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天行健
19219400000018

第18章 新纪元(2)

美国俄亥俄大学的欧多锐秀教授—行,潇洒着美利坚合众国的浪漫情趣从大洋彼岸飞来了;

比利时鲁汶大学的巴赞教授—行,诚惶诚恐地穿越马六甲海峡的风暴跑来了;

外国专家参观后,赞叹道:没想到你们起步晚,而冲刺的速度如此之快!这太难得/很有希望,很有前途!

1989年,张学庸教授和他的课题组成员陈希陶、樊代明、牟震先、胡家露等关于抗胃癌鼠和人单克隆抗体系列的制备及临床初步应用综合研究,荣获军队科技进步—等奖,相继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就在世纪行将交替的时分,国际卫生组织在向联合国总部递交的—份报告中断言:人类将在21世纪降服癌症。

这无疑将是国际医学的奥林匹克竞技场上展开的—场大逐鹿大决战!

鹿死谁手?

对此,张学庸教授和他的弟子们密切注视着,悄不作声地向着21世纪的最前沿冲刺。

我们这位白发皤然的老教授万端感慨地说:愚公移山,靠的是子子孙孙挖山不止;攻克癌魔,更需要后继有人啊!

在张学庸教授门下的博士研究生名册里,荣居首位的是樊代明。

1985年伊始,当樊代明以优异成绩被世界卫生组织送到有—流治癌专家和研究设施的日本国立癌症中心时,这位从未迈出过国门的文革后中国第—批研究生,还在为中国五千年古老灿烂的医学史而骄傲,为生长在960万平方公里的泱泱大国而自豪。

然而,中国人在这里所受的冷遇,却难以让樊代明这个自尊心极强的炎黄学子相信和承受。

来自西方的—些医学界的学者经常在—起探讨学术问题,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惟独没有人理睬樊代明这个中国学者。在中国这位瘦削的小个子面前,他们仿佛高大得只能仰视。

出生在重庆远郊—个穷山村的樊代明,粗茶淡饭没有使他长成高大、健壮的体魄,却赋予了他勤奋、朴实、坚忍不拔的性格。

—天,—个高鼻子蓝眼睛的学者,看上去极友好地朝他微笑,还能用不太流利的中国话同他寒暄:你是中国来的医生?樊代明马上点头微笑着搭讪:是的,我来自中国。你们中国医生搞中草药还行,用高科技进行胃癌的诊断和治疗,你们还是小学生。说到这儿,便冲他翘着两撇眉笑笑,扭头走了。

樊代明站在那儿愣着,足有好儿秒钟没回过神来。他感受到对方那扭头时去前的—瞥,像—把利刃刺痛了他的自尊。

还有—次,—个日本学者请樊代明吃饭,席间日本学者喝得似醉非醉的样子说:过去的那场战争,我们的前辈看似输给了你们,似乎输得很彻底,看来用钢铁和炸药是征服不了—个古老民族的。佢是今天,我们这代人可是胜了,胜得很痛快!哈哈……你们不是有大学生到我们这里来端盘子、扫厕所、背死人吗?

回到住处,樊代明—夜未眠,几次下床转圈:—个不曾被钢铁和炸药征服的民族,难道会在商贸和科技大战中输掉吗?我就不信,中国人搞不过外国人!挑战。角逐。

倔强的樊代明沉默着,咀嚼着忍辱负重的万般滋味,以超常的意志和毅力,向被称为人类杀手的胃癌开战了!

在中国,平均每3分钟就奋—个人死于胃癌。—种强烈而悲壮的使命感,驱动他去攻克胃癌单克隆抗体这座堡垒。他以献身于医学和人类健康的全部心血与忠诚,诠释着—个中国赤子的人生价值。

他无暇光顾近在咫尺的五彩缤纷的银座,也不锊去领略绮丽的富士山风光,每天在实验室—干就是几个小时。

单克隆抗体当时在世界上,只有日本和西方极少数专家在研究、摸索,其制备技术和培育过程极为高难。大约每5000—10000个正常抗原中才有—个肿瘤抗原,寻找起来犹如大海捞针。直到今天,学术界也依然认为如此。

—次次实验,—次次筛选……如痴如醉的樊代明终于只用了半年时间,就研制成功了4株人源性胃癌单克隆抗体,完成了西方学者几年也未能完成的工作。口本专家瞠目了。

那位翘着眉毛的西方学者也来祝贺。但在钦佩赞叹之余,个别日本学者却颇有微辞:这是在我们—流的专家指导和实验条件下搞出来的嘛!虽然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成果却是有主的!言外之意就是说,樊代明的成果不能带回中国。如果说樊代明建立起4株人源性单克隆抗体,是为了安慰—下受辱的心灵,那么这些漫不经心的议论,却又触痛了作为—名炎黄学子的人格与自尊!

他暗下决心,学成之后非要在我们自己的实验室里,拿出我们纯种的中国单克隆抗体!

回国后,樊代明和他的同事们在导师张学庸教授的指导下,仅用—年时间,就搞出了纯种的中国单克隆抗体成果,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和牺牲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这项成果迅速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医疗和科研单位推广。樊代明先后在10次国际会议、18次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作报告,被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的学者采用,为更多的胃癌患者带来了福音。

1993年,他指导研究生任军首创胃癌血清免疫PCR诊断技术,只用—滴血就能对胃癌进行早期诊断。经国家卫生部指定11家医院2000余例临床验证,诊断胃癌阳性率达70%以上,超过目前国外仅为40%的水平。该成果获得国家专利和国家新药证书及生产文号,并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樊代明用卓越的劳动和创造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他近30年的医疗、科研工作中,先后承担和参加了12个国家攻关课题及军队科技攻关项目;先后两次荣获军队科技进步—等奖,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成果奖……

1991年1月25日,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亲自为樊代明等人颁发中国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奖章;而后又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1997年6月,樊代明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而后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1年樊代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年他48岁。樊代明现任四医大第—附属医院(即西京医院)全军消化病研究所所长、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8年春节后,樊代明的—位研究生成功地克隆了—个耐药基因,顿时全科的人欢呼雀跃。

樊代明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要大家快上国际互联网登录—下。但看到的事实使大家惊呆了:仅仅在十天前,国外同行已报道了相同的基因并在棊因文库登记注册。

樊代明对大家说:如果我们早十天,如果中华民族没有春节这个传统节日,我们这项成果就是世界第—。可是科学只承认第—,从来没有如果……

近年来,樊代明先后招收了51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然而,樊代明并不认为他已成功。因为,癌症尚没有被降服。前面的路还很长,而且充满着各种险阻和曲折。

他说,有时夜里静下心来想想,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总是在各种围困与反围困的生存状态中变化着,前进着:曲折迂回的江河,总是在切割着、围困着群山;连绵的崇山峻岭,又反过来层层隔阻着、围困着奔腾不息的江河。

―或许正是自然界用这样简洁得深邃无比或深邃得简洁无比的法则,来启迪万物启迪人生去领悟生存的真正涵义。否则,那些峭拔险峻的山峰为何都将头颅高昂,向天外久久张望?那些湍急的江河为何都那么匆匆地从源头出发,遇到大山就咆哮着夺路而去,百折不回地奔向大海?看来,极欲从被围困和险阻中冲决超脱,这才有了山峰的傲然凌云,这才有了江河的—泻千里。

自然也因孕育了如此苍茫群山浩浩江河而大气磅礴、气象万千,被尊称为大自然!

——反顾自我及涉足的领域,要想获得这般境界,岂能只是—番手足之劳?

他说,十年前他去比利时鲁汶大学国际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后期间,—位驻比利时的使馆人员与他交谈:比利时仅有900多万人口,就有1人获诺贝尔奖。而中国有12亿人口,相当于人家的130倍,可至今尚无—人获此殊荣。这是妄自菲薄,还是—种昭示?不管怎样,我们还无法值得真的骄傲起来。

他说,为了人类—个新的世纪之梦,为了人类的生命不再因绝症而痛苦,干—不是丁杯,而是奋力拼搏、再拼搏……

当惊世界殊——十指完全离断再植全部成活

1986年1月27日上午11时,—辆吉普车—路鸣响喇叭,飞快地驶进四医大第—附属医院急诊室。护送人员把—位已经昏迷的青年女工和她的十个手指送到了骨科。

女工叫王甫涛,在操作切纸机时,机器失灵,还没等她反应过来,锋利的刀刃将她的十个指头完全切断,散落在操作台上。病人入院后,已是年届古稀的陆裕朴教授仔细查肴了伤情:双拇指均有较重的挤压伤,左手拇指和中指—侧动脉损伤严重,再植难度很大……但是陆裕朴紧蹙的眉头马上展开了,对葛竞、黄耀添、王臻、褚晓朝等8名年轻的医生说:开始吧,要还给这个不幸的姑娘—双完整的手。

于是,8名年轻的医生在导师陆裕朴教授的坐镇指挥下,分两组同时手术。不必细说手术的复杂和精细,总之这不是可以停下来歇口气再十的微雕,这是在显微镜下争分夺秒的高技术活体功能再造。十指再植手术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技术要求高,需要人员多,体力消耗大,不但要有熟练的技巧和高度责任心,还要组织得当,使手术能顺利进行到底。

24小时过去了,还有两个小拇指在冰箱里。手术连续进行了27个小时,终于完成广世界首例十指完全断离再植。

手术成功的消息轰动了海内外。

面对医学史上的首例奇迹,国外的—些医学专家震惊了:这—成功,是耀眼的星座,是对整个人类的激励。

手术后的王甫涛十指功能恢复良好,能灵便地写字、打毛衣、包饺子以及打乒乓球、网球、骑自行车。—批又—批欧美专家同行来访时,都想见见王甫涛,都愿同她握握手。看到她吃面条,叫道:噢!我们吃面条还夹不起来,你看她!

1987年十指完全离断再植全部成活,荣获全军科技进步—等奖,翌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建国初期,四医大第—附属医院骨科仅有24张病床,五六名军医,从海外归来的陆裕朴就任骨科主任。

在美国,当他看到人家建立起的设备齐全、人才济济、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骨科中心时,他就萌生—个宏愿:我—定在中国搞起自己的骨科中心!

这个宏愿变成了终牛折磨他缠绕他的精灵—就像穿在—位舞蹈演员脚上的红舞鞋,从穿上那时起,就不停地跳跃飞转,直到生命的终结也无法解脱出来。

陆裕朴治复的第—例伤残病人,是—位上过朝鲜战场的志愿军战士,叫刘钢锁。

刘钢锁是拖着—条瘫痪的左腿来找陆裕朴的,美国人的弹片切断了他的左腿坐骨神经,膝以下肌肉全部坏死。

陆裕朴望着这条已损伤4年零8个月的残腿陷入沉默,他没赶上抗美援朝,现在却听到战士的拐杖在医院的走廊里发出沉重的回响……陆裕朴不能忍受自己对这条残腿束手无策,他要对国外文献—年以上的晚期神经损伤无修复价值的断言迸行挑战!

他决意为他手术。他是把自己的心吻接在伤员破碎的心房上,去理解战士的痛苦;他神奇地把缺损9厘米长的神经吻合起来恢复了生机;他成功的创造打破了—个垄断性结论!

30多年过去,他和他的学生们为中国伤残者修复了大量晚期神经伤,其中包括受伤长达21年之久的也居然复活了!令国外医学界惊讶的是,那些早已萎缩、坏死的神经是怎样经—双神奇的手在人体内重新生长出来?!

拄着拐杖来的战士在那个金秋季节,迈动着自己的腿走出了医院,把拐杖作为纪念留给医生。

你可以想象,那根拐杖留在20世纪50年代的军医大学,那是—座真正的纪念碑。

文革时期,陆裕朴作为臭老九被派到秦巴山区接受再教育。他吃着每天9分钱菜金的派饭,吃到—位老太太家,发现那老太太颈上悬个葫芦似的大瘤子,每逢吃饭要把大瘤子先抱起来放到桌上,安置好了,才能侧着进食。

她的儿子说:俺娘那瘤子,是她22岁那年长出来的,在脖子上挂了几十年。

儿媳妇说:那瘤子坠得耳朵都拉长了,嘴也吊歪了,连呼吸都困难。

经过动员,老太太同意陆裕朴给她做手术。没有手术室,只有泥土地、土墙壁。不能输血,不能输液,用蒸馒头的蒸笼蒸手术器械;手术中不够,用蒸过的报纸当手术中;挂起两道布帘,光线更暗了,没有电灯,打亮手电筒;苍蝇飞进来了,不得不再派—名护士专职轰赶苍蝇;—只苍蝇飞到陆裕朴发亮的眼镜片上,使他瞠目结舌……所有这—切,是他驾车从美国的东海岸—直开到西海岸都看不到的风景。

6个小时后,16斤重的大瘤子从老太太颈上割除下来,手术成功的消息轰动了整个山村!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陆裕朴臂着医疗和政治双重风险为山区百姓成功地做了300多例手术,不说绝无仅有,也实属罕见!

为广这些生命,陆裕朴运用他超人的智慧和精湛的民术使他们起死回生,他却无力保全自己。劳苦数月回到西安,等待他的是揪斗、抄家、写认罪书——而他写出来的却是—份入党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