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没吱声。但伤痛不是那么容易抹平的,虽然她心里知道,究竟不能够。那一刻的白帆,就像是她的一位兄长,温暖地呵护着她。她对白帆,一时还没有爱的感觉,但有一种兄长般的依恋,愿意与他待在一起,她了解白帆的为人,也欣赏他的品格,他喜欢她,但不会做她不情愿的事。她感受着另一个男人的关爱,就如同伤病的树苗被呵护,生机便得以悄悄地复苏。
此时,刘明泽却独自一人在另一处待着。他被宋香菊拉到楼下,几位客人趁机跟了上来,要随老板娘一起去躲避。防空壕里满是人,宋香菊和几位挤了进去,后面又有人跟进来。刘明泽只得退让到一边,让人家先进去。这一推二搡的,他就干脆站了出来。
旁边有一堵断墙,他背靠着那面墙站着,望着透着火光的夜空,一分一秒地盼着警报解除。
在这个爆炸声轰鸣的夜晚,战争是如此之近。此时的他,自然会想到生死,想到与己相关的一些真切的东西。那些不曾提及的往事,便历历地浮在眼前。
他生在湖南临湘一个乡绅之家,母亲在他五岁时就去世了,父亲续弦后,又连续生了几个儿女,继母对几个亲生子女疼爱备至,却要他跟长工一样下田干活。他每天累得筋疲力尽,也得不到继母丝毫的怜悯,还时常在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让父亲责罚他。他的命运是考上长沙第一中学后改变的。在学校里住读,从此摆脱了家庭的桎梏,从继母的压迫中解放出来。因为饱受艰辛,他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十分刻苦,后来如愿考上了燕京大学中文系。在学校里,他接触到一些进步同学,在他们的影响下,开始涉猎《资本论》、《共产党宣言》这些著作,受到启发,开始信仰共产主义,并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后来,他被派往上海,在《申报》任职,以增强党在宣传领域的力量。
日军进攻上海时,他只身前往淞沪前线采访,进行了真实全面的报道。上海沦陷后,他一度与组织失去了联系,辗转多日才来到了汉口。
他继续做着新闻记者,却不是一个普通的记者。他名义上在《申报》任职,同时也兼任了《新华日报》的工作。组织上为了保护好他,他的党员身份也知之者甚少。他为《新华日报》所撰写的文章,也一直用的是笔名。他在旅馆里每天挑灯夜战,实在是承担的工作太多。
夜色中,有个女人的脸显现了出来,一直赶不走,他又想起了让他爱恋过的徐瑷。他一直没有谈过恋爱,忙碌起来,很少想这方面的事。当然,也是没遇到真正让他心仪的女子。来到汉口,在这个成为实际首都的地方,汇集着南来北往的人流,也给彼此的相识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他遇见了徐瑷,就注定是一次伤痛。他们有太大的差别、经历、喜好、文化、思想、追求……这般悬殊的两个人,却因为差异而深深吸引。
他们相爱了,这无关乎身份、地位、个性及所有的外在因素,只有彼此的心,彼此的身体被强烈地吸引,被激活,那一刻的能量大得他已掌控不了,他的理性已经左右不住自己澎湃的脑子,就像被灌醉的人明知歧路在前却动弹不得一样。
最美的爱情总是短暂的,就如昙花一现,异常的香艳,却瞬间寂灭。
他们本是两股轨道上跑的车,偶然的相遇,随后又被外力拉回到各自的轨道里,只是抛出的心一时没得着落,胸口空荡荡的,时而被触及,便揪扯着隐隐的痛。
那时,他免不了记挂着她,徐瑷此时会在哪儿,她会不会有危险?但一想到她可能正跟别的男人在一起,就有些受不了,便强迫自己不再去想,也恨自己自作多情。
空袭的日机前来轰炸汉口机场,因地面高射炮的猛烈拦截,胡乱扔下一些炸弹,致使多处民房损毁,所幸没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
市民的抗战热情因而高涨。一些学生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慷慨激昂地演说,号召人们支援前线,募捐参军。提倡节约,支援抗战的标语贴在街头巷尾,每天都有新的抗战团体成立,层出不穷。由于评选“汉口之花”是一项爱国活动,几位“汉口之花”常被一些社团邀请去进行抗战宣传,也成了各家报纸杂志关注的焦点。
但生活内容并非因战争而贫乏。正值春天,热爱生活的人们不会忘记在这个美好季节里享受浪漫的时光,总有红男绿女们在霓虹灯闪烁的街道上游走,不错过在每个春夜里追求快乐。他们徜徉在繁华之中,逛商店、看电影、喝咖啡,或是去跳舞厅消磨一夜。
罗佳莉是这些摩登男女中的一个代表。她已剪去了两根麻花辫,换成了时髦的爱司头,也添置了几件新衣裳。款款而过时,那份瑞丽大气,真有几分国色天香的神韵了。她得到的赞美越来越多,虚荣心也在一点点地滋长着。她已习惯于在高朋满座的场合成为焦点,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中被前呼后拥,台下的喝彩,异性的示好……她很享受这份快乐。
她的心被所有的美好占满了。她确实是个幸运儿,一出道就这么顺,没遇上一点挫折。她现在明星大戏院里表演,能拿到一份不菲的收入。她并非靠别人的资助,就能养活自己,还能活得较为体面,也是她引为自豪的事。却不知,明星大戏院给她的酬劳比其他几朵花几乎要高出一倍,而多出的部分,则是天宝银楼提供的。这是明星与天宝之间的内部交易。
她以为只是自己的一点运气,却不知运气的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纵着,引她向预定的方向一步步地靠近。她陶醉在这从天而降的幸福里,或者说,不知天高地厚的她,根本没一点警惕,以为是自然而然的事。
在汉口社交场风头正劲的她,免不了遭来一些人的妒忌。首当其冲的便是徐瑷。自从有了与刘明泽那段伤痛的经历,徐瑷几乎是换了一个人。
一直在欢场里如鱼得水,其实并未经历一次真正的恋爱。一旦动起真格的,她才知道什么叫撕心裂肺,伤筋动骨。多少天,她无时无刻不想着刘明泽,想着与他一起欢爱的每个瞬间。刘明泽点了她的命门,她只能活在他的阴影里。她在外面强作欢笑,只有她知道,自己已为爱情丢掉了半条命。
自从经历了爱情的挫折,徐瑷的气势锐减,好像在走下坡路。罗佳莉的出现,更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她现在拥有的一切:鲜花、掌声、金钱,也包括爱情,都有可能被罗佳莉所取代。
徐瑷算是明白的,知道黯然离场是每一个人的必由之路,总会有这么一天,那就该早作打算。她也未雨绸缪,可惜天不遂人愿,喜剧的开场,悲剧的结尾,那个伤痛至今还撂在心里,不能去触碰。在对待男人的问题上,徐瑷还是有一些招数的,也正是她这点捉摸不透,反复无常,让一些男人为她神魂颠倒,迷恋不已。她不会主动去找那些爱过的男人,她只会再去寻觅新的对象,开始新的恋情。时间不等人,在那些旧人还没遗忘她之前,必须觅到一位让她感到满足,可以托付终身的对象。
照说以她目前的身价,找一个供养她的人并不难,只要她愿意,会有成群结队的男人向她示好。但徐瑷显然不会满足于此,她想做上太太,成为正经夫人。在风月场混了几年,她不说看透男人,大致也有个八九不离十了。好在,喜欢她,欣赏她的还是大有人在,比如那个英国大班福内特,就着迷于她。而且,外国人跟中国男人的想法不一样,如果他爱你,定会娶你。若不爱你,自会分开。
徐瑷掂量了一下,觉得福内特跟其他男人相比,娶她的可能性还是有的,而且他是英国人,就算是日本人打进汉口,作为中立国,英国人是受保护的,跟他待在一起也会比较安全。
唯一的遗憾,是她并不爱这个英国男人,不是她排斥外国人,而是没有触电。这个男人似乎并不擅长风月,不会调情,却是个经商的能手。除此之外,福内特还有点让人捉摸不透,或许是商人的特点,精于算计,又深藏不露,让人有距离感。当然这不是唯一的原因,产生爱情是一种感觉,她对福内特一开始没有,恐怕今后也不会有。
但他的不浪漫,也让徐瑷感到稳当,倒视作了一个理想的人选,不想放弃这个男人。战乱时期,选择的标准也会降低,不是爱,而是生存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