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了传统的英雄观念。这部剧引起观众对英雄观念的思考。连长梁三喜为掩护战友牺牲,无疑是英雄,但上级派来的政治干事搜集他的豪言壮语时,只找到他留下的620元欠账单,似乎缺少思想境界的高度;干部子弟赵蒙山原是想当逃兵,在雷军长的当众责骂下他羞愧难当,决心要“为将军后代争回起码的尊严”,眼看一个个战友牺牲在面前,他终于抱起炸药包冲上去,炸毁了敌人洞穴,算是知耻而后勇的英雄;副连长靳开来的形象则有独树一帜的味道。他被认为是个有名的“牢骚”大王,总给上面“挑刺”,得不到提升,战前才被提升为副连长。在确定突击队带队干部时,他爽快地说:“既然送了个死在前面的官,我就要在这位置上死出个样来!”他在为部队搞“战斗力”——砍甘蔗时踩上了敌人的地雷牺牲了,因为他违反了战场纪律连三等功也不能立,而在观众心中他已成为英雄。塑造这样一个有牢骚的英雄形象理应是创作观念上的一个突破,但也正是在这一点上,还有明显不足。靳开来的牢骚,其实很难看成是什么缺点,因为它恰恰是“这一个”靳开来特有的正义感和志趣的表露,是对于谬误的痛快淋漓的嘲讽,正如面对“走后门”现象,他愤愤地对连长说的:“只要共产党坐天下,谁敢在部队上前线的时候把儿子调回去,我不自费上北京告状,就算我不是靳开来!”显然,他的“牢骚”没有掺杂个人的私心杂念,处处是对不正之风的率直抨击。所以后来赵蒙生喊出了:都像他那样说真话,我们国家的事情就好办了!靳开来是一门多么可爱、可贵的大炮啊!也因此,靳开来的那些“牢骚”更多表现出来的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社会群体意识——对不正之风不满思想情绪的共性反映。诚然,有这样“牢骚”的外壳,已属难能可贵,观众心理仍然可以从中获得替代性满足。
塑造了新一代军人形象。这部剧的一个亮点是雷军长牺牲了的儿子“北京”(雷凯华)。他给父亲的信中写道:新中国成立初期,你们正是中年,如果那时研究军事科学,将是另一番风采!这是“北京”的认识,也是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具有时代前瞻性的一声呼唤。这个有着超前思想的战士的牺牲是因为连续使用了两发“批林批孔”年代生产的臭弹错过战机,被敌人的子弹击中。他是一个最早出现在军旅电视剧中有新意的悲剧性军人形象。
作为文学改编作品,《高山下的花环》删除了小说中赵蒙生发现梁三喜的母亲是哺育过自己的养母的偶然性情节,使作品减少人为的痕迹,更具生活和艺术的可信性。总之,这部电视剧不仅成为观察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社会的一个窗口,而且在一个长时期内仍能以其强烈的时代性和饱满内蕴,对某些具有恒久性价值观念的肯定和张扬不断发力。
另一部代表性作品是11集连续剧《凯旋在子夜》(1986)。全剧从关注十年蹉跎岁月走过来的知识青年命运的角度,将一代人的情感经历与保卫祖国领土的使命感相联系,塑造了血肉丰满的年轻一代军人形象。主人公童川和江曼曾有一段曲折的经历,他们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插队生活时相爱,童川参军后在新兵连集训时,因枪走火误伤他人被判刑两年。江曼回城后日想夜盼,等到的却是一封绝情信。在邻居的热心介绍和母亲的一再催促下,江曼与军官林大林结识,林大林爱上了美丽的江曼,但是江曼难忘旧情又不忍言明。婚礼喜庆之际,童川被提前释放回京,他临行前写给江曼的信被林大林看到,林大林顿感受到极大侮辱,愤然离去。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开始后,童川被补充到昆明部队,分在连长林大林的连队当战士。在铁血战场生死关头,两个男子汉摒弃宿怨,与敌作战。林大林为掩护童川战死。江曼毅然从北京大医院参军,来到前方,担任野战救护所护士长。童川、江曼战地重逢。阵地上一首“月亮之歌”更让那段铭心刻骨的记忆长存心间。童川率部坚守四号高地时,双眼被敌军炮火炸瞎。江曼日夜守护,发誓再不分离。仗打完了。子夜,沉寂的都市中,行进着威武的凯旋大军,江曼扶着童川肃立路旁致敬。童川对身旁的战友深情地说:“不要去影响后方人民,不要让后方人民在睡梦中也想起战争。”全剧在此完成了一代军人情感的升华,不仅令一代人心潮难平,也令后人嗟嘘感叹。综观全剧,《凯旋在子夜》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塑造不同于战争年代过来的新一代军人形象,抒发了新中国一代同龄人历尽磨难矢志爱国的高尚情怀,有艺术首创性。在电视剧语言运用方面也有新的追求。当然对《凯旋在子夜》也有不同意见。诸如,没有真实地塑造出热爱祖国、有理想、有追求的80年代青年形象,主要人物童川、江曼心理猥琐,上前线是为了“在炮火中寻求解脱”;林大林也被歪曲了性格;剧中没有写出前方与后方军民心心相印的动人情景等。
80年代中期,理想主义仍然是社会主流精神之一。显然,《凯旋在子夜》与《高山下的花环》一样,都是以和平大背景中的局部战争——南疆保卫战为中心,采取将个人命运、祖国安危交织起来的艺术构思,都追求一种艺术理想的极致性,其创作效应的产生有时代背景的原因,也是社会心理使然,并且作为一种创作态势被延续下来,还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正在萌发的商业意识的对立面。
第三节90年代:进入兴盛时期
进入90年代,时代语境进一步变化。商业经济蓬勃发展,“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成为艺术创作的共识,影视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军旅电视剧呈异军突起之势。其中有人民军队的史诗抒写,有对战争表现领域的不断拓宽,有注重各种人物形象塑造的多彩篇章,有深情的诗蕴之作,有悲怆的民族战歌等等,逐渐形成壮观的战争电视剧创作局面,和平时期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主题也得到更广泛更深刻地表现。
一、人民军队历程的史诗抒写:《潮起潮落》、《壮志凌云》等
尽管80年代已经摄制了不少革命战争题材电视剧,但尚未出现对人民军队史诗性表现的重量级作品。人民军队发展历程的史诗抒写在90年代开始出现并逐渐形成多样化面貌,其开山之作是20集长篇连续剧《潮起潮落》(1993)。这部剧反映了人民海军从初建阶段到90年代初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有意味的是,这种历史进程的“反映”是采用从家庭命运“透视”历史的方式完成的。全剧的叙事主线是一对渔家儿女鲁明宽、简小荷近半个世纪的生死恋情和三个海军家庭、两代海军军人的生活经历。人物命运的曲折使这部剧有较强的观赏性,同时在家庭叙事中逐渐隐现着人民海军组建、新中国成立后的几次海战、毛主席视察海军、核潜艇研制、赴越南扫雷、发射导弹实验等海军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隐显着人民海军45年的发展历程。这种创作思路和范式在此前尚未出现,在军旅电视剧创作中有开创意义。沧桑感作为一种美学风貌也在这部剧中显露出来。如果说,在艺术创作中展现历史的“沧桑”,首先是令观众产生对历史的感慨,那么,这部剧还能够让观众从对人民海军精神品格的感慨中获得激励和鼓舞。固然,这种采用以家庭变迁史透视军队(海军)历史的史诗方式,还未人佳境,但却实现了对一个新的艺术样式的有效探索,也显现着创作者对电视剧艺术通俗品格更趋自觉的把握。《潮起潮落》因此以其长篇样式和新的叙事特色成为军旅电视剧进入兴盛时期的一个标志。
1999年,为纪念海军建立50周年,海军电视艺术中心、中央电视台影视部摄制了12集连续剧《波涛汹涌》。这部剧以一支潜艇部队20年的发展为纵线,通过70年代一起海难事故的调查和对一位已故海军舰长的重新评价,以及“郑和水道”的再次开辟,揭示了一个重要的时代主题——不能忽视国家的海洋意识。“郑和水道”的再次开辟是由江白等新一代海军潜艇指挥官来完成的,从中反映着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海军的新的发展。
90年代后期,出现了人民军队史诗抒写的又一部代表性作品20集连续剧《壮志凌云》(1999)。与《潮起潮落》不同,《壮志凌云》是正面展开对人民空军发展历程的抒写,有相当程度的文献性和揭秘性。观众可以为它长篇铺叙式地演进中国人民空军从创建以来不断成长壮大的历史所激动,也可以为它饱含的三代空军将士火热的创业激情和奋斗不息的壮怀人生所感叹,但从创作观念角度看,这部剧最宝贵的观赏价值点是自觉的历史传承意识。它对人民空军三代飞行员身上体现出来的传统革命气概与科技强军观念的撞击、遇合的表现显现着丰厚的时代底蕴,催动观众为创作者簇新而有深度的创作观念深长思之。
剧中浓墨重彩表现的年轻一代空军飞行员的成长和进步使观众兴味盎然。烈士的后代李亮是一个突出代表。这个有大学双学历的90年代的飞行员和他的父辈相比,他更多个性而并不自私,他不乏英雄气,却不想成为父亲那样的英雄。他还更多一点洒脱、豪气和傲气。他笃信:只要我起飞,空中就没有王牌!这个我,其实既是一个个性的我,也代表着空军许许多多情系蓝天的李亮们共性的我。尤为宝贵的是,在民航黄金航线的厚禄诱惑面前,李亮毫不犹豫将高薪、车子、房子远远甩到空军飞行事业之后,显示了健康思想乳汁滋养的年轻一代的坚定和成熟。
纵观全剧,贯穿于三代飞行员奋斗历程而使他们不断有所觉悟有所进取的,是他们逐渐明确的现代战争意识,而将此意蕴串联起来的是全剧贯穿性人物——驾机起义教官姚建业。他忠诚祖国的空军建设,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他更懂得掌握先进技术对建设强大空军的重要,为此在西北航校几十年如一日做着育人工作。海湾战争爆发后,李亮阔论现代战争中高技术军种的优势,和集中空中力量制胜的观念,刺痛了在座的军区空军司令员贺怀德,赢得了副参谋长姚建业的掌声。那一刻,历史进程的必然因素在一个历史途进中凸显了,在老一代和年轻一代飞行员的观念认同中遇合了。这使会心的观众看来十分亲切。它所包含的历史的又是现代的意蕴性,也是《壮志凌云》作为一部厚重的空军史而富有启示性的部分。
二、大时代的壮阔画卷:《中国神火》、《和平年代》等
从历史的揭秘中挥洒时代的豪情和气概,是这个时期一个重要的创作取向。10集连续剧《中国神火》(1991)第一次以编年的方式纪实性地展现了中国“两弹”研制成功的壮阔历程。剧情从1955年1月中央决策向核能世界进军开始,到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爆出惊天巨响终篇,生动塑造了为新中国国防事业献身的军人和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并以主要人物58人和逾3万群众演员构成了一组中国现代创业者的群像。在这部气势恢弘又不乏精雕细刻的艺术画卷里,可以看到新中国的领导者们在动荡的国际风云面前决策“两弹”上天的远见卓识;可以看到抱着赤子之心的一代知识分子,从大洋彼岸、从祖国各地汇聚戈壁大漠,不懈努力,勤勉创业;可以看到解放军官兵们在大漠深处的艰苦拼搏,百折不挠,同心同德创造了人间奇迹。《中国神火》在对历史揭秘中描绘的“两弹”创业历程和倾力刻画的“两弹”创业者崇高的爱国情怀,是具有恒久贯通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伟大气魄的一个集中表现。
从历史回眸中更深邃地审视历史的意蕴,是90年代中后期军旅电视剧创作的一种自觉,也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一个走向。在这个题材领域里,经过10余年创作经验积累,以新中国成立50周年为契机,水到渠成地推出了长篇连续剧《中国命运的决战》(1999)。全剧表现1945年8月15日,中国人民浴血抗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后,又面临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大决战。作为一部有着大人物、大事件、大场面和大内涵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中国命运的决战》首次将中国革命置于世界政治格局中来表现;将中国命运的选择置于三国四方高层首脑人物之间的国际政治舞台上展开,气势恢弘,引人入胜。这部剧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艺术的一个重大收获,也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长期积累的创作经验的结晶。它有高度的历史真实性,但它全景式展现的中国革命历史上这辉煌的一页,已不再是单面地颂扬领袖气魄、展现革命形势变化和英雄战绩,还着力于揭示依循历史规律的意义,表现国共双方的较量不仅仅着眼武装斗争层面,还努力表现意味深长的文化较量和人心较量。如此,《中国命运的决战》就既是一部精湛的艺术品,也是形象化的党史教科书,留给后人的不仅有鲜活的人物性格,更有历史的启示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