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寻找平山团
19239100000023

第23章 鏖兵晋西北(8)

入伍新战士共有165人。其中有17个是由他们的父母,42个是由他们的妻子,6个是由他们的兄弟、姊妹亲自欢送来入伍的。还有6个人是3对亲兄弟,他们是一齐携手来入伍的……入伍人数最多的西黄泥村(34个人),被选为进军的先锋队。鼓声雷动,人马开始游行。沿途所过之处,大路两旁,家家户户的门前都站满了欢迎的人。骑在骡马上的新战士和抗属,左顾右盼,笑容满面地随着马蹄的踏动,摇摇曳曳地在人丛中行进,他们的心在狂跳、血在沸腾,他们感到从未有过的荣耀欢欣。人们都对新战士和抗属投去了钦敬而羡慕的目光。冲动的快乐的心情,使他们的唇边都挂着喜悦的笑意。

滹沱河南岸的桥边,一只搁浅的大木船上,挤满了无数的人。在船头,人们热烈地擂着锣鼓,挥舞着欢迎的大旗,狂欢呐喊。浮桥上,人欢马叫,强烈的节奏,美丽的图画,感动着人们的心魄。

下午1时,队伍回到会场上……

当那位人民的代表——韩区长在主席台上发出了入伍的号召,台下的人群便立即挥动着拳头,高声呼喊着口号……

一个年轻的新战士登台讲话。他说:“我叫刘梦元,我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是忠实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的,所以,我首先入伍……”

在欢呼声和鼓掌声中,一个老汉、一个老太婆和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一起走上主席台,这是李家沟村的模范父母送儿参加八路军义务兵。老汉的名字叫魏连云,他开头对大家说:“我是庄稼人,不会说话。但是我知道当义务兵是每个人的责任。我老了,我愿意送三牛来当兵。”

老太婆接着说:“我们生了3个儿子,老二早就参加了八路军,老大年纪快50了,三牛年轻爱进步。这回我们又响应聂司令员的号召,送他来入伍,抗日是为大家,我们两口子也觉得光荣……”

台下千万颗火般热烈的心,都伴随着模范父母质朴的情感、慈爱的颜容和诚恳真挚的话语,而急速地跳动,有些人眼珠里噙着被感动的点点泪珠……

晚上,一轮明月从东山上升,锣鼓声又重新响起了。万千个人手执着提灯或擎着火炬在村内游行,火光照红了人们的脸庞,照红了墙头树梢,映红了天际。接着,在村中的戏台上,11个村剧团举行了大演出,而所有演出节目的内容,都是围绕着义务兵役制,其中要算第四场东黄泥村剧团演出的“妻子送郎”最为精彩。

午夜,大会圆满结束了。20多支人马的河流又向四周流了回去。

滹沱河的水,依旧汹涌地奔流着。西天的明月,透过了树梢,照耀着河边小渠上急速行进的人群。人马奔驰,树影也仿佛在走动了。愉快嘹亮的歌声又飘荡在天空:“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叫他在哪里灭亡……”

来到晋察冀采访的著名作家周而复,也记录下1940年《平山青年营》参军场面:

“……要参加的,当场报名,光荣入伍……”

平山青救会主任的话还没有说完,坐在地上的青抗先,一个个涌起来,像是平静的水面给言语的石子激起一朵朵浪花,涌到青年营报名处的桌子前面去报名,在不断的掌声中,团团地围起来,四支笔不停地写着人名、村名、年龄……有一个小伙子挤在桌子边缘等了好久没写上自己的名字,可焦急坏了,他气愤地打了写字的人一下,谴责地询问他:“为什么不给我写名字呢?”那个人歉然地望他笑了笑,迅速地记上了他的名字……他才满意地和别人一块被招待到光荣席上……新战士的代表高高地站在桌子上,他是平山第二区青救会主任杨景堂,才十七岁,脸上堆满了兴奋的笑容。

“……我是共产党员,应该起模范作用参加青年营,青年要响应分区首长的号召,起来参加青抗营,青年要打先锋,在大会上报名是最光荣的……”

激烈的呼喊和口号像水纹一样从青年人的中间扩张开去……坐在地上的青抗先私自商议着,“我们一块参加去!”“沾……”

各区的青抗先挑战地叫着,要争取做武装动员中的模范……

爱惜荣誉,坚守气节,民族危亡之时,地域特点彰显。

“人民群众充分发动的结果,不仅使我们获得了生存的基础,而且还得到了补充和扩大部队的雄厚兵源。”(聂荣臻语)全民抗战的烈火从子弟兵的家乡熊熊燃起。

采访手记:

2010年8月,我穿越五台山,到达神堂堡,一路穿村过店,找寻上下细腰涧。台怀的夏风已经是那样柔和,山村那样宁静,石屋灰瓦,精巧的戏台,断续的矮墙上,硕大的西番莲骄傲地盛开。这里还会有人记得1939年激战的枪声吗?

路越来越窄,车子在沿着山沟行进几十里后,前面不能行车。我们下来步行走到一个村庄采访。这是庄旺村,有300多人。从我们携带的地图上看,这里是距离上下细腰涧最近的村镇了。村口很快聚集了几个村民,一个中年男子,叫韩保国,是副村长,听说我们寻访当年打仗的事,显得非常兴奋。他说,村里人都知道,他是听父亲讲过的。当年八路军359旅在这里打过大仗,山沟里几天几夜的枪炮声,几十里都能听到呢。村里组织民兵,帮助打扫过战场,见到许多被打死的大洋马。最神奇的是,八路军当年隐蔽的地方,有一颗没有爆炸的炮弹。村民们把那里当成了福地,常去烧香保个平安。后来乡亲们搞来一些布施,在那里修建了一座小庙,至今这座“八路军小庙”香火旺盛。

因为天色不早,我们要返程。站在一处土坡上,西望上下细腰涧,层峦叠嶂,无法去抚摸平山团战士们鲜血浸透的土壤了,只好顺着村民的手指,看那传奇的小庙。一沟一沟的落叶松送来一阵阵清凉,送来一阵阵松涛,平山团的先辈们,你们看见了吗?70多年了,我来寻找你们,寻找那子弟兵的传奇……

毛泽东的关注

1939年6月的一天,延安,毛泽东的窑洞。他正在仔细地阅读5月28日的《抗敌报》,上面有聂荣臻嘉奖平山团的文章,他的手边还放有聂荣臻寄来的反映晋察冀军民抗战的照片册子。毛泽东对敌后建立的晋察冀根据地格外关注。恰好周恩来走进屋来,毛泽东指着报纸说:“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你看哟,这个大闹五台山的聂司令鼓荡起太行山喽!古有项羽带着八千江东子弟兵,征战天下,可惜落得个四面楚歌,他也不肯过江东见父老。宋代有岳家军,明代有戚家军,都是本乡本土的壮勇团队哟。今天聂荣臻、王胡子也拉起我们的子弟兵啦!”

说着轻轻踱步到地图前,细细寻找,用手里的铅笔,轻轻敲击一个地方—— 平山。

极富韬略的伟人毛泽东,他的眼光早就定格在太行山。

古代人类大多都是从山中走出的,山洞藏身,山中狩猎采摘。《尚书》这样说:“古我先王适于山。”古代典籍里“山”的概念,是特指太行山。太行山北起燕山,南达黄河,西倚黄土高原,东揽华北平原,为“天下之脊”。太行八陉,雄关险要,自古被兵家视为“天下之大防”。毛泽东站在陕北高原,清醒地东望苍莽太行,道出一句肺腑之言:扼太行者扼天下!

于是,129师、115师、120师的兵锋随着毛泽东的目光,都向着这个目的地出发。抗日烽火燃向太行,这里果然成了共产党八路军游弋战斗的腹地,天下之脊上迅速插满红旗,晋察冀、晋冀鲁豫搅动了华北战场,让日军嚣张的一翼车轮陷进了人民战争的泥潭。

毛泽东很兴奋,想不到这样快就锻造出一支太行铁军,他的宏伟战略蓝图上硕果呈现。

周恩来说道:“子弟兵,平山团,聂荣臻这个提法很好啊……”

毛泽东忽然想起什么,微微笑着说:“王胡子站在棺材上作动员,强将手下无弱兵啊!”周恩来答:“王震有股子战死也无所谓的气概,敢打硬仗,所以带出这样铁的子弟兵。”毛、周议论的是1938年6月,王震带领平山团在晋西北看家楼阻截日寇,做战前动员的一个片段。当时,王震让人从老乡家里借来一口棺材,站在上面,在全体平山团的子弟兵队伍前大声喊:“日本鬼子没什么可怕的,我王震领头向前冲,要死我先死。死后就钻到这个棺材里边!”他的脚把棺材跺得咚咚地响,场面格外悲壮。也恰恰在那一仗里,王震被日军毒气所伤,差一点真的躺在棺材里。他被赶来的白求恩大夫精心救治,很快恢复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