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军旅文学50年
19209000000025

第25章 长篇小说(6)

书中,几对青年男女各有特色的婚姻恋爱故事也颇引人入胜,桃子与于震海的婚姻是农村婚恋习俗的翻版,7岁就由父母做主定了亲,丈夫于震海在共产党员李绍先的带领下进行革命活动,桃子也是这个家庭中最早成为革命者的坚强女性;好儿自小与表兄高玉山相爱,无奈在孔霜子的百般破坏下与孔霜子的侄子孔居任结了婚,孔居任虽是骗婚成真,却难得地对好儿一往情深,在他后来的革命道路中尽管有错误,却最终牺牲在革命的战场上;唱戏出身的萃女与长工于震兴大胆、热烈的恋情更是书中的亮点,死了丈夫的萃女不甘心做封建礼教守节的牺牲品,破除门第观念,大胆热烈地追求个人的幸福生活,成了偏僻、闭塞的胶东地区女性个性解放的先驱,最终与恋人于震兴双双殉情的结局引人同情、令人叹惜;二妞不顾一切寻找因革命失败而痛苦失明的宝川、并与之私订终身的爱情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从小习武的烈性女子,对爱情的坚贞和执着;小菊与高玉水的爱情,常常令人想起她大姐好儿与高玉山的悲剧,然而,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小菊与高玉水再没有了姐姐当年的阻力,两个年轻人朦胧的恋情让人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希望。作者通过人物的情感经历突出了人物性格中最鲜明的特点,使之呼之欲出,栩栩如生。

四、《战斗的青春》和《野火春风斗古城》

雪克的《战斗的青春》(上海文艺出版社1960年版)以滹沱河边枣园区为背景,反映了从1942年日寇发动“五一扫荡”开始的抗日战争。小说较之其他反映抗日战争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将区委书记许凤这位女性革命者、抗日斗争的领导者作为作品的主角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刻画,并通过许凤的成长过程展现了枣园区抗日战争的曲折历程。许凤在作品中第一次出现时,是枣园区妇救会主任,一个充满革命激情、单纯、天真的年轻姑娘,也正是由于她的单纯和年轻,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她在政治上还不够成熟,斗争经验也不够丰富,作品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真实地表现了她的成长过程。作品突出了她坚韧的斗争性格和善良的心地,在复杂的斗争中她顽强、果敢、坚毅,对同志有真诚无私的爱,对敌人有毫不留情的恨。她与叛徒胡文玉的曲折爱情既表现了她的善良和单纯,同时也反映了她复杂的内心世界,对胡文玉由爱而恨,爱恨交织,揭示了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复杂,使她成为全书中较有光彩的人物形象。除许凤外,作品还刻画了勇敢、机智的游击队长李铁,风趣、侠义的地下工作者窦洛殿,乐观、成熟的县委书记周明等。叛徒胡文玉身上表现出来的知识分子的清高、浓重的小资情调、善于空谈而不务实际的性格特征在“前17年”军旅长篇小说中反面人物的塑造上较有突破。但是作品在艺术上仍存在明显的缺陷,后半部的议论较多,作者用大段的篇幅来发表对革命的见解和赞美,大大削弱了作品的艺术性,故事本身的发展也不如前半部来得生动曲折。另外,情节结构上缺乏高低起伏的变化,语言也较直白。

《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是反映我党地下斗争的一部比较优秀的作品。小说以华北敌后根据地和日寇占领的城市中的斗争生活为背景,以主人公团政委兼县委书记杨晓冬打入华北敌战区的一个古老省城,同敌特进行地下斗争的故事为主线,反映了我党地下斗争的复杂、曲折。作品着重刻画了我党地下斗争的领导者杨晓冬的形象,从人物的多个侧面表现了人物的性格,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杨晓冬大义凛然、坚强不屈;善于团结各阶层群众,积极做好群众工作则表现了他作为一名革命者的成熟与朴素;护送首长过境、智斗蓝毛、舌战吴赞东、奇袭伪司令部等情节,则体现了他在斗争中的机智、勇敢,并赋予作品传奇化的艺术风格。除杨晓冬外,作者还颇具才华地塑造丁两位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即金环、银环两姐妹,两姐妹“一刁、一娇”,性格鲜明、突出。姐姐金环泼辣、倔强,妹妹银环踏实、灵秀,在复杂的地下斗争中各显其能,各有所长,两者相互对比映衬,人物性格丰富、多样,也为全书增添了情趣。地下斗争的复杂、紧张、艰险,情节曲折生动,环环相扣,张弛有致,有一定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第四节其他方面的军旅长篇小说

一、少数民族的生活与斗争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作了独具本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的文学作品。新中国的前17年间,少数民族的文学创作主要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带来的历史性变革,以及各民族对新生活的歌颂。就军旅文学而言,玛拉沁夫的《茫茫的草原》、李乔的《欢笑的金沙江》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少数民族为争取民族解放而进行的斗争,是影响较大的表现少数民族生活的军旅长篇小说。此外,乌兰巴干的《草原烽火》、扎拉嘎胡的《红路》表现了战争时期蒙古族人民的革命斗争。这些作品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真实地反映了不同民族生活斗争的历史画面,它们不仅描写了少数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民族地区奇伟壮丽的自然风光,而且展现了少数民族在历史的转折点寻求出路和民族前途的斗争过程。

玛拉沁夫的《茫茫的草原》(人民文学出版社1969年版)以其浓郁的马背民族特色和气息浓烈的草原生活描写而成为较有影响的少数民族长篇小说。小说以青年牧民铁木尔和斯琴充满曲折、坎坷的爱情故事为线索,以蒙族人民寻求民族出路为主题,描写了察哈尔草原上的蒙族人民面对动荡的社会现实,面对国民党、共产党和脱离祖国独立的三种选择,为争取自由和解放而进行的艰苦斗争和历史抉择。小说以独特的民族形式和表达方式,真实地表达了蒙古族人民的思想感情、理想和追求。

抗战胜利后,蒙古草原仍处于动荡之中,面对着共产党、国民党和“独立”的三种选择,蒙古人民面临着抉择和考验。热血青年铁木尔和沙克蒂尔满怀热情,却不知如何斗争。曾当过日伪警察大队长的反动上层分子贡郭尔在国民党特务刘峰的指挥下,打着保护蒙古民族的旗号,建立了明安旗保安团,为配合国民党的内战,四处散布谣言,制造事端,破坏共产党在民众中的威信和声誉。以苏荣为领导的共产党“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深入草原,发动牧民,成立了人民武装——明安旗骑兵中队,引领牧民进行民主革命的解放斗争。以大地主瓦其尔为代表的一部分上层人物,则准备走骑墙派的中间道路,他准备了一面红旗,一面青天白日旗,妄想谁得势就跟谁。小说真实、生动地描写了草原上这场不同道路的激烈斗争,反映出在民族命运面前,不同阶层、不同性格的人物思想上的倾向和变化。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具有独特心理和性格的人物,青年牧民铁木尔是作者着力刻画的热血青年。在他身上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他既有朴实、善良、正直、热情的一面,也有倔强、剽悍、冲动、易怒的一面,他机智、服从真理和自己的判断,同时又有牧民自由散漫的个性和狭隘的民族观念。作者以真实、丰满的笔触刻画了这个人物性格中的多面,他与斯琴的爱情描写充满了浪漫色彩和民族风格,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幸福爱情的追求丰富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斯琴是蒙古民族优秀女性的代表,她温柔、善良、勤劳、纯朴,对爱情执着、真诚,作者在她身上着力体现了女性外在的美丽与内在的美好。青年寡妇莱波尔玛是书中富有光彩的女性形象,她体现了与斯琴不同的另一种蒙古族女性的性格,她倔强、爽朗,在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上表现了大胆、热烈的个性,体现了马背民族炽热的情怀和开阔的胸襟。小说中反面人物的塑造也极有个性,野心勃勃、贪婪狡诈的贡郭尔,凶狠险恶、诡计多端的特务刘峰,老奸巨猾的土匪方达仁,爱财如命的瓦其尔等,都写得有声有色。

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抒情性是这部小说突出的艺术成就。作者以满怀诗意的笔触描写了蒙古族人民的民风民俗以及察哈尔草原绚丽迷人的自然风光,给作品带来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比如第二卷第七章里对“马”和“歌声”的描写,充分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特有的性格和爱好。在广阔的生活画面中,作者常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带来了清新、浪漫、诗意的艺术风格。

李乔的《欢笑的金沙江》(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被称为反映彝族人民历史命运的画卷,它通过描写凉山彝族人民从争取民族解放到民主改革、平息叛乱的艰难曲折的历程,反映了解放前后彝族人民生活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历史变革。小说围绕“政策过江”描绘了一场曲折复杂的斗争。全国已解放四年了,可是在金沙江对岸的凉山彝族聚居区的人民依然过着原始、落后的奴隶制生活。国民党胡宗南部队的残部流窜至此,利用历史上的民族矛盾,造谣惑众,对我党的政策进行诽谤,在彝族民众中破坏我党形象,阻挠彝人过江;并利用彝族“打冤家”的陋俗,挑拨彝族部落之间相互残杀,以达到统治彝人的目的。以彝族干部丁政委为首的凉山工作组克服了种种矛盾和困难,根据少数民族的特殊情况和独特风俗,努力宣传我党政策,启发彝民思想,挫败了敌人制造的种种谣言以至挑起冤家械斗的阴谋和伎俩,最终消除了民族隔阂,完成了解放凉山的任务。

丁政委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干部形象,他是受党教育的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作者突出刻画了他执行党的政策的坚定性和高度的原则性,在斗争中,在由于国民党的挑拨而使沙马木札和磨石拉萨两家打冤家、广大彝族民众包括他的哥哥和母亲都有可能被害的情况下,依然按兵不动,坚持宣传、说服的政策。丁政委是高大、优秀的我党干部的形象,但是对于人物个性化的内心世界的揭示还嫌薄弱。

书中对彝族奴隶主和奴隶的刻画较为形象生动。三位“黑彝”(奴隶主)沙马木札、木锡骨答、磨石拉萨各有特色,面对国民党的拉拢和挑拨,他们的反应各不相同,沙马木札遇事稳妥,性格开明,木锡骨答耿直、风趣,磨石拉萨保守、顽固,在丁政委无私精神的感染下,三位“黑彝”终于消除了对共产党的敌意和恐惧,认清了国民党伪善的假面。阿火黑日是奴隶的典型代表。他质朴善良,忠诚可靠,未觉悟前是奴隶主沙马木札喜爱和信赖的奴隶,对党有了初步了解后,产生了强烈的改革愿望并成为我党政策的积极宣传者,书中不仅写了他要求革命的强烈愿望,而且也描写了他与果果之间美好、纯洁的恋情,使人物的性格丰满生动。

小说用质朴的语言把纷纭复杂的历史和现实斗争,编织成一个个波澜起伏、迂回曲折的故事,情节较为引人人胜。小说比较自然地表现了彝族人民的生活风俗和习惯,并展现了祖国南疆的地理风貌,小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也存在明显的缺憾:即在少数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入开掘上,在人物性格塑造的丰满生动上,在民族矛盾的提炼概括上都还嫌不足,语言也略嫌粗糙。

二、《我们播种爱情》和《踏平东海万顷浪》

《我们播种爱情》(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版)是徐怀中的处女作,也是徐怀中的成名作,一般说来,《我们播种爱情》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军旅小说,但徐怀中是重要的军旅作家,而《我们播种爱情》又是他的重要作品,还是他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我们无法避而不谈。正如朱向前所注意到的“徐怀中不是一位以创作量的丰硕而骄人的作家,但他却是一位有着纯正的艺术感觉、扎实的文学修养和明确的美学追求的起点很高的作家。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他就尽可能地广涉中外名著。事后他回忆说:‘进城以后,我把仅有的一点钱都用来买书,我最喜爱普希金和梅里美的短篇。在中国当代作家中,我很喜爱孙犁同志的作品。’这种鉴赏眼光,在当时的部队青年作者中,不能不说是高雅的和超前的。在他28岁发表的长篇处女作《我们播种爱情》里面,已然可以依稀看出名著的熏染和浸润,譬如开篇他这样写景:‘大约是初秋——西藏高原的四季确实不太分明——山岭上已经积了很厚很厚的雪。雪,在太阳照耀下闪射出强烈的银光,仿佛那层层大山不是坚硬的花岗岩,而是透明的水晶石。除去常青的支杉,坡地上的树木已在渐渐地被剥得赤身裸体了。群山所环抱的草原,也已在渐渐地褪去葱绿而显露出暗淡的本色,宛如山洪汇集的一片浑黄的沉寂的湖水’……这不啻一幅着色丰富而准确到位的‘油画’。至今看来仍不觉‘褪色’。当然,这部作品更以建设新西藏的火热生活和烂漫激情征服了广大读者,就连著名文学前辈叶圣陶先生也‘一看就让它吸引住了,有空工夫就继续看,看完一遍又看第二遍。’并认定‘是近年来优秀的长篇之一。’这种共识,使它继1957年初版两年之后,又作为向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的优秀作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并被译成多种外文在国外出版,为徐怀中赢得了在当代文坛的一席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