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寻找平山团
19239100000019

第19章 鏖兵晋西北(4)

正好一位伤员被抬了进来。政通喊出了声:“哥哥!”正是栗政民。栗政民是3营1连指导员。这次伏击战中,连里机枪手牺牲,他马上代替机枪手继续战斗,不想右胸部中弹。兄弟俩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在这个小庙里,在白求恩大夫的手术台前见面。一个浑身是尘土,一个血染征衣……白求恩询问董越千,当得知718团有许多兄弟父子时,喃喃连声说:“Brother(兄弟),brother!”政通伸手帮护士去抬政民,突然觉得胳膊疼痛难忍,不觉“哎哟”一声……

原来,政通刚才被炸晕倒时,胳膊恰好摔在山石上,骨折了!后来,白求恩大夫在休息时,亲自挽起他破碎的袖子仔细查看,政通左臂在白大夫的捏动中,感到了钻心的疼痛。而刚刚的飞跑间,竟然觉察不到……

时间过去了一天一夜。伤员一个一个地抬来,又一个一个地抬走……王震再次进来告诉白求恩,前方战斗将要结束,部队准备转移。“我们还有20多个伤员没有做手术!王将军,能否给我8到12个小时的时间?”白求恩急切地说。王震旅长肯定地答应他,并表示“再延长一些也没有问题”。

那次战斗中,担任阻击任务,保卫手术室的正是3营的特派员刘德元,他在回忆录《目睹白求恩神奇医术》一文中记述:718团供给部主任黄道充腹部受伤,3营营长刘三元头部受重伤,719团2营营长常许瑞腹部被子弹贯通也受重伤。这几个手术都异常紧急,所以白求恩要求一定要在现场做,不能转移。

王震旅长为了使白求恩得到休息,连夜派了由江一真带领的,刚从延安来的医疗队,接替白求恩的工作。

江一真(第一任白求恩和平医院院长)这样回忆那次的接班:“我们顾不上卸骡驮子支手术台,也顾不得说话。我跑过去,从他手中接过手术刀,把他顶替下来。他从地上捡起王旅长送的那顶皮帽子,离开了手术台。他已经疲惫不堪,几乎站也站不稳了。”但是没有多久,白求恩又出现在手术台旁……

刘德元回忆说,当时的三位伤最重的伤员,后来都重归部队,继续南征北战,一直打到全国解放。此前,在所有的战场上,像这样的伤员救活的概率很低。

3营整整坚持了24小时,以很小的伤亡阻击了反扑而来的敌人,直到白求恩和医疗队撤离战场。白求恩参加过西班牙内战,对部队这样顽强战斗,且伤亡很小表示惊奇。就通过旅部的卫生队长潘世征,提出要见见这些战士们。刘德元他们在转移途中就带着部队过去了。白求恩询问得很详细,知道了他们都是20岁左右的农民时,感到十分惊讶。又知道了他们都来自平山,高兴地与大家握手、攀谈,他说他刚刚从平山来,聂司令就住在那里。他生硬的汉语发音说出“平山”,战士们都笑了。

白求恩深深记住了这群农民子弟兵,在他的日记和信件中,多次提到“八团”(718团),他喜欢这些能战斗的农民战士,称他们是“朴实可爱的孩子”、“穿着军装的劳动人民”。他在日记中这样描述:“他们平均年龄是二十二岁……通常是些大个子,六尺高,强壮而黝黑,一举一动又沉着,又有明确的目的性,有一种果敢的风度。为他们服务,确实是一种幸福……”

江一真记述:“12月7日,我们回到杨家庄(平山县合河口乡),白求恩大夫也从曲回寺后方医院检查回来,原来离开手术台后,他根本就没有休息。他一见到我,就紧紧抱着我肩头,兴高采烈地夸耀说:‘真了不起!我刚刚检查过在前线动过手术的伤员,71个动过手术的没有一个死亡!这次治疗,比我在西班牙战场上的疗效高多了!而且没有一个受重度感染!这是空前的事,一个巨大的进步!’”

在延安时,他当面向毛泽东谈过,只要作战时把手术室设在靠近前线的地方,就能使75%的伤员恢复健康。消息传出后,就有人背地叽咕说:“这是吹牛!”仅仅过了半年多,白求恩大夫通过自己的实践,实现了医学史上的创举,并且远远超过了那个比例数,他又怎能不欣喜若狂呢!他还说,在延安、晋绥检查伤员,没有一个腹部伤,这说明他们在运往后方医院途中就死去了。这一次,有一个腹部被子弹射穿的伤员,在受伤后8小时动的手术,被救活了,生死之差就在几个小时。

平山团供给处的战士候慕颇曾回忆,这个伤员是供给处长,白求恩大夫从他的腹部抽出了两大盆血,把他们都吓坏了,他们处长差一点就没命了。

12月7日,白求恩给聂荣臻写信,汇报了这个创举的详细过程:“……我们位于第八团后方……下午五点十五分送来第一个伤员——在他受伤七小时十五分钟后。接着,我们连续四十小时不停工作,做手术七十一次……我们于12月1日上午十一点半,由王旅长等陪同去八团……三分之一的伤员手术后无感染……(全部伤员)未上止血带,亦未截肢……伤员中有四人颅骨骨折,三人患脑形成疝。迄今无死亡者……实践证明,这种治疗创伤的效果极佳,想必部队指挥员亦感满意。我们希望它能使现有的医务工作概念革命化。到伤员那里去!医生坐等病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白求恩在信中向聂荣臻呼吁,359旅战斗力很强,故伤员的比例数也较高,伤员人数几乎有一千名之多。还特别建议把延安的一位刘大夫留下受训,让他日后去“第八团”工作。

白求恩创造了世界作战史上救护伤员的奇迹!和平山团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此后,“冲啊,白大夫就在我们身后”,成为平山团、120师、晋察冀部队的冲锋口号,白大夫被战士们誉为“活神仙”。

在寒冷的后方医院,栗政通和四肢受伤的伤员一起做恢复治疗。白求恩让负责军需供应的同志设法找来5个70厘米高的水缸,和5个大盆子。然后,白求恩大夫让伙房烧了两大锅开水,倒在缸和盆里,抓了一点食盐放进去。等水温合适时,他就让他们把受伤的下肢放到缸里,把受伤的上肢放到水盆,浸泡半小时后,分别给每个伤员按摩和活动关节肢体半小时。而且教会给每个伤员,使他们回去能互相帮助进行经常活动……经过白求恩大夫的精心治疗,平山团的71名伤员,全部重新走上抗日前线。

政通因胳膊恢复很快,就主动照顾其他伤员,用一只手给团里的重伤员端水倒尿。白求恩也认识他了,见面就喊“兄弟小八路”。政通想,这如神灵般“高贵”的白大夫,细致起来像娘,玩耍起来像孩子,工作起来像疯子。他捉摸不透,常常羞涩地望着这高鼻梁、蓝眼睛的洋大夫。白求恩喜欢人家叫他“八路”,而自己叫战士们“我的孩子”,他常常把八路军军服穿得整整齐齐。杨成武将军回忆:“白求恩大夫身披土黄色粗布军袄,腰间扎一条宽皮带,下身却没有穿棉裤,只在单裤外面紧紧地扎着裹腿。脚上是山里人自己做的那种两三斤重的砍山鞋,鞋底足有半寸多厚,用麻线纳得十分细密,连小伙子也弯不动。初穿这种鞋的人,脚会磨出血来,可是白求恩大夫穿着它上马下马,噔噔走来,却显得步步精神。看他这装束,谁会相信他竟是英国皇家医学院的院士呢。”

在医院里,白求恩和战士们吃住一样,用锃亮的刀叉,叉起土豆和玉米饼子,吃得津津有味。他对于医生的要求一点都不近人情。一位医生用手术刀削梨吃,他愤怒地把医生推出屋外,禁止他做手术。他怕手术刀上染上细菌。一次见一位腿部手术的伤员没有上夹板,给了那个大夫一巴掌。看到一个大夫快速撕扯伤口的纱布,他气愤地说:“那是肉,不是树皮,你能不能轻一点?”

而对伤员,白求恩如慈母。栗政通记得一个下腹部负伤的伤员,用了导尿管。一天夜晚他翻身时,管子带出床下的瓶子,把被子洇湿了一大片。白求恩大夫来查房,叫护士换一床干净被子。护士解释说,被子不够用,一时找不到干净的……不一会儿,白求恩大夫抱着自己的被子走进来了,他掀掉伤员的湿被子,要把自己的被子盖上去。几个医务人员也急了,纷纷劝白求恩大夫把被子拿回去,伤员慌忙伸出双手挡住,激动得说不出话来,眼泪也簌簌地掉下来。

有一天,医院的炊事班长急急忙忙找到董越千,说白求恩大夫在厨房摸摸小锅,拿起鸡蛋敲敲,又装着舀水的样子,还伸手去摸摸油瓶。炊事班长不知他比画什么。原来一个重伤员吃不下饭,白求恩要他给伤员做一碗鸡蛋羹。老班长听了,把袖子一挽说:“请白求恩大夫放心,保证让伤员满意。”说着便干起来了。白求恩大夫非常高兴,拉着老班长的手握了又握。

平时如慈母的白大夫,一旦有紧急情况,就如雄狮一般冲过去。政通还听一位护士讲过,在一次战斗中,一个伤员胳臂受伤,流血不止,神志昏迷,生命垂危。战场离白求恩的医疗队有六十里路。白求恩得知后,背上挂包,带一点手术器械,连翻译也等不及带,骑马飞奔而去。快到时,那匹棕色骏马的臀部淌着雨样的汗水。由于白求恩及时赶到,把这个同志从死亡线上救活了……

政通住院时,3营那位脾气暴躁的张致勇也负伤,子弹打穿了小肠,白求恩给他做了很长时间的小肠接植手术。他身高体壮,恢复得特别快。一天,359旅教导营投入一场战斗。白求恩因为感冒发烧没有去前线,另外的救援队去了前线。旅部的一位同志来医院护送伤员,把教导营3队副队长张致祥刚刚牺牲的消息告诉了张致勇。

谁想脾气急躁的张致勇悲愤万分,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要去为哥哥收尸!要为哥哥报仇!他感觉自己已经好利索了,遂不顾一切,硬拉过旅部来人的战马,翻身而起,策马向战地奔去。很快,白求恩就发现这一情况,神情沉重。张致勇刚做过小肠接植手术不久,虽恢复极快,但却经不起剧烈震动。白求恩迟疑片刻,马上和旅部人员一起跃马追赶。他们赶了几十里路后,果然见张致勇倒在路边,战马还没有离开,在他的身旁嘶鸣……寒风中,还在高烧的白求恩满脸通红,两眼溢出了热泪。他望着遗体喃喃地说:“可惜!可惜!为什么事先不告诉我呢!”

翻译董越千,感慨不断,多么可怜的一对苦命兄弟啊!他努力给白求恩翻译了那句中国谚语:“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和白求恩同志一起工作的同志,无一不被他那火一样的革命热情和认真精神所感动。

晋察冀军区后方医院的护士长董兴谱,曾回忆白大夫跪炕上给平山团战士“当输液架”的细节:

1938年9月的一天下午,白求恩大夫和军区卫生部部长叶青山等来到了招堤寺晋察冀军区卫生部休养一所检查伤员。恰逢718团转送来一位伤员,一颗黄豆粒大的弹片炸进头部太阳穴,伤口感染也很重,伤员神志不清,情况危急。白求恩要我们立即设法通知后方医院把他的头部手术器械送来。

“有没有吊瓶?有没有通气用的长针头?”我回答说:“都没有……”只见他拿起一个药瓶,在瓶口塞上一点棉花上了炕,双腿跪在炕上,弯着腰,一只手拿着药瓶代替的滴瓶,向伤员头部伤口里滴入药水……伤员的头动一下,他的药瓶和接水器也随着动一下,这样准确地慢慢地将药水滴入伤口,清洗消炎,每分钟滴几滴都是有一定数量的,多了少了都不行。

时间在寂静中逝去。天色渐渐暗淡了,护士不声不响地在窗台上点燃了蜡烛。许久许久,我们站得两脚都发酸了,而白求恩大夫仍然跪在那里,坚持着给伤员滴药水。我们想替换他,劝他去吃饭,他不 理会。这时,我望着白求恩大夫,感到浑身的暖流往上涌。他—— 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纪那么大了,白天又经过长途奔波和紧张地检查处置伤员,现在却跪在土炕上做着我们护理人员做的工作……他那伟大的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便给我留下了难以泯灭的印象。

在我追寻平山团时,阅读到白求恩大夫大量的资料,读来无不感慨万千。在1938年春天到1939年冬天,白求恩在晋察冀20个月的时间里,无数动人篇章皆让人潸然泪下。战士们喊出的那句冲锋口号,不仅仅是对于一个大夫的期待,也是对一种精神的无限敬仰……

永记“西来华佗”

对他们来说,共产主义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种空谈或信仰。他们的共产主义简单而又深刻,其自然合拍如膝骨之运动,肺脏之呼吸,心脏之搏动……他们愤恨时绝不宽赦,而仁爱的胸襟却又坦荡得足以容纳下整个世界。还说什么不懂感情的中国人!在这里我找到了最富于人性的同志们。他们遭遇过残酷,可是懂得什么是仁慈;他们尝受过苦痛,可是知道怎么笑;他们受过无穷的苦难,可是依旧保持着他们的耐性、乐观精神和静谧的智慧。我已经爱上他们了;我知道他们也爱我。

——《白求恩日记》

充满创造的活力,生命像烈火一样燃烧的白求恩,于1939年1月又回到了平山。开始编教材,搞培训,建立模范医院,之后又建起卫生学校,晋察冀的医疗工作变得生机勃勃。

他那样热爱生活,繁忙的工作间隙还写小说,写日记;他的一篇小说《肥沃地里的野草》,1939年8月6日在美国《进步周刊》发表。写一个农民父亲用毛驴驮着箩筐,给儿子的部队送一颗未有爆炸的炸弹,非常诙谐、有趣味,风格极像孙犁。血与火的战场中,白求恩眼里只有大美、博爱,他的笔触如此唯美——对平山晋察冀后方医院花木村,他这样描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