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让孩子听话的心理学
19205200000033

第33章 因势利导,让孩子打心眼儿里爱上学习(5)

孩子的学习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本来就容易产生消极心理,如果父母不能予以理解和安抚,反而硬要让孩子做出一番成绩,那么无疑是“雪上加霜”,甚至有可能使孩子自暴自弃、产生厌学情绪。因此,这时父母正确的做法是安慰孩子,告诉他:“高原期只是暂时的,你已经付出了很长时间的努力,积累了很多知识和学习技巧,如果能够再坚持一下,一定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一个矿工听说某处曾是一座金矿,早些时候很多打工者都在这里挖到了金子,成了衣食无忧的人。矿工也想试一试,于是费劲周折来到了这个地方。然而,他来到这里以后,经过了近一年的开凿,也没有发现金子的影子。他一生气,就将镐头一扔,转身离去了。

不久,又有一个矿工慕名来到这里。他顺着原来那个矿工开凿的痕迹,继续往下挖,谁知挖了没多久,就惊喜地发现了矿脉。后来,这个矿工一夜之间成为了当地赫赫有名的富翁。而原来那个矿工听到消息后,捶胸顿足,后悔万分,但一切已于事无补了。

处在高原时期的孩子,就像第一个矿工一样,虽然暂时要在“黑暗”中摸索,但因为自己已经付出了一定的努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果能够坚持不懈,就一定会取得成功。而对于父母来说,这时不要急着赶孩子上马,只需要静静地陪伴着他、安抚他,直到他渡过这个艰难的阶段。

同时,父母也可以适当帮助孩子对学习方法等进行一些改进,以求孩子能够早点冲破“高原期”。

第一,改进学习方法。父母要引导孩子,反思在学习中哪些习惯、哪些方法是有效的,是可以继续保持的;哪些习惯是有害的,必须克服和改进。比如,有的孩子不太愿意复习学过的内容,遇到问题不是先独立思考而是急于问别人,对做过的练习不注意分析和总结,等等,这些做法都会影响学习。

第二,回过头来巩固基础知识。既然孩子不能向前突破,不妨让孩子转过头来巩固一下基础知识,把基础打牢,这样既不会浪费时间,还能让孩子在复习的过程中找回一点自信。另外,有些孩子在梳理知识时,会突然发现前面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还没解决,先前并没有得到巩固的知识会使复习阶段出现“高原现象”,这时的复习行为正好能解决这一问题。

第三,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休息不好,会使精神无法集中,思维能力下降。长此以往,学习效率就会明显下降,“高原现象”就会持续较长的时间。

高原期只是一个阶段,父母不必大惊小怪,否则会给孩子增加额外的压力,导致他学习的积极性更加低落。保持平和的心态,给孩子吃一颗“定心丸”,才能助他顺利通过高原期。

父母小贴士

孩子在高原期常常会感觉到压力过大。这时,父母可为孩子减压做一些工作。比如,准备能增进食欲的饭菜;营造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作为父母,千万不要过分紧张,不要因为怕打扰孩子而处处小心翼翼,这样会让孩子更加压抑、紧张,不利于孩子情绪放松。

9.倒U形假说,轻松将孩子的压力变动力

中国有句俗话,叫作“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其实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有适度的压力,才能有动力”。如果一个人受到的压力太大,则他的精神意志将被压垮,动力无从谈起;如果压力太小,则根本不足以产生动力。

关于压力与动力的关系,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倒U形假说”(亦称“贝克尔境界”),是由美国学者威廉森提出的。该假说认为,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一般不是很大;但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将不可避免地扩大;而当国家的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扩大趋势就会停止,并转变为不断缩小的趋势。这个变化过程就好像倒写的“U”。所以,心理学家把它称之为倒U形假说,也叫作“铃形假说”。

后来,这个假说被逐渐用于形容工作之中人们的压力与动力的关系。对于处于各种工作状态中的人们来说,过大或过小的压力都会使工作效率降低,只有最佳的刺激力度才能使人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同样,孩子在学习中的压力与动力的转化关系,也符合倒U形假说。比如,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如果他们的负担过重,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学习效果就会越来越差。父母必须重视这一现象,采取有效措施,不要对孩子提出过多、过高的要求,另外还要设法帮助孩子按时完成任务,适当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

琳琳今年10岁,原本是一个非常活泼、可爱的孩子。爸爸妈妈为了让琳琳早日成才,给她报了很多补习班,包括英语兴趣班、数学辅导班、舞蹈班、钢琴班、绘画班。每周除了学校的课程之外,琳琳都要在这五个辅导班之间串来串去。说实话,她东西没学到多少,人倒是给累坏了。每天,她不是背着沉重的书包上学,就是背着跳舞的服装、钢琴教程、绘画板在各个培训学校之间穿梭。

不到两个月,妈妈发现琳琳有些“不正常”,她原来爱说爱笑的习惯不见了,不光整日皱着眉头,小小年纪还总是唉声叹气的,精神好像也很紧张。妈妈焦急地带着琳琳到儿童心理诊所去检查,医生询问了琳琳的情况之后,直言不讳地说:“是你们过高的期望造成了孩子过重的心理压力。”妈妈有些奇怪:“我们也是为了她好啊,希望她能把这些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心理医生打了个比方:“假如你有一个弹簧,你用五分的力气去压,它可能会反弹得很高;假如你用尽全力将它压下去,并且压得死死的,等你撒开手的时候,它多半不是弹起来,而是就此失去了弹力……”

由此可见,父母应该改变那种“压力越大,动力就越大,效果就越好”的错误观念,最好的办法是找到一个最佳点。比如,平时以督促他完成课内学业为主,只为孩子选择一个他喜欢的课外辅导班。以此为标准,觉得孩子压力较小时可以适当增加压力,当孩子压力较大时要帮他缓解压力,及时为孩子做心理疏导,以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基于“倒U形假说”中给孩子适度压力的观点,下面几个做法都值得父母参考:

首先当然就是给孩子合理的期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期望值过高,孩子会失去信心,觉得自己怎么努力都不能实现,因而不愿意继续努力;期望值过低,孩子觉得太好实现,就有可能产生骄矜的心理,认为什么问题在自己面前都是“小case”,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是无益的。因此,父母的期望必须根据孩子能力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最好是让孩子稍加努力后就能实现。

其次,父母给了孩子多少压力,就应该相应地给孩子多少支持。很多时候,孩子能承受多大的压力,除了与自身的能力有关之外,还取决于父母给了孩子多大的支持。一个孩子在没有压力也没有支持的环境下是难以成才的,因为没有足够的压力使他前进,也没有相应的手段对他进行塑造,他的潜力因而不到发挥。如果孩子接受的只是高压而缺少相对应的支持,也很难走向成功。父母要善于赞扬孩子,时刻关注他取得的进步,就像关注他的缺点一样,这对缓解压力有很大好处。为了不辜负父母的赞赏,孩子会全力以赴,怀着积极的心态,从而激发出强大的自信。

丫丫这个学期当了数学课代表,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爸爸、妈妈对丫丫表示祝贺时,却看到了丫丫脸上的担忧。他们知道,丫丫心里一定有压力:既要承担好课代表的责任,又不能因此耽误了自己的学习,尤其不能落下数学成绩——否则,还怎么好意思做数学课代表呢?

这时,妈妈拍着丫丫的肩膀,对她说:“丫丫,妈妈知道你担心什么。但是你不要有太大的压力,妈妈相信,你能够做好这个数学课代表。爸爸和妈妈都会在背后支持你的!”丫丫看着妈妈,信心坚定了许多。

接下来的日子里,妈妈总是很注重检查丫丫的作业,尤其是数学作业,生怕她有丝毫的懈怠;同时也经常和丫丫分享她做课代表的乐趣,帮她分析一些遇到的小问题。在妈妈的支持和鼓励下,丫丫果然将这个课代表做得很好,学习成绩还有了一定的进步。

当孩子承受压力时,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应对。要让孩子正确地认识成功,也要教孩子正确认识挫折,帮助他分析失败的原因和过程,以求改正。此外,父母还应多去发掘孩子在学习之外的优点和长处,并予以肯定。

当然,有必要的话,父母要和孩子一起行动起来,共同承受压力。比如,孩子每天学习很辛苦,父母就不能每天回家后轻松地休息,就算不能和孩子一起学习、做题,起码也要为孩子做好后勤工作。孩子只有看到父母实际的支持,才会产生更强的前进动力。

父母小贴士

其实每个孩子对压力都有无限的承受潜能,具体表现出来多大的承受力,是与父母的引导有着很大的关系的。如果父母能够以一种“谈起压力轻描淡写、真正面对压力时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将压力放在孩子肩膀上,相信孩子也可以做到:不在精神上被压力打垮,但会在实际行动上付出努力。有了这样的态度,孩子即使承受的压力有些重,也能顺利地将其转化为动力。