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军旅文学50年
19209000000088

第88章 电视剧(5)

90年代末,第一部全景式再现西藏和平解放、平息叛乱和民主改革历史画卷的大型纪实性电视连续剧《西藏风云》(1998)播映。这部具有宏大叙事特征的重大历史剧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历史真相的解密,对西藏问题的来龙去脉有清晰表现。在这个表现过程中塑造了众多历史人物,有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中共领导人,有阿沛.阿旺晋美、班禅等西藏上层爱国人士,有达赖等宗教领袖;另一个层面是始终贯穿着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思想,表现藏汉人民在共同建设新西藏的过程中结下的深厚友谊。在这个层面更多是张国华、谭冠三等解放军高级将领、普通的解放军官兵、西藏同胞的历史活动,在复杂的人物关系中反映出人民解放军在为解放西藏、建设西藏进程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全剧同样在展现西藏的自然风光和雪域高原的神奇景观中寄予和抒发着浓厚的爱国情怀,表达着曾长期生活和工作在西藏的翟俊杰等创作者对那片美丽土地和人民的挚爱情结。

四、军营生活“新观察”:《雪太阳》、《兵谣》等

当经济建设成为中心,商品意识日益深入人心之际,剧烈的社会转型对军营带来的冲击是极具震荡性的,每个军人也就处在一个必须做出明确的价值选择和人生价值定位的时代。许多军旅电视剧在军队与新的时代生活的联系中,揭示军人的价值选择和军人的情感世界,展现军营独特价值观念的魅力;表现军营生活与现实各种生活观念、精神格局的相遇、矛盾、撞击和较量;着力塑造焕发本质光彩的当代军人形象,宣扬保持和发扬我军光荣传统中所显现的为社会安定所需要、为社会发展所需要、为人类进步所需要的奉献精神的同时,显示着我军将士在经受市场经济考验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矛盾,因而发生着艺术对生活的种种新观察。

长期以来,最具代表性、最能整体性反映和平年代我军使命感之一的题材是军人戍边生活。90年代,军旅电视剧与军旅文学一样,生存的大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当生活越来越多地在荧屏上被渲染为商场拼搏、富丽堂皇、酒绿灯红、软语俏言和侠光剑影时,还有一批军旅电视剧创作者想到我们的官兵每天都在与生活和工作的严酷环境搏战,惦记着这些官兵的喜、怒、哀、乐、思,为创作他们的艺术形象不倦拼搏。《雪太阳》、《昆仑女神》……一个个剧名听来不乏诗意而剧中所表现的都是相当严酷的环境,或者是位于生命禁区海拔高度5380米的世界第一哨卡,或者是苍凉贫瘠成百上千里无人烟的所在,或者是一年有6个多月可以把人冻得灵魂出窍的严寒气候,或者是无边的空旷和冷寂……我们的官兵就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值勤、进行夜间野外潜伏训练!并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是什么力量使他们忍受着超常的严酷条件昼夜与界碑相伴、在枯燥和艰苦的值勤中默默度过青春年华而无悔无怨?《雪太阳》等剧给予了生动的答案,为这些忠诚使命、有强烈职业责任感的军人赢得了珍贵的荣誉和人们的理解、尊重。最终使人们懂得:军人高尚充实的精神境界所体现的更富时代气息的阳刚气概,反映着和平年代军人的价值在于,他们的存在不可或缺!

饶有兴味的是有些电视剧还让我们看到了今天军营“五湖四海”的内容也有了许多变化,例如富裕兵入伍现象就给军队建设带来颇具时代色彩的新问题。8集连续剧《有这么一群兵》(1998)以一群富裕地区的一些腰缠万贯的青年跨进军营的开场,实现着对新生活现象的敏锐捕捉和大胆触及,进而构成强烈意味的时代反差。这个与我军任何时期兵员都不同的“款兵”群体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一开始就同部队传统是对立的。他们带着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形成的对人生和社会的最初认识来到军营。他们有的大吃斗富;有的晚上熄灯号响了要去吃宵夜;有的用钱交换周末外出的机会;连队开展“学雷锋”活动,有的竟花钱买头毛驴为连队改善生活……而入党提干、考军校、转志愿兵等已不再是困扰他们的人生目标。从宏观方面看,富裕兵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有必然性,而怎样正确对待金钱和军人的价值,怎样看待等价交换与奉献牺牲精神,却成为生活的也是艺术的新课题。编导以带有喜剧性的表现方式对待这看来十分严峻的带兵新课题,避免了对新的生活现象的绝对化理解和简单化表现。两年后,军营炉火锻造出又一批意志坚强的合格军人。当这些士兵提着入伍时带来的密码箱将要离开军营时,陈旅长问叶政委那密码箱里装的是什么,叶政委笑答两个字:“收获!”表明剧中人最终明白金钱的价值不能代替一切,人生有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其创作典型意义还在于鲜明地表现了时代的实质性冲突不可避免,军营虽然是封闭式管理,却必须采取开放式教育,从而达到让生活走进军营,让理想之花盛开军营,让理想的馨香飘出军营的艺术审美效果。

《兵谣》(1999)的出现有着突破意义。这部连续剧着力塑造了一个超越长期以来农民军人“英雄化”取向的“新”的农民军人形象,以一个传统的军营成长主题的新时代演绎实现了对现实和历史的双重深度开掘。全剧表现的是90年代农民的儿子古义宝入伍后的成长经历。古义宝是为了跳出农门、脱离贫穷落后的生活而离开父母和未婚妻来到部队的。他为自己的前途“设计”各种好人好事,以引起领导重视,果然成了先进典型,从饲养员、司务长、副指导员到提升为指导员,还赢得了女民办教师尚晶的好感。一次他因责任过失受到处分,被调到农场当场长。到农场后,面对破败的营房、荒芜的土地、消沉的战士,他痛定思痛,逐渐对人生有了感悟,决心以实际行动做一个合格的部队干部。在他的带领下,农场发生很大变化,他又成为后勤工作的典型。对生活有了新认识的他没有接受妻子给他重新选择爱情的机会,而是把妻子和孩子接到了身边。创作者贴近生活,深入生活,使电视剧直面生活,富有浓郁的现实气息。入伍动机多样化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古义宝并非个例。像古义宝这样煞费苦心为个人谋出路和前途,到能够真诚面对现实和人生,不断修正动机、自我调整,终于获得精神超越,无疑能够引发许多观众对自身的思索。《兵谣》因此给予观众很多回味的同时,又有很强的精神导引力量,也有很强的激活思维作用。同时,揭示“古义宝”们的心理变迁又是尚未结束的历史课题。

《兵谣》的出现吸引了部队官兵,同样吸引了地方各种观众。有评论认为,它表现了“社会主义新人应该有的几个特点:(1)不回避人物起点的质朴与卑微;(2)不回避人物思想上的坎坷和起伏;(3)不回避复杂的社会矛盾;(4)指出一个人经历了种种曲折后必然走向完美的人生方向。可以说,这个形象对于如何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五、军旅青春风景线:《红十字方队》、《女子特警队》等

军营是以青年人为主体的阳光世界。军旅青春电视剧最初是以向全社会表达奉献牺牲精神的面貌出现的,如《军校毕业生》(1995)是军旅电视剧,也是一部当代社会生活主题剧。它力图探讨的是90年代商品经济大潮中军人的价值取向,也是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这样一个已被淡忘甚至遭到歪曲的人生课题的社会呼唤。它开篇就以强烈的视觉反差,画面画出大大的问号:9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还要不要服从祖国的需要到艰苦地方去工作?主人公军校女学员雪蒙作出了响亮的肯定回答。作为一名外语专业高材生,雪蒙又是怎样站在了时代的前头,纵观全剧,编导没有对雪蒙的行为给以简单的结论,而是站立于军校这个军营育人中心,又是青年人实现理想的殿堂,从价值内化角度,采用铺叙的方式,以主人公的个性内涵为着力点,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向以及两者的交叉点上寻求答案,引领我们追踪她那朝气蓬勃、十分热爱生活、坚实有力的人生脚步,呈现她作为一个成功者的人格素质,引发观众去体味她渐渐走向成熟的心灵历程。雪蒙的形象也对加强青年精神素质建设做出了有力的呼吁。

第一部全景式反映军医大学学员生活的长篇电视剧《红十字方队》(1997)产生了较大影响。这部剧靠什么抓住了观众?首先是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这部电视剧是校园青春剧,又是军校青春生活剧,其新鲜感不言而喻。除了青春生活风貌和人物的清新感,触动观众的还有剧中蕴涵着的鲜明时代感——对人生价值定位的探求。全剧以一群年轻军校大学生的成长历程为经线,以同样年轻的学员队队长赵志伟、教导员罗芸、医学博士林克凡的感情纠葛为纬线,将社会与军队两个生活层面同构,让观众看到年轻的当代军人同样遇到许多时代课题的考验,诸如如何面对理想和各种生活的挑战、如何面对金钱的诱惑,是无条件服务部队还是将个体需求放在部队需要前面等等。最终,江南在短暂的生命中升华着生命的意义;骆青藏奔赴西藏,志在边疆;肖虹实现了对自我中心的超越;丁惠敏走出了爷爷的光环,到大西北寻找人生的坐标;司琪对奶奶的关爱和在困境中锻造着自强奋斗精神,等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正如剧名“红十字方队”所提示的,“红十字”工作和“红十字”精神,地方和军队都有,“方队”却是军人列队和军队风貌的显著标志。剧中既展现了新一代青年军人在与时代的联系中获得的社会化成果,观众更可以从他们的成长中看到军营熔炉冶炼的力量,得以从中感悟军营环境对情感陶冶和精神品格形成的强化作用。

年轻的武警部队担负更多的特殊使命。《女子特警队》(1999)将这种使命感通过一些年轻女孩子如何成长为担负特殊使命的女子特警的青春步履别有意味地表现出来。在90年代的时代环境中,一批背景不同的女青年来到女子特警队参加训练。她们中有娇生惯养的大款的女儿,有在警营长大的总队副政委的女儿,有朴素倔强的山村姑娘,也有来自父母离异的家庭的女孩。她们共同经历了艰难而又难忘的成长过程,提高了精神素质和技能素质,完成了解救人质、押解罪犯等等特殊任务。执行特殊任务常常就是踏上另一种随时准备牺牲的战场,在执行任务中,总队副政委的女儿杨继军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部剧有自觉的观赏追求,找到多个艺术融合点,如采用纪实性与情节性相结合的方式,以职业演员与非职业演员一起表演女特警生活,将崇高的精神取向与青春的壮美相互结合,将坚韧精神、格斗功夫与女特警的飒爽英姿融为一体,在富有新奇感的观赏画面中融入牺牲和奉献的主题,有较强的可接受性和审美共享价值。

六、光荣的军队后勤战线:《光荣之旅》、《天路》等

在商业经济日益发展的90年代,军营与社会各利益群体的关系疏淡了,人们不再特别关注军人的命运,而军人的价值观念却没有改变。以中央军委命名表彰的“喀喇昆仑模范医疗站”先进事迹为原型的8集电视剧《昆仑女神》(1999),表现的是五位风华正茂、不同性格的医疗队女军人在昆仑山区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工作和生活的一段不平凡的经历。她们中有的人初到医疗站,并不安心,有的抱有个人目的,但是,在激情敬业的医疗站站长费明的影响下,在纯洁的边防官兵的感染下,在为官兵服务的过程中,她们战胜缺氧、荒凉、自然环境险恶的困难,涤荡着灵魂,净化了心灵,完成了人格的升华,如女神般矗立在昆仑山上。在她们心中流淌着、传递着一个不知姓名的也是所有的守卫昆仑山的战士的心声:“只要我站在这里,中国这个大鸡的版图就不缺胳膊不断腿”。为了这个“不缺”“不断”,她们和他们一起自觉投身于“生命禁区”,坚守岗位。在这里,医疗战线这个最重要的后勤岗位之一以对军人个体的自觉服从和甘愿牺牲的艺术颂扬得到高度肯定,艺术实现着与生活的潜在对比,同时也强化了这种高格调生活自身的显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