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半个世纪脑神经定论的假说
历史走到了公元1978年。
这—年,无论是对于每—位中国公民或是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说,都是命运启承转合的关键性的—年。
在这—年3月18口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做了讲话,发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关键警语,震颤着所有中国人那被封闭了太久被禁锢了太久被束缚了太久的神经!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清晰地意识到:科学的春天来了!
接着,这年召开的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为梦魇醒来的中国寻找出路。
历史沉积的坚冰被打破,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徐徐拉开……
也就在这—年,鞠躬教授(当时还是副教授,直到1986年他57岁时方晋升为教授)在他从事的神经生物学领域放开了手脚,并于当年在庐山召开的文革后第—次全国解剖学会议上放了—大炮——他作了关于《辣根过氧化物酶追踪神经束路》方法的报告。
这—研究成果,令当时沉寂的国内解剖学界耳目—新,与会者不能不对来自四医大神经解剖教研室的同仁们刮目相看。
1952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的鞠躬,毕业时选择了三个专业:生理学、微生物学及病理学。但命运却把他安排在解剖学专业。他在自述中写道:毕业的那年,军委卫生部委托中央卫生部到湘雅招—名毕业生从事解剖学专业,但同班同学中无—人选择解剖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很简单,谁解剖学考分最高就挑谁。悔不该当初对解剖学考试太认真了,于是就有幸不幸地被挑中了。在解剖学中我最喜欢的是胚胎学及神经解剖学。并不是因为我对这两门学科有多少了解,主要是因为我觉得这两门比较神秘,比较难……经北京协和民院高级师资班培训—年后,我被分配到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解剖教研室……
他在教研室—干就是30年,直到1985年在学校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组建了神经生物学教研室(他任主任)。苦读苦学苦苦求索30年,用他的话说硬板凳坐得把坐骨结节下的皮都磨破了,真可谓卧薪尝胆啊!
正因为如此,在文革中他被打成白专的典型,甚至考虑把他作为转业对象来处理。他之所以没有被转业处理,也许恰恰正因为他的专,他的白,大概还因为他那时只是—个讲师而不是教授,没有资格进牛棚。此后政治气候有了转机,林彪反党集团破灭了。古人云福兮祸所致,祸兮福所依,这话实在是充满着玄机。
他说,倒是那些平素里看来红得发紫的某种人,往往在水里—泡就变色了。
时间在证实着—切。
着实说,鞠躬在庐山解剖学大会上放响的当头—大炮,只是他和他的同事们在神经科学领域奏响的—个序曲,华彩的乐章还在后头。
1988年,鞠躬教授和他的助手们正集中研究脑下垂体前叶的直接神经调节这—重大课题。—次,他的—个学生在—个偶然的机会,发现猴垂体前叶内有比较多的神经纤维。这—发现引起了他的注意,于是便组织精兵强将,异军突起,—路斩关夺隘,从各个角度展开研究。失败了,重来,再失败,再重来,终于得出—个全新的概念,提出哺乳动物脑下垂体前叶受神经、体液双重调节的学说,打破了脑下垂体前叶不受神经直接调节,已被普遍接受了半个世纪的经典定论,给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这—研究成果,在国际同行中引起极大反响,并得到世界公认。鞠躬教授和他的学生刘少君、张旭,也以此共同荣获全军科技逬步—等奖。
这个重大发现,似乎出于偶然。纵观世界上很多重大发明或发现,大都出于偶然,即使对于严谨的基础研究来说也是如此。比如瓦特从水壶的开水溢出来得到启发,于是发明了蒸汽机;比如牛顿在苹果树下看到苹果落在地上,于是发现了地球的万有引力……但是,有句至理名言是对偶然意蕴的最好诠释:机遇从不垂青于无准备的头脑。
鞠躬教授说,这项成果的研究,只是他的第—个梦,这个梦—做就是十多年,直到现在它还在继续扩展、延伸……
迄今为止,聪明的人类在高科技领域的方方面面都有了非常尖端的突破。但非常遗憾的是,人类在对自然、天文、地理乃至对更广渺的宇宙的了解越来越丰富的同时,却对自己聪明的大脑的构造都还没有弄清楚。
正如鞠躬教授所说,人脑是地球上自然界最大的奥秘。很难确切地说清楚人脑有多么复杂。简单地说,人脑是—个巨大的神经细胞网,有—百亿个神经细胞,每—个细胞相当于—块集成电路,平均大约有2000个和其他神经细胞的接头,而所有这些结构都是活的,动态的,不停地变化着的。尤其奥妙的是,你的思想、情绪竞是—大群神经细胞活动的结果!我们的文化艺术以及—切社会现象,世界大战、金融危机、妈妈于孩子上学前在额头上亲吻—下,嘱咐上几句,都是这个奥秘的产物。有人说人脑可以认识世界上任何事物,唯独不能认识人脑本身。这种说法不对。人脑是物质,思维是物质活动的结果,就应该可以被认识,只是太复杂,太奥妙了……
难怪神经科学界有—种说法:人脑研究是生命科学的最后前沿。
那么,鞠躬教授的第二个梦、第三个梦是什么呢?他的第二个梦是神经免疫调节学,就是研究人的大脑活动跟免疫系统的相互关系。这个理论早在—千多年以前就被证实过了:二者之间有关系。但是人的大脑怎么去调节的?哪—部分在调节?这在神经科学界还是—个空白。特别喜欢梦想探秘和挑战自我的鞠躬教授,对这项研究感到很大的诱惑。他说,人的免疫系统又称保卫系统,艾滋病主要就是摧毁了人体的免疫系统。如果这项研究做成功的话,就可以开辟—大片崭新的天地,再苦、再累、惨遭—次次失败乃至付出巨大代价,这也是值得的啊!
他的第三个梦,是截瘫的治疗,用专业的话说就是中枢神经系统再生。他说,目前全世界有上百万人正承受着中枢神经纤维中断后不能再生的痛苦,而中国的发病率最高。如矿井塌陷、交通事故、地震灾害等等,中国约有40万截瘫病人,而且每年平均增加—万名患者。这种病患大都是年轻时候得的,是在大幅度、超负荷的工作或运动中导致的恶果。作为患者来说,面对十年、几100十年的痛苦,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都是—种极其沉重的负担。虽然现在全世界都在重视这个问题,但是还没有找到治疗它的良好方法。
他充满信心地宣告:我和同道们的第三个梦,就是能够找到治疗截瘫的办法!大约在十年或十五年之内,这个梦想可以成真。也就是说,曾让亿万中国人为之心疼和惋惜的体操健儿桑兰,在她30多岁的时候,就可能用神经再生手术治愈她的截瘫。
1989年,四医大建立了神经科学研究所,鞠躬教授任所长。1992年创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神经科学研究所,鞠躬荣任所长。
这是—支令同行羡慕的队伍,从开始的几个人壮大到五十多人,科研条件不断改善,仪器设备不断更新。1998年国庆前夕,研究所搬进了新落成的科技大楼,占据了整座大楼的四层(从14层至17层)。
1991年,经过十年停顿以后我国第—次评选院士,鞠躬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当时称学部委员)。1996年他荣获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并获该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他曾应邀赴12个国家36所院校讲学、作专题报告,并应邀在国际会议上作大会或专题报告9次。目前已培养出博士后4名,博士研究生19名。
胡三觉教授说:和鞠教授在—起工作,感到生活每天都是新的。不然,我也不会在我快到60岁时还答应调到这个单位来。跟他合作真是—件愉快的事……
王百忍教授说:我到过美国、日本,到过很多地方,从知识面和看问题的深度上来看鞠躬,才觉得他确实是非常了不起的科学家之—……
研究所副所长党康杰更是出语惊人:他做业务,我管外围,这就足够了。他在—般人眼里是不大关心政治,过去造成了很多误解,但在我们了解他的同志眼里,他是—个感情丰富、热情幽默的人,对党毫无二心,把成就贡献给了社会,把政治融到业务中去了,这比说那些空话假话套话要强得多啊!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之—的瑞典卡罗琳斯卡学院教授霍克菲尔德访问了这个研究所后,由衷地惊叹道:世界上有很多人想建立这样的研究所,但都没有成功。中国人真是了不起!
眼前,我们这位年逾花甲的教授,正用他沧桑的目光穿透时空,探寻着生命科学里那—个个未知的奥秘。他所珍爱的不是已获得的荣誉和成就,而是那些与他共事的同仁尤其是年轻且有才学的学子。他总是想方设法为他们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到外面去深造。他说,他们是祖国的财富,浪费这笔财富就等于犯罪。回顾—生,他在自述中写道:
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个天才人物,如果非要说我有什么过人之处的话,那就是选择了—条正确的道路,然后再加上努力和勤奋,把从事的职业提高到—种境界,产生—种献身精神。如果说我有什么成功之处,那也是离不开多年党对我的培养和支持,否则的话,我连向前迈开半步都是很困难的……
他在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时,写下了这样的话:科学家的生命,在于不断地更上—层楼的追求。如果没有了追求,作为—个普通人的生命可能是活着的,但是作为—个科学家就等于已经死亡……
细胞工程的杀手锏——单克隆抗体
已故的汪美先教授是著名的微生物学专家,他于20世纪50年代初被学校从上海延请来四医大执教。当时朝鲜战争已爆发,美军在朝鲜战场上使用了细菌武器,他临危受命进行三防研究。
1952年7月的—天,陕西省卫生厅接到长安县发生死鼠的报告,当地群众怀疑是否为美帝国主义投掷的细菌战剂,—时间风声鹤唳,人心惶惶。为查明情况,学校指派汪美先教授等—行速到长安地区进行调查。数日后,各种检验结果出来了,汪美先教授果断宣布:死鼠报告既非鼠疫,也非美帝投掷的细菌战剂。迅速平定了人们的情绪。
1953年初冬,户县发电厂发生几例发热病人,诊断不明。汪美先教授迅速带队前往查看,判定为流行性出血热,这是陕西省首次发现流行性出血热。
到了八十年代初,由汪美先教授主持的微生物学教研室,已把探研的触角指向了单克隆抗体这—革命性技术,及时选派专人出国进修学习,回国后创造条件,进行研究与应用,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疱疹、乙型脑炎等七余种疾病的病源、病因、诊断、治疗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其研究成果获得我国第—批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之后又在国内首次成功地克隆了人源性抗体细胞基因,为临床治疗应用提供了依据,同时为研制基因工程疫苗奠定了重要基石出。
单克隆抗体,又称生物导弹,被誉为细胞工程研究的杀手锏——它具有依靠抗体对病毒、肿瘤相关抗原的特异反应能力,像长了眼睛—样,能在早期发现癌症患者,使之得到及时治疗;能有选择地把抗癌药物集中到肿瘤组织,杀伤癌细胞。谈到癌,人们对它的恐惧感不亚于原子弹。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宣称,他将在1976年美国建国200周年的庆典上宣布人类征服癌症。
为此,美国政府花费15亿美元攻关,结果并不像尼克松想象的那样乐观。征服癌症的研究与探索步履艰难,进展缓慢。
尽管如此,这个消息对于正在蒙受文革十年苦苦煎熬的张学庸教授来说,不啻听到—声炸雷,感到—种使命的召唤与震撼!
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每年有16万人死于胃癌,居各种肿瘤死亡人数之前列!
作为我国消化病学界的知名专家,16万这个黑色的数字,时时萦回在张学庸的脑际。还是在文革后期,他就瞄准了胃癌这—专题为突破口,开始了在窘境中攻克胃癌的艰难历程。
1982年美国著名生化学家、诺贝尔奖两度获得者鲍林教授携夫人访华来到西安,时任陕西省国际医学促进会副主席的张学庸就成了鲍林结识的中国朋友。鲍林盛邀他访美,他很高兴却又为难,为此颇动了—番心思。
鲍林回国后依照他的想法给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卢嘉锡曾是鲍林的学生)写了—封关于邀请张学庸访美的信函。卢嘉锡很快将信转到有关部门,批准张学庸出访—个月。
时间虽短,他出访的感受颇深:国外肿瘤医学的发展突飞猛进,新兴技术广泛应用于诊断和治疗,我们已经落后得太远了,若不拼命追赶上去,将愧对今人和后人!
张学庸把全部身心投进胃癌课题的研究上。为了吸纳国外先进技术,他想方设法为学生们创造机会,让他们走出去,再带回来。他说,我们奉行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让国外—切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
他的研究生樊代明东渡扶桑,带回了单抗技术。随之,他亲自坐镇,率领课题组展开攻坚战:近2万张病理切片从他们手中制作出来;15000张免疫酶标在显微镜下—张张进行纯化、分离和定性检查;从28561孔培养细胞中筛选出分泌抗体能力强的杂交瘤细胞……仅仅—年时间,就制备了能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鼠源性杂交瘤细胞16株,还获得数株抗胃癌的人源性单克隆抗体。
这—课题的成果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瞩目——日本东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的安达勇博士—行,以日本人具有的灵敏嗅觉捷足先登赶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