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小说艺术技巧
19227300000031

第31章

[小说的细节]

一部小说,是有大量的细节组成的。所谓细节,就是细小的情节。他虽然细小,但它的威力即不细,也不小。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细节。凡属成功的作品,总是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细节描写。高尔基说:“创作——这就是许许多多细小的东西结合成为形式完美的或大或小的整体。这就在世界文学上创造出了许多最伟大的作品。”(《外国理论家、作家论形像思维》第522页)“事实本来就是这样的:它有说不尽的琐事细节,又有说不尽的细微轻妙。我们内心的人把它的痕印留在外表的生活上,留在住房、家具、用器上,留在一举一动、一言一笑上,为说明完整的人,便须说明这一痕印。反过来,需要把这一痕印拼凑起来,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人。你所吃的菜肴,你所吸的空气,环绕在你周围的房屋,你所读过的书籍,你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的即使最细小的习惯,你曾经历过的即使最不自觉的环境,共同形成你现在这个人。无限数的琐事集中起来,造成你的个性。”(丹纳:《巴尔扎克论》,载《文艺理论译丛》第二册第57页)可见,无论是作品的情节、环境,还是人物刻画,主题表达,都离不开准确、生动、逼真的细节。那么,细节到底是什么?它的作用有哪些?写细节有哪些要求?便是本章所要探讨的问题。

第一节 什么是细节

细节是什么,似乎不难理解。但要给细节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上面提到,高尔基把细节称作“细小的东西”,丹纳则称它是人物内心的“痕印”,刘真说:“作品中的细节,就像活人身上的细胞,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刘真:《首先要注意细节的描写》)也有人说:“如果把整个作品比作一座大楼,那么,人物、故事就好比梁、柱、墙壁,而细节就好比砖瓦和水泥。如果把整个作品比作一个人,那末,人物、故事就好比人的骨骼、四肢,而细节就好比血肉。”(贾文昭、徐召勋:《中国古典小说艺术欣赏》)

不论把细节称作“细小的东西”,“内心痕印”,还是“血肉”、“细胞”或“砖瓦水泥”,显然,这些形像的描述,都是打比喻,即把细节跟作品,比喻为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这比喻是对的,但却不全面,因为只说出了细节与作品量的关系,而忽视了其它条件。

一、细节的定义

细节是依附于小说情节、人物、环境,具体而形像的存在实体。是构成小说各部分的最小单位。这里所说的“实体”,是广义上的,它不但是以具体的物质的方式存在(如自然环境细部、人的肖像装束),而且以抽像的思维的方式存在(入社会环境细部,心理活动、表情)。是看下面的两端描写:

春天姗姗来迟。大斋期的最后两个星期,天气一直是晴朗而严寒的。在白天,太阳光下温暖靠可以融解冰雪,但在晚间,却甚至冷到冰点以下七度。……复活节的时候还是满地的雪,但是突然之间,在复活节的第二天起了一阵暖和的风,乌云笼罩起来,温暖的、猛烈的雨倾泻了三天三夜。到礼拜四,风平息下来了,灰色的浓雾弥漫了大地,好像在掩蔽着自然界所起的变化的神秘一样。在雾里面,水流动着,冰块圻裂和漂浮着,浑浊的,泥沫翻飞的急流奔驰着,在复活节一周后的第一天,在傍晚的时候,雾散开来了,乌云分裂成了小小的卷缩的云朵,天空晴朗了,真正的春天已经到来。在早晨,太阳灿灿地升起来,迅速地融解了盖在水面上的薄薄的冰层,温暖的空气因为从苏生的地面上升起来的蒸汽而颤动着。隔年的草又显出绿色,新嫩的草伸出细微的叶片;雪球花和红蜡粟的枝芽,和粘性的桦树的嫩枝因为液汁而胀满了;一只探险的蜜蜂正绕着布满在柳枝头的金色的花朵嗡嗡着;看不见的云雀在天鹅绒般的绿油油的田野和盖满了冰的,刈割后的田地上颤巍巍地歌唱着;田凫在那积满了塘水的洼地和沼泽上面哀鸣;鹤和鸿雁高高飞过天空,发出春的叫喊,脱落了的毛还没有全部长起来的家畜在牧场上吼叫起来了;弯退的小羊在它们那掉了毛的咩咩地叫着的母亲身边跳跃;敏捷的小孩在盖满了赤脚印迹的干了的路上奔跑,可以听见在池旁浣衣的农妇们的快活的闲谈,和农民们在院子里修理犁耙的斧声。真正的春天已经到来了。

(《安娜·卡列尼娜》第222~ 223页)

这是托尔斯泰对姗姗来迟的初春景色的描写。开始,冰雪在融解,夜晚又冻到冰点以下。但是刮来一阵暖煦的风,降了三天大雨,大地上的一切,立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浓雾笼罩,冰块圻裂,流水潺潺,太阳融融,嫩草泛绿,云雀高唱;孩子们欢乐地奔跑,农民们修理犁耙,迎接繁忙的春耕。气候也渐渐转暖,一派寒冰凄凉由和煦欢乐代替——一幅春光图,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这幅充满生机的明快图画,完全是靠二、三十笔细节的色块吐出来的。试想,假若没有这样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而换成这样一段文字:“大斋期最后两个星期的天气,还是春寒料峭,直到下过三天雨,才是万物复苏,大地充满了生机。农夫们也修理犁耙准备春耕了。”像这样抽像的叙述,虽能交代出节令的变化,却完全失掉了形像的感人力量。

莫泊桑的《羊脂球》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她是个以妙年发胖著名的,得了个和实际相符的诨名叫做羊脂球。矮矮的身材,满身各部分全是滚圆的,胖得全是肥膘,手指头儿全是丰满之至的,丰满得在每一节小骨和另一节接合的地方都箍出了一个圈,简直像是一串短短儿的香肠似的;皮肤是光润而且绷紧的,胸脯丰满得在裙袍里突出来,然而她始终被人垂涎又被人追逐,她的鲜润处所教人看了多么顺眼。她的脸蛋儿像一个发红的苹果、一朵将要开放的芍药;脸蛋儿上半段,睁开了一双活溜溜的黑眼睛,四周深而密的睫毛向内部映出一圈阴影;下半段,一张妩媚的嘴,窄窄儿的、润泽得使人想去亲吻,内部露出一排闪光而且非常纤细的牙齿。

(《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上册第12页)

这是对主人公羊脂球的肖像描写。重点描写了他肥胖身材、手指和五官。一个丰满、鲜润、妩媚、引人的妓女就活生生地站在了读者面前。反之,如果作者不抓取这些实在而又琐碎的细节,只用“她是个丰满、光润、引人注目的可爱妓女”一句,则只能给读者一个抽像的概念,几乎连模糊的影子也留不下。

可见,细节是想像思维的特殊语言。离开了这一特殊手段,便失掉了形像。文学的艺术性也就不存在了。巴尔扎克说得好:“才能最明显的标志,无疑就是想像的能力。但是,现在当一切可能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加工过,一切不可能的都已试过,这时作者坚信,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个人生活场景》一版后记)茅盾说:“善于描写典型的伟大作家,不但用大量事件来表现人物性格,而且不放松任何细节的描写。”(《关于艺术技巧》)从这个意义上说,细节还是人物逼真和富有立体感的酵母和放大镜。难怪许多著名作家都在为寻找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孜孜以求,并不断发出“故事情节好找,细节难寻”的感叹。因为清洁可以虚构,而富有特征的细节,都是挖掘自生活的矿藏。有的作品之所以雷同,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来自生活矿藏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我们想到阿Q,马上便想到,他跟赵太爷姓赵,调戏小尼姑,同小D打架,同王胡争吵,跟假洋鬼子要革命,死到临头还为圆圈画得不圆而羞愧等细节。正是这些琐细的“材料”,塑出了阿Q这一著名典型。

二、细节的特征

细节好比是人体的细胞,万里长城的一块砖头。它是构成小说各部分(情节、人物、环境)的最小单位和存在实体。那么,不论从质和量上来说,它都是极其具体而细微的。细微性成了它的主要特征。另一方面,它又是无时不存,无处不在,随处可见,俯拾即是,充满着小说全部进程的时间与空间。这是细节的泛在性。同时,情节、人物、环境,贯穿小说始终,细节也与之同步运行。这一特性决定了细节的多量性。可以说,细节的泛在性和多量性,超过小说任何其它成分。因此,细小性、泛在性和多量性便是细节的主要特征。

细节的这种泛在性,决定着它的多种多样的存在形式。要结合细节作出准确而允当的分类,有着很多困难,这里只能粗略加以划分。细节除了可能服务于肖像、景物描写之外,还可以服务于人物的心理、表情、动作及社会环境的描写。根据它的功能,我们可以把它分别称为肖像细节、服饰细节、心理细节、表情细节、动作细节、景物细节和社会生活细节七大类。

除了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在举几个例子来证明:

她慢慢地举起她的眼睛向着我……啊,一个恋爱的女人眼光,——谁能够描写呢?这对眼睛,它们在恳求,它们表示信任,它们又在追问,它们又表示服从……我不能抵抗它们的魔力。我觉得有一股微火像许多烧红的针跑遍我的全身。

(屠格涅夫:《阿霞》《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集》230页)

这些细节是写表情的。抓住了一双眼睛的细微表情,准确地再现了被爱情之火燃烧着的女人的神态。

她惨苦地等着钟敲十二点,仿佛她实际在旁边观礼一般。她能在想像中看见那美丽的住宅、马车、来宾、筵席、欢笑、仪式,以及一切。像有通神术一般,她对于他们的专车和他们的快乐旅行都仿佛是亲眼看见似的。报纸上曾说他们要到日本去度蜜月。他们的蜜月!她的雷斯脱!而基拉特夫人又是这么动人。她现在好像看见她——这个新甘夫人,实在是第一个真正的甘夫人——躺在他的怀里。他曾经一度搂抱过自己。他曾经爱她。是的,他是爱过她的!想到这里,她觉得喉咙里有一个硬块塞上来。啊,亲爱的!她对自己叹息,拼命地扭着双手,但这是没有用处的。她的惨苦并不因此而减少。

(德莱赛:《珍妮姑娘》第347~348页)

这些细节是写心里。珍妮曾经爱过的一个男人跟别人结了婚,失恋给她带来了痛苦。通过对新婚夫妇婚后的幸福、甜蜜生活想像的细节,真实地写出了她的满怀痛楚之情。

孔留珂夫的皮带照旧系得很紧,连两个指头都插不进去,但军帽却剽悍地歪戴着,腰上系有一支装在三角形的黑皮套里的德国手枪,脚上穿的是德国飞机师的毛边黄皮鞋,怪美观的。

(西蒙诺夫:《日日夜夜》331页)

这段奇怪的服饰描写,着墨不多:皮带扎得很紧,歪戴着军帽,腰上别着“德国手枪”,脚上穿着战利品黄皮靴。寥寥数笔,活画出了一个剽悍战士的形像及战争年代特殊的生活环境。

“你一定有什么心事?”她(琼玛)温和地说。牛虻从纽孔里的花朵上摘下一片叶子来,开始把它扯得粉碎。她觉得他怪像一个人——谁呢?那个人的手指动作也这样的灵巧,手势也是这么急促和带点神经质。

(伏尼契:《牛虻》第145页)

这是写动作。也同时写了琼玛的心理。作者只用了一个富有特征的细节动作——扯碎花叶,便暗示了两人爱情的不幸前景。

他们跳着一种舞,奥尔珈是舞蹈里的中心人物,他们大伙儿在她的周围围成一个圆圈,紧紧地搂住了奥尔珈的腰,把她转了又转,舞步越跳越快,叫喊声也越来越似饥若渴,越来越震耳欲聋,到后来他们不知不觉地混成了一片若断若续的吼叫声。奥尔珈开头还大声笑着,打算从圈子里冲出来,现在她只是披散着头发从这个人身边旋到另一个人身边。

(弗朗茨·卡夫卡:《城堡》第48~49页)

这里用了高声叫喊和疯狂的快跳等细节,写出了酒醉饭饱之徒的狂舞场面。

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作品中,各类细节描写并不是界限判然,水火不相融,往往是几种属性交织在一起的,就像上面所引《牛虻》中的例子那样。它既写出了男主人公的扯花动作,也写出了该动作在女主人公心理上所引起的反响,可谓一箭双雕。

第二节 细节的美学功能

从前面谈到的细节的定义和属性可以看出,在创作过程中,细节的地位多么举足轻重。一个精彩的、富有特征的细节,胜过千言万语。有人把细节比喻为杠杆下的一块垫石,正是这个意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作家创作的完善过程,就是选择准确的细节,把故事和人物一点一滴,装点起来的过程。细节选择的成功与否,与作品的成败紧密相关。那么,具体来说,细节的美学功能有哪些呢?

一、构成境界的酵母

一个精彩而富有特征的细节,有时可以构成情节。在中外朱蒙的短篇小说大师中,甚至有着抓取一个奇妙的细节,而发酵成一个故事,一篇作品的功力。巴乌斯托夫斯基说:“阿·托尔斯泰坦白地说过,他坐下来常常不知道要写什么,要在脑子里先有一个生动的细节,他从这个细节开始,而这个细节像一条魔术线似的逐渐引出全部事实来。”(《金蔷薇》第137页)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绳子》,故事是这样:霍时可仑老板到戈德镇上去赶集,见到地上有一段细绳子。他是一个“节俭大家”,觉得“什么拾起了总是有用的”,便吃力地俯身将绳子捡了起来。可巧,被跟他闹过意见的马兰单老板看见了。他感到“一点惭愧”,匆匆将绳子藏进裤子口袋里,就赶集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