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山河长吟
19229500000014

第14章 水卷:陕南风韵(1)

汉江船韵

三千里汉江,三千里舟行,三千里风景,三千里流淌不完的故事。

汉江上的船太多了,看上去形态不一,丰富多样:头部平、尾巴翘的叫老鸹船;两头尖、形似织布之梭的叫梭子船;头如梭船、尾部后翘成卷曲状的叫秋子船;身长、体窄、尾稍向左偏的叫驳子船;身如老鸹船、尾似麻雀尾巴状的叫麻雀巴船;无篷、有浆的叫五板船;底宽、头尾大小相同的叫渡船……每种船的作用不同,有的运货,有的载客,有的打渔。每条船都有共存在的价值,都有它诞生和消亡的历史。

在蜀河古镇山头的杨泗庙前,我遇到一位年近八旬的老船娘。她年轻时就跟丈夫驾船跄汉口,把本地的山货土特产运出来,又将人们需要的日用品拉回来,往返几个月,吃住都在船上。大女儿就出生船舱里,全家人与汉江的感情亲密无间。杨泗庙是过去水手修的神庙,过往船工都要上岸烧香,本地人跑船之前都要去磕头,现在年久失修,庙宇陈旧破烂,这位老船娘就主动承担起看护的任务。每天坐在庙前,望着山下的流水,回忆滔滔的往事。

今年春天我从紫阳县城乘船去洞河镇,船工是一位中年男子,他十几岁就开始在江上奔波,最早是给别人帮工,后来有了自己的小船,至今,他已经换了八条船,年龄在增长,船儿也由小变大,目前他的船算是中等,一次可拉十几个人往返于汉江瀛湖库区的几个小镇码头。他满怀信心地告诉我们,明年最迟后年,他准备购买自己的第九条船,那将是一艘比较大的豪华客轮,欢迎我们再去乘坐他的船。这位中年船工的热情和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们。他的换船经历,体现了汉江人的胸怀及生活变迁。

我听说有一个十几岁的小学生,家住在汉江南岸的巴山脚下,学校却在汉江北岸的镇上。于是,他每天拂晓自己划着小船过江来上学,傍晚又划船回家。一条小船,每天穿梭,编织着他求学上进的梦。早霞里,夕辉中,浓雾天,飞雪夜,一个瘦小的身影一只窄窄的船,划行在流动的水波之上,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情景。汉江的下一代,汉江的未来又会是什么样儿呢?船是永远的知情者。

只要有江,肯定就有船。其实,人才是船的主宰,船韵亦是人韵。随着岁月的递进,历史的更新,船的形状和设备在变化,人的精神和风姿也在变化。

汉江船韵,是我永远看不厌的风景。

汉水的三处意象

卫星地图的启示

我比较喜欢地图,这可能与热爱旅行有关。我收集了全国几十本分省地图册,还有近百个城市地图的单张,以及一厚叠旅游景区的路线图与介绍。没事的时候,就翻开地图东找找西看看,丰富一下地理知识。每次出游前,则查找的更详细了,所去目的地的路线、景点排列、点与点之间的距离、甚至气候、海拔高度等等,都要了然于心才罢手。我把地图专门排放在一个书架上,面对着它们,心里就充实博大起来。

近年,高科技逐渐普及,在网上,出现了一种卫星地图,大到整个地球、小到街道村落,随着鼠标的移动点击,都可以清晰地看到。我查了一下西安市,连我居住的楼房都找到了,楼房那前小小的绿色花园,也赫然在目,真不可思议。

那天,我在卫星地图上搜寻扫描汉水流域,发现了三处极富象征意义的景象,这就是红寺湖、瀛湖、旬阳太极城。这几个地方的真实环境和生活现状我很熟悉,但从高空俯视下来观察它们的地理形态,那种冥冥的天意却让我吃惊。

鱼香红寺湖

红寺湖在汉中南郑县境内,属汉水上游区域。它在卫星地图上呈现的是一条鱼的形状,藏在巴山深处丛林之中的一条鱼。鱼头在堤坝处,鱼尾在源流区,小孤山岛是鱼眼睛,大孤山岛掩在鱼腹之下。

红寺湖是陕南著名的钓场,是钓友们的天堂。在中国钓鱼论坛上,红寺湖的名字经常被提起。这儿山林茂密,风景秀丽,环境怡人,自然生态保存良好。红寺湖由大巴山中的清泉溪流汇聚而成,碧绿澄净,质优富氧,适合鱼类生长。

于是,陕西、四川、重庆、湖北等地的资深钓友们,经常来这儿垂钓休闲。对于专业的钓鱼家来说,路远不算什么,收获多少也不很重要,钓场的恬静优雅和鱼质的上乘才是吸引力。他们有的开着汽车,有的骑着摩托车,有的蹬着自行车,不约而同来到湖岸,将车辆往路边一放,撑起遮阳伞,架起小靠椅,手持长钓杆自成风景。钓上鱼来,在附近的农家熬汤喝。有的甚至在农家一住半月,每天垂钓发呆,其乐无尽。

从地理形态上的鱼状,到现实生活中的优质鱼场,真是多么贴切自然啊。

龙吟瀛湖

瀛湖在安康城西南方向十几公里处,是汉江上最大的人工湖。它在卫星地图上呈现的形状,是一条飞腾的长龙,龙头在电站大坝那边,龙尾在上游的主河道,龙身是现在的瀛湖风景区,而岚河入湖处的曲流和其它几条湖汊则是龙爪。

在汉江上赛龙舟,是安康这地方的传统节目。玩龙舟看起来是群体游戏,其实赛的是团结、是干劲,是争上游的志气。当今的安康地方政府,充分发挥汉水历史文化的优势,每年五月搞一次大规模的龙舟节,并以此来推动经贸洽谈与旅游活动。

龙舟节那几天,安康城下,汉江两岸,锣鼓震天,群情激昂。江流中龙舟竞渡,河堤上拉喊阵阵,还有明星艺员间隙助演,整个场面大气恢宏,激动人心。这是陕南山地的狂欢日,是汉江龙的呼啸,是人文精神的展示。那几天,去安康方向的车票吃紧,城区的宾馆爆满,各种服务业大赚其钱。白天看龙舟,夜晚降临之后,江边霓虹闪烁,茶香飘浮,人们纳凉饮酒,畅谈到深夜。

从瀛湖的腾龙显形到盛大的龙舟节,又是怎样的机缘和巧合呢。

汉水神女舞旬阳

旬阳城的地貌造型很独特,老城在一个山包上,河水在脚下环绕成趣。站在对面的山顶俯瞰望来,俨然一个“金线钓葫芦”的画面。后来,新城崛起,各占南北,双城对峙,形成一个大S,酷似天然的太极图,所以又叫太极城。从卫星地图上看旬阳的河流,显得更开阔逼真,那是一个长袖善舞的神女形态。汉江上游干道是神女的身躯,老城圆山是神女的头颅,弯曲的旬水河流是神女挥舞的一根长袖,那汉江下游干道则是神女扬起的另一根袖管。

旬阳是汉水中上游的重要县份,是汉水文化的富集区,这儿民情醇厚,乡俗浓郁,秦风楚韵荡漾其间,蔚为大观。每到逢年过节,这块土地上载歌载舞,民间的戏剧曲艺表演此起彼伏,令人陶醉。旬阳是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旬阳民歌也列入了陕西省非物资文化遗产。陕西省首届陕南民歌大赛,就在太极城里拉开帷幕,来自汉中、商洛、安康三地的100余位歌手,纷纷登台展艺。乡村文化工作者整理排演的汉江号子歌舞,受到各界好评,成为经常献演的保留节目。近几年,民歌民舞,塑造动感乡村,让农民快乐起来,让农民热爱自己脚下的土地是政府工作的基调。

从长袖善舞的汉水神女到歌舞升平文化大县,该是如何的天启和对应呐。

2007,5,2日于朱雀门

登汉山

丙戌年仲春到汉中,到汉中必定要拜访王蓬,王蓬总是很热情,热情地像他脚下那片亲切自然的山水,山水和人都充满了魅力。

我与王蓬都从职文学,但还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喜欢摄影,常常随身带着照相机。我们的职称是作家,可有时也被人呼为摄影家,因为我们的书中,配着自己拍摄的照片。那些照片不是普通的到此一游的纪念照,而是可以单幅成作品的艺术摄影。有一年,我曾为某出版社策划过一套摄影散文丛书,入选者需是弄笔杆和玩相机的双栖,计划有上海的陈村、云南的于坚、内蒙古的乌热尔图、陕西的王蓬与我等人。但由于种种原因,此套别致的书未能推出,是个遗憾。

王蓬说:你这次来的季节很好,我带你去登汉山。

汉山是什么样儿的,我全无概念,也第一次听说这个地名,但王蓬是汉中通,跟着他走不会错的。

第二天上午,我们乘着小车驶出汉中市区,南行过江,又穿过南郑县城,不一会儿,就来到一个独立的山头下,汽车开始沿着狭窄的山路吃力地盘旋而上,一个急弯接着一个急弯,十分惊险。爬到半山腰稍平的路段,王蓬让司机停下来,说是到了。我下车站在路边一看,顿时惊呆了,只见山下的川道里云烟浮动,金黄的油菜花连绵无尽铺满田畴,农家的青瓦白墙小房子像玩具点缀其间。远处,有几个小水库波光闪闪,有一些苍青的小尖山奇崛突起,眼前的一切,构成了一幅锦绣天汉写真图。我虽然多次来过汉中,曾参观了“武候祠”、“拜将台”等不少名胜古迹,直到今天,才真正领略到巴山汉水的自然之美。可以说,不登汉山,不知汉中盆地的秀丽。

听王蓬说,汉山是古代汉中人民的心目中的“神山”。先秦时期,古褒人就常面对汉山,梵香祭祀。汉高主刘邦,当年也浩浩荡荡登汉山祭天。历代的文人雅士对汉山多有题咏,比如唐朝著名诗人岑参在其《梁州雨赠余新诗》中写到:“江上云气里,汉山昨夜雪。”状写了汉山夏天飞雪的情景。清末谢升平有《汉山晚眺》:“峨嵯汉山接天门,万壑争从眼底奔。已觉峰巅惟鸟道,恰于崖半见烟村。”此地盛传的“汉山樵歌”,系“汉中八景”之一。

我们端起照相机,一口气拍了几十张。

王蓬收起相机,说:山顶有个小学,去看看。

我们便又上车,在陡峭的山路上驶了一阵,来到一个宽敞的平台地,有几间平房立在地中央,这、便是汉山小学。

在一间简陋的教室里,我们看到十几个小学生在做作业。有个女孩子,一只胳膊抱着尚未满周岁的弟弟,另一只手握笔在作业本上写字。一打问,学校有二十几个学生,编成混合班,只有一个教师负责。教师没在,学生说老师看病去了,只好自习。这就是汉山小学的状况,我们感慨一番。王蓬说,这样的学校,在汉中的贫困山区里还有很多哩。

做为汉中市文联主席,王蓬是应该关注山区的教育和文化建设的,但身为文化人,他的确无能为力。于是他只有拿起自已的笔,把汉中的美丽和贫穷,优长与落后撰写成文章,传达给更多的读者。

下山的时候,我们都默默无语。

我明白了王蓬带我上汉山的意图,的确,要多角度地了解和认识汉中,这汉山是个很好的剪影。

王蓬是深懂汉中的。

王蓬是一个深爱故土的作家。

他的厚厚八卷本文集,堆起了一座文学的汉山。要熟识陕南,熟识汉中,我们就得来阅读这文学的汉山,阅读王蓬为我们奉上的巍然风景。

2007,5,18日于西安朱雀门

登南宫山

1994年春季,平凹是在医院里度过的。

写完长篇小说《废都》,他已感到精力耗尽,身心空前的疲惫,麻烦的肝区又开始怪。更没想到的是,《废都》的出版惹来了许许多多的非议,各种压力扑天盖地而来。尽管他的作品以前也过争议和批评,可都没有这一次来得强烈。社会上已经有了谣传,说贾平凹犯了错误,被抓起来了等等。今后文学这条路能不能走下去,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与此同时,家庭生活也发生了变故,其中的酸甜苦辣真是一言难尽,反正他现在是一个人漂泊在外,过去那安静详和的港湾不复存在。他只好将自己的病身,暂且交给了人人可以为家的医院。

睡龙眠了一冬一春,初夏来临,云开雾散,天气晴的真好。安康地区青年文学报的负责人黄正彦先与陈长吟联系,然后一同来医院看望平凹,并对他说,准备在陕南举办一个“瀛湖笔会”,请他去给文学青年们指导指导。

平凹在此时刚好有出门的欲望,并且去的又是生他养他的可亲可爱的山清水秀的空气新鲜的陕南故土,于是就一口应允下来。接着,安康铁路分局的团委书记谭宗林也告诉他,岚皋县有座笔架山(后改名为南宫山),风景绝好,正在开发为旅游区,山顶上还有一具百年不腐的老和尚的躯体,你如果去参加笔会,顺便去游一下笔架山。他一听笔架两个字,心中叹好,这是养笔的地方,当然是应该去的地方了。

5月22日,出差北京的黄正彦绕道来到西安,热心的谭宗林也专程赶来迎接,于是,平凹办了出院手续,与老费、长吟一起,登上了去安康的火车。

由于谭宗林是铁路部门领导,列车上专门为平凹数人安排了一个软卧包厢。车上,大家神聊了一阵,然后就打起扑克牌来,平凹与长吟联手,宗林与费教授对家,玩得很高兴。平凹离开沉闷的古城,情绪不错,手气也好,连连获胜。宗林说:你的此行一定顺利。

笔架山(现叫南宫山)在陕西南部的岚皋县城东南方向的数十里处,属于大巴山腹地。因为景区目前正在开发,公路只修到半山腰,并且石块未平坑洼难行,小越野车像跳舞一样,摇摇晃晃的驶到公路尽头,已是半下午时分了。

大家下了车,只见一条茅草掩蔽的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森林深处,带路的县林场张国华场长指着云雾缭绕的山顶说,从这里到金顶不远,我平常一个多小时就爬上去了,你们城里人没走惯山路,两个多小时也差不离的。

眼前的山峰看起来并不高,众人兴致勃勃地上路了。茅草路踩上去很舒服,路旁的奇树异花让人大开眼界,大家都钻进去照像。参加笔会的陪同上山的两个女孩子小洁和小丽更是天真活泼,一会儿唱歌一会儿呐喊,惊的山雀展翅乱飞。走着走着,小路几乎消失了,行人只能在树林的隙缝间钻进钻出,脚前常常碰到倒塌很久的已经腐烂的老树,一派原始森林的气氛,那上山的坡度呢,也越来越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