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逝水流痕
19227200000025

第25章

然而,该书还用相当篇幅写了这样的事实:

1511年,马六甲王朝被葡萄牙人22艘战舰和1000多士兵攻占,成为葡萄牙人的殖民地;

1641年,荷兰人又攻陷了马六甲,成了第二个统治国;再后来,欧洲爆发了拿破仑战争,荷兰国王逃亡英国,英国人又统治了马来西亚。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年日本人侵马来西亚,英国向日本投降,日本人又统治了马来西亚3年8个月。

翻开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我们所熟悉的地理大发现最杰出的成就是1492年哥伦布领导的西班牙舰队发现美洲;1497年达伽马领导的葡萄牙舰队发现绕过好望角通往印度的航路;1519-1521年麦哲伦领导的西班牙舰队第一次环球航行。

然而在他们之前,中国的郑和领导的船队从明代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已七次下西洋,经由南海,穿过马六甲海峡,进人印度洋,访问西洋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部赤道以南的沿海地区。其船队船舶之巨、人员之众、船运次数之多以及到达国家之多是后来的地理大发现时代任何船队所望尘莫及的。

郑和七次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大明王朝要恢复中华帝国与其他伊斯兰国家的传统友好关系,郑和所以被大明皇帝挑选为远航使臣、船队领导,并非只因为他是宠臣、太监总管,而是与联络伊斯兰教各国有关。郑和出生于伊斯兰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都曾朝觐过圣地麦加,因而被人尊称为“哈只”。明成祖、明宣宗先后都派他出使,便于从宗教上更方便与各国沟通。马来西亚是一个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多元宗教国家,郑和第7次下西洋时,就有5次登上马来西亚,加深了马来西亚的感情。郑和航海不是以经济为目的,相反,中国政府由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外贸易采取官营而反对中国老百姓出海贸易。所以中国人不可能被当时垄断了印度西岸和非洲东岸贸易的阿拉伯商人视为商敌。中国封建统治者对外推行怀柔政策,并视海外商人来华贸易为一种朝贡现象,所谓“远人来朝,抚之宜厚”。唐宋以来,海外商人来华不绝,而阿拉伯商人似乎垄断丝绸之路的贸易权,并一直在中国的港口贸易中获得巨利,所以从国际贸易角度,阿拉伯商人也是对中国使者友好,对郑和船队欢迎的。

郑和下西洋之后,马来西亚与中国的盟邦关系加强,当时的永乐皇帝成祖,在1460年将他的女儿汉丽宝公主下嫁给马六甲苏州满逮沙。苏丹在马六甲的中国山上为汉丽宝和500侍女和随从建造王宫。之后中马关系不断密切,许多华人纷纷南来,并安居立业。华族便成了马来西亚的第二大民族。

华人为马来西亚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有许多成功的传奇的故事。

马来西亚现任首相马哈蒂尔说:“虽然马来西亚有不少的成功人物,然而关于林梧桐的成功故事却是前所未有的。”所说的林梧桐就是祖籍福建安溪人,1937年到马来西亚谋生。他在60年代,以其不屈不挠的精神,担着巨大的风险,在短短的几年时间把云顶高原开发成了东南亚最富盛名的旅游胜地。他的这一贡献,大大地促进了马来西亚的旅游业的发展。而他的这一成就并没有被岁月和人们遗忘。马来西亚国家和人民对这位华人给予了极高的荣誉。

有良知的华人在异国他乡不会数典忘祖。我们参观了由华人捐资建造的柔佛的南方学院,其所走的道路是充满华人血和泪的艰难道路。80高龄的萧畹香先生就是一位为南方学院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老人。正巧,萧先生是我们参观南方学院后的第二天去世的。兴学育才,一生为华教贡献良多的慈善老人萧畹香,临终前仍对教育事业念念不忘。

萧畹香声蜚四海,不是因为他腰缠万贯,而是他为华文教育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萧老曾任宽柔中学董事长,在60年代,当华文独立中学面临存亡关头时,他领导宽中董事部作出了立场鲜明的历史性决定,使宽中成为马来西亚其中一所不接受改制的华文独立中学。

当马来西亚第一所民办学院——南方学院草创时,萧老先生又振臂而起,慷慨捐献15英亩的土地作为南院校址。萧老先生临终前,心里一直念念不忘他毕生热心办校的事业,当家人问老人家有什么交代时,老先生在病床不断重复说:“学校,学校。”

萧老先生临终前的两星期,还非常关心由他独资在中国家乡广东番禺创办的进光中学。由于该中学要建一条小路,躺在病床上的萧老先生一再嘱咐儿子给家乡汇钱。

“我们小时候,父亲对我们的学业就管得很严,他要我们好好读书,钱不可以乱花,他说人要学习刻苦耐劳,甚至一粒饭也不可以浪费。”萧先生的儿子说。

萧老先生在其传记中曾说过:“富日子当穷日子过,这是培养每个人的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的坚毅精神。”

当我走在这个既陌生又亲切的国度里,我感到华人以勤劳、俭朴、勇敢、智慧著称,且有四方之志。华人的足迹遍布于全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都有华人的存在。当年华人出洋时,又历尽旅途风浪险恶。到外国后,又要“披荆斩棘,以启山林”,与疾病和猛兽作斗争,来创造生活条件,与当地居民共同开发资源,建设社会,进行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对侨居地作出积极与有益的贡献。

其实,华人向海外移居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早在商周之际,华人就从海路移入朝鲜。秦汉之际,则整批移入日本。唐末之际,移居海外就更多了。我们的祖先漂洋过海,开天辟地,胼手胝足,化荒野为良田,化废墟为都市,把华族优秀文化传统传播世界,我们怎能不为海外同胞们的奋斗精神而感动呢?如今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不就是靠许许多多的郑和吗?

2000.5.

五月的凤凰花

历史很少能提供准确的开端时间,但如果确实有那么一刻时间标志着越南抗美战争已经成为过去的话,那就是1975年。自从最后一架美国直升飞机在4月的炎热中,从美国驻西贡大使馆的屋顶上飞向等候在南中国海水面的救援军舰至今,25年的光阴已经过去了。岁月的绵延冷却了人们对这场战争的激情和愤慨,但我们这一代人依然记得越南战场上发生的一幅幅由感情和意象交叠而成的模糊图案。我不知道,也不愿冒昧地设想那些经受了这场战争的越南人以及出生得太晚、没能亲身经历这一战争的越南人内心的创伤是什么,但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经过战争之后,和平对于所有的民族来说,不论大小都是有价值的。

我们作家代表团于5月19日来到越南首都河内。这一天正好是越南人民以各种隆重的方式纪念他们心中一位慈祥的老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胡志明诞辰110周年的日子。越南举国上下庆祝全国解放25周年的气氛在满城绽放的凤凰花铺盖下显得那么热烈和祥和。这是一个安宁的环境,谁能想象在此刻往前推移的25年前在这个国度里所发生的一切呢?

五月的凤凰花掩映下的一砖一瓦一墙一檐,分明残存于今日的和风丽日,残存于车流与喧闹之中,而那久远的年代、历经的沧桑、饱含的劫难,在我的心眼里,却是一阵阵的哀婉、一缕缕的悲伤、一丝丝的惆怅。

河内始建于何时?谁人所建?辉煌几何?因何荒老?战争始然?一切的疑惑化作我踏上这土地之后的几声叹息。如今呈现表露给世人的,也多是些古旧建筑,一些黄白相间的殖民时代的轮廊罢了。那些精砲雕凿,功巧绝伦的门、拱、柱、砖、弧、窗、台、槍、角、顶、边、墙、面,无一不在静默中,和着微风斜阳,苍凉地低述着它们昔日的风华风韵。那些不会再有的过去……法国人、美国人、绅士、女士、刀剑和刀叉、飞机和枪炮,多少人的心血铸造,多少人的血耻愤怒,多少的风尘烟云仰空长啸,在这些我们此时此刻所看见的河内交汇、交错、落幕。警笛喧哗接着悲欢离合,一样的落日余晖,一样的落花流水,包容了所有的恨与爱、仇与恩。殖民、移民、异域、异国、战争、奴役、侵略、和平、枪炮,由这些词汇所组合而成的厚薄浓淡的故事,还有若隐若现的飘吟的哀怨歌瑶,应和着风声、水声、雨声,藏躲在云影、月影、鸟影后,藏匿在这些深深浅浅、高高低低的大树浓荫下的河内里。

当晚,越南作家协会设宴款待了我们。作协领导人杜先生坐在我的边上,席间,我最想知道就是对战争中河内情况了解一二。杜先生称自己是“抗战老战士”,立马向我讲叙了震惊世界的1972年“圣诞节大轰炸”的始终。

那年的12月18日,河内时间下午7点43分,美国成批的炸弹重新开始落在越南北部的土地上。北越对此早已作好准备。早在12月7日,河内就开始实施空防计划,下令关闭学校,疏散老人和儿童。当巴黎和谈在12月13日陷入僵局之后,成千上万的人就撤离了河内,在轰炸之前,约有20万人撤离到了安全的地方,随后又陆续转移了30万人。

执行首次轰炸任务的是泰国空军基地起飞的3架B-52重型轰炸机,其代号分别为“冰雪1”、“冰雪2”、“冰雪3”,两分钟之后,随“冰雪”机组而来的是“布郎”机组、“枫林”机组、“黄金”机组总共129架B-52飞机,分成三个飞机大队,如三股疯狂的恶浪涌向河内,这就是人们称之为“圣诞节大轰炸”的疯狂空袭。

对北越轰炸的准备工作早在12月15日就开始了,当时许多美国军官仍认为和平在望,即意味着他们可以与家人团聚,享受圣诞老人的祝福。但到了18日早晨,他们就觉察情况有所变化,麦卡锡上校是负责第一批轰炸任务的指挥官,他对飞行员说:“先生们,今天晚上你们的目标是河内。”

12月18日晚上,有3架B-52轰炸机被北越地对空导弹击中,两架坠落在河内,第3架尾翼喷着熊熊烟火,歪歪扭扭地飞向泰国空军基地。这架飞机的驾驶员阿什利一心想飞回基地。在他穿过泰国边境30分钟后,当时执行护航任务的“鬼怪式”战斗机飞行员对他呼叫:“我想你是飞不回去了。”机组6位人员全部跳伞,负伤的飞机先于他们栽落到地上,燃起熊熊大火。

在后来的空袭中,又有12架B-52轰炸机被导弹击中,与此同时,执行护航任务的5架海军飞机及另5架飞机下落不明,约有100名美国飞行员丧生、被俘或失踪。

12月29日晚上,72架B-52轰炸机从四个方向飞向河内,几乎与此同时,另外30架B-52飞往海防。而在刚刚过去的白天,轰炸机出动了近1000架次。整整一天的狂轰滥炸,使城市上空形成厚厚的一个云层,使飞行员们根本无法看清地面的轰炸目标,只有12小时勉强可以看到城市最显露的建设物外,其余时间飞机全由雷达控制。美国的一位军官回忆说:“在空战史上,从来没有经过如此周密设计的轰炸记录。”

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海军上将莫罗对美国国会调查人员说过:“如果美国真的愿意毁掉河内,那么它早就在地图上消失了。”

在人口稠密地区的河内,民用建筑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埃及和印度向美国政府提出严重抗议,指责飞机炸坏了他们的大使馆。河内最好的医院——巴门医院——也未能幸免,它两次身受重创。虽然所有的病人都被转移进了防空洞,但据河内统计,有2名医生、26名工作人员及医院家属的孩子被炸死。所有学校、商店、工厂、楼塔都成为这场野蛮的、残酷的大轰炸的无辜目标。

河内指控说:河内有1300多人死于空袭。

美军在圣诞节的这次大轰炸,招致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的国际舆论的谴责,西方世界称此举为“纳粹式的暴行”、“一场恐怖的浪潮”、“人类日常生活的灾难”……杜先生回忆说,中国人民对这场野蛮轰炸的反应相当强烈,北京人民大会堂万人隆重集会,强烈抗议美国惨无人道的大轰炸。79岁高龄的毛泽东在紫禁城接见了越南南方共和临时革命政府外交部长、现任国家副主席阮氏萍女士。阮女士后来在声明中说:“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将极大地鼓舞越南人民的斗志。”

来自美国国内的抗议呼声同样是很强烈的,国会议员们纷纷发表演讲,谴责政府和军队在越南的暴行。

一个主权国家的首都河内不得不在一场盲目的、野蛮的轰炸机的呼啸声中悲哀地度过1972年的年终。

杜先生的诉说,把我带到了远逝的轰炸声中,甚至带到20年前另一场战火中。望出窗外,那满街满市的红红的凤凰花,那份经过炮火洗礼的美丽,多少叫我看到心里的阵阵痛楚。

我终于听到了眼前河内的过去。杜先生的诉说和指控,把战争的罪恶已说尽了,剩下给我的是慢慢的回味。是谁挑起可恶的战争并使其在人类持续了发展呢?战争灰烬美好,战争带来苦难,战争延误发展,战争不堪回首。

25年过去了。当我离开这个国家的不长日子,作为第一位正式访问河内的在职美国总统,克林顿到达了河内机场。在河内,当克林顿的车队通过纸桥前往河内国家大学的时候,人们用热烈的掌声向他表示了欢迎,包括许多必定经受过越战冲击的中年人,但是,大多数越南人的记忆里,仍然清晰地留着美军飞机低空掠过,投下数以万计的炸弹的恐怖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