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镜头对准这幅画中的景象扫描一番,我们就会发现,这里所谓的校舍,除那座古老的李家祠堂外,其余的建筑是极其简陋的:称为画室的,墙是土墙,屋顶盖的是茅草,是真正的茅舍,只不过经过唐一禾的苦心设计,仍然有明亮的顶光,使用起来不亚于高楼洋房的画室;办公室、寝室很多是用竹篱糊上泥巴做的墙。
但这里又不能不说是唐一禾以艺术家的眼光选中的让武昌艺专的师生们数年享受美景的洞天福地。站在五十三梯,仰视可看白云在头顶浮游,俯视可见扬子江在山脚下流过,远看可觉对岸江津县的房屋如同玩具。校舍掩映茂林修竹之间,终年苍翠郁郁,山前山后又有清溪石壁之胜,泉水叮咚,鸟语啁啾,置身其间,可使人一时忘却尘世烦躁,心灵静净。
所以大队人马上山时,本来大家远途劳累,又爬了一阵坡,一个个已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但到了这里,置身幽景,大家不禁啊啊地惊叹,疲乏之感顿消。
武昌艺专的师生在此安营扎寨,打破了五十三梯的沉寂,使这山野之地热闹起来,欢歌笑语,琴韵之声,赋予这荒岭野林以盎然生气。
学校的日常教学和生活又正常地运行起来。
在这一期间,唐义精作为校长主持校政,王道平先生任教务主任,沈莲池先生任总务主任,唐一禾教授主持西画组,(为了集中精力投入教学和创作,他辞去了先前担任的教务主任之职。)张肇铭教授主持国画组,两位留日的教授分别主持图工组和雕塑组,张西教授主持音乐组。
居于乡野之地办学,生活是异常清苦的。这里没有城市的繁华喧闹和娱乐生活,没有电影可看,甚至于没有收音机可听。平日里忙于上课、写生、练琴,紧张而又繁忙;只有到了假日,喜静者找个僻静处读书、看小说,爱动者外出作游。唐一禾夫妇和张肇铭、王道平等先生常常带学生到邻近的有山溪庙宇之胜的地方写生,消磨一整天,在大自然中获取创作的灵感和生活的逸趣,这成为他们最大的享受和消遣。
师生们有时也会下山到镇上的茶馆去吃茶。四川人喜欢泡茶馆,避难来的“下江人”也就入乡随俗,爱到茶馆坐坐,在这里消闲、会友、聊天。在茶馆里一坐,无论是认识还是不认识的人都可以在一杯茶中泡出交情来,因此是广交朋友的好去处。尤其是在这里,可以从口音的辨别中找到同乡,“同是天涯沦落人”,此时遇到乡亲,真正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一起共诉思乡之情,抒发背井离乡之苦,以渲泻胸中的郁闷。在这里还可以打探消息,或在天空地阔的海聊中,获取古今中外的传奇、轶闻和趣事,增长见识。
女同学即喜欢三五成群到德感坝去赶集,在集上买东西,散心,看热闹。
学校及学生的出现,也给德感坝的当地居民带来了新奇。比如青年学生的不修边幅,令人眼花缭乱的穿着打扮,男女或成双成对或结伙打群地相伴同游,是当地人先前见所未见的事物,在保守的人看来还是不规矩的事情。
当地人起初对学校不了解,看到一些现象后引起种种猜测,还产生许多误会和谣传。比如,学校用来画素描的裸体石膏像,当地人见了就啧啧摇头,掩了眼睛不敢多看,说这样赤条条的,不披上件衣服,不该露的都露出来了,那样淫秽的东西看了会沾上邪气的。呸!呸!他们用吐口水的方式来表示驱逐这不经意看见了淫秽不洁之物可能招惹来的邪气。又如学校解剖教室里挂着一副人体骨骼标本,引起当地人的惶恐——那是死人的骨头呀,还那样摆在屋里。他们还发现了一件更可怕的事情:有一天,有人看见几个男学生在江边洗什么东西,走近一看,天哪,洗的是白生生的人的脑壳——两个骷髅头骨!洗完还说说笑笑地抱着回学校去了……目击者回去一说,就有了“下江人”会吃人,且吃人不见血只见骨头的传言。乡人还联想起了见到过的学校厨房里的大锅和有数人合抱之围的大饭桶,似乎它们可以成为武昌艺专的“下江人”吃人的“物证”——那么大的家什,那不就是用来煮人肉煨汤用的么?
其实那两个骷髅头骨是几个男生在山中坟地里捡来后拿到江边去冲洗干净,抱回学校作静物写生用的。但乡人却由此断定他们是会吃人的大怪物,并对学校做种种恐怖的猜想,致使很长一段时间,学校请不到当地人来做工,原因就是当地人生怕进到学校会被这伙“下江人”扔进大锅大饭桶里煮了蒸了后吃掉。
日子久了,此类谣言才不攻自破。
江津县离重庆160多里远,坐小轮船顺江而下,只要三四个小时就可到达。江津到重庆之间的唯一交通也只有靠小型轮船来往。江津县是一个颇为富庶的县份,本地富商绅士、外地来此避难的有钱人经常往返江津与重庆;这一带的学校较为密集,除武昌艺专外,还有国立第九中学、私立懿训女子中学,以及上游白沙的国立体育专科学校、国立师范学校和附属中学等校。这些学校的师生也常去重庆办事、开会、购物等,因此来往江津、重庆之间的旅客极众。这许多人都靠一天才一班次的小轮船,因此超载便成了常事。
在这条水路上,要经过一个称为“小南海”的险滩,这里两岸陡然变得狭窄,江中心水面上突出一座山崖,使航道更加逼仄,江水变得湍急,水底还暗礁丛生,江水形成暗流和旋涡,是水上航行的险恶之地,曾经酿成多起覆舟惨祸。
船小、超载且要经过如此湍急险滩,由江津到重庆的船行之险,可想而知,也是人人心中明白的隐患,但船又不能不坐,除非老死不去重庆。于是只有抱着一种侥幸的心理,暗中祈求老天保佑,或者得过且过,听天由命。
唐义精作为一校之长,常因公事必须赴渝,所以是在此段水道上走得较多的一个,自然常常体验行船的风险,且已经习以为常,久经考验,遇险不惊。比如逢到放寒暑假,有时他与学生们同船赴渝,船上开饭恰好是在经过“小南海”险滩这段时间,船身倾斜,装饭的木桶向船的一侧滑去,他便丢下碗筷,跑过去紧紧抱住饭桶,并对学生们说:“不要紧,不要紧,我来抱住,你们放心吃好了。”此情此景,让人见了怕要哑然失笑,但那笑又会骤然打住,并在内心里被这样的校长、这样的行为深深感动——校长时时处处想的都是他人,风险之途更显本真。
这就是武昌艺专搬至四川江津县德感坝五十三梯时办学的环境,从外表看,校舍简陋,教学正常,生活平和,假日里还有乡野间才有的悠闲自得,置身自然,远离尘嚣,心境如浮云野鹤。这在战乱年代,确是难得的教书求学的福地洞天。
但在这一切的背后,谁又能知道,需要唐氏兄弟付出怎样的艰辛、克服什么样的困难呢?
28
事实上,入川后的武昌艺专,每时每日都面临着巨大的难题。
这个时期学校的经费来源,一方面靠教育部津贴流亡学生的贷金,另一方面靠本地学生缴学费。可是,教育部的贷金常常断档,不能按期拨付下来。而且,靠贷金学习的流亡学生,由于通货膨胀,伪法币券一落千丈,抗战初期尚能勉强维持生活,后来一个月的贷金,半个月的生活也难维持,而外地学生自宜昌沦陷后,经济来源彻底断绝。另外,有些本地学生没有资格领取教育部的贷金,却因家庭生活困难缴不起学费,失学在每时每日威胁着他们。但他们向校长一诉说,校长却从来不会说叫他们别读书,反而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坚持学习,当然就要校长管他们吃,管他们住,允许他们缓缴伙食费,减免学杂费等等。唐一禾还把自己的纸张、颜料和衣物接济其中最困难的学生。
摘取当时在武昌艺专读书的学生宁的一段回忆:
一九四三年夏,我在重庆考取了武昌艺术专科学校。秋季入学前,忽然接到学校发来一封专函,说今年考入文科的战区学生从四三年秋季起被国民党教育部取消贷金了,要我暂缓入学,以免生活无着。可是我已经辞掉了中国电影制片厂的工作了,也实在舍不得放弃入学深造的机会,同时也抱着“天无绝人之路”的想法,还是按时去江津德感坝武昌艺专报到。
入校后的第二天,老校长唐义精找到我便问:“你收到学校发的信吗?”我把情况说明了,同时又表达自己坚持升学的意愿和决心。唐校长慈祥地笑了,又问我身边带了多少钱?我说大概够一个月的伙食费,唐校长沉默了一下便说:“现在没有贷金了,战区学生今后是个大问题。”他略思片刻后又说:“这样吧!你就莫缴学费了,但今后的伙食和学习用品还要靠自己去想办法,学校很困难,解决不了这么多啊!”我当时感到一阵阵温暖,望着他慈祥的面庞,心里升起十分崇敬的感情。入学前曾经听到校友们称他为“老妈妈”,这第一次接触的印象就使我亲切地感到唐校长果真像一位慈爱的老妈妈。
一个多月后,伙食团催我缴伙食费了,我实在没有钱了,只好请求学校暂垫,一面去信向重庆几个朋友借钱,可那时候国民党的小公务员都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一点点微薄的薪金很难养家糊口,更无余款支援。我连续拖欠了几个月的伙食费,眼看要被停伙了,内心十分焦急,想来想去别无他法,只好硬着头皮找老校长说明情况,并提出准备退学,希望校长介绍工作的要求。老校长沉默了许久,然后说:“你不辞掉重庆的工作多好,现在江津找工作很不容易,你又举目无亲,怎样过下去……让我想一下,你明天听信吧!”第二天,唐校长又找到我和同样情况的湖北同学金,说:“你两人今后就为学校兼管一下图书馆吧,课余时再帮教务处刻写一点讲义,伙食费以后就由学校负担了。”我和金当时感动得直掉眼泪,因为我深知:武昌艺专正面临着极为艰难的时期,学校教职员工已经很长时期领不到薪金了,同时,学校也不缺人。但是,为了使战区的学生不失学,不挨饿,不流离失所,唐校长是在勒紧自己的裤带硬把我们收留了。
像宁这样由学校救助,免于失学的情况,数不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