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忧乐天下:范仲淹传
19233800000021

第21章 三次碰撞(3)

刘太后一死,仁宗即着手搭建自己的核心班底,旧臣只留用两位,一位是当年的东宫老师张士逊,一位便是吕夷简。他很满意,回到后宫就随口告诉了郭皇后。郭皇后当下就没好气地说:“夷简独不附太后邪?但多机巧、善应变耳。”他难道不是刘太后的死党吗?不过是机巧善变,很会看风使舵罢了。一句话点在仁宗心病上。此时吕夷简还没有拍牢皇上,再一个,这仁宗有个大毛病,就是往往主意不真,容易摇摆,这会儿一转念间,便把吕宰相当作刘太后旧人给剔出去了。有个宦官头目阎文应,一向得吕夷简好处,二人早就内外勾连一起[35],便把这事给透露出来。吕夷简气得咬牙,从此就盯上了郭皇后。终于三年等来个闰月,不废掉你郭皇后我废谁去!

没想到的是,废后诏书一颁布,朝堂上一片哗然。绝大多数官员都觉得事有过分,郭皇后行为出格,但并无大过,就为这点“家暴”褫夺皇后封号,于大礼不合,于人情有违,给祖宗和天下百姓不好交代。大臣们议论汹涌,仁宗有点紧张。吕夷简就给皇上壮胆:汉光武帝就废过皇后,史有先例怕什么?吕夷简也有同道,御史中丞范讽立即帮腔:光武帝乃大大的明君,尚且废后,况且这郭皇后也把皇上伤害得够呛,废掉没事。这消息传出去,文武百官更加气愤,决定要“伏阙面圣”,找皇上当面说去。谁领头呢?范仲淹自然是一个,另一个则是御史中丞孔道辅,积极呼应者有孙祖德、宋郊、刘涣、蒋堂、郭劝、杨偕、马绛、段少连等人。前文书中提过孔道辅这个名字,孔子的第四十五代孙,出自晏殊门下,为人耿直敢言,此次比范仲淹还显激烈。但是,在吕夷简们的安排下,仁宗不出面,由吕夷简把大臣们召至中书省,说明废后一事。不等范仲淹开口,孔道辅就抢了先,直逼吕夷简:“大臣之于帝后,犹子事父母也;父母不和,可以谏止,奈何顺父出母乎?”吕夷简回答说:“废后有汉、唐故事。”孔道辅进逼:“人臣当道君以尧、舜,岂得引汉、唐失德为法邪?”吕夷简一时语塞,退去对仁宗说:看来他们要闹到宫里来,“伏阁请对,非太平美事”,这可不妙呀皇上。正说话间,范仲淹、孔道辅和众大臣“径趋垂拱殿”,要求仁宗皇帝收回成命。吕夷简让人连忙将宫门关上。孔道辅手执铜环,叩击金扉,隔门高呼:“皇后天下之母,不当轻议黜废。愿赐对,尽所言。”但是不管怎么喊,里边就是不开门。僵持多时,看看无济于事,大家议定,明日早朝时,发动百官与吕夷简辩论,这才退去。里边的可就下了狠心,出了狠手:吕夷简说台谏官如此藐视御诏,岂能轻从?务必晓以颜色。仁宗也铁了废后之心,再下诏说“谏官、御史自今并须密具章疏,毋得相率请对”,往后禁止你们集体闹事。

当晚,据说范仲淹妻子李氏,苦苦哀求范仲淹勿去招惹皇上与权相,以免招不测之祸。但范仲淹却不为所动,天不亮就头也不回地出门而去。结果,刚走到待漏院,就听有诏传下,贬他去做睦州知州。更绝的是,返回家中时,已有钦差“侍候”启程,十口之家等于是被押送出京的。孔道辅贬知泰州,别的人或贬或罚,无一幸免。

宋仁宗把台谏官们赶出京城之后,废后之举随即完成,将郭皇后打入冷宫——瑶华宫。再由吕夷简等人百般进劝,立宋初名将曹彬的孙女为新皇后。有意思的是,宋仁宗对这个曹皇后也打不起精神,又喜欢上一个张贵妃,喜欢得要命。可叹红颜命短,很快去世了。仁宗大有乃父遗传,还挺痴情,要以皇后之礼发丧,而且在治丧的第四天就宣布天下,追封张贵妃为张皇后,赐谥“温成”。此时京中已无人敢言,吕夷简之辈志于禄者,则由着皇上瞎折腾,你皇上高兴,我们就满意。仁宗一朝,一生一死两皇后,生者郭后入冷宫,死者张后受追封,成了一段旷古奇闻。这一场冲突,便是宋史上著名的“废后风波”。

对范仲淹来说,这就是他的第二次“碰撞”,其结果便是第二次贬官。那么,他的精气神就倒了吗?没有,还是那么强势、那么冲。何以为证呢?先不说别的言志诗文,只看一份《睦州谢上表》。

臣某言:臣昨奉敕差知睦州军州事,已到任交割勾当者。献言罪大,辄效命于鸿毛;宥过恩宽,迥回光于白日。事君无远,为郡甚荣。……臣腐儒多昧,立诚本孤。谓古人之道可行,谓明主之恩必报。而况首膺圣选,擢预谏司,时招折足之忧,介立犯颜之地。当念补过,岂堪循默!

昨闻中宫摇动,外议喧腾。以禁庭德教之尊,非小故可废;以宗庙祭祀之主,非大过不移。初传入道之言,则臣遽上封章,乞寝诞告;次闻降妃之说,则臣相率伏阁,冀回上心。议方变更,言亦翻覆。臣非不知逆龙鳞者掇齑粉之患,忤天威者负雷霆之诛,理或当言,死无所避。盖以前古废后之朝,未尝致福。汉武帝以巫蛊事起,遽废陈后,宫中杀戮三百余人。后及巫蛊之灾,延及储贰。至宣帝时,有霍光妻者,杀许后而立其女,霍氏之 ,遽为赤族。又成帝废许后咒诅之罪,乃立飞燕,飞燕姊妹妒甚于前,六宫嗣息,尽为屠害。至哀帝时理之,即皆自杀。西汉之祚,由此倾微。魏文帝宠立郭妃,僭杀甄后,被发塞口而葬,终有反报之殃。后周以虏庭不典,累后为尼,危辱之朝,不复可法。唐高宗以王皇后无子而废,武昭仪有子而立,既而摧毁宗室,成窃号之妖。是皆宠衰则易摇,宠深则易立。后来之祸,一一不差。臣虑及几微,词乃切直。乞存皇后位号,安于别宫,暂绝朝请。选有年德夫人数员,朝夕劝导,左右辅翼,俟其迁悔,复于宫闱。杜中外觊望之心,全圣明始终之德。

且黔首亿万,戴陛下如天,皇族千百,倚陛下如山,莫不虽休勿休,日慎一日。外采纳于五谏,内弥缝于万机。而况有犯无隐,人臣之常,面折廷争,国朝之盛。有阙即补,何用不臧!然后上下同心,致君亲如尧舜;中外有道,跻民俗于羲黄。将安可久之基,必杜未然之 。

上方虚受,下敢曲从?既竭一心,岂逃三黜。伏蒙陛下皇明委照,洪覆兼包,赎以严诛,授以优寄。郡部虽小,风土未殊,静临水木之华,甘处江湖之上。但以肺疾绵旧,药术鲜功。喘息奔冲,精意牢落。惟赖高明之鉴,不投遐远之方。抱疾于兹,为医尚可。苟天命之勿损,实圣造之无穷。乐道忘忧,雅对江山之助;含忠履洁,敢移金石之心。仰戴生成,臣无任。

通篇气势,哪像贬官语言?遭贬的倒像是吕夷简们。皇上,他们给您出的什么馊主意啊!拿汉唐废后说事,看看他们废后引出的现祸与后遗症吧,那真是“前古废后之朝,未尝致福”“危辱之朝,不复可法”,千万不能再蹈他们的复辙呀!至于我“腐儒”范仲淹,“事君无远,为郡甚荣”,你皇上把我下放到睦州,好地方啊,“静临水木之华,甘处江湖之上”,我可是“乐道忘忧,雅对江山之助;含忠履洁,敢移金石之心”。该怎么说还怎么说,该怎么做还怎么做,该怎么活还怎么活,这叫“有犯无隐,人臣之常,面折廷争,国朝之盛”也!

范仲淹在二次贬官期间,还写了诸多别的诗文,也放在后面专章里一并展示。

23.《百官图》事件

以笔者之见,《百官图》事件,是一桩“集体碰撞”事件,是以范仲淹为首的“志于道派”对“志于禄派”的小规模碰撞,是后来的大碰撞——庆历新政的一次前期试验性碰撞,而且,此次参与碰撞的人马,就是后来推行新政的基本班底,此次碰撞的主要目标——吏治问题,也正是后来庆历改革所瞄准的主要目标。

景祐二年(1035),冬十月。贬在睦州快两年的范仲淹接到新任命,“除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不久“召还,判国子监”,很快又“除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此时再回京城的范仲淹已四十七岁。他所面对的朝廷生态如何呢?

这前后,“直而疏”的首相李迪,斗不过“巧而密”的次相吕夷简,只好卷铺盖走人。仁宗起用被罢黜了六年的王曾归相位。此时,吕夷简羽翼已丰,有了呼风唤雨的能量,且甚讨仁宗欢心。他看不起王曾,却虚巴巴地要把首相之位让给王曾。仁宗看不出其中奸巧,慌忙把吕易简推上正位,只让王曾为次相。吕夷简再一次名利双收。到任后的王曾每每与吕夷简说事,人家根本不把他当盘菜,气得老王曾呼呼的。这年四月间有一天,仁宗问王曾:“卿因何不忿?”王曾便怒告吕夷简“纳贿市恩”。仁宗认起真来,就把吕夷简叫来对质。吕夷简胸有成竹,只问你有什么证据。王曾人性好,原本就未曾想过告状,当然也就不去收集什么证据之类,这会儿急了,只好老实说所据只是外界传闻。吕夷简据此狠狠反击,我据外界传闻,说你王曾也“纳贿市恩”可以吗?逼得仁宗也不好回护王曾,就以“言亦有失实”之名,将其再次罢相。吕夷简虽然也受了点小批评,但无碍他大权独揽,达于巅峰。那些“千里做官,为了吃穿”的志于禄者,个个心明眼亮,这下更是一窝蜂都奔着吕相国来了,当然,你来是可以来,但不能白来,口袋里总得装点孝敬不是。时间一长,不就是个结党营私嘛,吕门势大,其炎汹汹,谁敢掠其锋!王曾丢相后,还有人敢出头吗?朝野都在焦急地期待着。时任馆阁校勘的欧阳修期待的是范仲淹,此时他还无缘得识范公,便冒昧地写了一封长信。姜正成先生将它翻译成白话,还挺好读,其中有言:范公“您接受任命以来,我抬起头踮起后脚跟,长久地站立着想听到您的谏言,可是终于没有听到,我私下里感到困惑。……贫寒穷苦的读书人,困厄地居住在茅草屋里,坐着诵读经书史籍,常常抱怨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到被任用,又说那不是我的职责,不敢进言;或者说我的地位卑微,不能进言;又说我有所等待。这样最终没有一个人进言,难道不可惜吗?希望您想想天子任用自己为谏官的本意,警惕君子百代的谴责,陈述您正直的言论,以满足众人的期望……”范仲淹很感动,对李夫人说:你看,这不是还有个忧患天下的欧阳修吗?从此记住了小自己十八岁的欧阳修,且最终成为志同道合的忘年铮友。不过,欧阳修的担心还是有点多余,范仲淹早就发起冲锋了,回京不久即针对时弊连上四论:《帝王好尚论》《选任贤能论》《近名论》和《推委臣下论》,已然把舆论造出去了;至于何时发起总攻,这要接受王老相国的教训,得拿出证据来,贼无赃,硬似钢啊!

景祐三年(1036)夏天某日。宋仁宗接到范仲淹一道奏议,打开一看,是一份《百官图》,并附有评论。据楼钥《范文正公年谱》载,范公“又为《百官图》以献,因指其迁进迟速次序,曰某为超迁,某为左迁,如是为公,如是为私,意在丞相”。这充满创意的《百官图》,标有官员姓名、职位、晋升时间、晋升前的职务等;指明哪位是正常升迁,哪些是用钱买的官,破格、超级提拔的;说这都是宰相吕夷简一手搞定的。有段评论更有分量:“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王莽之乱。臣恐今日朝廷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以大为小,以易为难,以未成为已成,以急务为闲务者,不可不早辨也。”张禹者何人?西汉成帝的师傅,通《易经》,精《论语》,封为诸吏光禄大夫,加官给事中,统领尚书事。此时,汉成帝的舅舅阳平侯王凤为大将军,与张禹并领尚书事,辅政专权。这汉成帝的母家王家可了不得!汉成帝自从尊母亲王政君为皇太后之后,一堆舅舅也都封侯:王凤为阳平侯,王崇为安成侯,王谭为平阿侯,王商为成都侯,王立为红阳侯,王根为曲阳侯,王逢时为高平侯。这还不算完,皇太后王政君还有一个小弟弟王曼,因为早死而没有封侯,心里老惦着。平阿侯王谭和成都侯王商等人,就出主意说,王曼兄弟有个儿子王莽,将来是个人物,不如……皇太后心领神会,便追封王曼为新都哀侯,以家侄王莽嗣侯位。面对这样一个巨型世族,你说张禹能不学聪明点吗?王氏专权,天怒人怨,又是地震,又是日食,又是种种水旱大灾,吓得成帝问师傅这是怎么了?张禹本来精于占卜预测这一脉,此时却违心地回答说:灾变之由,深远难见,吏民多以为王氏专权所致,这不可信呀。不疑老师的汉成帝便也不疑舅家,最后终于酿成王莽之变。范仲淹借着这个西汉故事比附吕夷简,说仁宗啊,你可得警惕再一个张禹才对。另外,他还推荐“素有仁心,宽怀大度”的韩亿取代吕夷简为相。

这可真是要命的一击!吕夷简为相多年,羽翼众多,树大根深,逢迎巴结者众,不听招呼者几稀。不料自从出了个范仲淹,日子居然过不安逸了。前面的事吧,吕夷简还没怎么当回事,你一个小小谏官能怎么的,再说你都快五十岁的人了,不信你还有多大的气候。可打从这次从睦州回来,几件事做下来,吕夷简有点坐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