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村学校普希金
圣彼得堡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城市,它的历史并不悠久,还不满三百年,但它的故事很多。我来到了距圣彼得堡二十多公里的皇村参观;皇村也叫普希金城。1811年沙皇政府在皇村开办了贵族子弟学校。这是由于当时的欧洲对俄国的威胁越来越大,沙皇政府产生了危机感,他们决定培养自己的一批精英。
开学典礼由尼古拉一世亲自主持,圣彼得堡所有的上层贵族都参加了典礼。11岁的普希金就是三十名学生之一,他的学习成绩排在全班的倒数第四位,但他的诗歌写得十分出色。在毕业典礼上,孩子们都是朗诵其他诗人的诗作,惟独普希金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怀念皇村》,当时在场的俄国诗歌的一代宗师杰尔查文听了普希金的诗,表示今后再也不写诗了,因为俄罗斯出现了一个普希金。正是这个在皇村学校上过学的普希金成了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成了整个俄国、整个世界的一颗文学巨星。因此,皇村学校每天都接待了来自俄罗斯和世界各地的参观者,最多的还是俄罗斯各学校的孩子们。
一位漂亮的女教师领着一群孩子也来到了皇村学校。我看到这些孩子都很漂亮、健康而快乐,他们目光清澈,充满了信任;他们的微笑中没有恶意,没有狡黠。他们在学校门口围成了圈,在老师的指挥下,集体朗诵了普希金的《怀念皇村》。这些孩子的朗诵没有半点的造作,大家都很自然和富于情感。这树木葱茏的皇村学校,这灵逸秀丽的景色,难怪出了个普希金。其实在普希金这棵文学大树的后面,真正成长着一片茂盛的文学艺术之林。
究竟孩子们对普希金有多少了解呢?我饶有兴趣地问了一个叫娜塔沙的女孩子,没想到她回答时口若悬河:“普希金是俄罗斯民族诗歌的太阳,他就像一部辞典一样收藏了俄国语言的全部精华的东西,他把俄国大自然、俄罗斯精神和性格反映得十分清晰和净美。他的代表作是《叶甫盖尼奥涅金》……”她滔滔不绝的回答令翻译和在场的中国作家为之惊叹。我们一打听,她们是九年级的学生(相当于我国的初三)。一个初中毕业生,对自己民族的作家如此热爱,对作品的评价如此规范和到位!我们面对着这些孩子们,再回过头来感觉自己的孩子们,他们对我们泱泱大国的孔子、墨子、苏东坡、鲁迅、巴金等思想家、文学家能说上多少呢?历史与现实的俄罗斯是一个神奇而多舛的国家,战争和制度的变化没有使文化艺术毁灭,如今他们的文学艺术并没有因为经济遇到的困难而失落,也许这是俄罗斯后人的良知和责任,因为俄罗斯具备了深厚的不可替代的文化积淀,为未来依旧留下了想像的空间。
漫步走出皇村,秋风瑟瑟,巴掌大的秋叶时而飘落,一阵凉意拂面而来,令人尘襟尽涤,回头再望一眼皇村学校,依旧听到孩子们朗诵的普希金诗句:
这里每行一步都浮想联翻,把以往年代的旧事缅怀,环顾四下,俄罗斯人不禁感叹:
“俱往矣,伟人今已不在!”
无言地坐下倾听微风的低吟,深入地思考这一片人间乐园,流逝的岁月在眼前相继闪现,心满意足地把往事赞叹。
2000.12.
前不久,我与好友怀昌兄和万里兄一起喝酒,我说,我马上要去俄罗斯一趟,怀昌和万里马上想到了伏特加,于是,我笑了起来。
这个伏特加,真是名不虚传。我们到达莫斯科的当天,独联体国家作家协会的执委主席布拉托夫一下竟摆上十几种前苏联的名酒“伏特加”,那种阵势我没见过,似乎就要摆平我们八名中国作协的团员。布拉托夫是乌兹别克人,他是在他的办公室的长桌上设宴招待我们的,他说我破例让你们今天就坐在文学巨匠高尔基当年的办公室里喝酒,因为中国是我们的朋友。接着他就不停地把各种“伏特加”倒入了我们的If中,让我们痛饮。如果你懂得跑酒,最怕的就是掺,我把这个道理向布拉托夫倾诉,布拉托夫说这是一样的酒,只是牌子不同罢了。
俄罗斯人的爱酒传统不是一天形成的。如果你不会喝酒,俄罗斯人就会说:“你不是男子汉。”在俄罗斯火车站,人们常以酒壮行:一群朋友来到站台为亲人或朋友送行,便打开酒瓶,就着西红柿或黄瓜便喝起来,然后拥抱、吻别,祝福一路平安。有的男人乘飞机或火车时,随身带上伏特加,安顿好座位,就打开酒瓶,喝上几口,似乎美得不行了。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大街上,你更时时看到许多女士手上拎着一瓶啤酒,喝啤酒就像喝开水一样。
俄罗斯人喜欢喝纯粹的白酒,而不喜欢酱香型的酒。如中国的“茅台”和“五粮液”并不是很受他们欢迎。惟有北京的“二锅头”接近伏特加,为他们所接受,我们带的礼物就是那种称为“小二”的扁瓶二锅头。如今市场上的伏特加的度数大多为42%较适合俄罗斯人用大杯子喝,一杯就是四两至半斤,这真是豪饮。俄罗斯人喝酒不大讲究菜肴,有酒就行,据说十月革命以前,有的穷人买不起菜,就在酒店里干喝伏特加,喝上一口,把头上戴得油腻的帽子放在鼻孔嗅一嗅,就很有味道了。
俄罗斯人喝了酒谈锋极健,豪放大度,敢说敢为,富有幽默感。一位作家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们,对于俄罗斯来说,伏特加不仅是酒精饮料,而且是历史和传统、财富和贫困、喜悦和痛苦。我在一张旧报纸上看到过这样的一条消息,说的是1941年德国纳粹入侵苏联,围困彼得堡900多天,斯大林为了使前线战士能够在冰天雪地里顶住,哪怕没有食品,也必须要保证前线战士每天至少喝到二两的伏特加,很多人实际上每天喝二两或三两,战争下来后,许多人养成了酗酒的习惯。
俄罗斯作家们开玩笑说,叶利钦为什么能当那么久的总统?因为他能喝酒,不能喝酒就当不了总统。据说斯大林很能喝酒,列宁去世后的30多年,酗酒之风蔓延全国。1958年,赫鲁晓夫上台后禁止酗酒,酒鬼行为收敛。1964年勃列日涅夫执政,再次大喝,1976年在勃列日涅夫的领导下每年人均购伏特加28瓶,获“世界最能喝酒的民族”之称。1985年戈尔巴乔夫入主克里姆林宫,又开展扫酗运动,每天售酒时间限于下午2时至晚7时,违者处罚甚重。1991年戈尔巴乔夫下台时,叶利钦上台下令取消戈尔巴乔夫的禁令,只要有钱,什么酒都可以买,可以喝,叶总统的举措大解了俄罗斯人的酒馋。难怪这位叶总统自己也喝得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了。
总统爱喝酒,老百姓更嗜酒。俄罗斯的女人很爱丈夫,每天下班都给自己的男人来上两瓶,看着大嫂头裹围巾,吱溜吱溜地拎上酒,挺有情趣。一天,当胖大嫂冒着大雨下班刚回到家,瞥察随后而到,通知她说,你的男人因酗酒开车压死了人。天哪,就这样俄罗斯共有7000多万名“伏特加爱好者”.,其中就有300万名“酒鬼”,莫斯科有百分之二十四的死亡率是因为酗酒造成的,你说这个“伏特加”……
不过,我还是小心翼翼地护着两瓶“伏特加”走了9000公里回到了家,我送给了我的好友怀昌兄和万里兄各一瓶,并给他们讲述了上面的文字,他俩听了大笑,说:这个伏特加还有这当事儿……
雪兰莪河畔的美丽
中国关于昆虫的故事大多是很美丽的。
晋书云:“家贫不得油,夏夜以练囊盛数十萤火,照书读之,夜以继日,后官至尚书郎。”故事说的是从前,有个书生,因为家中贫寒,买不起灯油,但他十分酷爱读书,情急之中他天天捉数十只萤火虫装入透明的布袋中,借着萤火读书,最后学富五车并官至尚书。
来到了距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七十多公里的瓜拉雪兰莪河畔,我想起了少年时代曾经被感动过的这一关于萤火虫的故事。
马来西亚人把雪兰莪河畔的萤火村誉为世界第八大奇景。去雪兰莪河看萤火虫是我们中国作家访问团回国前一天,马来西亚华文文协主席戴小华女士的临时动议。下午七时,华灯初上,在戴女士的陪同下我们乘车离开吉隆坡,前往萤火村。
一个多小时之后,天帘一片黯黑,我们乘坐的汽车在离雪兰莪河畔不远的地方停了下来。
萤火村到了。没有一盏灯火,隐隐约约中是一片茫茫树林。萤火村的主人打着弱光的手电筒,领引我们开始走上一段不长低地,迈向我们心仪的河畔。路两旁的树林无声无息,出奇的安静。我们屏住了喘息,刚才在车上的滔滔宏论和欢声笑语瞬间便沉人了雪兰莪河的深处,无声无息,无踪无迹。
穿过树林,穿过灵地,我们听到了雪兰莪河传来的低沉而遥远的流水声。终于,雪兰莪河真的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了,河瑟瑟,凉风如扇。我们的目光急于越过夜空,扫描浓黑的河岸,迫不及待地寻找我们期望的奇迹。果然,眼前的树上神奇般出现了一片片一团团一簇簇闪闪烁烁的灯光,仿佛圣诞树上的灯火。萤火虫,那么多的萤火虫。我顿时感觉自己已是这个风景的一部分,我此刻已站在雪兰莪大街,置身于满街美丽的圣诞树下,欢度平安夜。这个美丽的夜,令我实在无法解读这自然的赐予。但这种清澈、距离和光芒,这个我们所期待的心灵的松弛和解放,变得那么明亮和现实。
我们踩上木板搭制的码头,登上了无声电力驱动船,船在河流中慢慢地行驶,只听到低微的引擎声。在这迷人的童话世界里,我们一阵阵惊喜却又不忍呼叫,只能悄悄地与邻座低声而语,更不可能打开闪光灯照相,惟恐惊动了沉睡的夜以及在安静中或自由栖息或自如飞翔的萤火虫,这夜的精灵。
来到雪兰莪河畔,除了欣赏萤火虫,最重要的是享受宁静。
没有月亮的晚上,萤火虫显得格外明亮,调皮地眨着炯烟有神的眼睛。没有干扰的自然空间是萤火虫快乐的天堂。萤火灯盘绕且渐渐远去的时候,就像夜空忽然点起熠熠火光又慢慢熄灭;一群群萤火虫同时飞过,场面更加壮观,就像那一束束流星陨落,浅浅地滑过黑色的夜空。
近岸的河水,朦胧映着树木的倒影,但却掩不住萤火虫熠熠的光芒,亿万只萤火虫携着灯笼儿为黑夜守亮,好似落入树丛的繁星。一树都是,一河都是,一夜都是,这萤火虫的世界。
顿时,我明白了自己在听到“瓜拉雪兰莪河”这个名字时的喜悦,雪兰莪河实在拥有绝世的美丽,从她的名字到她的世界,而且从中我更懂得了亲近自然。几乎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提问为什么这里会有这么多的萤火虫聚集和生长呢?
萤火虫村里有科学家,他们热情严谨,细细地向我们道来,萤火虫的生长,必须与河水、树木、环境相适应。河水必定是咸水和淡水交汇处,即内陆河汇入大海的入海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树木须是萤火虫情有独钟的马厘榜树,还有环境必须静谧,不受任何污染。
萤火虫家庭约有1万多种“亲朋戚友”安然地生活在这里。
我们小时候总是疑惑萤火虫发光的原因。在萤火村,我终于得到了答案。萤火虫之所以发亮,是因为体内的萤光素和萤光酵的氧化还原反应。集体同时明灭,称为发光树。人类通过语言沟通,萤火虫通过光传达讯息。萤火虫的腹部末有发光的器官,能发出绿色的光。
萤火虫发光,具有诱集、警戒、恫吓捕食者、照明及传宗接代等作用。一般来说,越明亮的萤火虫越能吸引异性的“青睐”。因此,雄性萤火虫喜欢飞得特别快,而雌萤火虫是短翅或没有翅膀,通常不会飞。
科学家还告诉我们说,雌萤火虫并不是整夜都发亮的。雌萤火虫遇到稍有好感的异性,才会微微发亮;倘若她们身上闪亮如灯,就表示她们非常喜欢对方。雄萤火虫收到了对方发出的讯息,就会以闪烁来沟通。这真是灵性会心的感情方式。
马来西亚地处热带,植物生长茂盛,到处可以看到浓密的树林,空气极为清新,加上人们自觉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使地球的这个角落容纳了那么小的一只只昆虫,保护和维持了萤火虫村这一处绝无仅有的大自然奇观,给热爱生命的人们留下了一道挥之不去的心爱风景。
文明与灵性就会持续美丽和安宁。
美丽与安宁永远会给文明人以享受。
在国外,我时常感动于许多美丽、许多真实,便心存一种充满疑惑的潜在情感,经常追问着自己和自己的民族,其实,我们对别的民族、别的美丽是那么无知,而这种无知通常是不关心或自以为是。更痛心的是我们总把几千年以前的文明和美丽挂在嘴边,而不去关注那些沙漠化的原野,那些无止境的砍伐,还有那些无穷无尽的挖掘与滥杀!
回来的路上,我努力去解释,我们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陆地上还有多少安静和美丽没被湮没呢。我真希望瓜拉雪兰莪河畔的那种上苍的杰作和我的祖先写下萤火虫美丽的故事一样的杰作,能在生我养我的土地上绝妙地契合!
2000.3.
由郑和造访马六甲说起
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一家书店购得一书,有这样一段文字:
“1409年,郑和下西洋,首次造访马六甲。”
“从马六甲王朝开始,华人便入马来西亚,不过人数不多,到海峡殖民地成立后,华人南来谋生的日多。最初,他们大都聚居在槟榔屿,后来为了开采锡矿和种植树胶,才逐渐迁入内地。华人南来的动机,纯粹是谋生,没有政治或殖民的野心。”这本马来西亚的出版物说明了中国人很早进入了马来西亚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