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山河长吟
19229500000030

第30章 土卷:心灵风景(2)

后来,在过去的一位徒弟的影响下,他爱好起了摄影。先从最简单的照相机入手,慢慢地向高级摄影技术发展。参加发烧友俱乐部,进出摄影器材商店,与影友交流经验。对照相机这个精密的仪器的研究和摆弄,兴趣越来越大。

退休之前,老A常带徒弟们给外边做技术工程。因此,手头有一笔积蓄。他先购买了几百元钱的海鸥相机,很快就觉得档次低,更换为几千元钱的美能达。接着又感到不够专业,便宜将美能达处理掉,凑了万元多添置了尼康手动相机的最高产品F3。后来听说尼康自动对焦相机的最新专业顶级F5问世,就又花了近两万购回F5。

尼康F5是高科技产品,做得威风扎实,给人沉甸甸的感觉,并且自动化程度很高。老A将崭新黑亮的F5放在柜子里,用红布盖住机顶。过几天,又挪到客厅的大桌上;再过几天,又搬到卧室的书桌前。每天,他都要摸一摸相机,或者空过几个快门听听响声,心中就踏实舒坦。有时候坐在桌前,盯着相机出神,一派满足和安详的情态。

近几年摄影界的活动很多,有时出外采风,有时展览交流,有时参赛评奖,几乎所有活动,老A都积极参加。他拍照很仔细,扛着大三角架,戴着白手套,将相机支起来,慢慢地取景、调焦、揿动快门。照片冲洗出来后,也不投稿出去发表,只是挑几张好的放大装框,挂在客厅的墙壁上自己欣赏。

老A的牢骚少了,身体的毛病也减轻了,与老伴的关系也变得亲热平和起来。老伴自然很高兴,大力支持他的业余摄影活动。

不知是出于对老伴的关心,还是出于自己搞摄影爱花钱的内疚,再不就是出于大家都下水,谁甭嫌谁的鞋湿了的私自心理,反正在老A的鼓励下,老伴也发烧起摄影来。当然,老伴只能用老A淘汰下来的低档相机,太高级的,只有在他自己手中才放心。

现在,老A俩口是摄影队伍里年纪最大的夫妻战士,在甘南的广阔草地,在陕北的起伏高原,在壶口的黄河两岸,在瀛湖的汉江渡头,常见他们夫妇俩身挎照相机奔走匆忙,其乐无穷。

有人问:“老A,你这么大年纪了,搞摄影图个啥呀?”

老A答:“不图名,不图利,就图个高兴。”

老A的家里没有佛像,不设香案,最显眼儿最为重要的位置上,摆放着身披红绸的照相机。

树的故事

去陕南紫阳县采风,看到和听到了一些树的传说,颇感惊奇。

在权河流域的龙潭乡坝子,有一棵生长了几百年的老树,腰身三人抱不拢,躯干挺拔枝叶繁茂。有一年扩建学校,某身强体壮的小伙子用斧头去砍伐此树,被人阻拦末能成功,而后砍伐者竟患了怪病,卧床不起,及至骨瘦如柴,有气无力,他对别人感叹说:“那树动不得。”此后有心事末达者,便去树下烧香磕头,乞求保佑,大多都很灵验。谁家的小孩伤风感冒,口苦肠泄,用此树叶煎汤喝下,很快就痊愈。当地人呼其为神树,每到节庆,人们便给神树披红挂彩,以示尊重。

在任河北岸的瓦庙乡境内,有一棵如伞似亭的大树,躯干玉立,枝叶秀气,散发着淡淡的香味儿。每到冬季,就有近百只仙鹤飞来歇栖在树上,它们白天飞出去觅食,晚上回来休息,构成了朝飞夕落的壮观风景,当地人呼其为风景树,它给偏僻的山乡增添了活泼吉祥的气氛。

听人说在巴山的深处,还有一棵哭树。那儿旧社会是土匪活动的地方,树下设着杀场,许多人的鲜血溅红了树干。每到夜深人静,附近居住的农民就能听见树的哭泣声,如怨如诉,动人心魂。

由此我又想到云南西双版纳生长的流着白液的毒树,一摸就颤的痒痒树等等,树的世界真是千奇百怪,够植物学家们去长年累月的研究了。

树是年轮的记载者,是自然界隐密世界的说明者,也是民情世态的沉默的观察者。每一棵大树底下,都演变过无数民间故事,都历经过许多历史风云的交替,都感受过天崩地裂的气象。

百年老树成了精,山民们都相信。

状元村

斜射的阳光,勾勒出纵横起伏的黄土山坡的亮面和阴影,那耸立的沟壑就有了雕刻般的质感了。

山的怀抱里,藏纳着一个小村落,它是甘肃会宁县的柴家湾。此刻,小村笼罩在金黄色的光晕里。

要到小村里去看看实在不容易,它远离繁盛的城乡,远离宽坦的大道,躲在层层山峦包围的深处。有一条窄窄的土路可以将小车送到村前,但路上的浮土有半尺深,能将你的皮鞋掩埋的不见影儿。车过身后,扬起的尘灰迷雾般地遮住半个天。路旁的行人无处可避,只好罩在灰雾里暂时消失。尘土落定,行人便浮现出来,但他的黑头发已显斑驳,蓝衣服已变成土黄色,人仿佛刚从土里钻出来。

柴家湾村有六十三户人家,然而有百分之七十的村民没有走出过山怀,没有见过县城。因这儿是黄土高原深处,常年干旱少雨,人们的饮水靠窖藏,所以,村里的女人们一年到头不洗澡是很正常的事儿。

有民谣为证:

天上没飞鸟,

地上不长草,

风吹沙子跑,

大姑娘不洗澡……

就这么个苦甲天下的地方,近些年来,却考出去了四十多名大中专学生,其中还有两位博士及博士后的研究生。于是,世人称柴家湾为高考“状元村”。

村前有一面高高飘舞的红旗,红旗下便是小学校。全校三位老师,都姓柴,都是本地人氏。学生们如果呼柴老师就有可能分不清ABC,只好按照他们的实际年龄喊大老师、二老师、三老师。

两年前,校舍是几间低矮的旧窑洞,现在的新校舍,是村民们贷款盖起来的。柴泉隆老师已在这里当了三十多年的民办教师,他是中国最基层最平凡的小学教师,但那些大学生、博士生都曾接受过他的启蒙和教诲,谁能说他不伟大呢!

走进柴家湾的农户,最显眼的是正堂上悬挂着的大幅字画,内容有“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春风夏雨秋夜月,唐诗晋字汉文章”等内容,此处读书兴教的气氛,昭然可见。

极端的贫困和成批的人才涌现,构成了这儿反差强烈的独特风景。有人无法解释这现象,便说此地风水好。

状元村沉默不语,静静地躺在金黄色的光晕里,如同它身后的黄土高原那样,赤裸而又沉厚,安静而又坚毅。

柳江舟影

大船和小舟于江边排列有序,组成一圈别具韵致的图形。渡口是千年的老渡口了,想当年永州司马柳宗元,该也是在这儿泊舟上岸的吧。

逝水向前滔滔不已,千年的流姿没有改变。老渡口还是这般沧桑,老石条依旧如此坚硬,乌篷船仍然那样窄小,柳公的足迹,重重叠叠在柳州城的街巷上不曾消失。

那年,体弱多病,积郁满胸的柳宗元接受命运的安排,遭贬来到这边城僻地,他没有萎靡不振,没有抱残守缺,而是积极废弃旧俗,破除迷信,开荒凿井,植树劝农,兴教办学,将未尽的政治革新推展下去。直至四年后溘然长逝,才停止了行善于民的德行。

戊寅年春节,在好友陈雄的接待陪同下,我乘坐柳江的乌篷船,拜渴了浓荫中的柳侯祠,颂读了柳公的《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论》、《柳州东亭记》、《柳州复大云寺记》等名篇,陶醉在他所描述的幽邃清澄的环境中。那天,我们还去秀丽的马鞍山上拣拾了象征收获的柴薪。当然,在优秀的物理教师陈雄创办的柳州银河热水器公司里,我又感受到这个古老城市的现代气息。

时过半年,没想到残忍的病魔竟夺去了好友陈雄的生命。他的热水器,如今还在千家万户为人们清污除垢,而他的身躯却驾鹤西去。

流水东去,船来舟往,老渡口还在,乌篷船还在,人们会记住那些做过好事的人的音容笑貌。

我不愿意再到柳江,也不想再上那乌篷船了。因为逝者手掌上的温热尚在舷木上散发,逝者抛下的石子依留于水底铺垫航道。可友人再也无法回头,狠老天不公好人命短,狠自己没有回天之力。

柳公的乌篷船凝固在千年的时光里。

陈兄的乌篷船停泊在昨天的河道中。

我把这柳江舟影摄入镜头,让它永远留在我的心目中。

怀念少默老人

秦山汉水失赤子

公元二千零六年五月二十八日凌晨零时十分,书法大师陈泽秦(字少默)辞世,三秦书坛一片痛悼,其弟子赵熊为恩师撰了一幅挽联:“一世沉浮归至淡,百年翰墨定尊名”,刊登在《西安晚报》上。

二十九日上午,本人去灵堂上香拜祭,亦送去一幅挽联,曰:

秦山汉水失赤子

诗风墨韵泽后人

这是一个晚辈的心声。

陈泽秦是陕西安康人,安康在南秦岭的汉水边,他对家乡有一股赤子之心,凡是安康人求办的事情无不应允。安康出土了文物,他去鉴定;安康举办书法活动,他去讲学。这些年,他的书法作品价格飞涨,但只要是安康人来求字,大多免费。安康历史博物馆请他题写馆名,字写好寄去,随后收到了润笔费,他立即退回。前年,安康学院升本筹备期间,需要他的书法做礼品,他以九十高龄的抱病之身,坚持写了数十幅,那是一批封笔绝作。

老人一生淡泊名利,北京的陕西的新闻单位多次要采访他,一概拒绝,惟一的一次上镜头,是安康电视台的“七色风”栏目。说明他对老家看待的何其之重,又何其亲切何其自然。老人从来不好为人师,不愿为别人写序言,却为安康的书法家刘扬光作品集题签作序,可见其情感所在。

三十日上午,追悼会在西安三兆公墓举行,省委省府领导、各界名流送了花圈,很多。安康文联、书协,安康学院送的花圈,摆在显著位置。

一个人一生不管出多大的名,有多大成就,最看重最忘不了记得最清楚的,是家乡人,那是一种游子与母亲的关系。游子忘不了故土的脉传,故土忘不了游子的承扬。

老人走了,他的诗词和书法,将惠泽一代又一代有志的后学。故乡人会通过他留下的墨宝,感受一股家园文化的深厚和温暖。

2006年5月30日于西安

旷达人生

——在陈少默人生与艺术座谈会上的发言

我不是书法家,不敢对少默老人的书法艺术成就妄加评论;我不是研究家,无法对少默老人的人生经验进行总结;我更不是鉴定家,没有任何资格对少默老人的历史价值来盖棺论定。

我是老人的的晚辈,经常接受他那潜移默化样的教诲;我是艺术上的学徒,与他交谈时总有一种淡淡的收益;我是人世间的后来者,从他的身上寻找继续前进的座标。

少默老人给我最大的最深刻的启示就是:旷达人生。

旷,是宽广、阔大的意思;达,是开通、达观的象征。与老人接触多年,他总是乐观的,幽默的,知识丰富的,谈吐有趣的,气质优雅的。既就是病痛的时候,他的精神世界仍然不显萎缩。每次从他那儿归来,我们的心头就会多一份踏实和平静,多一份开朗与爽快。

因为他旷达,所以他的情感世界充满了传奇的色彩。

因为他旷达,所以他对历史的灾难能够谈笑以对。

因为他旷达,才有了用送字来回避记者采访的佳话。

因为他旷达,才有了在书法诗词创作艺术上的高度。

因为他旷达,才有了九十多年的高寿。

因为他旷达,才有了众多后学的景仰。

其实,每个人在漫长的人生历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形形色色的迷惑,大大小小的坎坷,无穷无尽地得意和失意,有些人过不去面前的门坎,就因为他们缺乏旷达。

旷达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素质。

著名佛教大师圣严法师,有一次给台湾大学毕业生做报告,谈到怎样来面对人生困境,他说:“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人不转心转。”其实环境的优劣,主要是人的心理感受。只要你换个角度、换种心情来面对眼前的生活。往往心思一变,立即柳暗花明。

所以旷达很重要,把名利地位看得轻一些,把身外之物看得淡一些,对人对事宽容一些,爱心多一些,慈善多一些,世界才能更和谐。

旷达是少默老人身上可贵的品质。

少默老人的处世态度,让我难以忘怀。

老人走了,我们的年纪也慢慢大了,于是我更加体会到人生旷达的重要。

2007年5月29日

闲视松馆

书法家陈少默是个幽默风趣、豁达开朗的老人。

有一次,一个学生来家里闲聊,谈起杂事的纠缠,谈起众多的烦恼。这个学生比较激进,对事物参与意识强,对社会对单位也诸多不满,因此苦恼也就很多。陈少默对此生的作为早有耳闻,只是一直没有合适机会开导他。

这次,待学生倾诉罢,少默老人说:我送你一幅字。

进书房展纸挥笔,四个大字跃然而出:闲视松馆。

老人用西安话念了一遍。

学生一看,哈哈大笑起来,愁眉顿开。

单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个斋名,一所有松可以闲时观看的房子。但是用西安方言和谐音念出来,意义则是:闲事别管,闲气少生。尤其是那个松,本是个脏字,用在这儿俏皮、生动、玩笑中藏着深意。

学生拿回去装裱一下,挂在了墙上,成了他的人生戒语。

后来,这幅字的内容慢慢流传起来,有人刻成印章,有人写在扇面,有人题于书眉。当事人和当地人一念一想就会心知肚明地开怀笑起来。

这四个字,体现了一种处理生活的智慧。

这四个字的活用,见出了长安传统文化中特有的诙谐意义。

2007,8,12日朱雀门

大学、大楼、大师

——写在陈泽秦纪念馆开馆之际

安康学院是陕南山区一所朝气蓬勃的高等学府,它美丽的校园座落在汉江之滨。

校园里有新建的雄伟的图书馆、教学楼等一系列设施,当然还有衣冠整洁,青春焕发的莘莘学子。

一所大学,必然有大楼,但校园中的文化气氛、知识含量、艺术品位也是极其重要的,它对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创新意识的铺垫,奋斗精神的滋润等等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