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江隆基的最后十四年
19232800000022

第22章 风雨年华(6)

江说:“我也学过一点经济学,我非常赞同你的观点。如果被党和政府采纳,将是国家民族前途命运中的大事。就学术价值而言,我个人认为这是马老你一生中最为辉煌的里程碑,不亚于你的《通货新论》。”

“承蒙夸奖,”马老乐呵呵说,“那就劳驾江校长再替我分担几天校务,兄弟要写成论文,今年再提交人大会议。”

江说:“我全力支持你。学校工作有我,有人找你,都推到我头上吧。”

马老有个特点,一生中的大多数论文,都是先写个粗提纲去演讲,讲上几次,而后整理写成论文的。这次的新人口论亦然。这年春天,他频频出动,利用一切机会,演讲他的观点。

3月31日,在中华医学会节育技术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上讲;

4月25日,他在北大临湖轩举行记者招待会,对闻风而来的新闻记者讲;

4月26日,他以七十五岁高龄的老迈之躯,亲自夹着一卷海报,端着方凳,去三角地张贴。当时正在鸣放高潮时期,学生们满以为马校长也要出大字报了,纷纷围观。一看,竟是演讲“人口论”的海报,就地围住马校长鼓掌喝彩,问长问短。马老也像个老顽童似的,说:“帮忙给我贴到高处,显眼些,明天给你们讲。”

次日,27日上午,北大大饭厅里座无虚席,场地爆满,数千名青年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洗耳恭听了马校长的演讲。他们中的许多人,进校以来只是闻听校长名,未谋校长面;或者只识其人,未听其言。今日三生有幸,目睹耳闻,大饱眼福和耳福,真是名不虚传,学识非凡,好不开心啊!除了雷鸣般的掌声外,再无以表达他们此时此刻的心境。马老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掌声和喝彩声中越讲越亢奋,越讲越来劲,用一些通俗而调侃的话语表达他的观点,如在讲人口增速过快的若干原因时说:“一是和尚尼姑大量还俗,增加了生产力;二是中国生活水平低,素食民族比肉食民族生育率高;三是中国农村大部分地区没有电灯,早早躺下睡觉,不多生孩子才怪呢……”他还自信而幽默地说,“有人说我是马尔萨斯人口论,我姓的是马克思的马,不是马尔萨斯的马!”

下面是《光明日报》、《文汇报》、《北京日报》对上述三次演讲的报道节录——

马寅初说,有人说我国人口出生率是2.2%,即以这个百分比计算,一年也要增加1300万人。据李富春副总理说,在最近几年,工业方面每年只能安插100万人,其余绝大部分要由农村容纳。但科学发展的结果,工业和农业都要机械化,甚至自动化,那时,一个人就可以做几千人做的事情,这样看来,人口过多与机械化是有矛盾的,与科学发展也有矛盾。控制人口必须要由政府来做,这件事只有我们这个政府做得到。要做这件事的政府,须有两个条件,一个是必须是强有力的,一个是必须是人民拥护的,我们的政府是有这两个条件的。

马寅初认为,马尔萨斯说生活资料是按算术级数增长,是错误的。他的学说在当时就已破产,因为当时德国科学已相当发达,人口按几何级数增加,而生活资料同样也按几何级数增加。在目前的我国,人口和生活资料都是按几何级数增加,生活资料的增长不能说不快,即使这样,人民的生活也只能维持现状,不能够得到改善。今天我们的目的是要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那么,生活资料的增长必须要比人口增长得快,方能达到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的目的。又因为我们中国科学落后,因此,我们就要一面控制人口,一面发展科学,控制人口必须用政治力量才能达到。

马老说,他个人的主张是两个孩子的有奖,三个孩子的要征税,四个孩子的要征重税,就以征来的税款作奖金,国家的预算上既不支出,也不收入。

这样的主张会不会有人反对呢?马老认为一定会有。

他说,年前在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他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当时在场的科学家都赞成,非科学家有人反对,有人守中立。他认为不管赞成或反对,只要有道理,可以听,最招人生气的是那么一种人,他们见风使舵,看着共产党员反对的多,他也就反对,而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马老很气愤地说:“这种人在哪一行里都有,共产党要听他们这些人的话,早晚要上当。”

关于如何控制人口的问题,马寅初主张用避孕和适当地推迟结婚年龄的办法。马寅初坚决反对人工流产。他说,在这一点上他跟邵力子先生的意见不同。他说,既然已经怀孕,“人”形成了,“他”“就应该有生的权利,把他杀掉,就是犯罪。父母杀子女,还成什么话!同时,人工流产对母亲的健康也会带来不好的影响”。他认为,赞成人工堕胎,就会把避孕冲淡了。他还说,我国人口多,耕地少,最好是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他主张对只有两个孩子的父母要加以奖励,而对超过两个孩子的父母要抽税。

经过几次公开演讲,马老广泛听取了建议和意见,又经过一个多月潜心修改,终于写成了惊世骇俗的《新人口论》。

他以人民代表的身份,将《新人口论》作为正式议案提交即将召开的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并作为大会的书面发言稿。

7月5日,《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了马寅初的《新人口论》,长达一万六千多字,共十个部分:

一、我国人口增殖太快

二、我国资金积累不够快

三、我在两年前就主张控制人口

四、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的错误及其破产

五、我的人口理论在立场上和马尔萨斯是不同的

六、不但要积累资金而且要加速积累资金

七、从工业原料方面着想亦非控制人口不可

八、为促进科学研究亦非控制人口不可

九、就粮食而论亦非控制人口不可

十、几点建议

五年辛苦不寻常,字字句句都是心血。得到党的机关报发表,社会承认,马寅初如释重负,好不轻松!是年暑假,他仍以人大代表的资格南下两湖、两广视察,不过此行颇有点游山玩水的内容,每到一处,都要尽兴地畅游江河,攀登名山。

半年来他全身心地投入研究工作,对逐渐升温的鸣放“反右”大趋势知之甚少,也不感兴趣。不知是他人口理论的“分娩”选错了历史,还是历史错误地选择了马寅初?总之是愈来愈旺的政治斗争之火烧到了他的身上,说他是“不识时务”、“引火自焚”亦无不可。

白纸黑字,洋洋万言,国人为之震惊,纷纷询问:马寅初何许人也?

继而众说纷纭,论声鹊起,毁誉不一。

誉之者送来一大堆国语中最好的成语:“高瞻远瞩”、“切中要害”、“非凡天才”、“治国良策”、“民族希望”……

毁之者捡起了当时最为时髦的政治术语:“配合右派向党猖狂进攻”、“政治阴谋”、“大毒草”、“中国的马尔萨斯”……

还有一种不学无术、不是冤家成对头的人幸灾乐祸:“马寅初拍共产党的马屁没拍上,反而拍到马蹄上,把手踩了”……

最先感受到这种火势的胁迫和压力的还是江隆基。作为党委书记,他领导着北大的“反右”运动,主宰着万余名师生的生杀大权;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人,他不忍心人为地将一个个饱学之士推进火坑。他确有数月未与马老见面了,不知他去干什么。心想这样反倒好,省得直言快语的马老在校园里惹是生非。文章发表后他是认真拜读了的。从头看到尾,回头又重读了一遍,总算没有他最为担心的那句话。那句话是4月27日为北大学生演讲时说的,愈讲愈激动,脱口说了句非常出格的话:“如果人口这样增长下去,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不免因生活困难而侵略他国。”

当时就有人报吿给他,他立即找马老,客气地指出此言不妥。马老也当即承认:“兄弟讲得尽兴,这句话说冒了。这是个原则问题。我也深信社会主义国家决不致蹈资本主义国家的覆辙而侵略别人。好在没见诸文字,写文章的时候一定不写这句。”并保证,下次与学生见面时,一定就这句话作出解释,以免谬误流传。

江又不无忧虑地建议:“我同意你的观点,也支持你利用一切机会演讲,但最好不要写成文章拿出去发表,过一段时间再说。”马老不悦,拧起脖子说:“嗯?我是人大常委,给大会提交议案是我的职责。”江想人大代表的议案受宪法保护,再未作深谈。

现在文章发表了,通篇讲人口理论,纯学术性质,确是忠诚耿直的肺腑之言,很少吸烟的江隆基点燃一支烟,吸了几口,自言自语地说:“很有价值。很好。”

但是越来越大的压力都压到了江隆基头上。每次开会研究“右派”问题,那些来自上级的或左右的、明说或暗示的“指示”和“意见”,归结到一点,北大的“右派”之所以没有“深挖”,就是还没有把马寅初“挖”出来;只有将马寅初打成“右派”,北大的反右才算“胜利”。对这种压力江隆基不理睬不好,硬顶也不行,只好口头上诺诺应承着,行动上顶着不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