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梦醒黄昏
19236000000041

第41章 友谊链接(4)

面对苦难,只有两种结局:要么你打倒它,要么被它打倒,由此也就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要么淡看世间风霜雨雪,要么自怨自艾,浸在苦海中不能自拔。经过22年的“贱民”生活之后,柳萌也为自己不公的命运抱过屈,为自己不幸的家庭流过泪。可是在文坛前辈的开导下,在悠悠岁月的洗礼后,他越来越能辩证地看待苦难了。那是上世纪80年代,他在《新观察》杂志社做杂文编辑的时候,因为约稿,见到了景仰已久的作家孙犁。谈话间柳萌提到了自己的“右派”生涯,满以为孙犁会说些同情的话,岂料先生沉吟片刻,用非常平和的语调说:“人这一辈子都很不容易。不过,只有经过大喜大悲大起大落,那才叫真正的人生。你都经历过了,就会比未经历过的人,对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对于孙犁先生说的这番话,当时的柳萌并不认同,心里还颇感委屈,而随着时光的流逝,人生厚重感的增加,柳萌终于领悟:假如你真的经历苦难了,苦难的感受已经溶入你的血脉里,你就必须把它们当作财富,不然,你的种种苦难岂不是白受?他推己及人,进而认识到,只要生活着就会有压力,无论是老少、官民、穷富,各有各的压力,学会给自己减压,是一生的事情,最好的方式方法,便是寻求心灵的沉静。

“白灼两头”心坦然

柳萌的童年是在天津市宁河县的乡间度过的,捉蝈蝈儿、照螃蟹、滚铁环等儿时游戏,伴随着绵绵长长的母爱,温馨了他早年的记忆。就是说,他人生的开头原本是正常的、美好的。

掐掉中段,重回北京之后的柳萌,在《工人日报》社工作两年,后调入中国作协,做《新观察》杂志编辑5年,当过作家出版社副社长,中外文化出版公司负责人,1998年从《小说选刊》杂志社社长的位子上退休时,已经超期服役了3年。或许是出于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的心理,重回工作岗位的柳萌迸发出巨大的能量。是他,捕捉商机,出版高阳小说《乾隆韵事》,为出版社淘到第一桶金;是他,思想开放,适时推出《作家参考丛书》《中国作家看世界》等丛书;是他,策划“三驾马车”作品研讨会,为鼓励中青年作家创作摇旗呐喊……凭着这种拓荒牛的精神,柳萌为这几家原本清汤寡水的文化单位赢得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也为他本人赢得了一个“老板”的绰号。

退休之后的柳萌调试心态,生活过得比上班时还要充实:早起6点听广播,写半小时毛笔字,然后散步,吃早点,八九点坐在电脑前写文章,高兴了写2000多字,少的就写1000多字,午饭休息一会儿,下午会友,没有朋友,就外出晒太阳,回家上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退休之前的他出版过4本书,退休之后10来年,已出版散文、杂文随笔、纪实文学等专集20多本,以至于他本人都后悔退休晚了。

其实,人生的顺逆从来都是相对的。因为敢说真话,他为自己赚来一顶“右派”帽子;却也因为真诚、实在,使他结交了一批工人、军人和知识分子朋友,正是这份友谊,给他以信念和力量,帮他挺过那漫长的坎坷岁月。而当疾病、衰老等苦痛向晚年的他袭来的时候,他不颓唐、不屈服,在自己钟情的文学写作和以文会友中,坦然面对,悠然前行。他说:“人生在世几十年,究竟活个什么?还不是活个人品、人缘、人情、人味儿。”话很质朴,却是他从亲身体验中提炼出的人生智慧,也是一个并不易达的人生境界!

2011年3月16日

原载2011年5月7日《人民日报》

内容与形式:追求完美

——柳萌散文的美学解读

陈德宏

作为读者我喜爱柳萌的散文已有些年头了,作为文学期刊的编辑我编发柳萌的散文也有不少篇章了。但是很难说我了解更难说我理解了柳萌的散文创作。他的散文犹如一片大海,有时恬静闲适,波澜不惊;有时又巨浪滔滔,波诡云谲;题材的广泛新颖,内容的驳杂厚重;思想的深刻独到,哲理的电光石火;语言的酣畅淋漓,艺术手法的变动不居,令你很难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犹如瞎子摸象,你“摸”到的充其量只是柳萌这头“散文大象”的局部。还好,春节前夕获赠皇皇三大本的《柳萌自选集》——纪实文学卷《空谷回声》、随笔杂文卷《老柳村言》、散文卷《年光岁影》(作家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令我春节长假,在尽情享受亲友团聚、美食大餐的同时,又有了精神充盈。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我阅读柳萌——这位集编辑家、出版家、作家于一身的“老板”,提供了丰富而系统的作品及考察、探求的明晰路径,解决了长期以来我“老虎吃天无处下爪”的困扰与苦恼。

一 命运交响乐 历史沉思录

纪实文学卷《空谷回声》的主要篇章——《早老的青春》,实际上是作者散文体的半生自传。读这些文字令我心灵震撼,我分明听到的是命运的奔突与呐喊,历史的叹息与沉重。

柳萌解放初怀揣年轻人的革命理想及对人生的美好憧憬,参加革命。但不久便尝到了“革命运动”的苦涩——先是以“不安心工作”为由遭整治,次是在“反胡风运动”中以“莫须有”罪名受审查,最后在“反右派”运动中成为贱民,报考北大成为泡影,初恋情人被迫分手……他犹如一条航船,刚刚起锚,便被暴风拆断了风帆;犹如一只雏鹰,刚刚起飞便被骤雨打断了翅膀;之后是北大荒、内蒙古22年颠沛流离的“流放”生活。22年后,柳萌回到北京,转了一个圆圈,重新回到人生的原点,然而韶华已逝,青春不再,徒留无限感慨:“当我回首走过的道路,喜悦与伤痛,甜美与酸楚,同时混杂在我的脑海里。我真想说点话,却又不知从何说起,最后只是不住的感叹:唉,二十二年啊,这是我最好的年华,这是生命的春天,然而没有绿色。如果把青年时期所受的磨难,到了中年时期开始的平顺,用雨来比喻我的前半生,真可谓春天的雨秋天晴,这阴雨天实在太长太长了……”

这“春天的雨秋天晴”难道仅仅是柳萌个人命运的写照吗?被这场“雨”凉透心伤透心的人何止万千!?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柳萌把自己的半生不幸归结为“命运”不无道理。那么“命运”由谁决定的呢?亚里士多德说:“我们的性格,是我们行为的结果。”芥川龙之介说:“命运非偶然,而是必然,它就藏在你的性格中。”布封的话更简单明了:“性格即命运。”

那么,又是怎样的性格决定了柳萌的命运呢?拿柳萌自己的话说是“比较散淡、固执、直率、抗上、不愿受人摆布……”其实读他的作品不难发现,还应该加上他对人对事的坦诚,对文学的执著与挚爱,以及对自由灵性、独立人格的渴望与追求……在正常、健全、文明的社会里,这些属于真善美的性格,本应成为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和谐的重要的积极因素,是应该大力倡导弘扬的。然而在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年代,却成了大事挞伐的目标,“罪恶”昭彰的渊薮。由于政治运动一个接着一个,而且往往是后一场运动保卫前一场运动的“成果”,于是柳萌就不得不断地吞食自己性格结出的苦果,饮下自己性格酿造的“苦酒”,像陷入泥淖之人,不断地挣扎,以求自救自保……

柳萌在《二十二年后又归来》中有一段关于苦难的感叹。他先说,起初也相信和接受“苦难是人生的财富”,可仔细一想,苦难“在人们的意识里并非是真正好东西。”最后才说:“不过,作为一个有过苦难经历的人,我始终是这样认为:假如你真的经历过苦难了,苦难的感受已经融入你的血脉里,你就必须把它们当作财富,不然,你的种种苦难岂不是白受?”

这段关于“苦难”的一咏三叹的领悟与感慨,可谓入木三分,深刻隽永,充分体现了柳萌关于苦难,关于命运的清醒认识与精微体察。

壮哉,柳萌!败也性格,成也性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性格、困难、命运的博弈,让我们鉴识了一个百折不挠、九死未悔、不向命运低头、敢向邪恶抗争的“卑贱者”并不卑贱的甚至堪称高贵的灵魂及其生命的顽韧与绚烂。

不管自觉与否,柳萌的自传体散文,以及他状写新时期文坛轶闻趣事的《沙滩拾残贝》、凭吊文坛耆宿的《消失的背影》,都是在书写历史——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感为线索书写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史、心灵史。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人文知识分子的荟萃之地——开个玩笑,即使是“右派”也堪称“精英右派”,北大荒及内蒙是北京“右派”的“流放”地,也是全国“右派”改造的缩影。因此,柳萌笔下的那些真人、真事、真思想、真情感的流淌,那些“右派”的行状、心态及他们的泪水、辛酸、痛苦及灵魂的呐喊、呻吟……无不具有了全国的典型意义。

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媳妇”,更有激愤极端者,称历史是胜利者的“娼妓”。说一千道一万,历史终究还是要回归历史,包括古今中外那些曾“君临天下”、把历史当作“小媳妇”任意“打扮”的人,最终还是得回归历史给他(她)的定位,接受历史的审视与评判。柳萌的那段失去青春的22年,以及其他的文坛旧事,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当历史学家将那段历史总结的概念、抽象为干巴巴地几条“筋骨”的时候,柳萌等一批有良知有责任感的作家的作品,会为其注入精、气、神,令这些“筋”“骨”变得血肉丰满而灵动可感。

恩格斯称巴尔扎克是法兰西历史上最伟大的书记员。

列宁称列夫·托尔斯泰是俄罗斯社会的一面镜子。

这不都是对作家用文学负载历史,书写历史的肯定与褒扬吗?

二 持平民立场 抒草根情怀

在一个追名逐利、物欲澎湃、炫权炫富、各行各业都以“官本位”的标准审时度势的社会,作家坚持平民立场,抒发草根情怀,不仅需要真诚、正义与勇气,而且需要定力与道行。对此,柳萌不仅做到了,而且以一贯之。尤其是他的随笔杂文,绝对而坚定的草根立场,彰显来自平民世界的价值与自信。

柳萌说:“比城市更老的是人,比‘特殊人’更多的是普通人,城市是普通人所建,名人大院官员豪宅,同样出自普通人之手。如果说一座皇皇城郭,古老故事和演变历史,构成她独特的文化,最生动最丰富最久远的,恐怕还是城市平民文化。平民文化即使构不成主体,起码不要轻率地被否掉,给普通人留下点生活记忆,这样的要求总不能算奢望吧!”(《还有多少念想留给百姓》),这不是为平民百姓代言,简直就是他们的宣言。此类为平民百姓争话语权、争生存空间的文字,在柳萌的作品中比比皆是——为郊区被忽视而鸣不平的《被城市地图怠慢的乡村》,呼吁保护地域文化、市民生活习惯的《给普通人保留点情趣》,希望什刹海不要被商场淹没的《让什刹海成为文化街》,此外还有《平民百姓的路》《平民百姓的钱》《平民百姓的时间》……

任何一个社会,有平民百姓就有富人、官员;富人有钱,官员有权,如果不受约束再来个钱权交易,很容易异化为鱼肉百姓的特殊的利益集团。解决之道当然在于执政当局的法律制裁,健全的社会监督、监察机制,及道德的自我约束。作家的利器是手中的笔,因此写文章从道德的层面予以劝诫,从利害的关系予以警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未必有显著成效,但终归还是在为构建和谐社会尽心尽力尽责。而对富人,柳萌进行了一系列触动灵魂的叩问:《富人们做了多少善事》《富人经常想什么》《善事也要讲“成本”》《坦然面对财富》《到底是谁的钱》……面对官员,柳萌也提出了一连串的劝告与追问:《更要提倡听真话》《领导者要善待下属》《为官岂能无情分》《谁来惩治吹牛官》《重举轻落官员笔》《领导者的话语权》《别拿“官话”说事儿》《领导者更应该讲道德》……

柳萌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曾长期品尝过失去公平正义的辛酸悲苦与屈辱,深感公平正义比阳光更重要。因此,他的平民立场,草根情怀,悲天悯人,尊重生命,书写弱者的高贵,维护被损害者的尊严,已融入了他的血脉,化入了他的灵魂,喷涌而出,便是这一篇接一篇的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富有温度饱含情感的随笔杂文。

三 内容与形式:追求完美

散文是一种充满悖论的文体。它有点像小说,需要叙事、状物、写人;然而它又不是小说,它需要比小说有更多的熔铸、挥洒与灵动。它有点像诗,需要意境、意象与哲思;然而它又不是诗,它需要比诗有更多的言说、洞见与感悟。它需要谋篇布局、高度技巧;然而在散文大家那里,这一切又需要退避三舍,化为无痕。它是最容易进入的文体,然而进入容易修炼难,修成“正果”更难。当然这是针对纯散文或者说是严肃散文而言的。柳萌将其他两卷分别标注为“纪实文学卷”及“随笔杂文卷”,唯独把《年光岁影》标为“散文卷”,可见作者本人也是有此考量的。

内容与形式:追求完美,是柳萌这些纯散文或者称之为美文的最大最主要的特点与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