。康克清出来一看,赶忙拉他进来,还在家住了两天,陪老总吃饭聊天。朱老总依然十分关心当地干部情况,询问得很详细。临走,康克清说:“励志,你有什么困难没有?”康励志说没有困难,“你们两位首长年纪都大了,把你们的照片,给我一张留作纪念就好了……”果然,康励志回家后没几天相片就寄到了。朱老总去世,他亲赴北京吊唁,康克清搂着他大哭。此后的几十年里,康励志思念总司令时,就对着那张照片默默垂泪……

一张照片,便是平山子弟兵的传家宝,里面凝结的情感,令他珍藏一世,怀念终生。他们从领袖那里得到精神的财富,要用一生的忠诚去守护,不因为岁月流逝而褪色……

王震光脚抡起大镢头

王震进驻南泥湾,看到肥沃土地上干劲十足的平山团,精神振奋。马上提出口号“上至旅长,下至伙马夫,一律参加生产!”并在各个连队成立“劳动英雄组”,进行了严密有序的劳动组织,展开竞赛。南泥湾里生产情绪大为提高。

你看,在越来越燥热的春阳下,王震光着脚走来,他特意为自己打造了一把大号的“首长镢头”,扛在肩上,走到各团,和战士一起抡着大镢头垦荒。因为当时部队不发鞋,王震也一样光着脚下地。战士们为了节省鞋子和衣服常常光着脚,光着膀子。王胡子的拧劲儿上来,感染了整个南泥湾。

你听,沸腾的荒野歌声此起彼伏:

铁打的胳膊铜打的肩,一镢下去尺二三;草根儿喀叭一声响,土块儿似浪向上翻……

你一镢啊,我一镢啊,比比谁的气力壮!你一镢啊,我一镢啊,开荒好比上战场!

整个山野变成了“战场”。有的用“火攻”战术,先烧野草,再来挖掘;有的用“打包围”战术,四面包围,向中发展;有的用“突破”战术,中央突破,四面开花,先行分割,各个“歼灭”;大家还研究怎样使劲,又怎样用气,加快抡镢头的速度……

开荒纪录日日上升,英雄人物层出不穷。平山团更是不甘落后,一直保持着领先的开垦记录。三营模范班长李位,带领全班经常保持平均每人每日1.5亩以上的纪录。他自己使的那把镢头,足有五斤重,六七寸宽,一镢一大片。在一次比赛中,他一天开荒3亩6分7,激励了全团同志的斗志。九连的排长白润雪和弟弟白大壮仗凭自己身高力大,很不服气,急起直追,一天里竟能开垦五六亩之多。

那是359旅又一个艰苦岁月!战士们住在玉米秸窝棚里,晚上跳蚤爬满两腿,连皮肤是什么颜色都看不见了!跳蚤拉的屎,把白色的被单染成了红色。但劳动的疲惫,仍然让他们倒头便睡。最大的困难是吃不饱。开荒伊始,每人一天只有几两带壳的粮食!在强体力劳动后,大家只能喝点小米稀粥。严重的营养不良让许多战士累倒了。平山团三营9连的指导员赵庆合后来回忆,他因为劳累过度,双目失明21天,导致后来的视力严重减退,锄庄稼时已经分不清草和苗了。晚年的他说起来依然心有余悸,那垦荒竟然比打仗还可怕!他说在晋北血战时,“一仗打下来,一个百多人的连,最后只剩下29人,但那时从不后怕!”唯有垦荒的“大罪”难熬。他们营在垦荒时连累带饿牺牲了不少战士……

南泥湾歌声的甜美,几乎完全淹没了部队的艰辛,历史的画面不能重演,今天我们无法想象战士有着怎样的顽强。

在一个晚上,白大壮突然腹中绞痛,吐血不止。曾经跟随平山团转战,今在旅卫生部的潘世征大夫竭尽全力抢救,但是那颗年轻的心脏还是停止了跳动,永远地睡在南泥湾。之后,南泥湾的风光旖旎,南泥湾的丰衣足食,大壮都无缘再见。总司令鼓励他的预言很快实现,但白馒头没有吃上一个,这壮硕的平山男儿就匆匆别去……

王震闻知,痛惜万分。打仗有牺牲,垦荒有牺牲。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路上会洒下斑驳的血迹。不当将军,我们今人无法理解“爱兵如子”这个词汇,哪个士兵的牺牲都如针刺心房。王震为了战士们填饱肚子,想尽了一切办法。允许“寅吃卯粮”,超过上级规定数目,等秋收后,弥补吃过的粮食,总之必须保证战士吃饱饭。平山团的英雄李位和赵占奎深深记得,比赛前和比赛中,为了增加营养,陈宗尧、左齐轮番给英雄们吃生鸡蛋。王震旅长也亲手打了鸡蛋,一个一个往他们嘴里灌。

王震还把会做生意的同志组织起来,办起了合作社、骡马大店、盐店、药店等。他聘请了一位农民“首长”——71岁的农民朱玉环,给部队当“农业副官”。王震对生产管理得十分具体、细致、及时。秋收前,他指示部队宁肯住得挤一些,也要腾出几间窑洞做仓库。仓库的结构是他亲自设计的,地下垫起一尺多高的木板,以防潮湿,墙上用石灰抹平,以防鼠咬,门是活动的木闸,可自由开闭。他设计的猪楼,有阳台,有厕所,空气流通,讲究卫生。因此,猪喂得头头膘肥体壮。

经过紧张而细致的奋斗,南泥湾在一年之中,面貌全新。在陕北黄土地上,已如春禾般摇曳着勃勃生机。1942年,毛泽东在西北局高干会议上,授予359旅“发展经济的先锋”称号,给王震题词“有创造精神”。到1944年,全旅共开荒26.1万亩(平均每人32亩),产粮3.5万余石,完全自给自足。

善于“经济”的王震在南泥湾推行了合作社,实行“股份制”,全旅官兵都是股东。

王震把几个工厂的设备折成1亿元(边币)资金转到合作社去,抽了一部分优秀干部去办合作社。平山团曾经当过米脂商会会长的栗政民,因善经营,也曾被抽调去富县的一个合作社当主任。

他把每个人节余的粮食也入股,计划到1944年底,每人在合作社的存款要达3万元左右(合白洋80元左右),抗战胜利后,用于结婚成家立业,或者寄回家赡养父母。

1943年,南泥湾的战士们每人用手捻4斤细毛线,并织成毛呢,用山上的一种树根染成了咖啡色,做成了夹衣,从此全旅都穿上了呢子衣服。湾里“革命家庭”小日子都很不错了,农具、家具一应俱全。实现了“同患难”、“共甘甜”。有人将猪牛骨磨成牙刷把,先钻一些小孔,再扎上猪鬃,消消毒,就成了一把精美的牙刷了。心灵手巧的人,还在把上刻些红五星、镰刀斧头,挺美观!有人把枣木锯成一截截,磨平后钻两个小孔,做成了纽扣。桦树皮内层的薄膜,又轻又白,是最便宜的“纸张”;将桦树皮一剪一画,又成了一副别致的扑克;桦树皮和葛藤编成的斗笠,既能挡太阳,又能遮雨,真是一物两用。枣木疙瘩做成的烟斗,碰不坏也摔不断……

其实,农民出身的战士们都很节约。719团一位老战士颜德明回忆说,战士们的棉絮,早就滚成一团团的疙瘩,可是当团里发来一批夹被时,大家异口同声说:“哪天不打败日本鬼子,哪天就不换被子!”夏天,战士们都光着膀子干活,任凭那毒花花的太阳晒脱背上几层皮,也舍不得披上土布褂子。上级发的新军服,压在枕头底下,只在检阅或过节时才偶尔穿一下。

富于创造精神的王震和朴实可爱的战士们,在努力经营着一个共产主义栖息地。

丰收后的南泥湾,一天,所有连队的司务长齐聚旅部管理科。王震旅长要给他们上一堂“美食课”。王震旅长亲自操刀,演示从杀猪、烫猪、拔毛、开膛到掌勺的全过程,再用猪下水做了一桌“全猪宴”,还教大家吃土豆、南瓜、芋头、玉米一起煮的“杂和饭”,节约细粮,避免浪费。全旅仅1943年就节省细粮90万斤……

王震还请了平山籍炊事员,让他教大家用肉汤和淀粉做成“灌肠”。还把废弃的猪油花加上土碱,制成环保的“猪胰子”,用它洗出来的手脸光滑异常,成为美容品。猪肉炸好,放在坛子里用大油封起来,制成“腌肉”。这样可以保存一年,随吃随取。毛泽东视察南泥湾,平山团战士曾用腌肉做了家乡风味的“腌肉面”,受到主席表扬。当然,后来在西柏坡,领袖们都吃过这太行风味的腌肉菜肴……

南泥湾的晚间,听着蛙鸣四起,“稻花香里说丰年”,王震心情很好,常常和战士们在一起说说笑笑。有一次,他和战士们打扑克。王震偷看人家的牌,还偷了人家的“大王”,叫警卫员发现了。一个强烈要求归还“大王”,一个死不承认。警卫员强行去抢,王震哪里肯给,跳起身子就跑。一个在前面跑,一个在后面追,撵得王震跑出窑洞前的院子,顺着高高的台阶直逃到街上。那位警卫员一面追,一面喊着:“司令员偷牌了,偷了我的‘大王’!”

扛着“首长镢头”的王震,“偷大王”的王震,让南泥湾的艰辛中洋溢着一片欢乐。

生产忙坏了陈团长

1943年春,《解放日报》醒目位置报道了“模范团长”陈宗尧的事迹,同时刊载了一首歌曲《生产忙坏了陈团长》(景成词曲),这样唱道:

春天好,好太阳,生产忙坏了陈团长,

听说东山挖得快,匆匆忙忙追过来,

报告西山挖得好,满脸带笑往西跑……

太阳照,满地红,陈团长关心众英雄,

开饭亲自去添菜,洗脸替英雄把水送……

经历多年抗战战场的残酷锻造,英雄的平山团子弟兵成长迅速,团长陈宗尧,这个出生在湖南茶陵山坡上的放牛娃,历经千锤百炼,早已是子弟兵团队里的灵魂人物。他的品格和精神,深深投射在战士们的心中。

1943年5月26日,毛泽东针对国际形势,做了《关于共产国际解散问题的报告》,他以坚定的信心和实例告诉大家,共产国际没有了,这就增加了我们共产党人的责任心和创造力。呼吁“共产党人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强大的敌人,任何困难的环境,都会被我们战胜的”。在简短的报告中,毛泽东专门举例平山团陈宗尧团长:“这里我想要请同志们学习近日《解放日报》报道的陈宗尧、左齐两位同志。陈宗尧同志是八路军第718团的团长,他率领全团走几百里路去背米,他不骑马,自己背米,马也驮米,全团指战员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人人精神百倍,无一个开小差。左齐同志是该团的政治委员,他在战争中失去了一只手,开荒时他拿不了锄头,就在营里替战士们做饭,挑上山去给战士们吃,使战士们感动得不可名状。我们全体党的干部,都要学习这两位同志的精神,和广大群众打成一片,克服一切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我们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革命,我们人人要有彻底的革命精神,我们不要有一时一刻脱离群众。只要我们不脱离群众,我们就一定会胜利。”

毛泽东的目光敏锐,在群众路线教育中为全党全军寻找到最好的典型,再一次把最美的“花环”戴给平山团,让模范的光辉发射出巨大热能。

时隔70多年后,我在重庆采访陈宗尧夫人田英杰时,看到了外科大夫潘世征写的《忆陈冬(宗)尧》(1964年,作家出版社),作为陈宗尧的亲密战友,他细腻立体地刻画了模范团长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