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军旅文学50年
19209000000087

第87章 电视剧(4)

将军队建设的面貌融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格局给予艺术展现是军旅电视剧的一个丰硕收获。33集连续剧《和平年代》(1997)因此成为90年代最有分量的军旅长篇电视剧之一。这部剧的创作者置身于90年代中叶的时代大潮,以80年代以来国家经济建设为大背景,以一支特种部队的成长壮大为情节框架,反映了改革开放近20年来军队建设的精神面貌。在这部充满大时代情感的作品里,作者将对生活和理想的痴情饱蘸笔端,铿锵写来,始终将军人的命运与社会历史进程相胶合,将军人的情感与社会变迁相交融,逼近观众心曲,不追求“一个贯穿全剧的完整故事,有的只是人物生活命运的变化和心灵情感的流动。”全剧从1979年以来一大批从战场走进和平年代的军人经历社会转型、改革大潮、百万大裁军的冲击和磨炼中,凝聚浓深的军人情感,揭示当代军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他们在剧烈社会转型中心灵的动荡和平衡,作出各种情感选择时的坚定、困惑和全部喜怒哀乐思,从各种人物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中揭示,奉献也是人生的永恒主题。全剧以高亢的基调,通过各种军人形象特别是秦子雄这样带有极端色彩的军人形象塑造,包括秦子雄与闻璐的爱情关系和婚姻失衡的真切表现,将当代军人对军人职业痴迷的爱、对理想近乎固执的追求以及对物欲的鄙视作了一种近乎极致的表达,将我军军人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甘愿牺牲的情怀抒发得荡气回肠,为我军军魂一个恒久不变的本质方面——无私奉献立起一根引人注目的标杆。这部剧还以开放的思维和开阔的心怀对和平年代军人的多样性选择给予积极评价。军长闻浩夫、大队政委闻勇、教员慕容青、教导员章大军、文工团干部慕容秋等人都有着积极的人生定位,即使转业到地方工作,军人的情思不变,军人的气质、精神和品性不变,并且继续催动着他们进取的脚步,因而使得军人群体形象塑造既是对军人传统形象的价值肯定,更包含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军人群体形象的价值开掘、价值融合和价值张扬。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和平年代》是对社会生活的深度介入、本质渗透。它昭示着,时代的变迁不会遗弃那些坚持理想的烛照并为之献身的各种英雄模范,《和平年代》也就在实际上回答了和平年代是否还需要英雄和英雄的价值内涵是什么的历史询问。我们曾经有过宽泛的战争年代英雄观,今天也需要宽泛的和平年代英雄观。为战争而生存和准备的人是英雄,为保卫和平而生存的人也是英雄。“和平是对军人最大奖赏”的主旨亦使这种传统的军营奉献主题剧有了某种划时代的参照意义。

三、走向战争表现的广阔领域:《北洋水师》、《西藏风云》等

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创作者逐渐认识到在荧屏上再现战争不应止于复述战史,也不仅仅是为了比较哪一场仗打得更精彩,甚至不再将颂扬革命战绩作为第一位创作取向。战争电视剧创作者观察战争的新的历史态度引领观众穿越战火硝烟,显现战争的复杂面貌,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从古代、近代到现代战争都以大批量作品做了集团性表现。

从古近代战争作品方面看,产生了一批佳作。中央电视台摄制的84集连续剧《三国演义》(1994),将《三国演义》这部中国最负盛名的古典历史战争小说搬上了荧屏,堪称一大文化盛事。电视剧以罗贯中的小说为基本线索,做了更精炼的加工。作为历史战争剧,《三国演义》对一些历史人物的把握并未完全依循原作的正统观念,例如,曹操不再被作为单面的大奸形象,而是被投之以历史主义的审视目光,视之为对推动历史前进有贡献的奸、雄并存的人。曹操扫除封建割据局面,统一了北方,一展其雄才大略。虽然他常常很自负,但不乏礼贤谅才的胸怀及顽强的斗志。他的“奸”,包括其很重的猜疑心,诡诈和狠毒,则是其性格个性的显现。演员鲍国安的表演将曹操身上的多面性生动融合起来,在荧屏上塑造了形神兼备的一代枭雄形象。作为大型战争剧,《三国演义》堪称是一曲激烈、壮观、雄浑的古代战歌。编导通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等大战役和各种中小型战役的表现,将古代战争与环境、战争与人的表现密切结台,比较充分地展现了古代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智慧。战争表现与政治斗争表现相得益彰、战争与谋略的紧密结合成为全剧的突出特色。还塑造出一批古代军事家、政治家、谋略家的形象,如诸葛亮、关羽、张飞、周瑜、司马懿等许多人物形象都颇有光彩,许多小人物也塑造得栩栩如生。《三国演义》还有许多方面的成就和启示,如,作为古代战争剧,创作者在营造战争场面上下了功夫,尽管有的战争场面的表现尚不尽如人意,但总体上颇具气势感;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攻心术,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古代忠臣人格仍然有烛照现实的意义。

冯小宁编导的16集近代战争连续剧《北洋水师》(1991),堪称一部出色之作。它不同于60年代拍摄的同题材电影《甲午风云》。全剧以更宽阔的视野将近代中国第一支海军——北洋水师从建立到覆灭过程给予了相当完整而沉重的描述。这种沉重感是从对中国社会自身弊端的揭示中、从中国与日本的多层面对比中产生的,例如日本天皇带头捐款购买军舰,清朝统治者慈禧太后却用发展海军的款项修建皇家园林等等。这些对比让黄海大战后北洋水师军官那些“假如我们的炮弹足够”等等“假如”的悲愤慨叹格外发人深思。全剧每集结尾以字幕方式让剧情从历史回到现实,进一步激发着观众的思考。两部同题材长篇电视剧《鸦片战争演义》(1997)和《林则徐》(1997)则以比较准确的历史描述超越50年代和90年代同题材影片,努力将中国近代历史的沉重一页及其复杂面貌呈现出来。可贵的是,在《鸦片战争演义》、《林则徐》和《北洋水师》等电视剧中,人物做到了在更大程度上是历史的人物,不回避其局限性,历史尽可能做到是历史的历史,不回避清晰的战争态势表现,从而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从现代战争作品方面来看,表现我军历史功绩始终是革命战争电视剧的主要内容。90年代以来,战争电视剧与军旅电影创作交相辉映,几近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部革命战争历史,形成较为壮观的战争电视剧创作局面。表现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描绘解放西藏历史进程等题材内容都陆续有了代表性作品。这些电视剧不仅有着激烈的战斗场面,大力颂扬我军战绩,有些剧还跨越了战争的一般叙事性阶段,有了比较丰富的意蕴性收获:有历史面貌的刻意展现,历史经验的艺术总结,如《特殊连队》、《遵义会议》、《长征》等;有民族团结抵御外悔英雄气概的展现和民族团结精神底蕴的灌注,如《忻口战役》、《西藏风云》(1999)等;有革命英雄主义的赞颂和呼唤,又努力融人当代人的思考,在重现革命征程的悲壮和曲折中,弘扬百折不挠艰苦拼搏精神,如《长征岁月》、《七战七捷》、《济南战役》、《喋血四平》、《四保临江》、《飞兵襄阳》、《黄土岭:1939》、《大渡桥横铁索寒》《朱德上井冈》、《少奇同志》、《血战万源》、《豫东之战》、《英雄孟良崮》等等,它们以总体上不断进步的态势呈现了革命战争电视剧的整体面貌;有敌我战场血肉搏战的场景,我军人物形象塑造和敌人形象塑造也有了一定新意,在一些作品中还出现了对敌军将领多样的性格表现、心灵刻画和人性揭示。纪念我军建军70周年和孟良崮战役胜利50周年为契机拍摄的《英雄孟良崮》(1997)在6集的中篇长度里,编导以平行手法叙事,战役进展层次分明,一面是装备优势的敌人的疯狂,一面是我军将领沉着冷静的应战,敌我双方态势得以清晰表现。更有妇女们跳入水中用身体为解放军增援部队顶起人桥的场面十分感人,凸显人民群众对我军的倾力支援。敌军名将张灵甫形象刻画在较大程度上突破了脸谱化。他的出场是穿着“共军”军装晋见蒋介石,借此讲述双方在装备等方面的优劣得失。从战役进程中观众既可看到蒋军其他指挥官的离心离德,又可看到张灵甫对领袖的“忠勇”、自信以及他对家人的情感。比较来看,敌人内部矛盾的揭示也更深刻一些了。粟裕将军的杰出将才,则是在接受中央正确指导和发挥主动性中显现出来的,陈毅、粟裕“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魄在复杂多变的战争进程中获得令人信服的展现。看这样一部剧,就比过去让人单纯看一场胜券在握的战争戏有兴味得多。

进入90年代,包括歌曲艺术等在内的“红色经典”改编现象渐成气候。90年代中期以来,电视剧“红色经典”改编现象开始发生。“文化大革命”前17年曾产生较大影响的一批“红色经典”军旅小说也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如《敌后武工队》等,60年代曾被改编为影片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则再次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红色经典”改编电视连续剧的出现,给军旅题材电视剧增添了新的话题。

谱写民族解放的篇章。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在推翻阶级压迫的斗争中常常交织着民族斗争。在屏幕上表现阶级斗争的同时谱写民族解放的篇章,是90年代军旅电视剧创作一个有成绩的方面。1994年,饶有新意的12集电视连续剧《雪震》,有两个突出的美学特色。其一,认真践行艺术反映生活真实的美学原则。首先体现在全剧突出了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作为剿匪题材剧,《雪震》在选材上与同类作品有明显不同。这部剧的背景内容是我军50年代初在川西北地区剿匪的“黑水之战”。这个战役对稳定当时西南西北局势起了重大作用,特别是对如何处理好少数民族地区一系列复杂问题摸索、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为此毛泽东、周恩来高度评价此战役是军政双胜。作为电视剧,《雪震》的重点就没有放在军事斗争上,也不靠制造一些外在的刺激元素吸引观众。而是从生活真实出发,在我军剿匪部队、国民党残匪、藏民和藏民之间铺展情节线,将复杂的阶级、民族、国共之间的矛盾集中在黑水这个点上交织展开。将剿灭国民党顽匪的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相交错,在反映生活的复杂性中表现我党、政府和军队一心为人民谋利益的宽广胸怀,表现军地干部的政策水平。剧中有十分感人并耐人寻味的情节,如人民政府驻黑水联络组受到被敌人挑动不明真相的藏民围攻,生死关头,以罗吉政委为首的工作人员牢记“每个民族的进步和解放最终都要依靠他们自己”,坚守岗位,最终全部牺牲。同时,这部剧从多侧面揭示了历史前进的艰巨性,如《雪震》的一条主线是争取黑水地区藏民大头人贡布的觉悟。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贡布几次反复,后来终于彻悟,与人民政府贴了心。剧中表现的这个艰苦工作过程,颇富启示意义。这些都源于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生活开掘的深度。《雪震》的第二个美学特色在于对综合观赏价值观的践行。编导有意识地采用了“双层结构”:既保持《乌龙山剿匪记》那样的传奇性,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塑造几个有个性的人物,还着意提供耐人寻味的内涵、发人深思的哲理和难以忘怀的文化氛围,体现着保持综合观赏价值构成不可剥离状态的必要性。《雪震》庶几做到了:作为军事片,剧中有激烈的战斗场面;作为一部政治含量很高的民族历史题材作品,剧中又有精彩的政治较量和尖锐的思想交锋,两者又都融入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耐人咀嚼。剧中还充溢着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调节着故事节奏,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藏族地区的壮美风光和古朴风俗,神秘的宗教文化(藏传佛教)——风中飘动的猎猎经幡,朝夕陪伴着祝祷声低哑厚重的号音随风飘散,群马奔腾人声呼啸传达出来的藏胞们勇猛顽强的气势,以及那富有寓意的光影画面,都极富观赏性;音乐处理独具匠心,12首民歌贯穿于每集故事中。加之来自黑水地区藏族民歌手天然去雕饰的歌声,保持了原始感和质朴的魅力。每集片尾动听的藏族音乐,烘托着浓郁的藏族地域文化氛围,令人神往。可喜的是,所有这些做到了比较自然地相互渗融和勾联,使人在饶有兴味的观赏和陶醉中,还乐于品味其中丰富的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