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顿首再拜,禀告司谏足下:我十七岁时,家住随州,看到天圣二年进士及第的布告,才知道了您的姓名。当时我年纪轻,尚未与别人结交,又住在僻远的地方,只听说布告上的宋舍人兄弟,以及叶道卿、郑天休等人,因文学著名于世,因此这次进士考试号称得到了人才。而您置身其中,单单没有突出的可以称道的地方,我因而怀疑您不知是怎样一个人。以后过了十一年,我第二次到京师,您已担任了御史里行,可还是没有机会与您见一次面。只是常常向我的朋友尹师鲁打听您的贤与不贤,师鲁说您“正直有学问,是一位君子”。我还有些怀疑。所谓正直,就是不可弯曲;所谓有学问,就一定能明辨是非。凭借着不可弯曲的气节,有能辨是非的明智,又担任谏官的职务,却随波逐流默默无言,与一般人没有任何区别,这果真是贤者吗?这不能不使我怀疑啊!自从您担任了谏官以后,我们才认识了。您一脸正气,纵论前代之事,思路清晰十分引人。褒扬正义,贬斥奸邪,没有一点谬论。啊,据有这样的辩才向人显示,谁会不爱戴您呢?虽然是我,也私下认为您大概是个真君子吧?这是我自从听说您的姓名直到与您认识,十四年中却有三次怀疑的情况。如今推究您的实际行为再来仔细分析,然后断然肯定您不是个君子。
前几天范希文贬官以后,我和您在安道家中会面,您极力诋毁讥笑希文的为人。我开头听到这些话,还怀疑您是讲着玩的。等到碰见师鲁,他也说您极力否定希文的所作所为,然后我就不再怀疑了。希文平生刚正、好学、博古通今,他立身朝廷始终如一,这是天下都知道的。如今又因为正直敢言触怒了宰相得到罪责,您既不能为他辨明无罪,又害怕有识之士会责备自己,于是就跟着别人来诋毁他,认为他应当受到贬斥,这真是太可怪了。说起人的性格,刚正果敢、怯懦软弱的性格都受之于天,不可勉强改变。虽然是圣人,也不会用办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别人一定办到。如今您家中有老母,自身又爱惜官位,害怕忍饥受冻,顾念利益俸禄,因而不敢稍有违反宰相以致受刑遭祸。这也是平庸之辈的常情,只不过是做了一个不称职的谏官罢了。虽然是朝廷中的君子,也将怜悯您的无能,而不会用必须办到来要求您的。如今却不是这样,您反而昂然挺胸十分得意,没有一丝一毫的羞愧畏惧,随意诋毁希文的贤能,认为他应当遭受贬斥,希望以此掩盖自己不据理力争的过错。应该说,有能力而不敢去做,那只是愚笨之人做不到罢了。而用小聪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那就成了君子的敌人了。
况且希文难道真的不贤吗?从天圣三、四年以来,从大理寺丞做到前行员外郎,他在做待制的时候,每天备做皇帝的顾问,如今同僚中没有能与他相比的人。这难道是天子仓促起用不贤之人吗?假使天子把不贤之人当作贤人,那是聪明之中的疏忽。您身为司谏之官,是天子的耳目,当希文仓促间被起用之时,为什么不马上为天子辨明他的不贤,反而默默地不讲一句话。等到他自己失败了,然后跟着别人说他的不是。如果希文真是贤人,那么如今天子和宰相因为他违背自己的心意而斥逐贤人,您就不得不出来讲话。如此说来,那么您认为希文贤能,也不免遭受责备;认为希文不贤,也不免遭受责备,大概您的过错就在于默默无言罢了。
从前汉王朝杀害萧望之和王章,估计当时朝廷中的议论,必然不肯明确地说是杀了贤者。相反必然把石显、王凤说成是忠臣,而萧望之和王章作为不贤之人而遭受罪罚。如今您真把石显、王凤看作是忠臣吗?萧望之与王章真的不贤吗?当时也有谏官,他们必定不肯承认是害怕灾祸而不向天子进言,也必定会说萧望之、王章应该被杀而不值得提出意见的。如今您看,他们真的该杀吗?那是只可欺骗当时的人们,而不可欺骗后代的。如今您又想欺骗现在的人们,就不怕后代人的不可欺骗吗?何况现在的人也未必就能欺骗啊。
我恭敬地以为,当今皇帝即位以来,进用谏官,采纳意见,如曹修古、刘越虽然已经去世,还被人们称扬。如今希文与孔道辅都由于敢于进谏而被提拔任用。您幸运地生于此时,碰到如此能听取意见的圣主,尚且不敢说一句话,为什么呢?前几天又听说御史台在朝廷中贴出布告,告诫百官不可超越本职谈论政事,这样,能够提意见的只有谏官了。假如您又不说话,那么天下就没有可以说话的人了。您在谏官那个位置上却不说话,就应该离职,不要妨害胜任谏官之职的他人。昨天安道遭到贬谪,师鲁也等候着罪责,您还能够有脸面去见士大夫们,出入朝廷号称谏官,那是您不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事了。所可惜的是,圣朝有事情,谏官不说而让别人去说,这种事情记载在史书上,以后使朝廷蒙受到羞辱的,是您啊!
按照《春秋》的法则,对贤者要求详尽周全。如今我还一心一意地希望您能够向天子进一言,不忍心就与您决绝,而不拿贤者来要求您。倘若您还认为希文不贤而应当斥逐,那么我今天如此为他说话,那是朋党邪恶的小人了。希望您直接带着这封信到朝廷上去,让天子判定我的罪过而杀了我,使得天下都真正了解希文应当被斥逐,这也是谏官的一大作用啊。
前几天您在安道家中,把我叫去议论希文的事情。当时有其他客人在,我不能畅所欲言。因此就写了区区此信,恭敬地希望您明察。不多言了,欧阳修再拜。
欧阳修在这篇杰出的书信体议论文中,列出十四年里三存疑:一疑其文名不彰,二疑其品节不高,三疑自己的判断有误,以此破题,展开对虚伪谏官高若讷的灵魂拷问,再笔触猛一转,直击标的:“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你高若讷绝不是一个士君子,你是一个小人儒!范仲淹“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还照不出你高若讷的真面目吗?在接下来的事理对比中,两种人格与品节的高下、尊卑,道义与情感的价值评判,真实与虚假的对比取向,都层层递进,两相辉映,昭然若揭。整封信一气呵成,直陈胸臆,毫无回避矫饰,言辞之深刻,语锋之尖锐,尽显一个士君子的旷世雄风。
在这里,欧阳修是一个代表,既代表着已然被剥夺话语权的范仲淹在继续发声,更代表着当朝一批志于道者,誓将此次“小规模”“集体碰撞”行动进行到底。这一点,很快由高若讷的言行证实。
假如高若讷是一个气节高迈的君子儒,他完全可以回信与欧阳修展开交锋,辨明是非,甚至可以找上门去,进行高山与高山的直接对话,求同存异,达到共识。然而不是这样的!笔者这位山西老乡,与大多数志于禄者一个样,完全缺乏独立个性,说得不好听点,他此时就像一条在外面挨了打的狗,立即跑回去向主子诉苦求助,离了皇上他什么事都没主意了。《宋史·高若讷传》这样记载:“时范仲淹坐言事夺职知睦州,余靖、尹洙论救仲淹,相继贬斥。欧阳修乃移书责若讷曰:‘仲淹刚正,通古今,班行中无比。以非辜逐,君为谏官不能辩,犹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廷,是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耶!今而后,决知足下非君子。’若讷忿,以其书奏,贬修夷陵令。未几,加直史馆,以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本是文人间的一桩笔墨官司,高若讷却“以其书奏”,向当权者出卖了同类,自己则升官晋级。史书记载简约,其实这场不同文化背景支撑的忠奸戏演得好有彩头。两位当代女学者孙晓玲和苏馨,在她们合著的《欧阳修故事》中,于此有所细述。
次日朝议,高若讷出班跪倒,向上叩头,表示自己有本上奏。……只听高若讷操着有些尖锐的嗓音,慢条斯理地说:“陛下,范仲淹被贬职之后,臣四处察访,发现朝野对此事的看法与圣上的意思都是一致的。因此,臣不敢进言营救范仲淹。但欧阳修写信诋毁臣,说仲淹平生刚直,博古通今,是朝中无与伦比的人物;责备臣不为范仲淹辩护,还有脸说自己是谏官,真是不知羞耻。他还说,如今陛下跟宰相因为朝臣忤逆己意而驱逐贤人,作为谏官臣不能不说话。
“臣认为,贤者是治国的栋梁。如果陛下因为朝臣忤逆己意而驱逐之,臣应该进言;如果宰相因为朝臣忤逆己意而驱逐之,臣也应该争辩。但臣认为,范仲淹过去因为论事切直得到朝廷重用,如今又在陛下面前大放厥词,自取其辱,怎么能说是无辜呢?如果收回对范仲淹的贬官旨意,反倒坐实了陛下因为朝臣忤逆己意而贬逐贤臣的罪过,害处更大。还请陛下下令,让有司衙门好好教育一下欧阳修,不要让他妖言惑众。”讲完这一番话,高若讷从衣袋里掏出欧阳修写给自己的那封信,双手呈上。
这是欧阳修活到三十岁、从政五年来听过的最恶毒阴险的诡辩。高若讷偷梁换柱,把欧阳修对自己的谴责转嫁为对仁宗和宰相吕夷简的指责。千错万错,都是范仲淹的错。谁为范仲淹说话,谁就是指责仁宗和宰相,就是跟天子过不去。好恶毒的一招,此言一出,再没有人敢为范仲淹进言。
其实,这一“转嫁”招数,以及把私人信件当作致人死地的“铁证”交上去,恶毒是恶毒,但一点不奇怪。帝王文化本来就是由帝王们和小人儒们共同创造并维护的,他们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要能经得住士君子文化的可怕碰撞,并战而胜之,一切恶招和诡计都可以用得上。宋代的士君子文化相对还算强势,但也常常碰撞不成,深受其害。这一次,欧阳修跟范仲淹们一样,也要倒大霉了,被贬到“鸟不拉屎”的夷陵去了。夷陵县治今已不存,成为宜昌市夷陵区了。
回到范仲淹。此次三贬出都,长亭送别的人儿,可就寥然无几了。但恶势凶凶之下,还是有毫无畏惧者在,王质便是一个。王质比范仲淹小十二岁,时年三十六岁,任集贤校理,青云直上的空间还大得很,但他显然志不在禄。史料记载道:“时治朋党方急,士大夫畏宰相,多不敢为仲淹送行。质为集贤校理,毅然‘载酒往饯’。质又独留语数夕。或以诮质,质曰:‘希文贤者,得为朋党幸矣’。”要知道,“载酒往饯”的王质,此时还病着,是“扶病载酒而来”,他认真地说:“范君此行,尤为光耀!”范仲淹则开玩笑地答道:“仲淹前后已是三光了,下次如再送我,请备一只整羊,以为祭品吧!”据说,第二天,有跟踪的人警告王质说,你昨日的一言一行,可都记录在案,你消停吧!王质听了,毫不为意,还是那句话:“希文贤者,得为朋党幸也。”能追随范仲淹这样的贤者,成为他的一党,是我的无上荣幸,知道不?
饶州在鄱阳湖畔。范仲淹从开封走水路到此,至少要经过十几个州。据说除扬州外,一路再无长官出面接待范仲淹。宽松如宋朝,帝王文化嚣张的时节,居然也这般唬人呢。
八年三遭贬:河中府近半年,睦州、苏州近两年,饶州、润州、越州近五年,贬官生涯十占八九,安居京城的日子加起来也就一年多点。怪不得笔者在开封城里打听甜水巷苦竹居范宅,老开封们一问三不知呢。按寻常说,一个人荣调中央机关工作,安家于京都繁华之地,多难得的机遇!就该分外珍惜,乖乖地给皇家听差做事,熬出个加官晋爵、封妻荫子,为家庭、家族不断赚取财富与荣耀,从此成为帝都名门,累代簪缨世胄……人生在世,你还要怎么着。可范仲淹他,根本就不是这样的人生追求,国之不兴,兴家何为?进京只为国事谋,国事蹉跎,拼尽全力尚且于事无补,哪有心思和工夫经营小家?此时,笔者忽然明白过来,你就是找到甜水巷苦竹居,又会有多大收获?你得去那贬官生涯里追访范仲淹,三贬之间,必有无穷故事。
那么,从河中到越州,六七年间,范仲淹是怎么度过三贬生涯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