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成了“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二女儿赵纪造成的家庭创伤还没慰平,大女儿赵绛又出事了。她1958年考进科学院办的兰州科技大学——当年办大学也放“卫星”,好多县都办起了各种名目的大学,但这种异想天开“跃进”出来的大学注定短命,一年后纷纷停办了。省上决定科技大学所招学生全部转到兰大物理系或者现代物理系。赵绛知道自己的家庭背景不好就选择了物理系,但一批又一批转过去了,就是没有她。开始不给家里说,自己跑,跑了那头跑这头,问来问去,跑了几个月,终因父亲是极右分子而被淘汰出局。女儿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着告诉了妈妈,再由妈妈转告爸爸。爸爸肝肠寸断,无泪呻吟,已经失去了一个女儿,再怎么也不能让这个女儿失学。失学意味着失业。这一回,他得厚着脸皮见一次江校长。但怎么见又是个问题,总不能直扑办公室或者敲家门吧,那太造次太唐突。思来想去,托熟人先打个招呼,能不能见鄙人一面,就谈女儿上学的事,不涉其他。
从十里店出发,倒换两路公共汽车,12点下班前,赵俪生来到4号楼门口,东张西望地等着。老远看见江隆基拿个笔记本走来,他迎上去叫“江校长,我是赵俪生……”江隆基把笔记本换在左手,伸出右手握住他,开口叫他“赵先生”。这称呼恍如隔世,已经几年没有听到过了,乍一听很不习惯,便连忙说:“戴罪之人,不配叫先生。”江隆基说:“该怎么叫就怎么叫嘛。对不起赵先生,学校没有照顾好你的家属,小女儿遭遇不幸,听说大女儿又遇到了什么麻烦。走走,去家谈。”
上了二楼,进家坐定之后,赵俪生简明扼要地说了赵绛的情况,江在笔记本上记着名字,还问是哪个“绛”。来不及找笔,赵就用手指写在茶几上,江记好后合上笔记本。接下来,他就要说早已准备好的一大堆感恩戴德的话了。不料江用手势打断,问他身体怎么样。他说就饿出的病,吃饱就没事了。又问回来干什么。回答安排他打扫厕所。又问你愿意留那边还是愿意回兰大。他说本来就是兰大的人,当然愿意回兰大。
谈完这些琐碎,江隆基便切入正题:“赵先生是搞学问的人,你研究历史应该知道,有些事,就像这几年的许多事情,在当代是说不清的,只能留给后世去评说,现在没有争论是非曲直的必要。你在原单位关系处得不好,与校长搞得很僵,在兰大我希望你能规范自己的言行,正身律己,和领导和同事搞好团结。历史系分出去了,但咱们还要恢复,综合性大学不能没有文科,文科不能没有历史。老师愿回来的欢迎,不愿来也不勉强,咱们再找。这些事情都要人去做。我想给赵先生一个任务,给咱们拟订一套教学文件,包括招生计划、教学大纲、开什么课需要什么教师,还有必需的图书资料等等。这方面你是内行,不知赵先生怎么样?”
这就是赵俪生第一次面对的江隆基!第一次聆听他对重大问题的看法,第一次听从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第一次接受安排工作。言语不多,但寓意深刻,他大喜过望,表态没问题。看江校长很累,还没吃午饭,不便打扰,便起身告辞。
回到十里店,夫人问他结果,因为江隆基没有给出肯定否定的答案,他尽往好处说。夫人还是放心不下,彻夜失眠。万没想到,第二天赵绛就接到物理系的通知,要她去报到。当时不要说家庭电话,连公用电话也没有,她急忙坐车到家告诉父母这一喜讯,之后又回身到兰大办了手续。悬起的心落到实处,全家人喜出望外,赵俪生开始了恢复历史系的准备工作。
赵俪生接受本书作者的访谈时已经七十九岁高龄,但身板挺直,声音洪亮,确是鹤发童颜。此时的赵俪生已培养出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如秦晖,又进了赵的母校清华大学任教,成为当今史学界的新秀。
赵住江隆基住过的4号楼,客厅没有任何现代装饰,水泥地板,家具是从老家搬来的,傻大粗笨,磨损得没了颜色也没了棱角。几架线装书是落实政策后发还的,丢失很多。谈到当右派劳改一节,老先生风趣地调侃说:“张贤亮老弟的小说我看过几本,就那个情况。”他并没多谈自己,更多是谈“文革”和江隆基。
他说,江隆基作为党的高级干部、一校之长,能够解救自己于危难,抢救小女的生命,扭转大女的人生前途,每当他想起江校长握着自己的手说“学校没有照顾好你的家属,小女儿遭遇不幸,听说大女儿又遇到了什么麻烦”的时候,“我自认还算个会写文章的人,写了一辈子,但当听到江校长这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寥寥数语的时候,我的感情是什么,我的思想是什么,我确确实实不会描写了……”
他说,1978年4月得知为江校长平反昭雪的大会即将召开,我们一家人精心制作了一个花圈,绸带下款写着赵某、高某“率长女赵绛”敬挽。为什么这么写?因为江校长改变了长女的命运,走上了物理学的治学之路,“无非还是报恩思想,表达对这位执行公正政策的领导人的感激之情罢了”。
又到高校招生时。
高考在国人心目中,始终是人生的竞技场,充满着拼搏——时下不但拼分数,还要拼钱拼权势;再早是“拼爹”,有口诀为证:“一等爸爸不说话(自有人关照),二等爸爸打电话,三等爸爸跑断腿,四等爸爸没办法”;刚恢复高考那阵儿单纯拼分数,因此偏远山区的农家子弟也有可能上清华北大;再早是拼“推荐”,只要被“推荐”,管你初中高中都能上大学;而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拼“出身”:那时候中学生毕业鉴定都要有个结论,分三种:可录取机密专业;可录取一般专业;不予录取。凡“不予录取”者都是有政治问题或刑事问题的,而中学生犯这两条戒律者少之又少,主要看家庭出身。只要你是“地富反坏右”的子女,表现再好、考分再高也难录取。陈时伟的女儿陈绪明和朱子清的儿子朱启秀就是典型,考第一名也没用。
江隆基记着这两个孩子。
本来,一年一度的招生是一所大学的常规工作,只要主管副校长或教务长召开一次会议即可,但这一次江隆基亲自参加,通知到会的人也多。
会议由教务长陆润林主持,他宣布了各系各专业的招生名额和各省市的分布,以及对外派招生人员的安排意见。话音一落,会场就活跃起来了,都在争外派的名额,都抱怨过去给他们太少,说有的同志工作七八年都出不了一趟差,而且都在争京津沪和南方省份的名额。江隆基十分理解这种心情,身处内陆城市,土生土长的想出去开开眼界,外地来的想借机回家看看,就放任他们去争论。陆润林敲着桌子说:“别争啦别争啦,听江校长的。”江隆基说他稍后再讲,点名张开基讲讲去年在北京招生的情况。
会场立即安静下来。张开基紧张得干咳了两声,然后说:“去年北京九十个名额,报咱们兰大的人不多,成绩差不多的都录取了,有三个成绩很好,但家庭历史都有点问题,一个的父亲被镇压了,一个的父亲去了台湾,一个的父亲刚刚划成右派。我打电话请示咱们领导,领导说坚决不要。我和家长联系过,问他们为啥不报北京的大学。前两个的母亲说报北京担心不录取,报你们大西北的兰大,可能会放得宽一些。后面那个的父亲说他还有点名气,刚划成右派,担心孩子受不了,离家远一些孩子少受些影响。但北京招办不退,说要退得经过全国招生委员会主任周培源批,这样我就到北大找到周培源,汇报了三个学生的情况和领导的决定,没想到周培源也不批,说这么好的成绩你们为什么不取。没有报北大,报北大我们就取。父母的问题是父母的问题,子女上学是子女的权利,要分开。回去,回去就说我不批,我叫录取的。然后他给我指了个地方,叫我去看看江校长……”他望了江校长一眼,再没往下说。
“那回来呢?”江问。
答:“回来向领导汇报,领导说就凭你取了这三个学生,就可以把你补划成右派。”
“划了没有?”又问。
“没划成。我叫派人找周培源调查去。”
“大家讨论讨论,看今年怎么能招得更顺利些?”江隆基把会议扭转到正题上,接着从赵俪生的女儿赵绛转学开始,讲到陈时伟的女儿陈绪明和朱子清的儿子朱启秀,说去年“大跃进”,办了一些冒牌大学,赵绛有幸考上了,但陈绪明和朱启秀成绩那么高,还是没人录取。今年呢?今年如果还是高分,我们兰大取不取?大家发表意见。
会场沉默了。点火抽烟的,低头拧脖子的,手托下巴望着校长的,各种神态都有,就是没人发言。
“我再问一句,像这两个孩子的情况,兰大的子弟还有没有?”
没人回答,又是沉默。陆润林想了想说:“可能还有。中文系匡扶教授的女儿也该考大学了。”
立即有人反对:“匡扶都到师大去了,还管那么多!”
有人附和:“就是,要我们把右派分子的子女都包下来,那还要不要讲阶级路线?”
又有人附和:“对对,我们兰大工农兵子弟比例太低,应该大大地提高。”
会议陷入僵持状态。陆润林请江校长讲,江说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他最后讲。
聂大江和崔乃夫交头接耳说了点什么。
“我谈点看法,”崔乃夫说,“工农兵子弟的比例,这几年咱们一直在努力提高,已经接近百分之五十了,据我所知,在全国高校中,除人民大学外,这个比例是比较高的。问题在于咱们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不是解放初办的工农速成班,要达到高考分数线。我个人的看法,父母的问题是父母的,不能因为父母有问题就连子女受教育的权利也剥夺了。陈时伟夫妇和朱子清都是有名的化学家,都是经过千辛万苦从国外回来的,人家为什么回来,不就是为了建设祖国嘛,不就是把祖国当成家嘛。对这样的知识分子,不讲团结,只讲改造,结果弄得孩子连学都上不了,甚至逼得跳黄河,我们这些人坐视不救,说得过去吗?”
有人打断他的发言反问:“没有啊,哪有跳黄河的?”
“怎么没有?陈绪明是我接的派出所的电话,是我派人接回来的。”保卫处长张凤巢当过聂荣臻元帅的警卫员,也是个谁都敢顶撞的角色。
陆润林说:“让崔部长把话讲完。”
“好,我再讲几句。”他说,“古今中外,教育的价值都是普世的,就是说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不分民族种族也不分国别。要那样区分,人家欧美的发达国家接收中国的留学生干什么。科学无国界,教育也无国界。其实这种教育思想我们的老祖宗就有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就是有教无类,他的得意门生子路、颜回等等,在座的谁知道他们的家庭出身?就拿北京的那三个学生说,不管出于什么考虑,人家选择了我们大西北的兰州大学,说明我们兰大在全国是有地位有影响的,我们应当感到光荣才对。试想,我们如果能给北京培养三十个、三百个这样高分的学生,将来他们再回到北京去,在国家的各个部门工作,那将是多么大的影响力?”
他讲不下去了,被接二连三的风凉话打断:“宣传部长嘛,嘴皮子能行!”“那阶级路线呢?”“人家北京来的嘛,还要回北京去嘛,多几个得意门生当然好啦。”……
江隆基意识到,一点小事都有这么大的阻力,何况更大的举措?
他和陆润林交换了一下意见。陆说:“会议该结束了。现在请江校长作总结。”
江隆基清了清嗓子说:“大家的看法有分歧,我就不总结了。我只讲一点,理论上的认识要靠学习来提高,希望大家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我提醒同志们注意,我们这是大学,大学是出思想出人才的地方,工业革命以来,最优秀的科技成果和文化成果基本上出自世界各国的著名大学。因此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重点大学的角度出发,不要跟风、瞎起哄。我只提一点要求,各单位回去调查一下,凡子女高考成绩够而因父母的问题没有录取的,都报上来。凡咱们学校职工的子女报考兰大的,只要成绩合格,不管父母是右派或者其他什么问题,都考虑录取。将来出了什么问题,哪怕政治问题,我来承担责任。散会。”
这次会议的效果是,朱子清的儿子朱启秀当年考进兰大化学系,二十年后子承父业成了兰大的教授;两年后陈时伟的女儿陈绪明考入物理系,“文革”开始后神秘失踪。
聂大江和童若兰每隔一段时间,要向江隆基汇报一次基层调查的情况。
这次汇报生物系。童若兰说教学秩序还很混乱,教师凭良心上课,主要课程的教学大纲只制订出一部分,是全校完成最少的。聂大江说关键是系主任甩手不干了,群龙无首,一盘散沙。
江隆基说:“我不是明确说过,生物系的系主任还是郑国锠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