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进行艺术概括时,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活动。托尔斯泰说:“艺术感染的深浅程度,取决于下列三个条件:① 所传达的感情具有多大的独特性;② 传达这种感情的清晰程度如何;③ 艺术家真诚的程度如何,即是说,艺术家自己体验他所传达的那种感情的力量如何。”(《论创作》)托翁所强调的,正是作家的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地位。老舍说过:“小说,我们要记住了,是感情的记录,不是事实的重复。”当作家要把他对现实生活的独特认识、感受、化为情节写进作品时,必然要把自己的独特感情传达给读者,作一番“感情的记录”,因此,情节的提炼既依赖于作品主题的深化,又取决于作家独特感情的对像化。
上面提到,《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武艺之高强,对刘备之耿耿忠心,可谓独一无二,却偏偏在华容道上,放走了疲惫不堪,只有残兵疲骑的曹孟德。罗贯中没有顺遂读者的心愿,让关羽将曹操一刀杀掉,或不费吹灰之力,将曹操生擒活捉。作者挣脱了情节的羁绊,遵循着人物性格的逻辑写了下去。因为关羽无比终于义兄刘备,表现了他极端重义的性格特征。而当年他身陷曹营时,上马金、下马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曹操对他可谓恩深义重,在曹操身陷绝境之时,他将他放掉,正表现了他知恩必报的重义心理。这正是作者独特感情对像化的表现。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塑造了警察沙威这个警犬式的人物。他像冉阿让的影子一般,紧紧跟定着冉阿让,时刻伺机迫害他,将他重新投入监狱。直至1832年6月起义时,冉阿让出于人道主义立场,竟没有枪决他,才使他在“猎获物”落到手中时,忽然人性复归。自己投水而死,放了冉阿让一条生路。这样的艺术处理,正表现了雨果的独特审美观。不过,沙威的放冉阿让,和关羽的放曹,其艺术震撼力是迥然不同的。
托尔斯泰在短篇小说《天网恢恢》中,写小商人阿克肖诺夫被诬陷为杀人犯,流放到西伯利亚做苦工,一呆就是二十六年。他已经步履蹒跚了,有一天,来了一个新犯人马卡尔,原来马卡尔就是杀人嫁祸的罪人。阿克肖诺夫对仇人恨之入骨。但怎样对待不共戴天的仇人,他却发生了犹疑。情节发展到这里,引出多种可能:告发、与之拼搏或保持沉默。“两个星期就是这样过去了。阿克肖诺夫夜里睡不着,苦恼得什么似的。”他在思考该怎么办。正在这时,他发现马卡尔在墙角挖洞,企图越狱。他不但没有告发,当典狱长叫这个老实公道的人检举揭发时,他竟说:“我不能说,大人。我要是说了,这是不合上帝的意志的。随你怎么处理我吧,我是听你的发落的。”这是一个服从作家创作意图的典型例子。托尔斯泰正是选择这样的情节,来宣扬自己“宽恕一切人,包括自己的仇人”的博爱主义的。
作家独特感情的对像化,往往使平淡无奇的情节,变幻为奇妙的典型化情节,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贺拉斯说:“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的笑,同样,你自己得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西方古典作家谈文艺创作》)但是,独特的感情,如果缺乏正确的道德准则,以及辨别善恶的知识,也会迷入歧途,以致描绘了不该描绘的东西。托尔斯泰就曾批评莫泊桑的《郊游》,“把同情放在两个流氓方面”。(《郊游》描写的是两个乘船的先生,一个玷污了年老的母亲,一个玷污她的女儿)近年来,我国一些青年作家,接过“创作就是表现自我”的口号,热衷于身边琐事、病态心理,无病呻吟。甚至作恐怖色情的描写。无疑正是犯了托翁所批评的毛病:“缺乏辨别善恶的知识。”(《艺术短论》)应该引以为戒。
四、矛盾进程的艺术反映
世界充满了矛盾,生活充满了矛盾,没有矛盾,便没有生活,没有世界。文学是反映生活的,文学作品的情节,是现实生活中矛盾冲突发展过程的艺术反映。生活的多样性和无限性,决定了情节的多样性和无限性。
文学作品的情节,是某一个特定的矛盾冲突形成、发展、转化、结束全过程的分别体现。它是生活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一片涟漪。一个浪花追逐另一个浪花,一个矛盾接着另一个矛盾,便形成了滔滔不绝的生活长河。《一个官员之死》的矛盾,是由切尔维亚科夫打喷嚏开始,第三次赔罪被赶走达到高潮,惊吓而死是结局。拉甫列涅夫的《第四十一》,女战士神枪手玛琉特卡已经亲手消灭了四十个敌人,她弹无虚发,百发百中,但在向第四十一个敌人开枪时,因手指冻僵了,竟未射中。侥幸活下来的近卫军中尉奥特洛克当了俘虏,被交给神枪手看管。在转移途中,帆船遭到风暴,两个战士落水失踪,只剩下玛琉特卡一个人押着俘虏,流落到一个孤岛上。时间一久,敌对的两个人竟产生了爱情,结合在一起。有一天,一只帆船驶近了荒岛,当奥特洛克喊着“乌拉”,向“我们的人”跑去时,背后枪响了,“这个世界末日的轰然巨响就成了他所听到的最后一声尘世间的嗓音”。从捉到俘虏(开端),到相爱(高潮),到杀死情人——敌人(结局),一系列情节,构成了这个中篇的中心矛盾冲突。在斯汤达的《红与黑》中,于连到市长家里做家庭教师,是故事的开端,终于占有了市长夫人是高潮,事情败露,只得离开小城到贝尚松进神学院,则是矛盾的结束。而这个结局,又成了另一个矛盾的开端。神学院的势力之争殃及于连(高潮),他随着失势的彼拉院长到了巴黎木尔侯爵附上(结局)。于是,另一个矛盾又展开了,于连引起了木尔小姐的倾慕并征服了她。做贵族和骑士的光辉前程,正在向他招手(高潮),不料,德.瑞那夫人的一封检举信,打破了他的美梦(结局)。而这封信又成了另一个矛盾的开端。相爱过的女人开枪射击,成了这一矛盾的高潮。于连被处死刑,便是整个矛盾的结局。可见,一个展现矛盾始终的事件,或展现矛盾某个过程的情节,既可以构成短篇或中篇,也可以构成长篇中的诸多矛盾冲突之一。有时,大的、整体的矛盾冲突,还会包含小的、局部的矛盾冲突。对这些不同矛盾冲突的艺术展现,正是情节的功能之一。
有的作品,并不展现矛盾的全过程,而只展现矛盾的一部分。如马克.吐温的《中世界传奇》就缺乏故事的结局。
克拉金斯坦的哥哥乌利奇继承了父亲的公爵职位。老公爵临终时嘱咐:尔后爵位应由兄弟二人生下的儿子继承。如果都没有儿子,则由哥哥的女儿继承,如她失去贞洁,则由弟弟的女儿继承。结果弟弟克拉金斯坦先生下一个女儿康拉德。十年后,乌利奇又生下了一个女儿康丝坦丝。当出,康拉德的父亲为了夺取爵位,趁女儿生在夜间,绞死了知情的医生、护士和六个宫女,谎称生了一个男孩。从此康拉德开始了女扮男装的生活。
二十八年过去了,康拉德的伯父已经年老,按法律规定,应由她继承爵位。她父亲跟她讲了要她隐瞒性别的用意之后,命她去见伯父继承爵位。并告诫她,在正式加冕之前,只可以首相的身份处理国事,倘使坐上公爵的宝座,即使一分钟,也要被判死刑。康德拉不愿去行骗,只求恢复自己的女儿身,但遭到父亲的坚决反对。她只得到了伯父那里。乌利奇公爵见“侄儿”才貌出众,高兴地把国家大事统统交给“他”处理。
这时,康丝坦丝公主却在暗自伤心。因为康拉德的父亲为了玷污她的贞洁,早就派了一个心腹、年轻的伯爵勾引她。那人骗取了她的爱情,并使她怀孕后,便逃走了。康丝坦丝爱上了英俊的“堂兄”,决意跟“他”结婚。康拉德无计摆脱纠缠,只得断然拒绝。这样一来,康丝坦丝对“堂兄”有爱转为仇恨。
不久,宫中传闻康丝坦丝生了一个孩子。为举行神圣的婚礼而生孩子,是要判死刑的。老公爵便委托康拉德全权处理。她百般推辞不掉,只得担任了最高审判官的角色。
开庭后,康拉德坐上首相的位子正要宣判,大法官逼她坐到公爵的宝座上。在上百名贵族的逼视下,惶恐万分的康拉德,只得坐上宝座开始审问。不料,康丝坦丝在回答“同案犯是谁”时,竟一口咬定“是康拉德”!
这时,康拉德和混在人群中的她的父亲,一同昏倒在地上……
作者没有写出结局,却留下了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康拉德要么承认自己是“同犯”,由执法刑吏处置,要么承认自己是女儿身,而一个女人未经加冕,便坐上宝座,也要被处死。
这篇小说的情节,有着开端、发展和高潮,只是没有结局。留下结局让读者去猜想,更增加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小说对中世纪宫廷的腐朽和明争暗斗,作了极为深刻的反映。这个事例说明,作为矛盾冲突进程的具体反映,情节并不是千篇一律的。从头说起,无一遗漏,固然可以;而别开生面的处理,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